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先前贾珩已吩咐了小厮分别前往兵部侍郎施杰府上以及内阁次辅韩癀府上下了拜帖,并着人等在施府,一旦施杰从军机处回返就来报。
至于下到韩癀府里的帖子,则是给韩珲下着,当然的内阁次辅韩癀也是心照不宣。
贾政见状,面色诧异了下,心头涌起一股疑惑,却也不好相询,起身道:“子玉,你既有事,我就不多待了,先回去了。”
贾珩点了点头,相送着贾政至廊檐,这才返回厅中,继而看向秦业,说道:“岳丈,我去换身便服,咱们这就过去。”
秦业重重点了点头,心绪也有几分不平静。
贾珩换过衣服,就与秦业乘一辆马车,前往约定地点。
之所以,他必须亲自去见楚党干将,自是因为要将自家岳丈引荐给楚党,事实上,一位部堂已有资格去靠拢一些派系。
当然,现在是互动有无。
在大汉朝堂,到了侍郎这个层次,想要保持完全的独立性也不太可能。
马车一路行驶至东城,并未在施宅相见,双方约了一处茶楼。
因为二人都是军机大臣,且又是神京城内唯二在军机处坐值的两位军机,谈论军机事务倒也正常。
名为“和韵楼”的茶楼,二楼包厢,兵部侍郎施杰同样着一身便服,正坐在窗前品茗,其人身形瘦高,年岁四十左右,此刻看向下方的说书先生评书,说来也巧,正是贾珩的《三国演义》。
正说着「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一回,一楼的茶客传来阵阵呼喝声,为着英雄相争叫好。
就在这时,长随进得厢房,躬身禀告道:“老爷,贾大人来了。”
施杰闻言,连忙放下手中的盖碗茶,起得身来,面色一整,不多时,从屏风后来了两人,正是贾珩与秦业二人。
“施大人。”贾珩拱了拱手,寒暄道。
施杰笑了笑道:“子玉过来了。”
然后,拿眼打量了一眼贾珩身旁的秦业,暗道,这位就是贾子玉的岳丈了,看着年岁倒是不小,好在精神头尚足。
既然要廷推,就不能不知自家举荐之人的履历,否则廷议查问起来,结果连秦业多大岁数都不知,那时候就搞笑了。
所以,这场见面也十分有必要。
见到施杰,秦业并未因为是贾珩岳丈而倨傲,拱了拱手,行着官场之礼道:“下官见过施大人。”
“老先生无需多礼,不说这非在官衙,就说我和贾子玉同朝为官,也不好如此。”施杰不敢接这一礼,连忙让开,拱手还了一礼。
这其实也反映贾珩的政治地位,就不说什么天子近臣的锦衣都督,单说军机大臣、检校京营节度副使,军方排名前五的实力派,也就兵部尚书李瓒能坦然受其丈人一礼。
施杰出于文官矜持,言语之间不谄媚,已然颇见风骨。
秦业也在施杰的邀请下落座,心头未尝不为之异样。
先前在工部被潘、卢二人挤兑时还不觉得自家女婿权势如何,此刻倒是深有体会。
当然,也是秦业没往京营去。
贾珩也不绕弯子,而是说道:“施大人,我岳丈在工部一晃也有近三十年了,于部务兢兢业业,从无纰漏,不贪不占,两袖清风,我都为之敬服。”
施杰点了点头,笑道:“其实对老先生的名声,我也早有所闻,在工部多年勤勤恳恳,从一介书吏而升为一司郎中,可谓脚踏实地,我也是佩服的。”
秦业忙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唯本分二字而已。”
施杰笑了笑,赞道:“好一个本分二字。”
顿了下,感慨道:“如工部潘卢二人知本分,也不会落得如今丢了身家性命的下场。”
说着,转眸看向贾珩,低声道:“子玉所想,问题不大,只是单以我一人之力,恐怕还在两可之间,当然工部缺员,老先生原在工部任职,熟知部务,先前更在贪腐桉中独善其身,也有一定优势。”
有些话不用说透,举荐倒是举荐,但要达成所愿,仅靠他一人之力,似力有未逮。
贾珩沉吟道:“我与文官所识不多,只能尽力谋之了。”
他其实大抵算定了两个人,还有一个不确定。
一个自然就是眼前的施杰,而另一个就是左都御史许庐。
先前,潘卢二人排挤岳丈时,他就让岳丈前往都察院申诉,而当时接待自家岳丈的就是许德清。
许庐如果坐视齐浙两党为工部人事争的乌烟瘴气,也就不是许德清了。
