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这名年轻的技术员站起来道:“我觉得我们基地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查询后世的各种资料。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搞些石破天惊的论文出来。直接拉动这期刊的学术地位。让苏联人和美国人直接刮目相看!”

这名技术员话音刚落,他旁边的一名女生就举手高声道:“我反对高力的提议。我不认为直接发表超越世代的论文和技术对我们有任何好处。我们国家的基础工业达不到,率先公布一些超前的理论技术,反而会让我们自己吃亏。”

名叫高力的男技术员面色有些红,但还是有些嘴硬的说道:“我们可以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技术嘛。”

这话说出来,很多人都笑了。

李锐开口道:“我明白高力你的心情,但是有的事情是不能操之过急的。我们不求一两年内就成全球顶级期刊。即便你面前都是大鱼大肉,但是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的,不然是会噎死的。”

这时有一名生物类的科学家举手。

李锐点他发言。他开口就说到:“其实我们是可以搞一些重磅的技术论文的。搞一些我们国家自己可以搞起来的东西。或者是我们不方便也不适合搞的东西。”

“我觉得生物制药类的东西就很合适。我们可以依托于我们能生产出来的药品做文章发论文。

不涉及核心的生产技术。但是可以一边发文,一边宣传我们国家的新药药效,这不是很好吗?”

第一百二十七章 面子与里子

说着在现阶段以药品类论文为主导的发言者是一名长相极为英气,相貌十分英俊的男人。

说他像是一个科学家,其实他更像一个帅气的电影演员。李锐认得他,他叫岱汝云。

今年刚刚接回国的一名制药学专家。

之前在伯明翰大学研究从脂肪中提取维生素的课题。

按照他原本的人生轨迹,他应该是在1953年才回国的。

但是因为李锐之前就和中央提交过名单。

希望能提前把那些心向祖国的高级人才提前劝说回来。

省的再次发生另一个时空里钱学森等人的境遇。

所以中央是把所有能用上的海外力量全用上了。

将李锐提供的名单上的科学家都接触了一遍。

其中大部分都愿意回国。

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手上还有没安排好的事,没安顿好家人等等,需要晚一点回来。

但是主要的科学家都尽快给接了回来了。

岱汝云目前在基地内研究的课题是预防和研制对血吸虫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血吸虫病每年都会在中国南方靠近长江以及长江之流的十二个省市爆发。

民国时期最大一次爆发血吸虫病,全国将近一千万人感染。而除了血吸虫病之外,新中国还在爆发各种传染病。

如果按照另一个时空的情节继续往下走的话,1950年到1955年五年的时间里,全国爆发的流行病感染人次达到1.4亿人次,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三十。

所以快速提高新中国医药水平和国民卫生状况是新中国的重中之重。

而其中血吸虫病的预防是重中之重。新中国两个最大的传染病,一个是疟疾,另一个就是血吸虫。

而血吸虫病的预防不是一句喝开水吃熟食就能解决的。

因为南方水田里有大量的血吸虫幼虫,它们通过皮肤接触就可以钻进人的身体内。

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岱汝云回国后的主攻方向就是血吸虫病。

如今国家已经在南方开了很多血吸虫病防治所。

其主要的指导方针就来自于岱汝云、赵承暇、高怡生等专家。

岱汝云继续发言道:“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是一项对全人类都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有了李所长弄来的各种设备和资料。”

“其实很多超越这个时代的药物我们都已经可以小规模的制取了。再加上我们也有完善的生产工艺资料。只要我们获得足够多的物质支持,其实很容易就将这部分技术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啊,我个人感觉治病救人的论文产生的影响力是要高于发表什么核物理研究之类的。”

说道这里,岱汝云看向钱三强等人:“钱所长,不是说你们的研究不好啊。我就是个人看法。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弱小,要是就发表个核物理研究之类的论文出来的话,怕是会引起不少人的警惕吧。”

钱三强笑着摆摆手:“岱同志你说得还是有道理的。有的东西我们是不能随便往上面发的。”

陆光达也发表看法:“我倒是同意岱汝云同志的看法。我们新中国搞学术期刊,不光要考虑学术性也要考虑政治性。虽然总用人宣传科学无国界,科学不应该掺杂政治。”

“我也很渴望有那种绝对纯净的科学研究环境。但那暂时也只能是一种梦想。巴统禁运就是对我们新中国最好的耳光。美国人甚至连青霉素的原材料都不给我们。”

