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8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张福的选择不出王老师的意料,只是王老师有些可惜罢了。张福是个读书种子,要是正经的去读大学,也许未来更广。

但是……嗨,未来的事情谁能说的准呢。不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吗。

“这样吧张福,星期六是第一(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开放日,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会组织同学去参观。你跟着一起去看看吧。” “好的,谢谢老师。”

张福打算读中专,这件事他并没有和家里去商量。

十几岁的孩子,其实心里已经有很多主意了,并不是大人说什么,他们就是什么的年纪了。

有时候他们心里想的很多,只是大人习惯性把他们当成小孩子看罢了。

张福打算瞒着家里偷偷报考中专。因为中专不用花钱,学费是免的,而且中专需要住宿,在学校里吃三餐也是免费的。

这一来一回能给家里节约很多钱。

虽然张祥在空闲的时候带着张福去过北京的几所大学转悠,张福也很喜欢那些大学里面的感觉。

但是喜欢归喜欢,现实归现实。

那天晚上父母的谈话都被他听到耳朵里了。

父亲虽然是大工匠,工资不算低。母亲桂花也在居委会找了个活干,每个月也有十几二十块钱的收入。

但是家里的孩子太多了。自己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呢,大家都要上学,家里要花多少钱啊。

张福不敢计算这笔钱,因为他怎么算都觉得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父亲都要戒烟戒酒了,母亲还要接糊火柴盒的活来做。自己这么大了,还要再吃父母的,张福觉得不行。

这年代的孩子早熟的紧。

毕竟很多人十几岁就已经结婚生子了。

张福虚岁十五了,如果是在一些农村,他已经算是劳力了。他要想办法给家里赚钱了。

……

北京高碑店村,北京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

来自与南洋的华商子弟黄江在这里已经任教两年了,凭借着不错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研精神。

他现在已经是相关科系的科系组长了。

不过今天他这个科系组长却亲自开着车,小心翼翼的运送一车颇为珍贵的东西回来。 “小心,小心,慢点。”

坐在副驾驶的钟麟教授一个劲的叫他小心一点,那样子就像是看着宝贝一样。 “很小心了,很小心了教授。”

黄江无奈,本来不想接这活,但是谁让学校里自己开卡车的水平最好呢。

而且钟麟教授要运的东西又金贵,只能是自己来。钟麟教授在学校里是很金贵的,作为一名国家评级的教授,他在职业中专任教,第一是显示国家重视中专教育。

第二也是因为钟麟教授的课题非常适合在中专阶段转化成为生产力。

之前钟麟教授就解决了四大家鱼的养殖问题。

当然这离不开李锐提供的各种资料给他研究。 但也是钟麟教授本身能力很出色,他在四十年代就开始研究水产养殖。

因为国人缺乏肉食,而鱼肉养殖成本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更低。

非常适合水系繁茂的南方和北方某些拥有大湖和水库的地区。

四大家鱼的基本养殖问题结束之后,钟麟教授就在学校里进行推广养殖……

要把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从学术项目转化成生产力。

而与此同时,钟麟教授又接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关于近海养殖、海水鱼苗培育等。

而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科目黄江也听说过,那就是关于大规模生产鱼子酱的问题。

鱼子酱,黄江自然知道。这是欧美餐桌上的高端货,要是类比中餐的话,地位差不多就是鱼翅海参这个级别。

大规模量产鱼子酱……啧啧,要是钟麟教授做成了,那是挖开了一个金山啊。

自己卡车后兜经过改装,里面运输的就是海水鱼。

原本关于海水鱼的研究应该是在海边比较好。

但是胶东半岛现在的研究环境还不行,相关科室和研究设施都没到位。

只能不远千里的从胶东拉回北京。学校那边已经准备好海水池了,可以养这些海水鱼。

就是这一路运输实在是太折磨人了,每死一条鱼,钟教授就要抱怨两句。

黄江耳朵都听起茧子了。 “钟教授,您那个鱼子酱项目有没有什么突破啊?”

快到学校了,黄江也相对放松一点,他开口向钟教授打听。

钟麟教授道:“正确的说,我的项目叫做海水鱼苗培育,鱼子酱项目只是其中一个小分支罢了。” “哦,对。”

黄江点点头:“但是鱼子酱项目不是这里面最赚钱的吗?听说要是能搞成,苏联和东欧那边能买疯。”

钟麟教授听到黄江的话之后沉默一会儿,半是无奈半是自豪的说:“这个项目怎么说呢,完成了一半吧。” “一半?这怎么算的?” “嗨,真鱼子酱还没弄成。但是假鱼子酱我们搞出来了。” ……

