作者:一斤小鳄梨
第三百一十二章 曹工
(上一章有个bug修复一下,叶轮是铸造,不是锻造。我上一章写错了。)
曹文清早就等着这一天呢。自从她加入了火箭部件的生产工作之后,她就在一直等着一个大活儿。
所谓的大活儿就是其他人干不了,而且非常关键的东西。
就像是在车床厂里最难的大的活儿就是大型主轴。哪种花东西精度又高,加工难度又大。必须是老师傅才能做的事情。
这些是证明一个师傅是否是厂里绝对主力的机会。这算是所有工人都在争取的一个荣耀。
对于曹文清来说也不例外。尤其是她还是个年轻的女生,而且一直是操控着整个研究所里最高级的五轴联动机床。
目前这个东西代表的可是整个中国最高的工业技术。曹文清也需要一个东西来证明自己。同时这个姑娘也喜欢一个挑战。毕竟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涡轮叶片这种东西的加工难度,即便是在五轴机床加工之下依旧是显得困难重重。
“加工这样的涡轮叶片不仅仅我们火箭发动机需要使用。包括之后我们生产的国产战斗机,国产潜水艇。以及到火力发电机组之中都需要广泛的使用。”
“所以曹文清同志,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你需要使用这五轴机床摸索出一个详细的加工方案和加工工艺。为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曹文清还记得那一天,钱学森总工程师来到所里对她说的话。
一个厉害的高级工程师,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一个顶尖的科学家。因为科学家的想法需要这些高级工程师动手来将它完成落地。
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它,而不是放在那里看。
所以当曹文清看见运送过来的涡轮叶片粗胚时。她的心情不免的激动了起来。
曹文清已经在电脑上不知道模拟多少次了。但她真的看到一个个大型叶轮被安装进入机床后,她依旧忍不住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负责协调工作的孙家栋和黄志明也是心情激动。孙家栋的人生轨迹在本时空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应该是由他来领衔的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这样的大事件,但是在本时空之中他只能充当这个计划的一员。
因为本时空之中,中国的科技发展更快乐。不像是元时空之中,一直等到七十年代才成功。
孙家栋少了几年的历练,也少学了一些知识。但是他在苏联茹科夫斯基航天学校学到的知识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依靠他在苏联学习的知识,再加上他回国后跟在一众大佬身边学习的知识,如今的孙家栋已经隐隐有了半步大佬的感觉了。毕竟元时空之中孙家栋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
而现在这个叶轮,以及全套的涡轮组都是由孙家栋主要负责设计的。
这就是他的主要成果之一,这整套新的涡轮设计要比最早敲定的方案有更大的提升。推重比更好,各项指标也有所上升。加工难度却没有增加。
“老孙啊,你这脑子真的不知道是怎么长的。你和我一起进的五院。你这才几年啊,怎么就弄出这样的东西了呢。"黄志明和孙家栋是同学,回国后又是同时被选入五院工作的。
黄志明也很聪明,但是和孙家栋一比就差很多意思了。毕竟有的人只是聪明人,而有的人则是天才。
“嘿,要是在学校里的时候,你少参加一点安德烈女朋
友安排的联谊,你肯定能设计出比我更好的东西。"孙家栋看着叶轮缓缓进入加工程序,他用调侃的方式缓解自己的不
安。
黄志明却道:“你扯蛋呢,那安德烈的女朋友一共就安排了我们寝室和她们护士学校的女生联谊十次。我也就参加了十次,能影响什么。再说了,我和人家苏联的护士姑娘都是正经的友谊关系,都是谈谈诗歌散文……”
“行了,行了。你还不如谈恋爱呢,指不定现在还有个苏联老婆。"孙家栋颇为鄙夷的说道:“联谊去了十次,一个姑娘的手都没牵上,看不起你。”
调侃一顿黄志明,孙家栋觉得自己的精神安定了很多。果然,人在紧张的时候需要一个发泄吐槽的地方。
孙家栋可以发泄吐槽来缓解自己的不安。但是负责加工的曹文清不行。
当零件安装进入机床安装到位,当各项对刀数据都正常。当曹文清在电脑上跑了三遍仿真程序,并且自己在确认无误之后。
她打开五轴机床的控制面板,检查机床的各项参数全都正常。在所有的一切都检查完毕之后,她输入程序,按下启动按钮。
没有八级工老师傅手摇机床来感受机床上细微的震动。没有肉眼观测加工零件表面的变化。
当这台代表着目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五轴机床开始运转时,高速旋转的主轴呼啸声掩盖了一切。刀具切削着零件发出灼热的高温,又转眼被冷却液冷化。
当机器运行时,全自动的它已经不需要人在介入了。曹文清一只手放在紧急暂停按钮的旁边。只要有问题,她随时会按下去。
加工现场,不管是所长还是孙家栋等人都大气不敢出。
这个年代编写五轴程序很困难,即便是有电脑的辅助,曹文清也前前后后写写改改的用了上百个小时来写这段加工叶轮的程序。(毕竟这个时候的电脑能力太弱了,辅助性没那么强。即便是拿后世电脑和程序的编程程序编写叶轮加工,依旧会有很多问题,必须要人为进行修改)
刀具的切削、金属的轰鸣、冷却液的喷洒。
隔着—道安全门,曹文清透过安全玻璃观察着一切。她的脑海中早就把每一刀的行径路线模拟千百遍。上千段程序代码,每一个代码都代表着机器的一段运动轨迹。
曹文清全都记在了脑子里,只要机器有一刀没按照自己规划的代码走或出现偏差,她都将立刻按下暂停键。
黄志明在加工现场外看着曹文清,他低声对孙家栋问道:“你说这姑娘行吗?”
