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后世有个笑话:中国军队怀疑前面有潜伏的敌人,于是拍出一支侦察兵部队。
美军怀疑前方有潜伏的敌人,于是叫来了一个炮兵团的155毫米重炮打了十二个基数。
不过在羡慕嫉妒恨,那也是别人的。你羡慕不来。与其羡慕他人,不如搞好自己。
比如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可能会面临的后勤紧缺问题。
就在彭德怀想着后勤问题的时候。
中苏班列从苏联拉来的大量土豆正在哈尔滨卸货。
而这些土豆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哈尔滨第一食品加工厂。
第一百四十六章 方便食品的问题
这年头要说苏联缺什么的话,那苏联确实在很多产品上都有缺乏。但要是说苏联不缺什么的话,那么苏联是绝对不缺土豆的。
因为历史原因,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土豆的产量都很高。
尤其是因为二战,为了补充粮食,苏联在后方种植了大量的土豆。土豆是个好东西,既能当饭又能当菜。
全世界人民都很喜欢土豆。
但是当苏联人从二战阴影中组建缓过来后,土豆的重要性就变弱了。
因为苏联人或者说中国人所认定的喜爱土豆的那些欧美国家。
无论是法国、德国、英国等等,其实他们对土豆的料理都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
要么是烤马铃薯,要么是炸,拿来做菜有,但是很少。
实际上中国人尤其是后世的中国留学生喜欢嘲笑欧洲人离不开土豆。
但实际上中国才是最会料理土豆的国家。
酸辣土豆丝、土豆丝饼、干锅土豆片、孜然土豆、土豆肉丸、土豆窝窝、洋芋擦擦、狼牙土豆、地三鲜、酸甜土豆片……
等等等,土豆在中国有上百种死法,总有一种适合它。其实苏联人真的不怎么会做土豆。
当初李强在莫斯科搞中国食品展的时候从国内运过去了十几种膨化食品,基本上这些膨化食品的主要原材料就是土豆。
李锐从后世找来各种资料,以技术支持让现在这年代的中国尽可能仿制出来的这些膨化食品一经推出就在苏联大受欢迎。
不仅仅是苏联,还有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他们都对这些膨化食品表现出了狂热的喜爱。
如苏联这种国家已经过了民众只追求吃饱的年代了。
他们需要更多的副食品来满足苏联人民日遗增长的胃口。
苏联人现在的土豆只能拿来喂牲口养猪养牛。
但是在中国人手上却可以变成更加美味的东西。
在食品展上,苏联高层领导,号称掌管着苏联人厨房的米高扬也来了。
他尝过各种土豆制作的膨化食品后,他赞不绝口。
薯条、薯片、薯饼、椒盐马铃薯球等等,这些东西实在是太附和苏联人的胃了。
米高扬当即找到了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和李强。
当时他们已经在和苏联商务部的同志谈汽水原浆引进。
然后在莫斯科合作建厂灌装的协议。米高扬表示,希望将这些膨化食品也列入合作办厂的项目。
王稼祥和李强等人和中央联系后表示可以。
不过米高扬手下的人算了一笔账,中国人给这些膨化食品定的价格不高,甚至对于苏联人来说是属于很低的水平。
如果在苏联开厂,聘用苏联工人,再加上苏联的各种税收政策、苏联式运输、苏联式仓储。
最后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在苏联开办这个工厂的生产成本会很高。
甚至算上运费都不如直接从中国人手上买成品核算。
既然造不如买,那就买吧。于是靠着李强三寸不烂之舌,他硬生生的是从苏联人手上要来了大量的生产线和原物料,将原本哈尔滨第一食品厂不断扩充。
因为李强和王稼祥是从中央那边得到过一些信息的。
中央希望能在东北筹办一个大型食品厂。
虽然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当朝鲜战争开始后,两人都隐隐约约的猜测到了些什么。
而最近美军入朝之后,两人虽然嘴巴里不说,但是心里和明镜一样。
