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8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张艺林一边狂笑,一边打开酒壶给自己灌酒。

伙计指着他道:“客人,我们是茶社不许喝酒。你要是喝醉了怎么办啊?”

“这里是两毛钱你出去吧。他想喝就让他喝点吧。等会儿我会把我朋友带走的。”金福瑞抽出两毛钱递给伙计。

伙计看看两毛钱又看看张艺林,来回看了好几眼,还是觉得两毛钱比较重要。收了钱推门出去。

这推开包间的门就能听见一楼散台传来的嘈杂之声。杭州的市民百姓在一楼散台喝茶聊天,还有收音机喇叭里传来的广播剧《小二黑结婚》。

现在的广播剧对老百姓来说就像是看电视剧一样。广播剧因为加入了配音、配乐,并且是让多人配音演绎,和传统评书有很大差别。在后世还有很多人喜欢听广播剧,对现在的人来说广播剧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也很好听很有意思。

至少不用听老评书先生强行捏着一个细嗓假扮二八少女讲述评书里关于女性的故事。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根据陕西农村乡土风情而写的小说。最近被李锐让人改编成了广播剧。对于杭州市民来说,陕西农村的风土民情在广播里展现出来很有意思,家长里短也是很多人热于讨论的,还有农村的变化等等。

不过在杭州市民看来很有意思的广播剧落到张艺林耳朵里,却觉得污了自己的耳朵。

他猛地一把把门关上,把一切嘈杂只音隔绝门外。

“福瑞兄,这当今天下已经变了。已经没我们这些人的立足之地啊。我忽然之间仿佛明白了洪昇之遇啊!”张艺林闷着喝酒。

金福瑞也不知该怎么劝他?难道告诉他:你不是最惨的。江湖社论上个月只卖了一百本,主编江单被一群人追着要稿费。他因为拖欠稿费被告上法庭,法庭要求他强制支付员工工资和作者稿费,听说要闹到卖房呢。

听说蓉城事报每天的销量都不足一千份,那可是一份日报啊。那主编现在已经焦头烂额的要完了。难怪之前听说要反李锐,他们那么积极,原来都是活不下去了啊。

你这一个月还能卖五百分月刊,其实不错了。至少月刊杂志单价比周刊和日报贵多了不是。你还没被人追着要稿费要债不是?

不过这话金福瑞自然是不能说的。但是他不说,下面的老百姓可不知道包厢里有两个郁郁不得志的主编。

只听到有人在下面非常大声的吆喝一声:“快来,十二月刊的《朝闻》和《漫画新时代》已经到货了。就在隔壁的西湖书社,要买的赶紧啊。就到了三百本,晚了就没了啊!”

伴随着这一声吼,白沙茶社一楼散台的很多茶客都坐不住了。

“孩儿他娘,你带着孩子先待在这,我去买份《朝闻》。上次看到马成才回乡在村里开砖厂,我还想知道后续呢。”这是要买朝闻的顾客。

还有要买漫画新时代的顾客:“爸爸,你说了我十一月月考全班第一,你给我买《漫画新时代》的,我们去买吧,上次就没买到。”

“好好好,等爸爸把茶钱结了,我们去买。”

很快,旁边的西湖书社就排期长长的队伍。几本杂志就引发了这样的震动,从二楼的窗户看出去都能看见那条排队的队伍。

张艺林喝着酒在冷笑。

金福瑞沉默不做声。

最后张艺林手指着窗外大声道:“金兄,这天下已经是泥腿子的天下了。你我祖上具有风骨之人已在这天下无立锥之地了。这泥腿子是要把我们文化人赶尽杀绝啊!”

金福瑞赶紧捂住张艺林的嘴,不让他说了。

张艺林却还在说,他指着西湖边上钓鱼的那些钓鱼老哥们道:“看看吧,杭州西湖美景,现在都成了乡巴佬钓鱼的地方。这天下何来净土?你我不如早早走了吧。”

“走?去哪儿?”

“香港,台湾,不行还有美国英国。天下之大何处去不得?”

“这?哎……再说吧。”

两人意兴阑珊的从白沙茶社出来。刚走出茶社就看见许多穿着工作服、中山装的市民们洋溢着笑脸拿着新买到的《朝闻》和《漫画新时代》一边走一边看。

还不时的和旁边的同伴讨论两句,大家伙好不快活。

他们快活了,金福瑞两人心里不快活。两人找了个饭店好吃好喝的弄了一顿。

张艺林喝了不少老酒,金福瑞原本想要送他回去的。但是张艺林甩开了金福瑞的搀扶,执意要自己回去。

金福瑞没办法,只能自己一人走了。

两人分头走着,张艺林的酒壶灌满黄酒,一边喝着老酒一边在西湖岸边走着,边走边唱。

“满腹经纶无处用——何时展翅一得凌空?”

咕噜咕噜——

“怀才不遇一内心痛——明珠久埋一尘土中——”

“哈哈哈——”

咕噜咕噜——

噗通!

第二日清早,西湖派出所接到报案,说是一个钓鱼老哥在西湖岸边碰到了浮尸。

“你几点发现的?”