孙家栋道:“她不行,你行啊?“
“嗨,那还是她行。五轴编程的代码和计算量,我看着脑袋都疼。"黄志明连连摆手:“她行,她行。”
孙家栋道:“那就别废话了。”
加工的过程很慢,因为零件的数量并没有多少余裕。所以即便是曹文清也不敢把加工速率开到百分之百,而是开到了百分之八十。
这样机床移动速度会慢一点,但是稳定性更强。
当经过长达八个小时的加工,第一个大型零件加工完成的时候,曹文清已经站的满头大汗了。
她的全副心思都投入在上面,一点都不敢分心,连饥饿都感受不到了。
零件取下,清理干净。测量部门的人用红宝石测量仪开始点对点的校对数据。
孙家栋和黄志明亲自操做测量工具来确定最后精修出的精度。
“我这里没问题,三十二个测量点,最大的偏差是千分之五毫米,在我们规定的百分之一毫米的公差精度之内。”
“我这里也没问题。最大一个偏差值是千分之六毫米。可以啊,小曹同志。哦,不对。现在我们应该要尊敬的称呼你为曹工程师,曹工可以啊!剩下的东西交给你,我们完全放心了!“
孙家栋和黄志明提起的心算是放下了。
所长也走了过来,鼓励的对曹文清说道:“曹工,怎么样?休息一下,明天在继续吧。你现在的技术实力,以后所里的年轻一辈怕是要你来带咯。”
“所长说的什么话,曹工不就是年轻一辈吗?”“哈哈哈!是哦,说错了,说错了。”
曹文清看着大家伙,听着大家伙说的话,她的嘴角忍不住挂起笑意。这就是她所要的,她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第三百一十三章 来了大的
“东方红一号和长征火箭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了?“李锐将—杯刚泡好的茶水放在钱学森的面前,随后坐在钱学森对面的沙发里。
钱学森拿起茶杯闻了闻:“哟,主任你这还有龙井呢?”“什么龙井啊,三年前的茶了。当时过端午发的福利,一直丢在柜子里忘记了。今天才想起来,还好没坏,喝喝吧。现在这几年闹灾,茶叶的种植也减少了。这老陈茶倒也算是好茶了。”
“别说茶叶了,你要是喜欢等下拿一斤走。现在还是说说长征火箭和东方红卫星吧。”
李锐还是让钱学森聊聊正事。其实钱学森这人挺幽默还健谈,你要是愿意和他天南海北的聊,他真能和你聊一天。
“嗯,从去年拖延到了今年,长征和东方红都进入到了最后的总装阶段。这是详细的资料。"钱学森也不管李锐看不看的懂,直接拿了一个文件夹交到李锐手上。
“我们的升空重量比原敲定的方案多了差不多十八公斤的余裕。我上个月碰到了竺可桢教授,他拉着我聊了许久的气象观测问题。也聊到了卫星,希望我们能早点将风云卫星投产送上太空。”
“在这余量中,我们分配了一部分给气象卫星的预研和技术验证工作。还有一部分关于卫星定位的设想,现在也可以尝试验证一些前置技术。”
“之前少了这十八公斤的载重,很多方面不得不作出精简。现在好了,解决了很多问题。很多项目都可以更充分一点。为我们下一次准备发射的卫星做好技术储备。”
李锐一边听着钱学森的话,一边拿起钱学森交给他的文件看了起来。
钱学森还挺照顾人的,知道李锐和其他中央的领导看专业的学术报告肯定看不下去。
他写的报告都做了详细归类,如果看不了细则也可以看看概览,看概览也能大概搞清楚里面要表述的东西是什么。
李锐细细的看了起来,钱学森则在一旁慢慢的喝茶。在大概看过之后,李锐松了一口气:“好,好啊!这是好事啊。计划延期了差不多一年,我现在总算是能松口气了。”
钱学森呵呵的笑了起来。他知道长征和东方红本该是去年发射的,但是因为技术突破,所以专家组决定延期一年,换上新的技术在发射。
而这样的重大事件的延期,是需要一个人来抗责任的。李锐就是帮着抗责任的那个人。
他作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来把延期一年的账给平了,还不能延误其他的计划。
这一年李锐过的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好在是四处救火把事情给围下来了。
“还好你们这些科学家给力,不然我就成了裱糊匠了。"李锐终于轻松了起来。
“最后的时间定了吗?”李锐问道。
钱学森道:“一切按照预定没有意外的话,可以赶在十月份发射。”
“好,如果允许就定在十一发射。”
钱学森点点头,他知道李锐这一年来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如果能赶在十—发射,那么李锐之前背在身上的政治担子就少多了。
“对了,于敏那边的氢弹项目也差不多了。"李锐突然说道:“上次于敏来偷走我一箱肉罐头的时候和我说了一句,实地轰爆实验基本结束。技术验证也完成,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以后建立电脑模型做准备。”
“是个好想法。“钱学森点点头:“核试验这种事情早晚是不能在地球上搞的。我们有办法在电脑上先做仿真模拟,能减少大量的成本,还可以保护我们国家的环境。毕竟苏联和美国的核试验造成的坏处我们可是都知道的。"
李锐点点头:“就这些事情了,如果没事情的话你先去忙。我去和主席汇报一下我们最后定下的时间。”
“好。"钱学森拿着一斤茶叶走了。
李锐感觉自己的私人储备是越来越少了。他摇摇头,准备离开前往中南海。
但是他的秘书却叫住了他:“主任。”“什么事情?“
“苏联商贸组织的谢洛夫同志找你。”“嗯?”