第六十六章 只要够便宜

“鱼子酱还能有假的?”黄江有些不可思议。

当真是见识有点少了,没有想到这世上什么都有。鱼子酱一直是作为高档食材存在的。

而且鱼子酱的生产一般都在维度较高的北国。

因为只有那里出产的鲟鱼生产的鱼子才适合做鱼子酱。

像是在南洋等地虽然海产也一样丰富,但是鱼子酱这种东西显然是没有的。

黄江很长时间内也就只是听说过鱼子酱这种在欧美餐桌大名鼎鼎的东西……

但是却没有真的见识过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直到有一次自己的父亲去欧洲做生意……作为特产给家里带回来一点,自己尝了尝。

只能说鱼子酱的口味很奇妙。有一种海水的咸味,单论味道的话其实也就那样。

比较妙的是口感,鱼子在嘴巴里爆开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爆竹一样。

那次吃了鱼子酱之后,黄江有些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吃鱼子酱了。

也许它的味道也就那样,但是口感确实是很有趣。作为一种食物,它兼具了口感和新奇的体验。

唯一的问题就是它真的太贵了。 “欧洲人为了吃鱼子酱,他们在十九世纪就快把野生的鲟鱼捕杀的差不多了。” “搞得全世界不得开始对鲟鱼进行适当的保护,并且也要开始研究人工饲养鲟鱼的可能性。只不过现在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办法罢了。”

在自己的研究室里,钟麟教授有些得意的对黄江说道:“目前全世界对鲟鱼的养殖都在摸索阶段。我们目前的进展算是快的。” “说不准我们可以赶在全世界其他国家之前,率先攻破鲟鱼养殖这一巨大的难关。” “还有三文鱼、虹鳟等经济性鱼种,如果我们能突破近海养殖的难关……哪怕是突破育苗这一难关,我们都可以在相关领域领先世界一大步。” “到时候……” “钟教授,别到时候了。我现在不关心那个到时候的事情,我就想知道你搞得那个假鱼子酱是怎么一回事。”

黄江打断了钟教授畅想美好未来的设想。

钟麟对着黄江摆了摆手指:“你啊,年轻人就是着急。好了,好了,给你看看。” “这是我和咱们学校食品相关专业的老师们一起弄出来的东西。你看看怎么样。” “还有一种是海里的水藻,但是吃起来口感却是不差。你也尝尝。”

钟麟教授从自己研究室的冰箱里取出两个小罐子,打开其中一个,里面都是如鱼子酱一般的墨黑色鱼子,一粒一粒的。黄江拿起来闻了闻,闻起来却是也是鱼子酱那种咸咸的,腥腥的。

从卖相和香味上来说没毛病。 他接过黄江递给他的一个小勺子,挖了一小勺鱼子酱放进嘴里。

吃这玩意儿需要小心,切忌一口气吃多了。因为这玩意儿是真的咸。

一般情况下都是配合着法棍之类的面包来吃的。

也有直接配伏特加的。但是配伏特加的那种吃法太烈了,至少黄江吃不来。

黄江吃下鱼子酱后眉头微微皱起,虽然一开始知道是假的鱼子酱,这款鱼子酱在味道上虽然很像了,但是口感上却感觉有些微妙。

没有那种气泡在口中爆裂的感觉,有一些硬,也有一些在口中融化的感觉,应该是模仿鱼子酱那种独特的口感。

但是还有些差距。除非是拿来骗那些没有吃过高档鱼子酱的人……不然吃过高档鱼子酱的人一吃这个,那就会露馅。

这种更像是鱼子酱中比较不太好的品类。

因为取鱼子的时候有时候会把鱼子弄伤。

这些弄伤的鱼子一般来说也不会丢弃。

而是会制作成二类品或者三类品来出售。

这种假鱼子酱就更像是那种二类品或者说是三类品的感觉。

钟麟看着黄江,教授开口道:“怎么样,这个鱼子酱。” “教授我说实话?” “说实话。” “一般。”

黄江实话实说:“不如我爸当年从欧洲带回来的好。倒是有点像我们南洋那边特产商店偶尔卖的三类品鱼子酱。像是随便吃的玩意儿。” “拿中餐举一个例子好了。好的鱼子酱就像是鱼翅里的排翅,要形有形,要味有味。这种呢,就像是鱼翅里的碎翅,你不能说他不是鱼翅,但是味道和形态呢……差距蛮大的。当然,不做横向对比的话,其实这东西很不错。”

黄江以为自己这一番话会打击到钟麟教授……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钟麟教授丝毫没有遭受打击。

反而笑盈盈的看着他。 “你说的不错,我自己吃了也对过了。我们学校里食品专科的老师们和我一起按资料弄出来的这种东西和真鱼子酱确实差别有些大。” “但是我问你啊,三类品的鱼子酱在你们南洋卖多少钱?”黄江摸了摸下巴:“我们南洋不产这个,只有欧洲特产商店偶尔有卖。价格很贵,差不多是一克一美元,贵的毫无道理。

我爸去欧洲做生意,人家欧洲一类品的鱼子酱差不多一盒十到二十克,价格差不多是五美元到十美元一盒。”