“凌晨三点多吧。我在夜钓。”

“三点多碰到的,你六点多才跑来报案?”警察狐疑的看着钓鱼老哥。

钓鱼老哥急忙辩解:“警察同志,我好不容易打的窝子,我怕他惊了窝嘛!”

警察:……“你的问题一会儿去派出所解决。小陈,这人身上有证明身份的证件吗?”

“有,他带了工作证。”

“他叫什么?我们做个记录。等会儿送去法医那边做检查。”

“这人叫张艺林,好像还是个什么文摘的主编。好像还是个人物呢。”

“文摘?什?么文摘?”

“我看看啊,他工作证有点模糊了。哦,看清楚了,叫《艺林文摘》,队长你听过吗?”

队长摇头:“没有,你听过吗?”队长问钓鱼老哥,钓鱼老哥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我就看看《朝闻》,没听过什么《意林文摘》。”

周围围观的市民不少,队长对周围的市民问道:“有人知道《艺林文摘》的吗?”

市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纷纷摇头。

还有人说呢:“没听过,可能是个小报吧?”

“不清楚,没看过。但是估计写的没什么好玩意儿吧。”

“应该是,也没听说有改编自什么《艺林文摘》的广播剧啊。三流小报吧。”

“不过是个文化人呢,死了有些可惜呢。”

“嗨,到死手上都握着酒壶,肯定是个老酒鬼了。能写什么好玩意儿,也没啥可惜的,都是命呗。”

周围的市民们讨论着,原本准备来西湖边上白沙茶社喝个早茶后就启程返回上海的金福瑞却在人群之中手脚冰凉。

他看着死去的张艺林,和周围对他一无所知的杭州市民。

从前张艺林也好,他金福瑞也好,总觉得自己的大名应该是让人如雷贯耳。现在他才发现错了,大错而特错。

金福瑞在人群中呢喃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艺林贤弟说得对啊,这世道已经不是我们有志之士能待的人,不如远遁他乡开创新的功业。”

第四百四十六章 无耻之尤

张艺林死的非常草率,最后警察给他定了一个酒醉后失足落入西湖被淹死的结论。

因为从各种检查来看,这就是张艺林真实的死法了。没有谋杀的痕迹,也没有查到他最近有什么仇家的可能。

虽然张艺林的老婆信誓旦旦的对来调查的警察同志说:“肯定是那个叫李锐的杀了我丈夫!”

来调查的队长觉得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继续追问道:“你知道那个李锐和你丈夫有什么过节吗?”

来的小队长都掏出小本本和钢笔准备记入可能会出现的线索了。

只听张艺林的老婆说道:“我丈夫最近每天回家都念叨,说是那个叫李锐的败坏了杂志的销量。是他从中作祟,李锐一直想要他死什么的。所以警察同志你们要好好调查那个李锐啊。”

队长问道:“那个李锐是做什么的?你有更明确的信息吗?”

张艺林的老婆想了想后道:“那我不知道,就听我丈夫说,李锐好像办了什么《朝闻》还有什么《进步文摘》什么的。肯定是他,挤兑我们《艺林文摘》还不够,还要杀了艺林,就怕艺林对他有威胁!”

来调查的警察都懵了。过了好一会儿队长才收起本子和笔,什么线索都没记。因为《朝闻》和《进步文摘》是派出所每期都会订阅的。从创刊号开始,队长就开始看了。

要说其他的李锐,他肯定不知道。但是要说办《朝闻》的李锐,他就知道了。因为《朝闻》的创刊词写作人和挂职的总编可都是写着李锐的大名呢。

有的警员还打算问,队长直接打断道:“小李,别问了。不会是李锐。”

“怎么不会是李锐啊。警察同志,你是不是认识他,要包庇他啊?!”张艺林的妻子急了。

队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帽子,一本正经的说道:“女同志,我们不会包庇任何一个坏人。但是你说的这个李锐不可能。他现在还在北京呢。”

“你怎么知道他在北京呢?你是不是认识他?!”

“嗨,不光我认识。很多人都认识呢,你丈夫回家和你念叨的这个李锐啊,是现在文化宣传部长李锐,《朝闻》、《曙光文摘》、《进步文摘》这些都是他创办的。”

队长把笔记本放回手包里,钢笔插回胸口的口袋说道:“一个在北京的中央级部长跑来杭州杀你丈夫,为什么啊?今天我还听了广播,李部长在中央之声广播电台做了现场直播呢。”

“啊?!”张艺林的妻子也懵了:“可我丈夫明明说李锐想要置他于死地啊!警察同志,你们一定要好好查他,他一定有问题啊!”