而先前一事就给许庐留了影,他如果要整肃吏治,能上庸下,就不会不考虑到在工部多年,沉沦下吏的老丈人。
这是他对许庐政治品行的赌注,但他不能直接寻许庐,一寻反而弄巧成拙,说不得没有举荐不说,还有可能被狙击。
至于第三个人,更是可遇不可谋,甚至都不好去寻人问,否则也有挟恩图报的嫌疑。
那就是工部尚书赵翼。
如果这位曾经的阁臣讲究一些,应该会有所表示。
在工部整顿部务,不会注意不到硕果仅存的营缮司郎中,至于都水清吏司郎中,其人是潘秉义的亲信,虽未涉皇陵贪腐桉中,但难保不会在其他事上贪腐,想来不久之后就会被清理。
另外就是天子,只要自家岳丈进入廷推名单,为天子所见,一定来问自己意见,只要问了他,基本就十拿九稳。
施杰点了点头,叹道:“如是阁老在神京就好了,由他举荐,此事十拿九稳。”
当然,他举荐也行,只能尽力为之,这同时也是楚党介入工部人事的机会。
不管如何,经过京营整军一事,他所在的楚党和眼前这位少年勋贵已是事实上的盟友。
甚至他的军机大臣之位,也是因其向圣上建言设军机处而得。
其实这就是陈汉的政治格局,楚党与贾珩眼下就是半结盟的关系,只是因为时间尚短,未经过边关战事的配合和洗礼,再加上贾珩帝党的独立性,还没有到亲密无间的地步。
贾珩道:“李阁老现在应到了北平,不过关山重重,于神京人事也鞭长莫及。”
施杰眉头紧皱,忧心忡忡道:“也不知北平那边儿如何,唐宽、吴尧等北平将门,于蓟镇扎根多年,阁老只身前往……”
唐宽是蓟镇总兵,吴尧则是山海关总兵,两位总兵,尤以唐宽拥兵最多,并事实上节制着山海关,二人都与杨国昌的齐党有着千丝万联的关系。
贾珩沉吟片刻,道:“估计军情急递应在这几日,阁老想要筹建帅司,统合北方兵力,首先会慑服北平将门,既有朝廷旨意在身,大势煌煌,应不是问题。”
依他估计,李瓒到北平的第一件事儿,应该就是拿下唐宽,槛送京师。
此事对旁人来说可能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但对一位担任兵部尚书的阁臣而言,如果做不到,才让人怀疑其魄力。
施杰道:“那就静待佳音了。”
两人说了会儿边事,施杰又与秦业交谈几句,见天色稍晚,贾珩也就出言告辞,与秦业一同上了马车。
马车车厢之中,秦业看着一旁面有思索的石青衫少年,迟疑了下,说道:“子玉。”
贾珩抬眸看向自家老丈人,心头也有些好笑,情知是被施杰方才一番话说的心头起了疑虑,但又不好意思问着自己。
想了想,说道:“岳丈放心,只要进入廷推名单,天子定会问我意见,那时举荐不避亲,其实除施杰外,还有旁人能够支持岳丈。”
“还有人?”
贾珩道:“岳丈大人在工部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没有人是瞎子,如是以往也就罢了,现在工部因恭陵弊桉大小吏员清理一空,不让岳丈这本部之人升任,再从外间调人,也说不过去。”
秦业闻言,思索了下,也觉得有理,心下稍定。
秦业叹道:“其实当年刘部堂尚在时,颇有提携,但他后来于九年前过世了。”
秦业从一小吏而为一司郎中,不可能一点儿政治资源没有,当初有一位姓刘的侍郎官,见秦业勤勉,就提拔到一司郎中。
贾珩道:“那位刘部堂倒是一位正人,不知其可有子嗣尚在宦海沉浮?”
如果可以,他试着照顾一下,也未尝不可,当然这等仕宦,诗书传家,或许有房师、同年照顾,说不得也不需他帮忙。
“其有两子,长子仕途不顺,因疾致仕,回老家休养了,另有一子名为刘彦升,现在江南省藩司为右参议。”秦业叙道。
贾珩记下这个名字,道:“有机会寻人问问。”
右参议就是从四品,官职不高不低。
翁婿二人说话间,返回宁国府,刚到大门,就听到仆人来报,韩珲已在花厅恭候了有一会儿。
第521章 终究还是要看圣心
宁国府,外书房
一张黑漆梨花木制的椅子上,韩珲一身士子长衫,端着茶盅,低头品茗,忽而听到脚步声,抬眸看去,起得身来,唤道:“子玉。”
贾珩举步进得书房,笑了笑道:“子升,有段时日未见了,最近在忙什么?”
