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73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叶季壮猛的一拍巴掌:“坏还是你坏啊!啊,不对。我是说小李,李部长,还是你有本事啊!”

陈云仔细琢磨:“小李这提议倒不是不行。可是有个问题,我们说是和苏联合资。辛香料的技术不带进去,那么我们怎么合资呢?

小李你也说了,罐头生产工艺并没有质的变化。那就是说没有什么苏联无法掌握的技术。”

“不以技术入股,我们拿什么?我先说好啊,财政部手上是有一点外汇,我可以给你一点。但是数量不会多。这些外汇都已经有计划和用处了。”

陈云说的这些外汇,其中有一大半是依靠网咖提供的技术赚来的。

李锐说道:“其实吧,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念头一直在我心里徘徊。我想着趁着这次的机会,要不然直接做了。一边解决罐头厂起步资金问题,一边让我们的文化输出在社会主义阵营更大。”

“而且这一次,我想要玩一波大的。一口气促进我国多个产业的同时进步。”

“当然,这需要财政部、外交部、贸易部多部门联合出力。”李锐如此说道。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都好奇了:“你说的是什么?”

“我想乘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连战连胜的大势,在社会主义阵营掀起一个宣传风暴。在莫斯科举办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百货商品展览。从衣服到食物再到玩具到文化产品等等,涉及到行业和领域或许将超过百家。”

陈云和叶季壮面面相觑。

叶季壮更是直言:“我们没有那么多东西去展览吧。”

李锐却道:“会有的。很多东西,我们的研究人员已经整理出整套的加工工艺和流程了,只差投产。”

陈云道:“只差投产?那就是说只有样品?只有样品的展览有什么意义啊?”

李锐轻轻的说道:“有意义。就像是解决罐头厂在苏联的起步资金一样有意义。”

“那说说看,靠什么。”李锐说出四个字:“预售、众筹!”

第0章 番外——大地能量棒评测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们来做当年志愿军的军粮测评,之前很多朋友都留言说想看,点赞过了100w,我特意去找了当年负责生产志愿军军粮的食品厂。

70年过去了,很多厂都改制了或者合并了,这次寻找确实废了我很多功夫,视频不易,希望大家多多一键三连支持一下哈谢谢了。”

“好的,首先我们看看至今最有名,甚至你平时在超市也能买到的,由哈尔滨食品厂生产的大地牌能量棒。

我一共是买了五种,除了最经典的花生味,还有杏仁味,栗子味,核桃味和芝麻味。

大家注意啊,我买的和你们平时买的还是有点区别的,现在一般在超市销售的大地能量棒会在包装上注明一个“清爽版”,含糖量比我这个要低,坚果更多一点,我这个为了满足行军的热量需求,含糖量接近百分比了。”

“好了,我先开一个花生味,哇闻着就觉得好甜。”

“大家不要觉得我再夸张啊,这个真的很甜,平时很多清爽版可能很多不爱吃甜的朋友已经接受不了了。但是我可以打包票的跟大家说,这个起码比那个要甜一倍!”

“咕噜咕噜,我不行了,不喝茶我真的送不下这个,真的,这个真的,太甜了!齁死人了!我第一次吃糖觉得这么难受。不行了不行了,我再多喝两口啊。”

“诶哟,大家都知道啊,我家里爷爷当年就是志愿军的,老爷子现在90多了还天天打拳,以前我爸总说他老人家说自己不爱吃糖,每次部队里发了点能量棒总是拿回来给他们几个煮糖水喝,那时候条件苦啊,他们几兄弟天天盼着花生糖水,喝到一碗那是要考双百才有的待遇。”

“我以前还觉得爷爷是为了把好东西让给我爸他们,现在我怀疑搞不好老爷子就是在朝鲜吃这玩意吃怕了。甜,太特么甜了,这玩意比吃药还难啊。”

“不过补充热量的效果确实很好,我才吃了小半根,现在已经有点热了,腻是真的腻,效果也是真的好,确实是好军粮啊。

我再吃一口,现在适应了稍微好点了。但是还是甜,课文里面写遇到快冻死的战友,一根糖冲水下肚是真的能救命啊,没夸张,真的没夸张,这根糖起码抵我平时一星期吃的糖分。”

“尝尝其他口味啊,栗子味其实不算军粮了,是后面研制的,果然就好很多,甜味没有那么重,栗子的香味更浓郁。如果想尝试一下大地牌能量棒,但是又不那么能吃甜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

“好了,总结一下,大地牌能量棒确实是优质的军粮,我今天本来还想给大家再测评一下其他军粮,结果才吃了三根,我就基本什么都吃不下了,待会要下楼跑两圈不然今晚都睡不着了。

从用料上来说,其实也没有复杂的用料和调味,就是最纯粹最基础的糖,配合坚果,口感上更丰富一点。”

“大家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在志愿军的口粮上,科学家和工人们都是尽力给了最好的。我做这系列视频呢,主要是想让大家以小见大,看看当年志愿军们的不容易。”

