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614章

作者:汉唐风月1

  “首长,请相信战友的诺言!”

  ......

  台下还未授衔的青年军人们齐刷刷的起立,向台上的老将军敬礼。

  没有山呼海啸的口号,但赵守山从年轻军人们的坚定的眸子中得到了他想要的回答。

  一排排犹如青松般挺立的身影,让他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

  他的子弟兵们,也是如此,在他的面前庄重行礼,然后背着枪头也不回的奔赴战场。

  不知多少熟悉的面孔,再也不见!

  那是晋东南战役即将打响的前一日。

  1938年5月20日!

  随着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香悦青石中将抵达潞城,未来被命名为晋东南战役的战斗正式打响。

  和唐刀预想的差不多,日本华北方面军是由大致十个方向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但超出唐刀预计的是,日军这次除调集了108、109以及第16共三个师团大约七万兵力外,另外还又从平北城抽调了一个兵力达万余的第二混成旅团参战。

  除留守各县城的日军大约万余,负责进攻的日军总兵力高达七万,这是一个几乎能和太行山地区中方兵力齐平的数字。

  或许会有人想,你中方是防守,日方为进攻,中方有绝对的地理优势,兵力相若有什么了不起?

  会这么想的人,必然是不了解中日双方装备的差距有多大。

  从轻武器配备上来说,中方主力装备的是汉阳造步枪,射程虽比日方主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略近,但300米和400米的射程相比尚构不成所谓时代差,要真说差也就是双方兵员训练略有差距。

  日方目前多是老兵,枪法精准,中方这边经过连续大战,不少部队就像17师那样,老兵被大量消耗,取而代之的是才招入部队的新兵,许多人没经过实战不说,连实弹射击都才打过十几发。

  但总的来说,差距是有,却也不至于说被吊打。

  真正拉开中日军队双方战力的差距还得是重武器。

  中方一个普通步兵师,如果能有个七八门迫击炮或者4门山炮,那就是属于重火力不错的了,但日军一个能和步兵师抗衡的步兵旅团,往往就配属火炮20余门,这还不算师团直属的炮兵联队,若是将其一半配属给旅团作战,那步兵旅团可拥有的火炮数目将达到可怕的近40门。

  光是火炮的话,中方军队靠挖掘战壕,也能躲一躲,毕竟40门火炮也不能达到地毯式覆盖攻击,能在炮火中活下来的好歹也有三分之二。

  可日军还有战机助阵,而北方的天空上早已没有了中方战机的影子,他们完全可以肆无忌惮的在低空投弹,一颗200磅以上的航弹,如果命中阵地,那就意味着一个步兵排甚至是步兵连消失。

  数十号精壮的汉子啊!爹娘耗尽心力养育十八年才长成,结果,一颗炸弹下来,就彻底化为乌有。

  这还不算最痛苦的,光是用人命和日军的炸弹拼消耗,中方也能忍,一对一不行,咱就十对一,可日本人还有坦克。

  日本人的坦克不像西方都是大家伙,主战坦克89式坦克也才十几吨,放在西方战场上就是个渣,可在中国战场,面对极度缺乏反坦克炮的中国军队,他们几乎没有天敌。

  不过30毫米厚的装甲足以抵挡任何枪弹,57毫米短管炮却是能摧毁几乎所有的野战工事,面对这种钢铁巨兽,中方军队唯一的反制,只能是用人工方式爆破。

  可日军坦克那里会轻易给你近身的机会?两挺7.7毫米机枪射界极宽不说,身后还有伴随的日军步兵,如果不是在城市巷战,想用炸药包炸毁一辆坦克,除了要有甘愿赴死的勇气之外,还得有足够的运气。

  此时的日军,已经算是拥有空中、地面近乎立体的攻击方式,对中国军队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这也是忻口会战,中方聚集了超过30万大军,甚至还有300余门火炮,却依旧阻挡不住板垣四郎麾下的7万大军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防御战,中方和日方的兵力对比差不多得在四比一甚至五比一,才能保证不会输得太难看。

