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613章

作者:汉唐风月1

  别说什么山炮、迫击炮了,川军将领们能给新兵们配杆鸟铳、单打一就不错,这也是造成川军中枪械五花八门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唐刀一上来,就是24门75山炮和100门82迫击炮的诱惑砸下来,不知道17师的赵师长顶不顶得住,反正104师是绝壁顶不住的。

  若不是还算有点城府,一口茶喷出来的李大师长当时就想答应唐刀,你想咋打就咋打,反正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我手上。

  “有这么多炮呢!我可以考虑考虑。”程旅长那脑瓜子,天下有几人能比他转得快的?

  他683旅现如今轻武器不缺了,缺的就是重火器,别说什么75山炮了,只要给他来个十几门迫击炮,越级指挥什么的,都不算啥,反正他坚决相信唐刀不会把他往死里坑就对了。

  “唐团长,你的礼物,真的很诱人。”一直保持沉默的白头将军终于开口。“如果是半年前,我17师为了这批军火,陪你闹一闹也未尝不可,但现在,我很难答应你。”

  白头将军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在半年之前,他17师兵强马壮,无惧任何对手,怎么打都行,但现在,他已经被彻底打残的17师不过刚刚修整半年,还没恢复元气,失去了那个资格。

  或者,他想表达的是,他已经看过一次惨烈牺牲,这一次,他不想再看到。

  说白了,他没法相信唐刀的指挥能力,哪怕唐刀有过好几次辉煌的战例,但那都不过是数千人规模的战场,可不像这次,双方动辄要投入数万大军。

  唐刀的年龄和资历,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具备可以指挥如此大规模战场的条件。

  “赵长官,您不用忙着拒绝,不如先听听我的战术意图,您再决定行不行?”唐刀仿佛也知道这位的反应,脸色不变的指指晋东南地图道。“我知道您心疼第17师弟兄们的命,但您想不想为乏驴岭之战牺牲的8000弟兄报此血仇?或许这次唐刀能替您办到呢?”

  白头将领的眼睛微微一眯。

  如果说唐刀摆出的军火只是让他心动的话,那唐刀最后一句话实在是戳进了他内心的最深处。

  自乏驴岭之战后的近200个日夜,可能是这名中将师长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他是西北本地人,麾下12000官兵中的一大半都来自于家乡,结果那一战打完,8000子弟兵殉难。

  一想到那些白发苍苍的父母找他幺儿子,尚在稚龄的幼童找他要父亲,他这个当师长的,那还有面目回归家乡?

  但就是这样,他也致意要在每一封阵亡通知书亲笔书写自己的名字,无颜归家,他这个西北汉子却也不会逃避。

  他也不会像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自刎以谢,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替8000子弟兵报仇雪恨,打回乏驴岭,替他们收敛骸骨。

  “好,如果你的战术能说服我,那我赵某人陪你疯一次,也未尝不可。”眼神中闪出坚定的白头将军道。

  “这次日军若是犯我晋东南,必然会用重兵。”唐刀首先给此战定了个基调。

  三名将领微微点头。

  他们都是久经沙场之人,知道日方此次于战时换将,必然是对指挥颇多失误的室内寿衣不满,新来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也必然不会给自己再犯错的机会。

  他若想对晋东南用兵,必然是要确保胜利的,那增加兵力已是势在必行。

  第二战区司令部的智囊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然也不会匆忙将还未修整完毕的第17师调往晋东南,并将指挥权下放交给八十集团军那位老总,那都是为了能应付日军这次大举进犯所做的准备。

  “晋东南地域看似辽阔,其实大部分都为山区,想用重兵,仅从一两个方向,兵力无法有效展开,还有利于我方沿山势防御,日本人就算势大,一座山一座山的啃硬骨头,估计打不多久,也把兵力耗得差不多了。”唐刀沿着整个晋东南地图画了大圈。

  “他们要想战,就必然是八面合围,形成处处击破之局面。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既可以展开庞大兵力,又可以用漫长战线令我方无法形成用优势兵力进行防御,还可以用他们熟悉的迂回作战方式令我方守军腹背受敌。

  等初期战略目标实现之后,利用我军要么收缩防御、要么被迫撤离的态势,他们会再聚以重兵对我军进行打击。

  我军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其拼命,要么为了保存实力只有暂时撤退,等其退兵之后再行返回。

  毕竟,日军不可能一直呆在大山中,以他们的后勤能力,10天已经是他们的极限。”

  唐刀的分析皆来自于未来日军的选择,曾经时空中,3万日军就是这么干的,更别说再多上一倍了。

  狭窄的山路上呆上数千人都拥挤不堪,漫长的行军队伍长达数千米,若是来个上万人,那要是中方军队有火炮,那简直不要太好看。

  一炮下去,就是血肉横飞,偏偏还没地方躲。

  只要日本人脑瓜子没被驴踢过,他们也绝不会把一个师团的重兵摆在一个方向。

  “嗯,唐团长你说得很有道理。”白头将军点点头。“所以,这次我去战区参谋部开会,一定会提出我的观点,我们绝不能在晋东南外围防线上部署重兵,而应该将有限兵员用在内部,收缩防御才是我军最该做的。

