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854章

作者:汉唐风月1

  所以,在17日中午日军侦察机发现大军的藏身地点后,冷锋也就不再遮掩,大张旗鼓的开启‘挖山’模式,利用提前的8小时以及谨慎的西村元一慷慨预留的24小时,总共32小时的土木工程作业,在872高地以及附属的几个小高地上挖出了超过5000米的战壕。

  而这,还只是表面上的工程量,为了防日机轰炸,深埋于地下6米深的坑道,还有20多条。

  另外,用原木为顶覆盖着2米厚土层的机枪暗堡,足足有26个!

  每个暗堡里都配置有重机枪甚至还有20毫米机关炮,除非是日军采取70毫米步兵炮精准直喵狂轰,又或者是近身爆破,否则这些要命的玩意儿能让日军趴在地上直到死都没法前进一步。

  整个872高地就像是一只张开全身刺的刺猬,日军要来招惹他们,扎满全身刺那几乎是必然结果。

  而独46旅那边的981高地就稍微差了些,哪怕是冷锋专门派出工兵排兵借出去近千把各式专用工具,甚至不惜拿出宝贵的300公斤‘旋风炸药’帮着对坚硬岩层进行爆破作业,独46旅那边也只是勉强弄了12个机枪暗堡和13条用于藏兵的坑道,另外地表上还挖出了4500米战壕。

  那已经是独46旅那边3700多人全军以及600多名日军战俘拼命干了32小时的结果了。

  说到这600多名来自第4师团的战俘,那还真是让中国军人们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这群来自于大阪的小贩们在行军过程中还算老实,毕竟有一个步兵连专门看管他们,而且在这种战时,那可都是子弹上膛保险打开,但凡战俘有异动就会开枪射杀。

  可当抵达九龙山,因为人手不足要求他们参与土木工程作业后,却遭到了该部战俘的强烈抵制,认为他们已经严格遵守中方命令,做到了行军途中无一人捣乱无一人逃走,中方就应该遵守投降后双方协商好的条款,那并不包括帮着搬运土方这种劳动,如果中方坚持这样做,那世代遵守契约精神的他们,毋宁死!

  好家伙,面对这群‘誓死不干活’的日本人,就连一向杀伐果断的孔大旅长和冷营长都有些傻眼,还是远在泗洲山的唐团座知道后出了个主意,给钱!

  按照小时给战俘们计算酬劳,每小时2日元的时薪是日军在军中服役薪酬的20倍都不止,妥妥溢价。

  这能行?毕竟他们是战俘,生死都捏在中方手中,薪水给的再高,哪怕是现结,几梭子子弹就能又拿回来的事儿。

  “告诉战俘中军衔最高者,有‘明日’给你们作保,哪怕他们不幸在这场战斗中死亡,他们付出劳动的酬劳也会一分不少的交到其长官手中。”唐刀的回电简单明了。

  虽然觉得很玄幻,对唐刀无比信任的冷锋也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去找日军战俘谈判。

  结果,日军战俘们竟然真的就为高额日薪而屈服了。

  最令人眼球惊爆一地的是,这帮日军战俘不仅没有在劳作过程中偷奸耍滑和中方士兵一样卖力不说,他们甚至还在构筑工事的过程中给了独46旅不少专业建议。

  中方官兵......

  他们怕不是俘虏了一群日寇,而是俘虏了一群打入敌方的暗子吧!

  但用日军战俘自己的说法,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儿,中国人不吝啬钱财,他们自然也是‘士为知己者死’!

  神特么‘士为知己者死’,一向嫉日如仇的孔大旅长那一刻都有种三观尽毁的冲动。

  当然了,这也是孔大旅长在漫长的卫国战争中所遇到的最奇葩战俘,这种好事儿以后就很少遇到了。

  比如在舜王坪四行团俘虏的第五师团300余炮兵战俘,别看人数少,但管理起来却是极难,那帮家伙们表面上看着老老实实,实际上无时无刻不想着怎么逃跑。

  因为舜王坪一战中四行团也有不少重伤员,在这种战时显然不适合带着重伤员行军,干脆从辎重连抽调了两个班大约60人再加上三营的警卫排共120人,停留于王屋山的山间,就地负责十几名医护兵和七八十名重伤兵的安全,并负责看管这300多名战俘。