“但是同时也想让大家看看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家也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们的战士,他们已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送到了前线,也看看我们是怎么利用智慧,让志愿军的先辈们吃的更好一点,爷爷一直都说当年苦啊。

但是也不苦,吃的穿的都是全国的兄弟姐妹给他们种的织的,彭老总吃的都跟他们一样,志愿军的所有人都像兄弟一样,党不曾亏待过他们。”

“让我们铭记历史,感激先辈。如果对这个系列感兴趣的朋友请多多点赞支持,点赞过十万我就加更一期,明天会有系列视频第二发,评测土豆泥和方便粉丝。好了,我们下期视频见。”

“哦对了,最后有一个彩蛋,客服告诉我,现在这个能量棒其实主要是供应苏联那边的订单。

然后我去查了一下海关的数据,发现80%的军粮版大地牌能量棒都被苏联承包了。不愧是你们啊!苏联人都是黑熊精吗?!”

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

“预售,众筹?”对于陈云和叶季壮来说,这是两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名词。

所以两人也没有摆架子,直接开口问道:“小李啊,你说的这预售和众筹是个什么意思?”

李锐道:“顾名思义,所谓的预售,那就是预期销售。就是东西我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是你打货款给我,我安排生产,生产好了再发货。属于一种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

李锐这个解释,陈云和叶季壮都听得明白了。

叶季壮道:“这和李强苏联跟苏联人谈判的先款后货差不多嘛。”

李锐点点头:“是的,很类似。只不过曾委员的先款后货是对公对公,预售走的是公对私。其中还是有差别的。”

陈云将公对公和公对私记下,他继续问:“那么众筹呢?”

“众筹则是我有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我有完整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我可以生产出来。

但是我缺少启动资金。

所以我需要面向全社会发布我的这款产品概念,让大家看到。有人需要这款产品,那么可以以预付众筹的方式来我们这众筹购买。”

“众筹阶段,商品可以给予优惠,或者是一些独有的产品给予众筹者。众筹需要设立一个目标,比如说是筹集一百万卢布就可以开始做了,还是筹集五十万卢布就可以开始做了。如果众筹金额达不到预期,那就解散项目,将众筹资金退还给众筹者。”

李锐尽可能言简意赅的将预售和众筹概念说了出来。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之后都没有第一时间回话。

而是低头默默喝茶,同时也在消化李锐所说的这两种概念。

喝了两小杯茶后,叶季壮侧过身子看着李锐道:“小李啊,我就单纯的想问一下啊。老曾在苏联的那种先款后货的公对公,和你这种预售、众筹的公对私,具体的差别到底在哪儿?”

李锐想了想后回答:“吸纳目标群体不一样。曾委员在苏联公对公的先款后货,目标是苏联政府。由政府进行拨款,但是我们都知道,苏联政府的预算基本是在年初就定下来。

年中如果想要扩大生产,追加预算。在苏联是一个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情。而且苏联政府的办事效率并不高。”

“而苏联民间不一样。苏联工人缺钱吗?”李锐这么问着。

对苏联有所研究的陈云摇摇头道:“不缺,不说莫斯科了。就说海参崴的船坞里的维修工人,一个月都有二三百卢布的月收入。相比于我们国家的工人来说,苏联工人可谓富得流油。”

“集体农庄的农业工人收入虽然相比较工厂工人的收入会低一些,但是集体农庄在伙食待遇上却会更好,从总体上来算是基本扯平的。”李锐点点头:“对,苏联工人不缺钱。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钱,但是却花不出去。苏联和我们国家还不一样,我们国家是物资绝对稀缺。而苏联是物资相对稀缺。”

“而稀缺的本质是在于苏联的战略政策与它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二战后损失的大量人口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的。

“实际上去年李强委员在苏联搞的中国食品展其实就窥见一斑了。苏联民众有着极高的购物热情,但是市面上却缺少满足他们的货物。”

“我们长三角地区新组建的梅花、长江、巨人三个服装品牌现在工人扩充了两倍,天天两班倒,生产线上的缝纫机都要踩冒烟了都赶不上东欧国家的服装需求。连带着上海、宁波等棉纺城市的粗纱、细纱、棉布厂全都在三班倒连轴转。”

“而且还连带着对棉花的需求提高,如果今年新疆不能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明年我们的棉纺原材料将会卡在瓶颈了。”

李锐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说的内容却很大。

之前《赡养人类》短片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上映,导致了梅花、长江、巨人三个工厂的产能瞬间不足。

因为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爆发出巨大的购买热情。

还有好像永远都买不到的山海关汽水和中国的膨化食品。

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苏联人的购物热情被压抑太久了。

后世苏联解体,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政治问题,它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问题。

其中民生问题不得到解决,绝对是促使它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国家,苏联人对自己生活严重不满。

冰箱里没有肉,没有汽水,甚至是压根没有冰箱!当然,不是工人买不起冰箱,而是因为工厂冰箱产能严重不足!