  不然的话,就中了日军个个击破的圈套。”

  看得出,脸色已经无比缓和的白头将军对唐刀最开始的分析还是很认可的,他同样认为日军会以兵力优势进行合围。

  “赵兄所言甚是,进行收缩防御,我军可以互相支援,日军就算再强,也没法打透我军所有防线从后方对我军进行攻击。”104师李师长也点点头,咬着后槽牙,腮帮子高高鼓起。“日本人就算来上五六万,但我晋东南有兵员十万,又有山势之险,就是耗人命,也能耗死他个龟儿子。”

  “没错,就算打不赢,山区广阔,谁也没办法封锁住所有通道,我们这边还有猎户当向导,随时可以撤离,这叫进可攻,退可守,随时还可以撤离,不用担心被日本人包了饺子。”白头将军点点头。

  好家伙,这两位一唱一和,都不让人说话了。

  内心直呼好家伙的某团座这会儿只想翻白眼。

  他还真是小看了这两个中年大叔,他们是被山炮、迫击炮诱惑的不要不要的,但他们更不想把上万官兵的命交到唐刀这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儿身上。

  唐刀现在分析的是挺有道理,但经过这二位顺着唐刀思路你一言我一语,基本上就全变成他们自己的战略思想了,唐刀再说是自己说的,那也开不了这个口不是?

  这怎么说呢?就是好处想拿,却也不想答应唐刀提出的条件。

  没看程大旅长一句话不说?他那是帮唐刀呢!要是他再加进来一通分析,得了,都没唐刀啥事儿了,所有战略战术都是这三位挖空心思琢磨讨论出来的了。

  战区参谋部军事会议上,这三位绝壁能出尽风头。

  “收缩防御这个战略没错,但刚刚赵长官您所说的可随时撤离,那唐刀却不能苟同,因为,这有一个极大隐患。”唐刀摇摇头,打断了两名中将激烈的讨论。

  “唐团长你继续说。”白头将军那可是人老成精,听唐刀这一说,知道他这是借口表达自己的不满,立刻住口不说,指指地图让唐刀继续。

  毕竟,唐刀手里现在有军火,那可是金主爸爸,就算是他,也不想得罪。

  李师长那也是个老狐狸,别看四行团现在隶属于22集团军,但人家是属于集团军司令部直辖,他这个104师师长对其可没有什么指挥权,唐刀给面子喊他一声长官,要是年轻人脾气上来了,就冷冰冰喊声李师长慢走不送,他也没得什么办法。

  见两个脸厚的大叔终于不叭叭了,唐刀继续说道:“这一战,我军已是注定不能撤,不是怕日寇借此威胁临汾侧翼,而是日本人的心思恐怕不止是我临汾城。”

  “怎么说?”白头将军双目一凛。

  他所说的撤,可不是从太行山区撤退,而是跳出日军包围圈,继续进入山区,日军若是调转头来对临汾作战,还藏在大山里的数万大军就在其周遭,随时可能蹦出来对其捅上一刀,日本人那敢全力对临汾用兵。

  严格意义上说,那不叫撤,应该叫战术性转移,战场变了,作战还在继续。

  唐刀刚刚所说的日本人不仅仅只这么想,那他可还真没想过。

  “日军此次作战,恐怕打着两个如意算盘,一方面是对我晋东南地区的部队进行打击,能灭就灭,能赶就赶,为他们进军临汾肃清阻碍。

  而另一方面,若我军进行转移,那他们就必然会对太行山深处腹地的各师各旅各团驻地进行扫荡,‘杀光、抢光、烧光’,人畜不留。

  就算等我们他日再回来,驻地所在的村寨已被完全破坏,物资和人员这些基础将不复存在,我等也不能光靠啃石头过日子不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日本人就是要彻底撕去太行山这张皮,让我军再无法在山区久呆。

  更可怕的是,若此计成功,他们必然会沿用这一招,对我中华诸多退入大山防御的军民,到那时,必然是一片血雨腥风。”唐刀满脸凝重说道。

  “嘶!”三位将领全部倒吸一口凉气。

  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以日军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残暴,唐刀所说之事,不是有很大可能,而是有着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性。

  军队在山区靠什么生存?山民种植的粮食是主要来源,外界补给只是一部分,如果失去山内粮食补给,没有任何部队能在这种天然防御体里久呆。

  再如何钢铁的意志,在饥饿面前,啥也不是。

  更要命的是,如果日军尝到了所谓‘三光’招数的甜头,对所有反抗区这么干,那死去的民众,将以百万千万计。

  “所以,我们这次收缩防御,不只是简单的收缩防线死守,也不是利用山区地理优势和其游击作战,而是要根据日军行军路线上民众多寡,实施灵活机动的防御战术,有些区域我们可以战术性放弃,但又有些区域,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必须给我守住,让日军指挥官也摸不着头脑,不得不分散作战。

  那日军必然会形成一种局面,有的在山区苦战消耗,有的阻碍不大,孤军深入继续先前所制定战术。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狠狠干他一票。