  这几乎已经是中日双方高级将领在长达半年的战争后,得出的一个共识。

  所以,当得知日军竟然投入了七万大军对晋东南地区进行围攻,位于临汾城内第二战区司令部作战会议室中的山西老汉,当场面色灰败心丧若死。

  虽然经过唐刀提醒,他依旧低估了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决心,原本在他的设想里,日军能投入个三万人就不错了,晋东南太行山区他布置了近十万大军,三比一的兵力对比,再加上太行山之险,就算打不赢,也能消耗日军一部分实力,然后他正好可以名正言顺的将他麾下的晋绥军精锐调入太行山区。

  哪知道日军不动则以,动则犹如雷霆,疯了一般投入三个师团外加一个混成旅团,兵力几乎和晋东南地区中方兵力相若。

  晋东南若是丢了,临汾城将失去一道重要屏障,破城几乎已是在所难免。

  关键是他在另外一道防线上部署的超过20万大军还不敢动,日军第20师团,第5师团,第114师团,第10师团纷纷异动,由晋东、晋北、晋西向东南而来,那可是高达10万大军。

  虽未发动攻击,但却是犹如乌云压城,令中方各将如临大敌。

  日本华北方面军此次,为了一个小小的晋东南,竟然动用了麾下大半兵力。

  “命令战区司令部各部,政府各部,收拾妥当,分批秘密撤离临汾!”一直枯坐到深夜的山西老汉终于开口。

  虽然知道大战之际,战区司令部秘密撤离可能会动摇军心,但山西老汉终究不得不痛苦的做出了这个决定。

  对于这位大佬来说,这不光意味着他这个战区司令官对战事失去信心,也意味着他接受了那位的‘好意’。

  所谓好意,就是保他活命,但晋省若失,他这个战区司令官难辞其咎,离职已经是板上钉钉。晋省大本营没了,官职也没了,可以想见,曾经的辉煌也会离他而去,从此以后,挂一闲职,做一个富家翁将是他的日常。

  这对于一个在一省第一人的位置上坐了二十几年的大人物来说,是何等的痛苦不言而喻。

  但就是这样,这位也依旧在思想斗争了大半日后做出了这个决定。

  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这位骨子里的某些东西让他做出了自认为的最正确决定。

  事实上,面对老汉做出的这个决定,司令部一干重将,甚至连一句反对的声音都没有。

  而远在江夏的军政部,也在日军调动兵力情报抵达后,陷入了沉默,对于第二战区司令部将物资和各要员撤离至黄河的决定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显然,对于这些高级将领们来说,晋东南之战,已是必败。

  他们甚至已经准备好咽下晋东南战败,乃至临汾失守,整个晋省丢失的苦果。

  而战役初期,也正像抵达潞城的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兼任东路军司令官的香悦青石中将所说的那样:“都说中国太行山险峻,但我想说的是,帝国勇士的铁靴之下,山海皆可平!此战,我东路军仅需七日,即可尽破敌军而还!”

  由十个方向进军晋东南的日军,第一日便攻克第一道防线,部署于外围的中国军队仅鏖战一日,便丢弃花费数日方才构筑的战壕撤离。

  第二日,日军依旧没受到太大阻碍,一路上仅余小规模部队进行骚扰,但很快就被以数千规模计的日军驱赶入深山。

  第三日,日军便接近太行山腹地,尤其是在辽县、榆社、武乡等地,更是取得了辉煌战果,那是日军此行最大的敌人---八十集团军921师主力所在地。

  十路大军,在这三日内,可谓是势若破竹。

  “呦西!”亲自坐镇黎城担任前线指挥的108师团长下熊元中将收到一线战报后,亦是喜形于色。

  对于这位来说,此次晋东南之战首先是他一雪前耻的机会。

  921师可是晋东南日军的老对手了,半年前的娘子关之战就给负责协助20师团攻击娘子关的109师团在七亘村连打两记闷棍,过完新年,神头岭一战更是把108师团打了个七荤八素。

  可108师团做为一个二线师团,主要兵力都用于防御邯长线近200公里的县城,很难聚齐所有主力和921师进行决战。

  这次,在方面军司令官的决心下,他这个师团长首次聚齐了麾下四大主力步兵联队,虽然其中两个步兵联队老兵损耗巨大补充了大量辎重兵,但战斗力尚存,他完全有信心和921师扳一扳手腕。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这次战役也是他最后救赎自己的机会。

  新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衫衫元在那次亲自会面的时候,可是满面寒霜的告诫他,陆军大本营既然可以撤换一名大将,一名中将去职更是轻而易举。

  他希望也是必须拯救自己和108师团的名誉!

