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唐风月1
围点打援!
留着的伤兵,就是那个无比残忍的点。
以冷酷对残忍,被战争训练出来的中国军人,同样会让人感到恐惧。
第582章 寻找新的突破口
独立营二连的士兵们用战场给二线战壕里躲着观战的川军们演示了一场残酷而生动的教学课。
没有耗费大量的冲锋枪和驳壳枪子弹来压制日军的前进,就是最精准的步枪单发冷射。
顶着头上和战壕前沿重机枪子弹的呼啸,那些从血腥战场上归来的老兵射手冷酷的就像是个机器,趴在战位上,拉动枪栓,开枪,而后再拉动枪栓,开枪......
直到打空一个弹夹,缩回战壕,猫着腰在战壕里奔跑,而后在早已选定的另一处战位继续瞄准自己选定的目标,等待着猎物上钩,再行击杀。
普通的步兵们没有开枪浪费子弹,但若是有靖安军企图向前,距离阵地大约40多米时,冲锋枪和驳壳枪组建的密集火网就会将活动着的靖安军步兵们死死压在地面上,若是没有足够的遮挡物或是一不小心把后臀撅得高了那么一些,恭喜你,就再也没撅屁股的资格了。
靖安军,其实已经拿出了吃奶的力气。
几乎拿出了所有的重机枪不说,四门山炮这种一直藏着的大杀器也不惜暴露出来将迫击炮阵地所在区域炸成一片火海。
重新组织起来高达十余挺的重机枪火力不是不凶猛,后方两三百米外拥有着临时掩体十来挺轻机枪也不是不够努力,其掷弹筒手都躲在400米外,不遗余力的向战壕这边投掷榴弹,不说一线战壕被子弹和榴弹炸得泥土横飞,就是二线战壕这边也没多少人敢大胆的露出头去观察战场。
有好几个川军因为看得太入神了些,结果被流弹和爆炸榴弹的弹片所击伤,最终该营营长为了不必要的战损,不得不下令,所有人在没收到战斗命令的时候不得趴上战位。
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没办法阻挡从战壕各处射来的冷枪,一刻钟的功夫,尸体和伤员没拖回去多少,又倒在战场上的士兵却是‘回收’数目的两倍还拐弯。
靖安军的前线指挥官不是傻子,在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刻明白,这不是对面守军无意中造成的,而是,这本来就是个阴谋和陷阱。
再按这个战术打下去,用不了半个小时,他又投入的两个步兵连就得被对面这支装备精良战术多变的川军守军给消耗殆尽。
光用机枪压制显然很难改变目前的战场态势,他很想向后方的李寿山请求,暂时停止攻击将一线部队撤回200米外,而后用火炮先轰击,再组织进攻。
可令他痛苦的是,前一波攻击中,至少有上百名的伤员还横七竖八的躺在战场上,若是动用那四门山炮,估计那部分伤兵也用不着浪费药品了。
自己的兵,竟然成了中国人的护身符,这种结局真的是太令人意外了。
既然火炮暂时指望不上了,主攻方向除非甘愿付出巨大伤亡玩日本人那套万岁冲锋,但显然,李寿山绝不会同意这一铁头做法,否则就只能另想他法,靖安军少校指挥官一面命令一线部队缓缓后撤,一边将目光投向了千米之外。
如果左右两翼迂回攻击的步兵连能有突破,并在山岭上站稳脚跟,极为难堪的战况或许会有所改观。
有这种想法是战场上的正常思维,中央突破不成,就依靠两翼,中国军队也就那么多兵力,据守近千米的防线已经捉襟见肘,他们在两翼还能布设多少兵力?