工厂可以给工人发很多钱,但是当这些钱不能购买物资的时候,它就一文不值。

工人们总不能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最多的拖拉机、钢铁、飞机、坦克吧。

李锐继续说道:“其实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很多钱。他们花不出去。因为他们不会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的重工业产品。但是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中国需要苏联的重工业产品。”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场交换,以我们的轻工业产品从苏联工人手上换取卢布,在用卢布和苏联人做生意,买他们的重工业产品。”

“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绕开了苏联政府,我们直接和苏联老百姓做生意。我们的可以赚到更多利润,苏联老百姓可以用钱改善他们的生活,苏联老百姓的生活物资欲望得到满足苏联就将更稳定。其实这是一个三赢的事情。”

“而这需要外交部同志的努力。以及财政部同志的协作。”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听罢,觉得李锐说的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陈云道:“预售和众筹。倒不是不行,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苏联老百姓相信我们。而且这样搞行不行?”

李锐道:“所以我才说这件事需要多部门协调。因为如果我们在苏联搞多产业的预售和众筹。我们唯一能做为抵押的,只有新中国的国家信用。这件事如果要做,那就一定要做成。要么就干脆不要做。”

“同时预售和众筹是一种企业向民间融资的行为。我们只要开始做,后续就一定会有企业模仿。

其他国家的我们管不到,但是我们国内必须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和监管。一个公正的第三方监管资金去向。”

“否则所谓的众筹和预售只会成为骗子的温床。”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不好管就不搞了。”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连连点头,叶季壮更是说道:“这事儿只能是让国有银行做第三方资金监管。而国有银行后面还需要有部门监督银行的行为。”

权利便是如此,权利的艺术就是制衡的艺术。

在无法消灭人类私欲的前提下,只有将力细分,如同斗兽棋一般,老鼠什么都怕,但是却可以吃掉最厉害的大象。

当然,这样具体怎么操作,那需要专业人士好好分析计算。

这不是李锐三人在茶楼里能说清楚的。

但是这事儿的大体方向已经定下来了。

预售和众筹是一种好的融资方法,但是没有监管的野蛮生长是不行的。

这个问题谈完后,叶季壮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个问题挺重要的啊,我们现在这么说都觉得挺好的。但是预售和众筹,那就是要苏联老百姓等货。

而且等的时间可能很长,有的东西可能要从建厂开始等。说不定一等就是一两年,他们能等的住吗?”

李锐听罢叶季壮的话,莫名的笑了起来,而且越笑越大声,笑的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莫名其妙。

陈云忍不住打断李锐的笑声,他问道:“小李,老叶这话有什么可笑的啊?”

叶季壮也莫名其妙:“就是啊,我说笑话了吗?”

李锐连连摆手:“没没没,我不是笑老叶的话,而是突然想起一个苏联笑话。”

“嗯?什么苏联笑话?”两人好奇。

“这个苏联笑话这样的。”李锐咳嗽一声后收敛笑容说道:“一个苏联工人去百货商场买电视机,他付完钱后售货员没有给他电视机,而是给了他一张条子。条子上写着:请于三年后的上午凭本条来本商场领取电视机。”

“工人看了条子后说道:你好,同志。能不能把我的电视机调整道三年后的下午提货?”

“售货员问:为什么啊?”

“工人说道:因为三年后的上午,我在四年前定的汽车就能到货了。要是下午提电视机,我就能开着汽车来拉货了。”

苏联笑话与英剧《是,大臣》、《是,首相》并称为人类政治的宝贵遗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半部英剧可以治天下,一部苏联笑话能治好所有国家的精神内耗。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李锐的苏联笑话后,两人面面相觑。

叶季壮更是摩挲着手掌说道:“这苏联等货这么夸张吗?”

陈云想了想道:“好像还真是。苏联人不是买不起电视,我听说莫斯科那边工人工作三个月到半年就能买得起一台电视机,但是等货可能要等几年。”

这还真不是夸张,苏联等一台电视等几年是正常的。

一台汽车更是好几年,如果是在1985年订了一台拉达汽车,那么大概率你还没拿到货,苏联已经解体了。

“苏联在消费品级的市场上发力不够。他们在和美国争世界第一。但是底子又不够厚,只能是一条腿走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当苏联的另一条腿。”李锐说道。

“消费品市场上,我们可以发力。苏联有资源,但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去开发。我们可以帮他们,以轻工业做为我们的积蓄。

解决我们国内的造血问题,然后发力重工业。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苏联人同意这个计划。”

李锐还从自己包里拿出两份文件:“这是我和下面的同志们一起研究的一些方向,两位看看。”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接过李锐的文件。【关于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设中国百货商店的提议】。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没有话说,翻开这份文件开始慢慢看了起来。这份文件页数不短,足足有六十多页。

李锐在一旁一边喝茶,一边等着两人慢慢的翻阅。

一开始叶季壮和陈云两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百货商店的开店提议。

但是真正的翻开之后两人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李锐在这份文件里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想。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