  每名战俘都还用铁丝当脚镣十人为一组的绑住,另外还让阿东从村里喊100名青壮发了武器充当临时守卫。

  200多全副武装的人员,一半都还是杀人不眨眼的一线士兵,换成第4师团的这600多人绝对是老老实实,结果看四行团主力一走,那帮日军战俘从第二天就开始搞事情。

  想方设法的逃走不算,他们还攻击缺乏经验的青年民兵,甚至还拿刀挟持了两名民兵威胁四行团官兵要求放人离开,要不是那位中尉警卫排长当机立断,连续下令开枪击杀参与其中的30几名日军,冷酷果断的杀戮彻底震慑住了日军战俘们,后果不堪设想。

  而等到1月18日这天下午4时,花费一个白天侦察并做好兵力部署的西村元一和万余日军抵达两个高地之前时,两个高地的中国军人已然是严阵以待。

  透过望远镜看着眼前高地上已经是一排排战壕的西村元一嘴里一阵发苦,就这高地像剥玉米皮一样一点点攻上去,他这麾下的7个步兵大队最终还能剩下多少人?

  显然,西村元一真的是想多了。

  从1月18日下午5时开始进攻的日军根本没想到,从这一刻起,这里的所有人都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花费了数百条人命,西村元一终于试探出981高地和872高地火力的强弱。

  这位已经被板垣四郎逼上梁山的日本陆军少将也正式做出被日军称之为‘独刃峰’的872高地那边主要是牵制和火力压制、称之为‘鱼骨岭’的981高地则是集合重兵围攻的战术。

  不得不说,至少从这一点上,西村元一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他至少会避强攻弱,以独46旅这边为突破点。

  别看冷锋那边可用于作战的步兵不超过1500人,但其士兵的单兵战斗力和装备却是比独46旅要强的多,加上对土木工事作业更为娴熟,攻克难度其实要远大于981高地的。

  但就是这支中国军队序列中最弱的一环,可也是超出日军想象的硬骨头。

  只是18日晚的那一战,就生生崩掉了西村元一的两颗大牙。

  。。。。。。。。

  隶属于981高地的一个无名高地,位于981主高地右下方800多米,仅有一个步兵排驻守。

  整个阵地小的可怜,也就一条用于躲避炮火的防炮洞和前后两条不超过300米长的战壕,阵地上没有重机枪,仅有4挺轻机枪和3具掷弹筒,剩下的基本都是步枪。

  52名士兵拥有中正式步枪、汉阳造步枪、三八式步枪总共达68杆,单论轻火力而言是超过普通中国军队一个满编步兵排的。

  但这对于日军来说,绝对不值一提,放在往常,别说出动一个步兵中队,就是一个步兵小队,在重机枪和步兵炮的掩护下,也能将之攻克。

  可这一次,真的也是让日本人开了眼。

  就是这个名不经传的小阵地,日军派出一个步兵中队178人外加4挺重机枪和2门步兵炮协助,甚至还有4门山炮先行炮火覆盖,而且日军的步炮协同已经做到极限,步兵都已经抵达高地战壕前沿180米了,还有山炮和步兵炮炮弹把高地上炸得硝烟四起。

  无论从火力还是兵力或是日军展现而出的强悍协作,都已经算是日本陆军的巅峰水准,怎么看都是一鼓而下的事儿。

  但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定,有的只有不一定。

  阵地上的中国步兵竟然一直等到日军步兵抵近到距离阵地前沿120米才开始零星还击。

  基本都是步枪,缺乏轻机枪的连续火力压制让日军很难不产生一种‘中国人都已经被炮火干的差不多了’的错觉。

  日军步兵从弯着腰谨慎前进已经开始挺直身体迈开腿高喊着‘板载’发起冲锋!

  一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但这并未引起已经开始迈步狂奔的日军步兵的警惕,他们只当是中国人的步兵即将进入战壕的信号。

  所以,日军步兵们只想跑得快点再快点儿,在中国人抵达一线战壕前冲到距离他们可以投手雷的区域。

  胜利距离他们不到50米!

  但破空传来的‘咻儿~~’尖利啸叫让日军步兵眼中从此多了光。

  那是不知道多少颗迫击炮炮弹爆炸形成的光团。

  中国北方冬天的夜来得总是早一些,晚6点的时候就已经黑透了,但西村元一是绝不会再给对手一晚上休整的时间的。

  几乎是一夜间就遍布山野的工事让西村元一清楚的知道,中国人靠着不眠不休挖出了这么庞大系统的野战工事系统,那是靠付出了巨大体力为代价的。

  如果他现在不趁着对方体力虚弱就发起进攻,等对手晚上美美睡一觉再来,那不是纯憨批嘛!

