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233章

作者:汉唐风月1

  但就是这900余人,让日本炮兵们体验了一次什么叫‘富则火力覆盖’。

  那实在是太欺负‘鬼子’了。

  面对日军分成若干个防御阵地各自为战的状况,唐刀将警备营和67军警卫营也以步兵排为单位组成一个个攻击队。

  而加上骑兵营缴获来的6门25毫米机关炮,唐刀手中目前拥有高达12门机关炮和4门迫击炮的重火力,所以唐刀抽出一部分兵力组成新的火力支援部队。

  凡是步兵有需求,这支由200人组成的火力支援部队就抬上最少两门机关炮和重机枪,不管不顾的先投放一波火力再说,那是两营士兵们打得最爽的一次。

  尤其是缴获的那六门25毫米机关炮,日军这个‘土豪’竟然为每门炮预备了500发炮弹。

  这下全部被中国士兵们近乎用宣泄的方式返回到日军自己头上。

  那句话咋说来着?

  “富则火力覆盖,穷则迂回穿插!”

  中国军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突然变成火力优势的那一方而嘚瑟的不行,他们也没放弃自己的‘穷’。

  火力覆盖掩护的迂回穿插之后,冲锋枪和驳壳枪成为近距离面对的日军炮兵们最后的噩梦。

  无论是南部十四手枪和三八式步枪,对中国士兵装备的这两种连射型火器都是处于绝对下风。

  但谁也没想到,绝对下风会打成一面倒的局面。

  战后据日方统计,不算小村尚志大佐最先接触中国人的战场,光是第3炮兵联队后方战死于各片阵地上的炮兵就高达4000人,战死率高达三分之二。

  可唐刀汇报给指挥部在歼灭第6重炮旅团战场上总共战死士兵189人,伤170人,那意味着,日本炮兵们耗费4000生命换来的不过是中国军人不超过200的伤亡。

  20比1的惊人战损比,已经不只是装备上的差距,更是战术素养上的遥远距离。

  日军炮兵的小日子过得实在是太安逸了,他们显然已经忘了,这里是战场,他们的敌人不止是炮兵,还有可能是拿着枪的。

  战后的日本陆军痛定思痛,再度严令炮兵必须有步兵保护,炮兵们还要不定期进行步兵军事训练,步枪也要装备到每个人,以避免再出现被中国步兵偷袭,打出钉在耻辱柱上的20比1的战损比。

  可这些口头上说说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不是一般的难。技术型兵种们内心抗拒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这又在难以为继的后勤补给上来了个雪上加霜。

  给步兵们供给足够用的物资已经是极难了,炮兵们竟然也得和步兵们一样拿枪,说这话的你们脑瓜子是坏掉了吧!日本陆军本部主管后勤的陆军大将就差没指着秃子骂秃子了。

  当然了,日本陆军本部因为这道军令吵成一锅粥那是后话,第6重炮旅团的阵地上这会儿同样是打成了一锅粥。

  只不过,日军的阵地肉眼可见的被蚕食,直到澄田赉四郎这个倒霉孩子终于彻底醒悟。

  中国人恐怕不止是打着炸炮抢炮的打算,而是要将帝国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精锐炮兵全部击杀在这片旷野,终于下达全军自行撤退的军令。

  可惜,那已经为时太晚了。

  随着唐刀下达最后总攻的军令,骑兵营的骑兵们重新骑上马背,在旷野中对彻底失去保护也失去战斗之心的日军炮兵进行追杀。

  那已经不是溃败,而是溃逃。

  整个第6重炮旅团全军在入夜之前,拥有兵力达7400余人,在天亮之后的集合点进行清点才不过600多人,直到又过了好几个小时,才陆陆续续又归队几百人,又过了一天,又有溃兵归队,最终仅余大约2000人,有超过5000日军葬身于这场暗夜偷袭中。