“如果不是张为申用棉籽饼等材料搞出了便宜又能提高产量的青霉素。我们国家想要搞定青霉素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陆光达继续道:“这本期刊不得不考虑政治影响。我个人的意见啊,有关于核物理、电子工程等这类可以快速转换成武器技术储备的相应理论,在目前这个阶段还不适宜放在我们的期刊上。”

“不然不光是美国会对我们加强封锁,恐怕就连苏联老大哥也会有所警觉。实力不到,有的事情我们还是悄悄的做比较好。”

钱学森跟着发言:“对,我们可以筛选一些纯理论的论文。比如说某些数学论文。这些论文虽然可以推动科学发展。但那也属于高屋建瓴的水平。甚至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陆光达道:“那我们不如以此为契机,想办法拉高我们国家的医学水平。我翻看了后世资料,发现古巴的医疗外交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路子。”

“如果我们能提供便宜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且将这个影响力散播道全球去。对我们国家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这种事就算是美国也很难阻止我们去做。”

李锐点点头,觉得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

现在美苏争霸,美国不能一手遮天,也不能颠倒黑白。医药外交是条路子。

期刊早期走纯学术和医疗生物路线也不错。

可以等到中国实力到了一定水平,在开始卡应用工程和各种其他技术论文。

台下其他的技术员也纷纷认可先以这个方向发展。

李锐点点头:“好,那同志们,我们先以这个方向开始编写几期期刊,来看看效果。搞期刊这种事,我们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不要紧,我们后期一点点改嘛。”

李锐还是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在解决好不好。

这时又有人举手,李锐点名让他发言。

这名年轻的技术员提问道:“主任,那这本期刊要不要发表那些外国科学家曾经发表过的论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但这些技术问题有不少是从前外国科学家就已经解决了的。但是我们受限于获取渠道和语言门槛的障碍,所以我们国内不得而知。”

“这些方面的技术障碍包括各种民生技术和军工技术。这方面我们国家亏欠的技术储备太多了。”

李锐让这名技术员坐下后,点点头说道:“说的不错。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确实是亏欠太多了。但是我们现在是办期刊。所以从前就刊发过的技术,我们可以组装成一个合订本的技术资料合集。”

“根据行业以及学科来进行划分。然后把它们刊印成册。就不说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军工重工项目了。就单说我们的民生项目。”

“印染、纺织、五金制造、化肥、育种、制药、食品加工等等。这些技术资料我个人是希望我们能整理出一个技术包。”

“相关行业的人遇到了技术难题,只要检索相应的技术包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整理资料,现在也需要将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编纂汇总了。”

“这是个大项目,在座的各位可能都需要参与。工作量可能要增加了。”李锐觉得自己就像是个黑心老板在忽悠员工们加班一样。

但是在场的技术员却都精神饱满的回应道:“不辛苦!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时候钱学森举手,李锐点名让他发言。

钱学森说道:“我个人认为,我们这虽然是一本中文期刊。要以发表我们中国人的学术研究为主。但是不是也要摘抄同期国外优秀的论文呢?

毕竟阅读外文期刊和获取外文期刊对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单位和研究机构来说都是有不小的门槛的。”

钱三强举手:“我认为钱学森同志的想法很好。我们可以搞一个副刊。就专门抄录海外期刊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快速的查询到很多这一时期的期刊和论文。”

李锐也点点头:“那就在主刊外,增加一个海外版。不过是做成月刊还是季刊,我们到时候在讨论。”

李锐继续提出问题:“然后就是我们这本刊物的易读性。我没办过期刊,所以我想问各位科学家。期刊在易读性和权威性方面该如何平衡。”

李锐这话问的让钱学森那一桌的科学家们小声的讨论开会了好一会儿。

最后钱学森作为代表站了起来回应道:“李主任。一本期刊想要在学术界有影响力,那么阅读门槛是必然有的。”

“它必然不是适合所有技术员或者是大学生浏览的读物。只有在某些领域专研到一定境界的技术员或大学生才可以在相关领域的高端论文里找到另自己触类旁通的法门。”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对更高级知识的渴求。我们觉得可以为他们专门办一份科普性的杂志。以尽可能让他们看得懂的方式来解构那些深奥的论文。”