  所以,一波近10发炮弹落下爆炸腾起火光,足以把大半个山坡照亮,让600米外的日军指挥官们得以看到这场火炮屠杀的现场。

  虽然日军步兵单兵间分散的已经足够宽的距离,也匍匐的较为及时,可中国人的炮弹就像大海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根本不给山坡上日军步兵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趴在地面上,靠默念天照大神保佑来祈祷中国人的炮火赶紧结束。

  那是来自于981高地侧后翼部署的10门82迫组成的炮兵阵地,那也是冷锋部支援的炮兵力量。

  鉴于自己这边有6门博福斯山炮和6门150重迫以及两个营炮兵连拥有的6门80毫米榴迫炮,步兵排里还有一个60迫班,冷锋认为炮火支援方面自己要远强于独46旅,所以干脆将辎重连里运的6门82迫备用炮并抽调了12名有经验的迫击炮手支援独46旅。

  孔大旅长也是个聪明人,就用这6门迫击炮为班底,又从两个步兵团各抽调2门82迫,组成一个迫击炮连。

  而这个迫击炮连所处的位置,注定了就是专门支援主高地下方各小高地的。

  那是因为别看还拥有12门缴获自日军四一式山炮,但首先独46旅的炮兵对山炮操控不够熟练,而且山炮的射界也有限,设定的射击诸元也都是针对主阵地方向。

  各小型高地前的坐标早就被有经验的炮手标好并标配上序号,一旦电话打过来,10门迫击炮只需要按照序号对应的坐标进行炮火覆盖即可。

  中国军中简陋的通讯只能保证营一级有电话机,但观察哨却是密布战场,足以让营部知道是那一处阵地打出告急的信号弹。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息延迟,也才放任日军步兵向前冲了近80米。

  日军错就错在他们这次不是‘悄悄的进村’,你冲锋就冲锋呗,还疯狂的喊什么板载,阵地上的中方守军那还不赶紧的打象征着紧急情况的红色信号弹?

  炮兵这边早就定好了规矩,炮击坐标就以距离各高地前沿40米为准,除非是3颗红色信号弹,那是以阵地为坐标进行炮火覆盖。

  所以,10门迫击炮基本一打就是一个基数,差不多每门炮10发炮弹。

  100发炮弹对于一个毫无遮拦匍匐于山体上的日军步兵中队来说,绝对是灾难性的。

  就这一分钟的饱和式覆盖炮击,最终这个连中国人影儿都没见到的步兵中队就只有不到30人能成功的从山坡上退下来。

  战损率超过百分之八十,这个步兵中队已经不是残了,而是无了。

  而这还只是第一波,兵员的消耗速度绝对是令日军指挥官呆若木鸡。

  “中国人绝不会拥有大量炮弹储备,一个小高地就集合如此多火炮,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负责该区域的一名日军少佐咬牙切齿的如此分析。

  他分析的很有道理,但后面的战局已经证明,还是别分析了。

  从晚6时到晚10时,该步兵大队一共发起5轮进攻,平均40多分钟一次。

  为什么没有第六轮?

  那是该步兵大队终于放弃了。

  不是他们怂了,而是该步兵大队已经没几个人了。

  就在这一个无名高地上,该日军步兵大队付出了390余人战死,260多人重伤的代价。

  无名高地,依然还在中国人手中。

  而这还只是西村元一被崩飞的大牙之一。

第1274章 他们为什么不怕死!(月底求月票)

  当然了,两军交战,从来都不只是一家哭!