  不算72门大口径火炮的损失,仅是人员损失就足以令身在中国淞沪战区的日军众将失色。

  而第6重炮旅团少将旅团长澄田赉四郎也没食言,和他的诀别电文中说的一样,死在他坚守的阵地上。

  不过,在曾经时空中成为日本陆军第一军中将司令官的澄田赉四郎没有死在中国军人的手中,在下达全军自行突围的军令后,他就在战壕里用刀切开了自己的肚皮。

  只是,因为少将领章和指挥刀以及旅团军旗都被其心腹参谋官带走,几乎无人得知这位肚皮被划拉开的家伙是谁。

  漆黑的夜里,无数双属于中国人的脚从日本陆军少将身上跨过,也没谁多看他一眼。

  直到一个小时后,中国人都已经离开这片还在燃烧在秋风中摇曳着火光余晖的阵地,遍布死尸的阵地上寂静的令人恐惧,澄田赉四郎才无比孤独的咽下最后一口气。

  一名陆军少将带着一名陆军大佐外带着5000余日军炮兵的命,还不是这个晚上日军所有的损失。

  因为,6公里之外,全军轻装疯狂向这边赶来的第36步兵旅团也遇上了阻挡他们的人。

  那才是这个夜晚最惨烈,也是最血腥的战斗。

  月亮,也或许是因为不忍目睹这场令神魔战栗的战场,也早早的钻进了乌云。

  战场上的光明,全是照明弹和各种曳光弹划破夜空的光芒带来。

  。。。。。。。。。。。

第436章 战争改变的命运

  江南微凉的秋夜,除了脚步声,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在黑夜中弥漫。

  唯有远方的天际,不时闪出微微的红光和隐隐约约的闷响,提示着正在旷野中保持着节奏跑动的一队日军,这个夜晚,并不是他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宁静。

  距离他们数公里外的战场,绝对很激烈。

  “所有人,加快速度!”冲在整个队列最前方的一名身材强壮的日军抬头看了看天边,缓缓舒了口气,竭力平复肺部因为长距离跑动造成的火辣,大声命令。

  麻生小树是第36步兵旅团第45步兵联队第8步兵大队第2中队第1步兵小队的少尉小队长。

  做为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青年,没上过军校也没什么文化,却能在强人如林的日本陆军中走上少尉之职,麻生小树靠的就是农家青年特有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勇猛无畏的精神,在帝国组织的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中冲在最前方。

  六年前的九一八事件,还是上等兵的麻生小树跟随着自己的军曹冲进了北大营,用精准的射术干掉了三名敢于抵抗的东北军士兵,其中还有一个上尉连长,面对不多的却绝望向他们冲过来的东北军士兵,他更是勇猛的用刺刀戳死了其中两名。

  其中一人看其年轻的脸应该只是不过十七八岁,想来也是被围之后无奈才殊死一搏的,麻生小树的刺刀戳进他胸膛的时候,他不顾刀刃锋利,双手死死的握住刀刃,脸上露出祈求。

  虽然不知道年轻的东北军士兵在喊些什么,但麻生小树知道,他应该是想活,他在求自己放过他。

  锋利的刺刀虽然戳进了他的肺部,但并不是致命的左胸,如果此时抽出刺刀给他用止血包止血及时做手术的话,那个还没享受过人生的年轻东北军士兵活下来的几率超过百分之十。

  那一瞬间,麻生小树应该也是生过恻隐之心,但很快,‘他们是帝国的敌人,是挡着帝国开疆扩土的绊脚石!’的声音占据了麻生小树的脑海。

  用力扭动步枪,刺刀的刀锋在年轻中国士兵的胸膛里刮动,几乎可以听到刀锋和骨骼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中国士兵年轻的脸都疼的抽搐起来,眼泪鼻涕留了满脸,都再没激起麻生小树的怜悯,直到他逐渐归于安静。

  年轻中国士兵喊什么,麻生小树不知道,但最后一句话里,有妈妈!日语和中文的发音在呼唤母亲这一词上有着百分之八十的一致。

  后来有同僚帮麻生小树翻译,那个已经死去的中国士兵喊的是:“妈呀,好疼!”