现在这个年头,鱼子酱当真是价比黄金。

因为鲟鱼被欧美人吃的快绝种了,物以稀为贵了。 “对啊,五美元一盒。”

钟麟笑道:“那我要是告诉你,我们这一盒人工合成的鱼子酱,一盒售价可以压到五毛人民币,你怎么看?” “怎么可以这么便宜?!” “因为这玩意儿的主要成分是海带。”黄江瞠目结舌。 如果说那一盒合成鱼子酱卖五美元,那么它全是缺点。

可是如果它只卖五毛人民币的话,它浑身上下都只剩下优点了。不要问欧美人那么喜欢吃鱼子酱,就像欧美人不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皮蛋一样。

这种饮食文化互相保持尊重就好了。反正黄江只知道,这种合成鱼子酱哪怕口感只是类比最差的三类品边角料鱼子酱……

但是依靠它足够低廉的价格,它依旧可以在全球市场上杀疯。

而钟麟教授还带来一种名叫还葡萄的植物,这玩意儿吃起来很有趣,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很像鱼子。

但它是植物。黄江忍不住拍拍手:“钟教授,牛啊!”

钟麟教授笑了:“没什么牛的。我做出来了,就看我们外贸部的同志们能不能卖出去了。对了,我们学校的开放日也要来了吧,看看这一次我们能招到多少有用的人才了。”

第六十七章 我叫曹文清

“曹同志,这是给你分配的宿舍。环境有点简陋,不过后勤科的打过招呼了,过两天会给你们家弄些家具来,到时候就好多了。”

在北京某单位的宿舍楼前,曹志远一家站在单位分配的宿舍前感慨万千。

作为一名已经入党十余年的老党员,曹志远一直在革命老区江西工作。

一直工作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才接到上面的通知,把他的工作关系调到了北京。

因为他在基层农村工作非常有经验,上面打算让他和其他同志一起,总结农村工作的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农村的经济运转、农村的学习运动、农村的封建陋习该怎么消除等等。

曹志远在江西各农村辗转了十余年,他的经验是宝贵的。要是总结出一两条可以通用的经验,那都是宝贵的。

所以和他一样的一些老资格工作人员被找来北京,先总结经验,然后再放到其他农村进行试点去。

对于曹志远来说,这算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江西瑞金的农村骤然来了北京,对曹家人来说这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和在村里或者乡里住的那些土坏房(最好也就是砖瓦房)相比,北京这种刚开始兴建的单元楼(赫鲁晓夫楼)显得高级多了。

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套内差不多有四十平米,里面有厨房和厕所。曹志远的爱人越看越高兴。

她摆摆手对安排他们的工作人员说道:“不用麻烦了,同志。这样就挺好的。”

曹志远只有十五岁的女儿曹文清兴奋的就像是小朋友一样,在屋子里转了几圈,看看房间又看看堂间。

当女孩第一次看见独立厕所的时候,她发出了惊讶的呼声:“叔叔!这厕所是我们家独用的吗?!”

安排过来的工作人员笑道:“当然是你们家独用的。这栋楼是我们单位新修建不久的。考虑到曹同志在北京也没有亲戚可以投靠,我们单位的领导就让曹同志先住进来。”

曹志远一听这话,他连忙道:“这多不好意思。我这突然来,顶掉单位里其他同志住这房子的资格吧。”

这种单位宿舍楼是单位修建的,产权属于单位,由单位分配给下面的员工进行居住。

中央之前就出台了相关单位宿舍楼的规定,优先照顾住房困难和对国家、单位有大贡献的员工。

工作人员道:“曹同志,你各方面都是符合标准的。这个房子本来是我们处长分的。他家三个老人,住房也困难。

不过你刚来北京,处长说你肯定比他困难,你就放心住下吧。今天本来应该是处长来接待你的。” “但是他知道,要是你晓得这房子的事情……到时候肯定搞得很僵,他索性就不来 了。

处长对我说,你要是感谢他啊,那就好好的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我们单位关于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如何盘活农村经济是要拿出办法的。你这样的老同志要多担事啊。”

曹志远深吸一口气道:“诶!” “还有,曹同志。您姑娘的学籍地转过来了吗?要是没转就要赶紧转了,手续很麻烦的。” “哦,已经转了。我姑娘初三要毕业了,已经联系了北京一所学校,也不用上课了,考个初三的升学考试就好了。” “哦,那是考哪个高中?” “嗨,不考高中了。我姑娘想上中专。” “为什么啊?” “因为毛主席说过,学习要和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中专是最合适的。我又不那么聪明,去大学搞科学研究我又不会,我以后能在工厂当技术员挺好的。”

曹文清蹦蹦跳跳的过来说着。

小姑娘昂着头,阳光照耀下,她微微有些婴儿肥的脸蛋上那属于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幼细绒毛就如同水蜜桃的细小桃毛一般。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