李强在给中央去电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主动和苏联签了长达三年的马铃薯包销协议。
苏联远东农场的负责人们乐的鼻涕泡都要出来了。
因为他们地里就是土豆最多。这些东西在苏联,除了一部分拿来供应市场外。
更多的是被用作饲料。现在能从中国那边换成膨化食品,他们赚到了。
中国人得到大量的土豆,苏联人得到大量薯片。还真是秦始皇带他爹吃麻辣火锅,两边都赢麻了。
哈尔滨火车站货运站台,一列列车皮里运送的土豆都被快速装运上汽车、马车甚至是大板车。
然后如流水线一般送去哈尔滨第一食品厂。
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厂长张冠林看着这些如流水一般运来的土豆,他既兴奋又紧张。
他搓了搓手,对着旁边两位年轻人开口说道:“孙同志、方同志。我们现在的原材料是不缺了。苏联别的不说,只要你给钱,他们土豆管够。”
“现在机器也调试的差不多了,我们是不是要搞一搞了?”张冠林笑着说。
他是真的看不透眼前两个年轻人,他们一个叫孙腾宇,一个叫方然。年纪很轻,但是保密级别很高。
两人身边永远跟着两名解放军战士。他们是上面派来的技术专家,但是这技术专家年轻的不像话。
第一天他们来的时候张冠林还想尽一下地主之谊,请两人去哈尔滨比较好的饭店吃一顿便饭。
但是两人直接拒绝,就让人去职工食堂打了两份饭回来吃。
吃完就住在上级安排的招待所里,也不出来。
平日里也就只在工厂和招待所两边跑。
一点想要趁着休息的时间去哈尔滨转转的想法都没有。
这行事作风到完全不像是两个年轻人,反而像是两个老头子一样。不过虽然感觉到奇怪,但是两个年轻人的技术是真的没的说。
各种机器调试,工艺指导,他们都门清。指点着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快速生产。
不管是苏联人要的薯片薯条还是其他什么食品,他们都能指导食品厂很快生产出来。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艺问题他们也能很快的给出解决方案。
这让张冠林如获至宝。不过最近,他们指挥着工人对几条苏联人送来的生产线进行改造。
而且上面也发文下来了,要他们承担一部分便携式军粮的生产研发工作。
这让张冠林和厂里的一众领导有些抓瞎。
军粮、便携式,这是什么?在1950年的中国,有几个人听说过便携式军粮的概念啊。
一直到孙腾宇和方然变魔术一样的拿出几件食品后,一众人等才明白便携式军粮是什么。
当时孙腾宇和方然拿出了几种食品。第一种是名为压缩饼干的食物。第二种是方便土豆粉丝。
第三种是方便面。第四种是土豆淀粉饼干。
当时工厂的几位领导人尝过之后都惊为天人。
其中最不好吃的是土豆淀粉饼干。这种饼干没有一般饼干的酥脆,口感偏硬,难嚼。
口味只有淡淡的咸味,是不好吃的一种食物。压缩饼干这种食物就显得要好很多。
虽然口感也是偏硬的,而且吃起来很干。但是调味很不错,里面感觉混合了大量的糖和油脂。
而方便面和方便土豆粉丝是最受大家推崇的。
因为这两种方便食品可不是现在生产的。
而是李锐通过时空通道从另一个时空中购买过来的。
一个是白象的汤好喝系列的几款方便面,一个是重庆本地品牌生产的酸辣粉丝。
后世这种复水食品,尤其是方便面和方便粉丝已经是经历过堪称方便食品大逃杀时代的洗礼。
还能活下来的哪一个不是身怀绝技。从调味到口感,它们已经达到了一个1950年时空的人难以想象的高度。
当张冠林第一次尝到汤好喝系列的老母鸡汤面时,他整个人都惊呆了。
“这……这味道太好吃了!”张冠林双眼瞪大,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这碗面。
他可是亲眼看见孙腾宇和方然把一袋没有印刷包装的方便面放进碗里,然后倒入看起来是调味料的东西。
然后再用开水冲泡,等待三分钟就给众人端上来。全程没有看见孙腾宇施展任何厨艺。
就是冲开水而已,谁不会冲开水啊。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居然就给众人做出如此非凡的一碗面。
张冠林几乎失声道:“这味道……简直比哈尔滨大街小巷里众多面馆的味道好太多了!”