李锐环视众人,发现大家对这个提议都表示认同。

反正一个也是搞,两个也是办,那就索性一起办了吧。会议开到这里,其实基本上把期刊的基调定了下来。

先期以医药、生物、数学理论等课题为主,这些课题论点基本上是一定会去卡一波本来这个时空里应该研究出相应成果的西方科学家。

比如说比他们早几个月把他们应该研究出来的东西发表。

确实可能会卡的他们欲仙欲死。但是没办法,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有国籍。

现在冷战时期,有的时候做事真的不能太讲道义了。不然会死的很难看的。

至于期刊的发行时间,这个倒是不急。大家都没经验,急也急不来。到时候到底是发月刊还是发季刊,完全要看实际编纂中出现的问题在来定。

总之先搞起来,然后慢慢改。就当培养经验和人手了。另外开设海外刊物,翻译合订海外已经出版或发表的技术论文。

这个相对容易许多,反而可以先搞起来。

在增设一个针对大学生和技术员的科普性杂志。

会议本来应该结束了。

但是整个会议一直没有开口的冯石这个时候却举起了手。

李锐点了他名,他有些好奇冯石将军会说些什么。冯石未开口先笑,憨厚的如同老农。

“各位,我冯石只读过几年小学。后来打仗了,有机会读了一段时间的抗大。不敢说有知识,在你们面前我就算是个大老粗。”

这话说得同桌的钱学森等人连连摆手,示意冯石太谦虚了。

冯石继续说道:“我来这里这么久,也学到不少东西。有的东西呢,我也不懂。但是在基地里,有你们科普,我也懂了。”

“但是外面很多老百姓不懂啊。”冯石说了几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卡车曾经路过一个村庄,一群老太太跟在屁股后头。问她们干什么?她们觉得这大卡车能拉这么多东西,肯定能拉不少粪。她们准备捡粪烧火呢。”

这故事让不少技术人员都笑了。

冯石继续道:“我们有的部队从北方打倒南方。整个部队都是北方人,从来没去过南方。到了地头有人来拥军。

送了好多香蕉来。我们北方的战士没见过啊。团里的炊事班长凑在一起讨论,这东西该怎么吃?”

“最后讨论出一个结果。切成片用辣椒炒着吃。于是我们的战士就吃了一顿辣椒炒香蕉。”

这个故事让不少技术员笑的前仰后合。

冯石也在笑,但是他的话却不好笑:“同志们呐,我们是一个文盲率很高很高的国家。国家也开始扫盲了。但是人民群众的见识却是有限的。”

“你可以让一个文盲认识几百一千个字。但是你不能让他明白为什么卡车不会拉粪,也不会让他明白为什么香蕉不能辣椒炒着吃啊。”

冯石取出一根香烟叼在嘴上,划了两下火柴没划着。

一旁的陆光达拿了一盒新火柴帮他点着。

冯石对陆光达点点头致谢。“我们这个国家,需要高端期刊在国际学术圈取得话语权。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我们不仅仅要让我们这个国家的百姓简单的扫盲。我们还有没有办法,让他们有些见识呢?”

“我听说苏联的农民都能拉小提琴,都会跳哥萨克舞。皮鞋匠的儿子都有机会成为画家和文学家。”

“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啊。至少要让我们的人民知道,汽车为什么跑。香蕉不是用来和辣椒炒着吃的。”

“我们是不是能做点什么呢?”冯石看着李锐。

李锐猛地一点头:“对!冯石将军说的对!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争期刊这种话语权的面子。最重要,我们还要提升我们民众科学知识的里子!”

“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做法是狭隘的。”

“想要提升我们民众科学知识,这件事不容易。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万事我们都要先做起来。”

“这里是我疏忽了。”李锐对冯石真挚道。

冯石还是憨厚的笑着,黝黑的面庞一如中国辛苦的老农,真诚而朴素。

第一百二十八章 还有邪教

冯石的提醒其实是非常对的。因为对于现在的新中国来说,各种问题摆在眼前。

不仅仅要解决的是土匪、战争、传染病、台湾特务、文盲等等问题。

同时也急需开民智。虽然从五四运动起,甚至说在陈独秀开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就高呼过开民智。

但那个时候的开民智的“民”其实很难下沉到升斗小民中。

因为杂志和报纸是有阅读门槛的。

后来还是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和一众有着共同理念的同仁志士搞了各种夜校、读书班,深入到田间地头给平民百姓开宣讲各种政策和理念。

这才算是开了民智。也有了后来让毛主席大开眼界的湖南农会运动。

不过国民党在412清党后基层党员基本全部被迫害。

412清党被杀的不仅仅是共产党。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