  日军看是十路大军,其实不过是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路,108师团负责的就是南路,南路以108师团麾下四个步兵联队为主,分成两个方向向北进攻,一路由长治经襄垣向辽县进攻,一路则由屯留经泌县向武乡进攻。

  为保证兵力,每一路的日军都是由两个步兵联队步兵外加一部分辅助部队组成,兵力高达万人。

  这样的兵力,别说中方一个步兵师,就是一个步兵军,日军也丝毫不会畏惧。

  强大的兵力和火力保证,使得战役初期如同日军将领们预想的一样,中国军队所有的抵抗都犹如滚汤泼雪溃不成军,仅用三日,就攻入921师核心驻地。

  就算921师遁逃,那这几处的中国山民们可跑不了吧!摧毁他们的家园,破坏生活物资,乃至将人口全部就地灭杀,把这几处心腹之患变成一片白地已经是近在眼前。

  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109师团已经快接近胜利了。

  你说,下熊元这位日本陆军中将如何不喜形于色?

  只是,在欢喜了不过24小时,下熊元的脸色就变得阴沉起来。

  他的南路大军倒是势若破竹了,可其余三路在第三日下午就遇到了麻烦,中国人依据大山,竟然部署有第二道防线。

  而且这一次,他们竟然再也不后退了。

  精锐如第16师团,其中一路大军动用了超过50门火炮还有12架战机助阵,花费了一个白天时间,也不过才前行了3公里。

  一直不断后撤的中国人竟然玩起了死战,哪怕是被攻破的防线上留下了超过3000具尸骸,但后面竟然还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线。

  凶猛的炮火从未停止过,整座山峦都在燃烧,但却不知有多少的中国人还在其中射击,再射击,直到他们死去。

  第16师团该部,在该役也玉碎官兵达1500余人,一比二的战损比令人触目惊心。

  而相比友军开始遭遇顽强阻击进展缓慢,108师团遭遇到了比顽强抵抗更令人头疼的难题。

  。。。。。。。。。。。

第1001章 星落之战

  中国人不见了。

  不止是中国军人,而是所有中国人。

  甚至,不仅是人不见了,就连所有牲畜,都消失了。

  如果不是那些搬不走的空石头房子中还留有生活过的气息,仿佛108师团两部经过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无人区。

  108师团花费大力气杀入大山深处,仿佛就是两万人级别的拆迁队,唯一能干的活儿除了烧房子,还是烧房子。

  狠狠一拳头,却砸进了棉花堆,怎么想怎么难受。

  下熊元和两万日军或许做梦也想不到,早在半月之前,由八十集团军老总召开的晋东南地区参谋部会议上,那位临时担任参谋长的将军,就提出了天才战略构想,并获得了所有在场将领们的一致首肯。

  ‘外围袭扰,收缩死战,民众坚壁清野!’就是这个战略构想的三大方针。

  抛开军队的作战方式,抗日根据地内所有民众,全部携带所能带走的所有生活物资,躲入无人深山,宁愿日子过得苦一点,哪怕挖野菜吃树皮,也总比死在日本人子弹和刺刀下来得好。

  这其中,尤以921师所在驻地执行的彻底。

  这半年来,921师和当地民众相处融洽,至少两万新兵都是来自驻地青壮,还培养了数目不菲的驻村民兵,可谓是犹如一体。

  军令一下,驻地周边的民众再不舍家园,也坚决执行军令,上至八十老妪下至襁褓孩童,包括家中鸡、鸭、犬、羊、猪、驴,全部在民兵们的协助下撤往无人深山。

  家中更是没有留半粒米一把面,整个大撤退耗费了超过十日,悍然闯入腹地的日军要是能见到一根人毛才是见了鬼。

  当然了,和下熊元持同样郁闷心态的日军将领可不止他一个。

  时任第二混成旅团山下文少将的心态也快炸了。

  做为一名在日本陆军大本营内部获得赞誉颇多的年轻将领,他的野心可比他目前的军职要大的多,他迫切的希望在这场战争中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陆军中将也不过只是个过渡,大将甚至是元帅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事实上,在曾经的时空中,山下文的野望在战争中都实现了。