他不是夸张,而是陈述一个事实。
后世方便面的调味经过重重改良,已经达到了1950年的人难以想象的一个高度。
别说后世的方便面了,就算是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也要等到1958年才会面世。
这种冲个热水就能喝到热汤面的食物对现在人来说就和变魔术一样。
不仅是张冠林很失态,其他人也很失态。
这一次会议因为是要解决军队未来野外作战,没有炊事班跟随,需要行军途中自己解决饮食问题。
所以参与会议的还有军方的代表,以及黑龙江省粮食局的同志。
军方的代表是某师的参谋和几个团长,他也是打老了仗的老兵了。从抗日战争一直打完解放战争。
他都忍不住赞叹道:“乖乖,我媳妇煮的面条能有这个一半好吃,我就烧高香了!”
“这酸辣粉丝做的真够劲啊!和我在四川吃的不相上下。就是粉丝没有四川那的好。”有人赞叹着。
“我打仗的时候要是能吃到这个,我能嗷嗷的把日本鬼和伪军从战壕里直接拖出来。我一手一个。”有人开始吹牛。
方便面和方便粉丝的香味萦绕在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忍不住大快朵颐,一时之间差点忘记了还在开会。
只有粮食局的同志在吃了两口之后开始用筷子翻动方便面,他盯着方便面表面的油花皱起了眉头。
“孙同志,方同志。之前的马铃薯饼干就不说了,你们刚刚介绍了。基本上只需要马铃薯淀粉和少量食用油就可以生产。饼干表面刷一层淡盐水就可以做调味。”
“你们后面拿出来的压缩饼干味道是不错。但是我吃的出来里面混合了至少好几种坚果。
有芝麻、有花生、好像还有核桃。而且它的口感虽然发干,但是软化后却很丰润,应该是掺入了大量的汤和油吧。”
面对粮食局同志的疑问,孙腾宇和方然点点头:“是的,压缩饼干需要用到大量的糖和油。油糖占比接近压缩饼干重量的五分之一还要多。”
这话一说出来,会议室里的众人都侧目了。
他们刚刚吃的时候能猜到压缩饼干很花油糖,但是没有想到这么花。
粮食局的同志一脸肉疼的看着方便面和方便粉丝说道:“我吃着方便面和方便粉丝有这么浓郁的肉香味,还有这么多油脂飘在汤上。应该要花不少肉和油吧……”
孙腾宇接口道:“肉的话其实还好。其实可以通过调味品模拟出肉味,虽然不那么像,但是也能勉强骗骗嘴。但是说道油……确实,方便面和方便粉丝确实都很花油。”
“能给个具体数字吗?”
“方便面的话,以这样一碗来计算,差不多需要用油20一30克。”粮食局的同志开始脑袋疼了。
因为哈尔滨食品厂要接下军粮生产,这是上面已经定下来的事情。现在朝鲜半岛不太平,中央已经成立了东北边防军,时时刻刻防备这朝鲜那边呢。
美国佬的飞机和海军舰炮沿着中朝边界炸。
把道路和桥梁都摧毁了。
在东北的同志都感觉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这种感觉和判断并不需要大家有多么高明的政治嗅觉,只要不傻都能感觉到一种潜在的压迫。
黑龙江粮食局已经在抓紧时间调配粮食了。
想来其他两个东北省份也差不多。
粮食局的这位同志自然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
但是孙腾宇和方然拿出来的军粮方案却让他感觉到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