日本陆军之所以把两翼迂回攻击都写进陆军操典中,那是他们屡次在对中国军队的这种阵地攻防战中用迂回攻击的方式占过便宜,守军主力被中央攻势牢牢拖住,两翼绕行虽然费时费力,可只要打开一个突破口,整条防线就如汤泼雪般溃散。
师从日本陆军的靖安军当然也是照葫芦画瓢照搬,在东三省剿灭抗日游击队的战斗中,因为装备和兵力完全不对等的缘故,这种战术也是屡屡得逞。
但这一遭,靖安军遇到的对手可不是仅拿着盒子炮的游击队可比。
他们遇到的,不仅是正规军,更是在松江之战中有过巷战经验的老兵,有着足够经验又有着精良装备的中国老兵。
别看警卫排一分为二,但光是那二十杆冲锋枪,瞬间形成的密集火力就足以让任何连营级部队胆寒。
特务连警卫排排长不是别人,就是最先跟着唐刀的三个步兵班长之一的老黑。
当初唐刀手下的三个步兵班长,李九斤虽然为人滑头一些,但战场经验之丰富无人能及,而且随着战斗的进程也越来越坚定,所以也最得唐刀器重,一路提拔当了连长;
刘大头综合能力最强,却是早早战死在四行仓库之战,让唐刀极为遗憾;而做为二班长老黑的进步就要稍微慢一些,在四行仓库时就提了一级由中士成为少尉副排长,嘉兴时再由少尉成为中尉,差一点儿和原本只是小萝卜头的牛二、杨小山等人平级。
不过,嘉兴整编成独立营后,他这个中尉可再没人敢小视,没有去当步兵排长或是副连长,而是被唐刀直接擢升为警卫排排长。
做为卫护营部的警卫排排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天都会接触营部的几位长官更是铺平了升迁之路。
上一任的警卫排排长赵大强不过是过了半个月,就积功升至四连连长,老黑这种原本就跟着唐刀的老人更不用说,一旦独立营再行扩编,一个上尉连长是跑不掉的。
只是,无论是在白鹤港还是嘉兴,最擅长投手榴弹的老黑都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现,很多人下意识的认为,老黑能担任唐刀的警卫排排长,主要还是他是老人,信任才是最关键因素。
那这一场左右两翼的防靖安军迂回战,则是老黑对自己的证明,他靠的可不仅仅只是唐刀对他的信任。
历经数场血战的老黑没有初遇唐刀时的莽撞,堂弟和并肩的战友接二连三的离去让他变得沉默而内敛,作战方式也再不像昔日那般锋芒毕露,他的战术安排很稳健。
警卫排三个班,他直接一分为二,由他亲率18人,另外一边则由副排长兼一班长率20人,各带着一个川军步兵排。
没有盲目的去寻找山林中靖安军步兵连的身影,再行根据敌军动向部署防线,而是根据起伏山势的地形,以四名冲锋枪兵配八名川军这样一比二配比的模式,在高地布防。
每个高地间直线距离不会超过150米,这是保证两个高地间可以相互支援。
四个近乎是一字排开的高地在这片山林中可防守的区域长达600米,观测距离达1000米,就算靖安军耐心更足,宁愿长途跋涉翻越更远的山林,这四个高地也可以对侧翼进行充分保护。
在另一侧,亦是如此,距离中央主阵地近千米的两侧山峦上,100多号士兵利用小型高地,牢牢看护着主阵地的两翼。
老黑忠实的执行了唐刀的战略意图,中央阵地是打击靖安军的主阵地,两翼的作用只是防护,只要能挡住敌人的兵峰即可,能干掉多少人是次要的。
所有的战术,最终都得为战略服务。
这一点,老黑做得很好,没有为了什么所谓战功,去寻求战机多歼灭敌人。
守住主阵地左右两翼,就是战功。
至于说日军的火炮会不会对这些小型阵地产生威胁,那除非两翼绕行的靖安军步兵连随身带着远程步话机,随时可以提供坐标呼叫自家的火炮进行打击。
这种配置在日后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别说召唤火炮轰击,就是直升机、战斗机、导弹、激光制导炸弹都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呼叫过来。
可对于这个时期的日本人来说,他们可能做梦都没想过还有这种牛逼的战术。
这个时候的日本陆军和他们的仆从军,也都是靠着身板硬抗,之所以打得中国军队连连后退,也不过是大炮和飞机舰艇比此时的中国强的多罢了,真拉到西方战场上,他们这种半机械化加骡马化装备起来的陆军,也就那个鸟样。
未来数年后装备上米国制式装备的中国军队不一样在西南的热带雨林里把日本人干的屁滚尿流?