……

带队的小队长好不容易从张艺林家里出来,想到张艺林老婆那有些疯癫的样子就心有余悸。

他回过头对队员小陈说道:“小陈,你刚刚最后对那个女同志骂了粗话啊。我这里口头批评你一次,我们民警要注意干群关系。我不在派出所里通报批评你了,但是在我们小队里你要做检查,明天交一篇检查给我。不得打骂群众的条例在罚你抄写一百遍。”

“啊?!”小陈也懵了:“队长,明明是刚刚那女……同志非要说什么是李部长杀了她丈夫。那模样简直和疯了一样,都差点对着我咬过来了,我就无意骂了她一句……”

小陈觉得很委屈。

队长却道:“纪律就是纪律。她发疯,你可以制服她,但是不能对她进行语言上的侮辱,或者是蓄意的打击报复。不过你的问题不严重,所以我们小队内检讨一下就算了。她刚死了丈夫,情绪有波动很正常。”

“我们这些民警需要在处理群众关系的时候更加有弹性。不能死背规章制度,但是也不能违反基本原则。”

队长从前是部队里的指导员,退下来后就回杭州老家当警察了。能力是很不错的,而且相比于留用的民国老警察,队长更有原则性。

老警察劳力笑道:“队长,要我说啊。你在咱们这派出所两年半了,办了不少案子。又会舞文弄墨,所里的报告都是你写的。我看你不如把咱们所里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写成文章,发到《朝闻》去。”

“一来呢,可以把咱们遇到的稀奇事都说一说。二来呢,咱们基层民警也要向上面倒倒苦水吧,基层有什么事情都是咱做,一句话的事情能把咱们两条腿跑断。三来呢,也可以给普通老百姓科普一下什么是违法行为。”

另外队员也凑过来说道:“对啊,对啊!队长你写吧。”

“我们肯定买来看。”

“是啊,队长你写,我连名字都帮你想好了,就叫《西湖警事》怎么样?”小陈也忘记自己要被罚抄一百遍条例的事情了。

队长也有些意动。只是有些不确定道:“能行吗?”

老警员老李笑道:“要是从前啊,还真不好说。尤其是民国时期,我们这样的小警察写写派出所里鸡毛蒜皮的小事肯定好没有报纸杂志愿意刊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看《朝闻》《曙光文摘》里面多少小人物写的故事啊。我看了这期十二月刊的《朝闻》,还有农村土改干部和医院小护士的投稿呢。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也好看的很呢。”

“队长你的文笔怎么不得比他们好啊。再说了,咱们派出所的那些稀奇事不比他们的事情有意思?”

在队员们的劝说下,队长想了想,最后点头:“行,我琢磨琢磨,看看怎么写。要说还是《朝闻》这样的杂志办得好啊。都是咱们老百姓的故事,那位醉酒落湖的张艺林编辑搞的什么《艺林文摘》我都没听过。”

老李笑了:“嗨,我听过。”

“你听过?讲讲。”

“那就讲讲,这文摘在民国时期就有了。到现在都快七八年了吧。当初也很是风光过一段时间,也是个大杂志社呢。”

“老李啊,你说它风光过?我们怎么不知道呢?”

“嗨,那杂志上写的文章全都是些某某上海千金和某某北京世家少爷的爱恨情仇。或者是某个少爷白龙鱼服游龙戏凤的故事,都是些酸文,而且酸的很呐。你们怎么会爱看这些东西。”

听到这里,队员们恍然大悟。

这样的酸文他们确实是没兴趣。其实李锐办的各种报纸文摘里也有写爱情故事的文章。因为写故事,爱情故事是绕不开的题材。

而且现在文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倡自由恋爱,反对盲婚哑嫁式的包办婚姻。

所以杂志里也有很多“红色恋人”式的爱情故事。虽然“红色恋人”这种故事模式在后世被拍啥都要谈恋爱的导演们强行加入所有年代剧中,导致后世有很多人对“红色恋人”都产生ptsd了。

但那多半是被后世导演荼毒的,那些导演都得了“影视作品不谈恋爱我就会死”的病。把“红色恋人”强加在了每一个角落,管它合适不合适,恋爱谈起来再说。

那工业糖精一样的“红色恋人”只会让人吃了之后全身不适。

但是真情实感的“红色恋人”是这个时代真实且广泛存在的。谁能不为“杨开慧之恋”这样的红色爱情而动容呢?

而除了革命情谊的红色之恋,还有农村、城市里总有那么几个跳出来想要打破束缚和牢笼的青年男女。他们的故事很实在很简单,但是相比于上海千金与北京公子的千金之恋,这种贴近生活的爱情故事反而更受老百姓欢迎。

大家都喜欢做梦,但是有的梦是踮着脚就能够着的美好,有的梦真的只能是空中楼阁甚至是连幻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

所以《艺林文摘》这种酸文满地的文摘慢慢被时代淘汰也非常正常了。

大家伙听完老李对《艺林文摘》的讲述后,都明白过来了。

小陈先说道:“这我算是明白了。这张艺林怕还真是被李锐部长给杀的。”

“你说啥呢!”一个队友从后面削了他一巴掌:“你现在是警察了,虽然是个才三个月的新警察,但是你说话小心点。这话是你能乱说的?!”

小陈连忙拍自己的嘴:“呸呸呸,我说错了说错了。我的意思是这张艺林主编酒醉淹死在西湖,其实说起来就是因为他杂志销量不行,都维持不下去了。所以买醉,最后淹死了。”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