  比如,在我四军这百里防线,以地理优势拖住其数部,再以重兵合围,吃掉一部,给其以重创。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唐刀的目光幽然,看向三人。

  “但这,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有些人需要去赴死,哪怕明知道结局。不是不信任三位长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三位,我四行团,将成为我这个战术计划的最关键一环,我需要无条件执行我军令的战友。只有如此,我才能无后患之忧。”

  跳动的烛光反射于唐刀明亮的瞳仁中,微微闪烁着,就像是两团灼热的火。

  三位屏息静气的将领,一时间都有些呆住了。

  所有人最大的目的,都是想着如何从日军这次即将无比可怕的大举进攻中活下来。

  可这位年轻人,设想的竟然是,全歼一部日寇。

  只是,就算历经世事,就连唐刀刚才抛出的‘天价’军火也仅仅只是惹得他们心动却不会贸然行动。

  但扪心自问,他们终究还是不得不承认,唐刀抛出来的这个设想,他们真的是心动了,狠狠的动了。

  不然,鼻息怎么会突然变重?

  杀鬼子啊!

  替兄弟报仇啊!

  爹娘对不住了,儿走了啊!

  不知多少个梦里,那些全军覆没的阵地上传出来的嘶吼,依旧在声声萦绕。

  将军不该软弱,但那时,眼中无泪,却心如刀割!

第1000章 必败之局?(1000章纪念)

  很多年后!

  当已经功成名就的赵守山受邀在中国某陆军大学毕业生典礼上发言致辞。

  台下那些意气风发英姿勃勃即将踏入军营的青年们鼓起勇气问这位参加过伟大卫国战争的将军:“首长,您这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战役有那些?”

  赵守山沉思片刻凝重回答:“光说记忆最深刻,恐怕不够精准。我赵某人戎马生涯近三十年,最心痛一战非娘子关乏驴岭莫属,那一战,我西北军第17师战损8000余,精华损失殆尽,直到半年后参与晋东南战役依然没有恢复元气!

  可若说赵某人平生所做英明之事,1938年我率全师8000人参与的晋东南之战,绝对名列前二!”

  这让台下的青年军人们大为好奇,赵守山原为西北军,卫国战争胜利后才加入八十集团军,这必然是其英明之举之首,但貌似在这位看来,参与晋东南之战竟然能与如此重要决定并驾齐驱,这是何故?

  “首长,是那一战您功勋卓著?”有人忍不住好奇问道。

  “呵呵!不是,是那一战我竟然被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年轻军人说服了,做了个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决定,执行了那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战术计划。

  不过,事实证明,那个年轻人是对的。所以我刚才才在致辞说,你们这些青年,才是我中国的未来,是我中国军队的未来。”赵守山微笑着回答。

  听赵守山说完这样一段话,台下的青年军人们瞠目结舌,要不是纪律严明,必然是七嘴八舌乱成一锅粥。

  要知道,他们眼前这位在那个时期已经是中将师长,一个和他们年龄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哪怕是在战争年代,最多也不过是个排长、连长吧!中将会被一个尉官说服,并执行他的战术计划,这可能吗?

  “不过,他说服我的并不真的是他天马行空的战术和承诺帮助我师的装备,在这里,我就把他曾经提问我的一个问题抛给大家,看大家能不能说出正确答案。”赵守山没有说那个青年军人的名字,反而是笑眯眯的继续说道。

  “你们谁能告诉我,我们中国能打赢这场战争的基础是什么?”

  现场不少青年纷纷举手。

  “军队国防强大!”

  “错!”

  “工业水平提升!”

  “错!”

  “教育!”

  “错!”

  “经济!”

  “错!”

  ......

  面对一连串的踊跃回答,赵守山连连摇头,但脸上笑容却是不减。

  这些年轻人是和那个青年一般大小的年龄,可他们的阅历和那个青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他们这个年龄,那个青年已经是一团之长,歼灭倭寇达近万之众,不,自那一战之后,已将这个数字重新改写。

  何人能在此之龄,有他的见识与格局?至少在赵守山的军旅生涯中,从未得见。

  “广袤的国土面积,才是我们能打赢这场漫长卫国战争的基础。”赵守山身躯挺立,一脸严肃回答道。

  现场鸦雀无声。

  “我们的邻国,登陆的米国大兵只用三天就推进了两百公里,机械化行军速度快得惊人,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像这样的行军速度,只需再过一两天,就能穿越他们的国土,抵达我国边境。

  所谓战略纵深,对于国土面积不过12万平方公里的该国来说,就是个教科书中的名词。

  在我中国南海边缘的狮城,首都就是国家,国家就是首都,日军攻陷其仅用三日。

  而我们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日军动用了超过200万陆军以及百分之八十的国力,耗时八年,依旧不过占领了百分之五六十的国土,西南、西北皆在我手,这也为我国积蓄力量持续反攻停供了可能性。

  所以,同学们,战友们,你们为拥有这样广袤的国土自豪吗?你们能像你们的先辈一样,誓死守卫他吗?像他们一样,一声令下,就挺身赴死吗?”满头银发的将军站在台上,目光凌厉,声若洪钟。

  “首长,我们愿意!”

  “首长,这是中国军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