  果然是一群懦弱的人,正如帝国所言,他们不配拥有如此肥沃的土地,麻生小树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一人干掉五名敌军的麻生小树在这一战之后,成为本小队军曹的下一任人选,只等他的上司升职或者调离,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分队的长官。

  麻生小树从未如此期待过战争。

  所以,他的愿望很快实现了。

  两年后的热河、长城之战到来了,麻生小树跟随着大军追逐着好几万中国人,越过了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中国古长城,直逼中国上几个王朝的都城。

  这场战争里,候补军曹麻生小树再次击杀八名中国士兵,在自己军曹战死战场后,直接荣升军曹之职。

  可惜的是,战争只用了三个月就结束了,帝国获得了热河省仿佛就满足了,和中国人签订了协议就退兵了。

  如果保持现状,不出意外的话,曹长就是没有任何背景的麻生小树军旅生涯的顶峰,再服役几年拿上一笔退役费回家继承家业继续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

  但已经见识过世界精彩的麻生小树如何能再继续这样的生活?他无比期待帝国再次发动战争,对中国的战争,这样他才有机会跨入军官的队列。

  麻生小树的野心不大,他从未奢望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佐官,他只想当一个能让几十人俯首帖耳的少尉或是上百人恭恭敬敬的中尉大尉。

  所以在东北的几年他对长官言听计从,带着麾下和层出不穷的反抗军作战,为了问出一个反抗军的行踪,甚至不惜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大开杀戒,一口气用刺刀刺死了十几名村民,从老人到青壮再到妇女甚至是孩童,终于让中国人屈服,交出了那个躲在地窖里的中国反抗军。

  麻生小树不是看不到悲伤的中国人低垂眼睑下竭力隐藏的仇恨,可那有什么?一群懦弱的人罢了,如果不是上司没兴趣再多耗费时间,他完全可以将这个村子剩下的几十人全部杀光。

  靠着冷酷无情的杀戮,麻生小树在军中拥有了‘冷血小树’的名头。

  终于,帝国对中国的战争再度爆发了,‘地表最强师团’在关东军进行补充的时候,‘冷血小树’军曹被抽调进第六师团并晋升为少尉小队长。

  野心再度膨胀的麻生小树无比渴望在这次战争里成为他梦想的中尉或者大尉,所以他每战必勇猛直前。

  此次也不例外,在旅团长阁下下达全军轻装,快速向第6重炮旅团阵地集结之后,他就命令小队成员丢下所有辎重,每人只携带100发子弹和两枚手雷以及一壶水,极致的轻装让他的步兵小队冲在整个大队乃至整个联队的最前方。

  后方距离他最近的步兵小队,也在150米之外。

  麻生小队就是整个36步兵旅团的箭头,此战过后,我麻生小树之名一定会传入到联队长阁下的耳朵里,命令着属下继续加速的麻生小树此刻就是这样的念头。

  哪怕眼前是一条并不知深浅的小河,麻生小树也毫不犹豫,率先跳入小河,淌着齐大腿深的水,向对岸冲去。

  不停奔跑的身体会散发足够热量保持体温,等进入战斗,因为生死之间迸发出的肾上腺素也会让人忽略掉这些小小的寒冷,历经数十场战斗的麻生小树对此有着足够清晰的认知。

  可惜,梦想着依靠战争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日本陆军少尉的野望也就到此为止了。

  他还没完全过河,就听到一声怒吼“给老子打!”