布置好了阵地,老黑自己则带着两个警卫排士兵和四个川军士兵趴在一处他选好的区域居高临下对整片密林进行观察。
他负责的不是阻击,而是根据战况对各高地间进行支援。
可别小看他带领的七个人,七个人拥有3杆冲锋枪和4杆步枪,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身上还带着好几枚手榴弹。
中国士兵们基本都在山峦之上,而靖安军都是由下而上,居高临下把身上携带的手榴弹丢过去,那可就相当于二十几枚小型炮弹。
只是,密林遮挡住了望远镜的视线,进入密林的100多号靖安军就像撒入沙漠的水,根本无从得见。
在距离老黑500米外,枪声骤然响起。
预料之中的战斗,爆发了!
。。。。。。。
第583章 右翼之战
负责绕行右翼阵地的是靖安军一旅2团2营3连。
虽然排序不代表着战斗力排名,靖安军这帮王八蛋也是背弃了祖宗的汉奸,但骨子里属于中国人的习惯还是保留着的,越是排名靠后,越是觉得自己不怎么受重视,就越是想证明些什么。
这位二鬼子上尉步兵连长显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贼卖力。
不辞辛苦的带着手下一百多号人在密林里绕了老远,就希望能一举翻越山林,进攻中方主阵地侧面,也好给亲临战场的靖安军一旅最大BOSS李寿山留下点印象,日后升官发财都不在话下了。
只是,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看着大山就近在咫尺,等人跑过去都得好一会儿,更别说还要在压根没有什么路的山林里前行了。
这个憋足了劲儿想获得战功的靖安军上尉连长在山里绕了好半天,其实也不过才绕出不足两里路。
但那不是没有效果,至少让他绕过了另外三个高地,抵达了老黑设置的最后一个防御高地。
至少,完美的避开了老黑希望中的两处高地夹攻的设想。
四名冲锋枪兵和八个川军没有多少时间布设工事,就因地制宜,搬了些大石头架着做掩体,并用随身携带的日式单兵工兵铲给每个人都挖掘了60公分深一米五长的单兵野战战壕。
4个冲锋枪兵居于最前,对山下形成一个半弧形,8个川军步兵位于他们七八米之后,组成第二道防线。
现在已经是11月底,冬日的白天气温也不算高,山里生活的禽类都躲在灌木丛中,只有走近它们才会将其惊扰飞出藏身地。
士兵们就是通过这些异常判断出有人正在由密林中接近,这个高地领头的是一个中士,是警卫班的班副,也是一名原四行营的老兵,经验也足够丰富,立刻以手势通知所有人,藏好身形不要发出声响。
8名川军那经历过这阵势?仅用12个人要对付不知道多少的敌军,自然是大气都不敢出。
在同样陌生的环境,又是战时,靖安军们当然也很谨慎,将近160人,以步兵排为单位,分成前中后三路,每个排中间相隔最少三十米,这是防止对手一顿炮轰过来一锅端,如果只有步兵,那又能相互支援。
警卫排中士很有耐心,一直伏在以石头为工事的后面,透过专门留下的射击孔小心翼翼观察。
直到判断出由这面山上爬上来的敌人超过一百号人,第一波先头部队进入到40多米的距离才开第一枪。
四支冲锋枪同时扫射,超过轻机枪射速的四道火舌直接把猝不及防的靖安军打了个踉跄,第一波集火就至少干掉了十个人。后面的川军也是不管不顾的开枪,就算打不着人,那声势也是足够吓人。
一片靖安军惨呼着向山下滚,没被子弹打着的靖安军也是立刻连滚带爬的向树后面向能藏身的石头后面躲去。
但靖安军的心理素质极强,并没有被这突然而至的打击给吓倒,后面的士兵纷纷向上方腾起硝烟的位置开枪,一时间,子弹打得石头上火星直冒,碎屑横飞。
幸好,在构筑这种临时工事的时候,士兵们都是用数十斤重的石头架着,留下人头大小的缝隙做为射击孔,既保证了射界,也有足够的防护。
别看靖安军步枪和轻机枪打得欢,基本没有人在这一波还击中受伤。
“给老子用掷弹筒,炸死他们!”赶上来的靖安军连长咬牙切齿的下令。
他一个步兵连有9具掷弹筒,都被他特地抽出来放在后队,既是为了保护也是方便发动榴弹攻击。
只是,密林是把双刃剑,既保护了他们也阻碍了他们。
不光是阻碍了视线,让掷弹筒兵根本看不清敌人的大概位置,掷弹筒发射的榴弹若是碰上粗树枝弹回来,那可真是好玩了。
掷弹筒兵们,必须找到开阔地。
所以,他们很快就发现到了一处山坳还算平坦的坡地,没有树,只有一些灌木,距离这里不过百十米,完全可以对山顶上布防的中国人发起攻击。
看不到具体人影不要紧,他们只需要看烟就够了。
这个时代的步枪一旦开枪就会腾起肉眼可见的白烟,烟浓的地方,自然就是敌人开枪的位置,9具掷弹筒打过去,就是靠概率也能命中不是?