  哪怕该无名高地上的那个步兵排拥有一个可藏所有人的坑道,75毫米山坡对其毫无威胁,但阵地上必须留有足够的观察哨,日军冲上来也不可能只靠炮火支援。

  那个日本陆军少佐的分析其实很对,独46旅孔旅长的策略就是开战就全力以赴,给日军当头一棒,先把他们给吓住,能给已经无比疲惫之军争取一晚上休息那是最好。

  但哪曾想日本人会如此头铁,第一波进攻被揍的麻麻都不认识了,仍然一波接一波的冲来。

  那炮弹就不能这样用了,否则就算四行团那边储备够多,也不够全军坚持三日的。

  后面连续击退日军4波进攻,主要还是靠阵地上的官兵自己,也幸亏是攻破芮城时缴获不少日军物资,很多东西没法带,但日式甜瓜手雷独46旅却是带了不少。

  足足4万枚,平均到每人差不多是10枚的样子,无名高地上就囤积了800枚,另外加上单兵携带的4枚手榴弹,绝对是攻击到40米区域范围内的日军的噩梦。

  无名高地上的少尉排长是个脑筋很灵活的人,认为日式甜瓜手雷重量轻、威力小,投掷远没有拉弦手雷方便,于是在挖掘战壕休息的间隙发明了一种大号‘瓜雷’。

  所谓大号‘瓜雷’就是把甜瓜手雷用绳子绑一圈绑在一根粗木棍上,中间再夹一个拉弦手榴弹,如果遇到日本人冲得近了,就拉响手榴弹,而后将绑有6枚甜瓜手雷和一枚手榴弹的木棍当做标枪一样朝日本人投过去。

  这不就是未来的爆破筒的雏形嘛!而且甜瓜手雷在受到炸药猛烈冲击后会在空中飞行才爆炸,各种破片的杀伤范围往往超过两百平方米,堪称步兵噩梦。

  也正是这种在未来被推行全军的自制‘爆破筒’,成了无名高地上该步兵排挡住彻底上头的一个日军步兵大队拼命冲击的关键。

  等那位日军少佐终于从满脑子充血中清醒过来,整个步兵大队的步兵基本已经被他嚯嚯的差不多了。

  但无名高地上的步兵排其实也没好太多,原来52人的步兵排到了晚10点的时候,仅余10.5个人。

  日本人上头,中国人拼命!

  在战斗最艰险的时刻,日军步兵距离战壕最近的时候只有不到五米,眼看只需要几个大步就能站上战壕前沿。

  但战壕内一个受伤的中国伤兵却把日军胜利的最佳时机给生生掐灭了。

  中国伤兵的一条胳膊已经被重机枪子弹给生生打断,来不及包扎的胳膊就靠着一点筋肉连着吊在身前,胸前也是一个血窟窿,那应该是三八大盖尖头子弹的杰作。

  受了如此重的伤,留了如此多的血,又在这种数九寒冬的时候,这名伤兵大概率是活不到明天天亮了。

  伤兵应该也知道,所以,他没有选择苟延残喘,单臂抱起‘爆破筒’,用牙齿扯响拉弦。

  炮火闪光的瞬间,日本人和中国人就看见这样一个身影从战壕中滚下,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扑到五名日军的身前,‘轰’的一声巨响,士兵用自己的血肉化作弹片,笼罩住彻底惊呆的五名日军。

  日军的攻势就在那一刻彻底被打跪了,所谓的上头,不过是短时间内的情绪爆发,再遇见更狠的人之后,冰冷的恐惧终究会占了上风。

  用此战侥幸活下来的一名日军少尉的原话:看到中国人抱着炸药扑向我帝国勇士的那一刻,就如同有一只悄无声息落在后背的蜘蛛,沿着脊柱迅速爬至颈部,脖颈上的汗毛都能清楚的感受到蜘蛛腿柔软的绒毛......

  不得不说,这段日军少尉的内心独白还挺文艺,但那一刻汹涌澎湃的恐惧感却是真的。

  中国人需要榜样,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虽然少尉排长几次严令重伤员都必须进入坑道,但还有着清醒意识的重伤兵往往都是惨笑着回应自己的战友:“兄弟,活不得了啊!”

  还能作战的士兵也只能垂泪无言。

  自从他们走上这块阵地,就知道,在接下来最少一天的时间里,他们不会有援兵。

  连里三个步兵排需要守卫两个高地,另一个高地面积要大不少,同样是杀声震天,营部就算还有预备队,但那也不是第一战就会拿出来的。

  如果这一战他们抗不过去,不仅他们会死,所有失去抵抗能力的伤兵会死得更惨,受到重创的日军一旦攻克阵地,必定会拿他们泄愤。

  至少有十名重伤兵选择了与敌同归于尽!

  而之所以说整个高地战至10时还剩下10.5个人,那是少尉排长在搬起一挺轻机枪射击的时候,日军一发掷弹筒榴弹精准落在他身侧不到一米的位置,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直接被炸断,半边身子血肉模糊。

  但奇迹的是,少尉排长没死,还保持着足够清醒的头脑。

  命令士兵用死去士兵的军服给自己简单包裹,还剩下半边身子的少尉竟然指挥着剩余士兵又打退了日军两波进攻,直到10时,整个高地上还能作战的士兵仅余10人,加上他这个半残,不足一个步兵班。

  但这些近乎绝望的士兵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创造了又一个神话,20比1的战损比,足以惊艳整个中条山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