  由于在华北战事中表现突出,在冈本三郎调离后,山下文由少将晋升为中将,并担任了华北方面军参谋长,而后因为在镇压冀东、冀中抗日武装的战场上,这位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以极其残暴的方式屠杀了数以万计的抗日军民,制造了无数惨案。

  著名的‘王辛庄惨案’一次性以毒气毒杀200余民众,正是出自他的授意。

  借着残酷的手段,两地的抗日武装虽然依旧活跃,但破坏力却已是大不如前,山下文的名字在日本陆军大本营内部更是声名鹊起,被引为大器晚成之将。

  等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年已经56岁的山下文被调任日本第二十五军担任司令官,负责东南亚之战,仅用70天时间,席卷马来半岛650英里,日不落帝国守将率守军13万人向这位军司令官投降,由此创造了日军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战胜利。

  中国战场上,双方超过六十万兵力的会战不下十次,但日军从未有过如此辉煌胜利。

  获得如此胜利的山下文由此获得‘马来之虎’的美誉,并在当年的七月,晋升为陆军大将,此时距离其晋升中将不过区区三年时间,这也是山下文最高光时刻。

  第二混成旅团遭遇的困境和108师团不同,日军三大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兵分十路四个方向,108师团兵分两路自南向北一拳打进了空气,16师团则是兵分四路自东向西,第109师团却是兵分三路由西向东,最后一个方向由北向南的当然是合为一路的第二混成旅团山下文部。

  说白了,第二混成旅团是日军四大进攻方向最弱小的一支,却也是总兵力最强的一路,因为只有他们没有分兵。

  第16师团和109师团属于是撞上了铁板,分别遭遇的是第八十集团军主力以及晋绥军一部。

  比如第16师团遭遇的是八十集团军主力阻击,防线上说是三个步兵旅,实则拥有兵力近四万人,实力堪比一个步兵军。

  第16师团打得惨烈无比,另一个方向的109师团也不好过,该部本打算和第16师团来个前后夹击,击溃正在阻击第16师团的八十集团军主力,谁知这还不是八十集团军所有实力。

  八十集团军竟然还有超过万人的部队散布于山中,并且拥有大量迫击炮和少部分山炮,而那一部兵力同样接近万人的晋绥军也拥有着超过12门山炮和20门迫击炮。

  拥有两万余兵力的中国军队虽然兵力没有优势,却依靠着这些重火器在山中将109师团生生拖住,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足够代价。

  两天时间里,109师团的三路大军只前进了不到6公里,战损却是已经超过千人。

  东西两路日军彻底陷入苦战。

  按道理说,已经最少分出大半兵力的中国军队不会对第二混成旅团造成太大障碍,尤其是108师团已经杀入第八十集团军921师驻地,光是烧房子都烧了不下三十个村落,也不见有多少中国军队袭扰。

  可出乎山下文预料的是,中国人仿佛把所有兵力都拿来对付他了,竟然有两个中国步兵师近三万人在防线上和他玩命。

  那个不要命的场景,山下文真的也是醉了。

  中国人是利用一座座山头构筑阵地,然后形成纵横交错的防线,每一座山头上,基本上都是有一个步兵连驻守,看似兵不多,但日军想要通过其射程范围,就必须得将这座山头攻克。

  这导致了第二混成旅团不得像拔钉子一样把这些山头阵地给拔除掉。

  不过百人的阵地,战斗力着实有限,可那也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尤其是在经过连续两次弹药补充之后,中方平均每名士兵的携弹量也接近100发,弹药不再匮乏,至少在他们战死之前。

  但也发生过因为战斗太过激烈,被一个步兵大队团团包围山头上的中方士兵拼命射击达6小时之后弹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