这个想法当然是不错的,但提早一步抵达这里的警卫排士兵们当然不会忽略这个可以攻击到他们的山坳。
两个高地,其实就像是一个钳子一样,把这个坡地给死死的照顾着,没有人来这儿就算了,但若是有人去哪儿,就会被两处高地的交叉火力暴揍。
靖安军如果不是那么急切的话,派出侦察兵进行地形侦察,应该会发现这块区域的不妥。
但很遗憾,他们太急于求成了,尤其是通过枪声判断在此地阻击他们的士兵绝不会多于两个步兵班之后。
靖安军连长为速战速决不给对手援军前来的机会,下令两个步兵排沿着山林,组成一条超过200米的散兵线向山顶发起攻击。
9个掷弹筒小组则在一个步兵班的保护下向那片坡地狂奔,只等掷弹筒发威后就全力进攻。
另一处高地上的士兵们当然听到了那边的枪声,在确定自己这一片并没有敌人之后,他们立刻派出两个冲锋枪兵和四个川军从阵地潜出,由防御阵地中抵达山腰,距离那处坡地最近的位置不过三四十米。
而靖安军也差不多这个时候抵达了。
只是,让已经悄悄把手榴弹后盖都旋开准备好攻击的川军士兵奇怪的是,两个冲锋枪兵并没有冲正在忙碌着架掷弹筒准备榴弹发射的靖安军们攻击,只是死死的瞄准他们。
山顶上。
“把那些杂草都给老子点燃,然后,都给老子藏到掩体里去,没有我的命令,你们都不得露头。”中士班副看着六十米外正在缓缓逼近的靖安军们,大吼着下令。
川军们虽不理解战前还要玩火是啥意思,但执行力还是有的,十几堆随意捡拾的杂草树叶堆起来的草堆被点燃,冒出浓浓的烟雾,在阵地上方飘荡。
“进攻!”与此同时,靖安军上尉连长下达命令。
近百步兵开始加快速度逼近。
四名冲锋枪兵反击的枪声顿时响起。
双方开始对射。
山坡上的掷弹筒兵开始发射榴弹。
那一团团升起的烟雾就是最好的指引,不过一百多米的距离,对于经历过严苛训练的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
“轰轰轰!”连续两轮,十几发榴弹炸得山顶上硝烟更为浓烈。
四名冲锋枪兵也不得不尽力伏下身体避免被榴弹碎片所伤,枪声自然是一缓。
“加快速度,冲过去,杀了他们!”提着手枪亲自督战的靖安军上尉连长注意到了这个状况,大为兴奋,挥舞着手枪嘶声怒吼催促着麾下士兵们。
榴弹还在射击,靖安军的掷弹筒兵手法几乎和日军一般娴熟,一百多米的距离基本上能达到指哪儿打哪儿的命中率,十几堆被点燃的杂草堆几乎都被炸光就是最好的证明。
将全身都缩在不过半米深的单兵掩体中的8名川军士兵只感受到热浪一阵阵从背后脑后卷过,身上不断被掉落的泥土和碎石击打的生疼。
别说中士命令他们不得冒头,就这,不是谁冒头谁死啊!瓜皮才那样搞。
就是,不冒头,正在进攻的敌人怎么搞?等那帮二鬼子上来,这里的十几个人都得死。
躲在单兵掩体里暂时没有被不断爆炸的榴弹所伤的川军士兵们其实内心极度煎熬。
靖安军步兵,最近的,已经距离山顶阵地不到30米了,也就是此时的‘姿势’是中国守军阵地在上,他们在下,心里默默掂量了一下,实在是没能力把轻飘飘的甜瓜手雷给投到阵地前。
否则,这个简易阵地除了被榴弹肆虐,还要被手雷光顾,那已经不是守不守得住的问题,而是,有多少人能残存到二鬼子们冲上阵地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