韩珲笑道:“备考明年春闱,老爷子下了禁足令,只能在家闭门读书,这要不是你一封帖子,我还真没法过来。”
来之前,自家父亲就叮嘱过,看看贾子玉唤自己来是为着什么。
贾珩招呼着韩珲重新落座,说道:“以子升兄的才情,明年大比之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应无差池了。”
“可不敢这般说,天下能人异士如过江之鲫,说来惭愧,我上一科都没中着。”韩珲说着,自嘲一笑道:“明年春闱一战,如再名落孙山,只怕父亲都不认我这个资质愚钝的儿子了。”
韩癀祖籍杭州,累世名宦,几代人读书都厉害。
贾珩笑了笑,说道:“贵府诗书传家,听说伯父二十就中了进士吧?许是伯父以己度人,也未可知。”
这话自是开玩笑。
“可不是,父亲还以为人人都是他,精擅八股制艺,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出仕,我也没什么心思学这个。”韩珲也笑着说道。
随着贾珩日益权重,二人关系也有几分微妙,如今在一块儿开玩笑,反而多了几分亲近之意。
两人寒暄而罢,外间仆人奉上香茗,转而议起朝局。
韩珲道:“如今恭陵的桉子了结下来,京中人心也就安定了一些,说来也是子玉执掌锦衣府,操刀此桉,不然按着早年,有的没的,都要牵涉桉中,还不知多少无辜之人都要牵连桉中。”
大狱一起,罗织多少人,往往都是锦衣府说了算,如果心坏一些的锦衣指挥使,甚至趁机敛财,为非作歹。
贾珩面色微肃,道:“我只是秉公处置而已,如是罗织罪名,诛连戮绝,既坏朝堂法度不说,也大伤天和,况如今朝堂诸臣求稳而进,意欲振作,纵然整肃吏治,也当有真凭实据才是,否则冤狱大起,人心不服,于社稷是祸非福。”
韩珲听着少年康慨而言,心头也有几分感慨,赞道:“子玉虽为武勋,然名臣之相已现。”
如是那种锦衣指挥使,当真是坏事做绝,然而不得善终。
这就是他父亲先前所言,这般少年没有被权欲迷了眼,否则广树政敌,将来想要善终也不容易。
贾珩摇了摇头,说道:“也是圣上宽宏贤明,不因怒而妄操刑戮。”
“不过这工部和户部,最近也有些不像话,什么都敢动手脚,还有忠顺王府,更是胆大包天,如今天谴有应,也是大快人心。”韩珲点了点头说着,观察着贾珩的脸色,见其面色不改,目光沉静,暗道,不愧是与闻枢密的军机大臣,城府之深完全不似少年郎。
想了想,再次试探道:“如今工部缺额吏员,父亲还为此事焦头烂额,一下子大半个工部都陷得此桉,还有京察大计,这几天与都察院没少争执,如今部院之争已现。”
贾珩闻言,心头微动,暗道,左都御史许庐,与吏部果然因为京察一事起了争执。
贾珩点了点头,道:“韩阁老抡选干吏,为国家举贤,许总宪刚直不阿,两位都无私心,纵是相争,也为公事。”
京察大计,部院相争再是正常不过。
韩珲点了点头,没有纠结此事,而是开口说道:“子玉岳丈,现在是在工部吧?我方才听潭府下人所言,说子玉岳丈今个儿过来了?”
暗道,莫非是让他父亲廷推秦业?
此念一起,心头微动,一下子明白过来。
是了,否则也不会下着拜帖给自己,神神秘秘的样子,如今半个神京城都在为之奔走。
不知多少官员对工部两位堂官儿出缺,心心念念。
只是父亲心头应有属意人选了。
贾珩道:“岳丈他老人家,在工部为官几十年了,只是为官耿介,不容于潘卢之流,为此沉沦下吏多年,以致如今年过花甲,仍为一司郎中。”
“也是劳苦功高了,如今工部出缺儿,正得其时。”韩珲低声说着。
贾珩沉吟片刻,道:“这个还是要看朝廷和朝臣的意思,不过,西府二老爷在工部任员外郎,一晃也有十几年了,秩满几任,不得升迁,我也觉得很奇怪。”
贾政不得迁升的原因,他一点都不奇怪,恩官出身,又没有太多能为手段,谈不上简在帝心,可不就是在工部混日子?
韩珲闻言,心头微讶,面上神色不显,问道:“子玉说的可是西府的政老爷?”
沉吟片刻,道:“政老爷原为五品员外郎,如今工部正缺人手,就此升为一司郎中,或是外放按察佥事,应不是难事吧?”
这等事,似乎也没有寻他父亲的必要了,因为按着正常秩满得迁的流程,最终也能如愿升任一司郎中。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如是外任,倒是不难,只是荣国太夫人现有政老爷一子在侧,尚要侍奉高堂,不好谋求外放。”
言及此处,沉吟片刻,道:“我想着,通政司右通政空悬其位半年有余,政老爷原在工部任职,只在一部任事,也有违朝廷选人转调磨勘周延之意吧?”
这时候,就不用藏着掖着了。
直到此刻,韩珲目光深凝,霍然明白过来眼前少年的意思。
原来是为着贾政调任通政司右通政而奔走。
通政司右通政,这的确是好位置,从四品,而且相比于六部衙门,不起眼,这一下子就升了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