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斯大林挥挥手表示不需要太多虚礼,斯大林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们的人民在副食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负责人一听这话就开始冒汗。

在二战结束的前两年还好说,大家都是努力战后重建,没有太多心思想起他的。

但是当最近几年,苏联经济开始好转,大量退役士兵成为工厂工人。

包括整个社会对二战的牺牲开始出现了一种思想回潮。

因为苏联在二战中牺牲太大,二十到三十岁的这一代年轻人,每十个人就有四个牺牲在战场上。

这种伤痛是难以抑制的。

所以苏联境内对酒水的需求是连年增加。

同时也有相关方面专家提议,提高副食品供给可以有效缓解人民的这种悲痛和思念。

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过。不能把思想一直回溯在几年前。

所以负责民生部分的负责人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尽可能的确保民众能够买到足够多的副食品。

用以提升居民幸福感。

但是这不是负责人拍拍脑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美苏争霸,所有的国力都是向重工业倾斜。

轻工业可以分到的物资本来就很有限。

再加上现在苏联经济开始腾飞,工人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一天比一天强。

负责民生用品保障的负责人头都大了。

所以即便是有些畏惧,负责人还是硬着头皮说道:“斯大林同志,我们现在尽可能的保证一个四人的家庭,每天能从市场上购买到不少于五百克的香肠。”

“没人每天最少可以买到两百克牛奶或一百克干酪。酸黄瓜和格瓦斯是不限量的。伏特加只能保证工厂工人一个月可以配给到一到两瓶。啤酒配给在四瓶。”

“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水果、鱼子酱、鳕鱼罐头、葡萄酒等无法做到全员配给。只能优先供应功勋商店。”

负责人所说的功勋商店是苏联模式下的一种特殊商店。

当家中有人为国牺牲,并且认定为功勋,或者是自己在政府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时,就可以去功勋商店购物。

功勋商店的配给更多更大,食品也更好。

原本功勋商店是照顾那些为国有功者的家人而开设的。

但是到八十年代却成为苏联最大的贪污地,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在斯大林时代,功勋商店还是单纯的功勋商店。

只为烈士遗孀家属以及少部分高级官员提供服务。

“而除此之外,我们国内的饮料和冰激凌雪糕配给还是比较充足的。夏天时能保证每个人每天都能买到一根雪糕。”

负责人说道这里有些得意,至少在这方面的配给还是够得。

但是斯大林却叼起了他的大烟斗道:“雪糕和冰激凌的供应充足这是应该的。我们苏联有那么多牧场,可以供应苏联所有人每天都喝到新鲜的牛奶。”

“但是饮料供应充足?应该是没有人买吧。”斯大林这话说得不轻不重。

但是负责人的头却低下去了。斯大林说得是实话,苏联生产的饮料味道实在是老派。

除了果汁之外,其他饮料都不好卖。苏联的果汁很实在,是真的用果肉压榨出来的。

但是苏联本身就不是一个水果大国,平时吃新鲜水果都很困难。哪里来的那多果肉给你榨汁。

所以市面上的果汁饮品抢手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伏特加。

是和葡萄酒属于同一个级别的高档货。

“中国那边听说有准备向我们出口大量副食?”斯大林继续询问。

“对。”负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驻北平商务部的同志给我拍了一份电报。夸奖了新中国在生产副食品上的优势。”

“他们似乎是掌握了一些欧美食品厂都没有掌握的秘方。根据商务部的同志们说,味道极好。而且价格也不高,可以直接使用卢布结算。”

“我打算让这些商品先放在胜利百货商场售卖。如果效果好……”“胜利百货商场已经开始排大队了。”

斯大林打断了负责人的话:“你是不是并没有太关注这件事?”

“这……斯大林同志……”“算了,你这么忙。”斯大林明显不想再这种事情上和负责人纠缠:“我只知道现在莫斯科已经刮起了一阵中国可乐的旋风。”

“中国副食品的口味极好。从莫斯科大学的教授师生们到钢铁厂的工人再到集体农庄的庄员们都很喜欢。”

斯大林用烟斗指了指负责人:“你需要去催促,让中国方面加大产量。他们的出口额太低了。扩大十倍都不够。”

“还有,他们是不是除了饮料之外,还有其他副食品出口过来。”“是的。”

“这件事你和商务部的同志们去协调一下。让中国尽可能的加大产量。让我们把副食品加工的手腾出来。”

负责人这时才意识到斯大林找自己,可不光是为了询问苏联人餐桌的问题。

“斯大林同志,您的意思是想要让中国全面成为苏联的副食品生产国?”“对!”

斯大林点头:“生产副食品,不论是饮料还是其他什么的,他们对国家的帮助太小。还会牵扯许多的精力。一瓶中国产的可乐只卖二十戈比,而中国需要我们大量的工业产品。”

“哪怕是一条淘汰的莫辛纳甘步枪都能从中国人手上换来十箱可乐。我们没有必要在副食品上进行折腾。如果中国能在食品方面成为我们的支援国这自然是最好的。”

“这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斗!”听到斯大林通知的话,负责人点点头:“明白了,斯大林同志。我会亲自去和中国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联系的。据说他今天下午就该抵达莫斯科了。”

火车缓缓的停在莫斯科火车站的站台。

时隔多年,李强又一次踏上了莫斯科的土地。这有一种让他故地重游的感觉。

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感慨一声,就被呼啦啦围上来的人群给吓了一跳。

第五十四章 要搞就搞大的

李强刚下火车就被一群人给围住了。

一开始他还以为是来接他的大使馆同志,可是仔细打量一看,来的全是高鼻梁蓝眼睛的苏联人啊。

“李强同志,我是人民百货商店的,请问您手上还有多少可以调配的可乐额度。我们需要二十万瓶。”

“李强同志,我是爱沙尼亚商务部的,请问你手上还有多少可乐的配额?”