  中国人,这里有中国人?麻生小树脑海里刚刚闪过这个令他肝胆欲裂的念头,耳际就传来“哒哒哒”密集到令他浑身发麻的枪响。

  那是他无比熟悉的驳壳枪的声音。

  不算廉价却极其有效的德国制连射火器,中国人的最爱。

  无论是在东北或是在华北亦或是在东南,所有战场,从未缺过这种武器的身影。

  在200米开外,麻生小树对中国人酷爱的驳壳枪完全可以不屑一顾。

  不断跳动的枪口和短短的枪管让他们毫无精准度可言,他就是大摇大摆的站在那里,一口气射空的20发弹匣也无能把他怎么的。

  可是,前方黑夜中近乎闪瞎眼的火光提示着他,开火距离绝不会超过40米。

  勇猛无敌的日本陆军少尉自然不是傻子,他渴望在战争中改变命运,却不希望在战争中丢掉命。

  几乎没经过大脑思考,麻生小树腰腹腿部肌肉本能的发力,向前扑倒。

  这是一名老兵最本能的反应,不管地面上是水还是什么,哪怕下面就是还戳着把刀,他也会毫不犹豫扑下去。

  子弹才是战争中最要命的,炮弹都不一定比得上。

  但,‘冷血小树’还是晚了0.5秒。

  小河之外的中国军人挖的战壕,距离这里不过30余米。

  为了保证一击必杀,带队的步兵连长硬生生的一直等到麻生小队基本都跳入河中才命令射击。

  而警卫营,驳壳枪的装备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五十。

  意味着,仅这一波弹雨,少说倾泻了数百发子弹。

  麻生小队数十人,包括麻生小树在内,共同分润了这数百发飞翔的弹头。

第437章 来了

  一个有心,一个无意。

  更可怕的是距离近到令人发指,几乎全是连射型驳壳枪和冲锋枪的中国士兵们基本都不用瞄准,完全是靠听声辨位扫出子弹。

  或许是已经知道这一战的艰苦,绝大部分警卫营士兵已经有了老子或许再也回不去的觉悟,无人再珍惜弹药。

  不少人在三秒之内,就将已经拨至连射开关的驳壳枪20发弹匣彻底打空。

  还在小河中艰难跋涉的日军就像是被镰刀割到的稻子一样,成片的倒在河中。

  哪怕是反应最为敏捷的‘冷血小树’,也避不可免的中了三发子弹。

  一发在肩头,两发在胸腹。

  驳壳枪7.63毫米口径子弹拥有着惊人的576焦耳的枪口动能,虽然因为弹头只有5.5克的重量,但也足够将人体肌肉撕出一个大窟窿。

  三枚弹头都从麻生小树的身体里透身而过,肩头的子弹只是将肌肉撕裂再打断一根骨头,不算致命伤,但一发命中脆弱的腹部将用于储存排泄物的大肠打出一个大窟窿,墨绿色的粪水污染了整个腹腔,别说在这个时代就算放到未来也是重症。

  不过真正致命的一枪,却是在胸腔,匍匐在小河里的麻生小树因为肺部的抽搐痛苦的咳着,鲜血不断顺着气管喷出口腔。

  不用等军医前来,麻生小树就知道自己完了。

  致命的伤口让曾经能一人持枪独斗几名中国步兵无比强壮的身躯虚弱的连动一下都难,咳出大量鲜血然后再吸入冰冷河水的日本陆军少尉的意识开始模糊。

  他的头无能离开水面。

  再度响起的炽烈枪声和同僚们撕破夜空的凄厉惨嚎仿佛都在很遥远的地方。

  ‘冷血小树’的眼前仿佛再次出现他亲手刺死的那名年轻中国士兵的因为痛苦而扭曲的脸。

  极致的痛苦带来的是极致的冰寒,让人终于体悟到为何称死亡为深渊的原因。

  “麻麻,好疼!”已经被痛苦占据思维的麻生小树终于理解了中国士兵最后的喊声。

  或许,只有麻麻温暖的怀抱,才能抚平儿子躯体被撕裂的痛楚,那是源自于十月的安全和温暖。

  再未有人能给。

  可惜,中国士兵绝望的呼唤还有人能听见,还有空寂的夜空能让其消散。

  日本陆军少尉最后的呼喊,徒留一颗颗气泡。

  ‘冷血小树’真正的死因不是三处被7.63毫米驳壳枪子弹撕裂的伤口,而是冰冷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