李锐觉得有些奇怪。谢洛夫这人他很熟的,因为谢洛夫之前可是赫鲁晓夫的铁杆。之前赫鲁晓夫得势的时候,谢洛夫算是他在中国方面的代言人。
当时中苏贸易刚刚开头,可以说赫鲁晓夫和谢洛夫算是帮了中国很大的忙。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赫鲁晓夫帮忙的很大原因是他在为自己的利益做图谋。
但是帮助也是实在的,现在莫罗托夫上台之后可没赫鲁晓夫在时那么畅快了。
做外贸的都怀念赫鲁晓夫同志在时的年代,还有不少人私底下说:要是赫鲁晓夫同志当苏联主席多好啊。
而伴随着赫鲁晓夫的靠边站,谢洛夫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他现在还在中国这边负责协调贸易的问题。但是他的权力不如原来了,莫斯科派了新人过来,估计新人摸清楚流程后谢洛夫就要回去了。到时候就不知道被打发到什么椅角召完去了。
所以当李锐再次见到谢洛夫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居然消瘦了不少。当初他可是个将近两百斤的胖子,但是这才两三年不见,他现在的体重估计就剩下一百四十斤了。
李锐给谢洛夫一个握手拥抱:“谢洛夫同志,好久不见了。没想到您现在清瘦不少,是在控制饮食吗?医生也说了,控制体重有益身体健康。”
谢洛夫干干的笑了笑,然后说道:“李部长真会开玩笑。我可不是追求身材好看的那种人。只是没什么胃口吃东西罢了。”
谢洛夫现在连烤鸭多吃的少了。
李锐打了个哈哈,然后问到:“谢洛夫同志你找我有什么事情。你也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帮助我们不少忙。你是有什么困难吗?”
李锐这还真的不是说虚话,毕竟谢洛夫跟着赫鲁晓夫的时候可是帮着割苏联的肉给中国的。
如果谢洛夫有什么难题,又在可以帮助的范围内,中国还他一个人情也是可以的。
谢洛夫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我的问题,是赫鲁晓夫同志。”
“嗯?赫鲁晓夫同志?不是听说他现在总是在贝尔加湖和黑海边上钓鱼吗?听说他每次都是鱼获满仓啊,他有什么难题?“李锐好奇道。
相比于自己钓鱼的此次空军,赫鲁晓夫听说在黑海海钓的时候钓上来过一条二十五斤的巨物。每次钓鱼就没空手而归的。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你连鱼都能钓上来了,还能有什么难题?
谢洛夫又是干笑:“赫鲁晓夫同志想要推荐两名苏联科学家来中国,但是需要找人对接。”
谢洛夫的话还没说完李锐就警觉了起来。这话说的轻飘飘的,但是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苏联的科学家要来中国不难,只要苏联相关部门和中国沟通一下是很容易的。中国很欢迎苏联的科学家来中国搞研究或者是教学。只是苏联那边舍不得放人。
除非……
“这两位科学家怕是有问题吧。”李锐看着谢洛夫的眼睛说道,他知道和这些苏联人交流要打开天窗说亮话。
谢洛夫的笑容越发的尴尬了,他道:“是的,瞒不过您。”
“说吧,他们得罪了什么人。"李锐没急着拒绝也没急着答应。
谢洛夫踌躇了起来,他站起来来回踱步,好一会儿才咬牙说道:“不满您说,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霍哦!“李锐倒吸一口冷气。得罪得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你确定这俩科学家还活着?
“也不能说是得罪,只是意见相反。而且……哎。"谢洛夫没法说,因为他不知该怎么说。
李锐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他和赫鲁晓夫有点交情,但是也不想为此开罪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也许是看出了李锐的退意,谢洛夫急忙说道:“赫鲁晓夫同志说您一定会对这俩科学家感兴趣的。这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只要您看了,您一定会帮忙的。”
说着,谢洛夫急匆匆的从自己的上衣内衬取出一份文件交给李锐。
李锐接过文件,他原本还有些漫不经心。但是当他看清楚封面的标题,他的双眼就瞪的极大。
《OGAS—全国自动化控制系统设立摘要》
第三百一十四章 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