“李强同志,我是斯洛文尼亚的……”“同志,我是白俄罗斯的……”“同志,我是格鲁吉亚……”

一群人围了上来,把李强都给搞蒙圈了。

怎么回事,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他们在吵吵嚷嚷的说些什么?虽然李强的俄语说的很好,但是这群天南海北的人说的话都有口音,而且语速还贼快。

搞得李强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

最后还是中国大使馆的同志破开了众人的包围,这才算是把李强给解救了出来。

一直到坐上前往中国大使馆的车,李强都没有反应过来。

“怎么个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啊?”李强现在还蒙蔽呢。

这次负责接车的是大使馆的武官,幸亏是李武官在。

不然还真的没法把李强从人流中给抢出来。

听到李强的疑问,李武官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曾参赞,你是不知道啊。我们出口到苏联的山海关可乐可是引发了苏联人民的抢购热情。”

“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阵仗,苏联工人排队不是为了买伏特加,而是为了买可乐。还真的是稀奇了!你们商务部的同志研究的那个小甜水就有这么吸引人?”

李武官并不嗜好甜食,所以他无法理解苏联人民对可乐的狂热。

就像是中国的陈云不相信三十年后的苏联为了喝可乐可以将一整支舰队打包作价三十亿美元卖给百事可乐,作为抵扣可乐糖浆的费用。

这在这些人眼中都属于苏联人犯病的一种征兆。

就像是李武官,他觉得二十戈比买一瓶可乐简直就是有钱烧的。

要知道,现在在苏联买一斤香肠差不多也就是八十戈比。

买一斤鳕鱼价格在一卢布二十戈比。

新鲜猪肉的价格也不过九十戈比一斤。

四瓶可乐可以买一斤猪肉了。这苏联人不是有钱烧的,是什么?

李武官还是一名消费观念很朴素的革命战士。

还不理解人的消费欲望是会随着收入和社会层级的上升而上升的。

苏联人早就不再为温饱而奋斗了。他们所期望的是一个更好,更舒适的生活。

李武官不懂这个,但是李强却是懂得。尤其是当他回到大使馆,大使亲自和他谈话了一个小时。

李强和大使谈了许久,核心议题就是既然欧洲这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脱离了基础的生活消费。

已经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

而我们国内的科研人员掌握了这些副食品的生产配方,那么索性就搞大一点。

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的东西极多。

斯大林同志看不上搞副食品的这三瓜俩枣,但是中国人是看重的很呐!

从苏联拿到的卢布外汇可以直接去和苏联购买各种设备,这都是祖国需要的。

但是大使唯一担心的就是新中国现在这些产品的产量能不能跟上需求?

知道眼前有一座金山,但是现在却赚不到,大使可是着急的很。

而李强来苏联之前已经和商务部的同志们开过会,其中有一名与会的年轻人给他的印象很深刻。

大家只知道他是曙光厂的李主任。但是曙光厂具体是干什么的,在场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保密级别很高,只有少数中央大领导有权知道。而且这位李主任别看着年轻,但是行政级别已经很高了,是部级高官。

所以他在会议上提出的一些建议众人也是非常重视的。

虽然有些建议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细细一想却不是不可能。

比如说他就提出了国内生产这些副食品工厂的话,目前新中国的产能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能只想着从我们口袋里掏钱。必要的时候要向老大哥融资。”李主任如此说。

李强当时疑惑道:“融资?”

融资他知道,但那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才玩的一种手段吗?

“对,融资。或者说叫做预售。如果我们的产品在苏联引起的反响不错,苏联人很需要。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直接向苏联借款。就以山海关汽水厂的名义借。”

“再以山海关汽水厂未来的生产的汽水抵债。”李锐当时如此发言到。

这样的交易看起来好像很公平。

但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其实是有滑头的。

因为山海关汽水厂的一瓶可乐在苏联要卖二十戈比。

可是它在中国的生产成本兑换成卢布的话,不过才三戈比罢了。

当李强第一次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差之时,他的头惊讶的都要掉下来了。

这没给山海关汽水厂厂长判个投机倒把罪?

什么,山海关汽水厂现在是国营的?哦,那没事了。汽水最大的成本其实是包装运费和人工。

新中国的人力价格和苏联工人的价格相比,简直可以算是便宜到不用钱。

运费现在价格还下不来,但是那个李锐主任明显有更长远的规划。

如果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真的对汽水的需求极高。

一年需求突破一亿瓶的话,那么以山海关汽水厂为牵头,带动全国几大汽水厂一起转型。

开始大量生产汽水原浆。一升原浆可以稀释成三百升汽水。

到时候在苏联、在格鲁吉亚、在爱沙尼亚、在东德、在捷克等地完全可以开设中外合资的汽水厂。

中国提供原浆,当地进行稀释包装。

让中国的可乐销售点和渠道布满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当李锐主任说出这样宏大的计划时,不少商务部的同志都是很吃惊。因为现在的人还很务实,或者说对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有一种自卑心理的。

而这种自卑心理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他们甚至觉得我们国产的这种东西,人家苏联这样的强国会喜欢吗?

但是李强现在亲眼所见,苏联人不仅喜欢,而且是狂热。正如李锐主任在会上所说的,苏联人早就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他们现在的需求是好不好。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