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 第470章

作者:大司空

  “赐白绫,还是鹤顶红?”胤礽心里怕极了,这个节骨眼上,玉柱的突然出现,绝非好事啊!

第611章 宫里的水很深

  “皇太后驾崩,国丧!奉旨查看咸安宫!”玉柱懒得痛打落水狗,高高的举起金批大令。

  老二听了祖母的死讯,反而长长的松了口气,性命暂时无忧矣!

  若是老皇帝驾崩了,老二觉得,那才是大祸临头了。

  老二一直被圈禁在宫里,但是,他的儿子弘皙却一直待在老皇帝的身边。

  此前,老二一直期盼着,老皇帝干脆学习了明太祖,越过诸多的儿子们,将大位传给弘皙。

  老二毕竟当了三十几年的太子,他心里非常有数,不管是老四当了皇帝,还是老十四接了大位,他都不可能再走出这座咸安宫半步了。

  见老二没吱声了,玉柱把大手一挥,跟在他身后的御前侍卫们,随即一拥而上,冲进了咸安宫。

  不大的工夫,咸安宫里伺候老二的太监和宫女们,都被带到了玉柱的跟前。

  见老二惊疑不定的望着他,玉柱淡淡的说:“奉旨,轮换咸安宫里的太监、宫女和嬷嬷。”

  老二秒懂了,老皇帝这是担心有人和他相处的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

  “哼,防范得倒是挺严啊!”老二忍了又忍,终究还没讥讽出声。

  玉柱只当没有听见似的,吩咐说:“都带走吧!”

  “嗻。”御前侍卫们押着几十名太监和宫女们,浩浩荡荡的出了咸安宫。

  “二哥,汗阿玛吩咐过了,你若是有何要求,只管和我说。”玉柱装模作样的拱了拱手。

  老二冷笑道:“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娇妻美妾都在身边,该有的月例和赏银一两都不少,给个铁帽子的王爷都不换呐。”

  玉柱装耳聋,依旧只当没听见似的,他笑了笑说:“二哥,你真的没有要求么?那好,我这就去回禀了汗阿玛。”

  人在屋檐下,依旧不想低头,那就只能是自讨苦吃了,与别人无干。

  见玉柱转身要走,老二急忙说:“能不能从新选的秀女中,分几个给我?”身边的女人都玩腻了,完全丧失了新鲜感。

  玉柱点点头,他明知道老二的故意韬晦之计,依旧装作看不懂的样子,答应转告老皇帝了。

  从咸安宫出来之后,巧合的是,玉柱居然偶遇了弘皙。

  “请柱叔大安。”别看弘皙异常之得宠,他在玉柱的跟前,从来不敢摆出皇长孙的架子。

  老皇帝曾经专门吩咐过,禁止弘皙和老二有任何的接触。

  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老皇帝认为,老二虽然坏透了,弘皙却是有目共睹的仁孝。

  玉柱是老皇帝公开认下的义子,弘皙叫他柱叔,他完全当担得起这个称呼。

  “刚从上书房那边出来?”玉柱和颜悦色的问弘皙。

  弘皙欠着身子,毕恭毕敬的答道:“不瞒柱叔您说,您侄儿我刚去了趟毓庆宫。”

  嘿,这话的里头,藏了不少的内涵啊!

  玉柱非常善于装傻,他微微一笑,说:“我要回去交旨了,你也别到处闲逛了,早些去宁寿宫守灵吧。”

  分手之后,弘皙望着玉柱远去的背影,心情异常之复杂。

  老二的彻底垮塌,实际上,和玉柱有着密不可分的瓜葛。

  但是,弘皙久在老皇帝的身边,他心里很明白,玉柱已经是老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实权派了。

  一言以蔽之,哪怕弘皙依旧十分受宠,借他八十个胆子,也不敢得罪了玉柱。

  而且,在弘皙的内心深处,依旧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期盼。

  若想达成这个期盼,玉柱的鼎力支持,显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弘皙早就发下了宏愿,若有机会的话,前明建文帝的教训,一定牢牢的吸取。

  别人肯定不清楚老皇帝的心思,但是,玉柱不同。

  结合了历史的事实之后,玉柱已经将老皇帝的心思,看得异常之透彻了。

  老皇帝故意把弘皙留在宫里,其实是一种纠结。

  传位给弘皙吧,老皇帝着实担心,叔叔们抢夺侄儿皇位的大祸再次重演。

  传位给老四吧,唉,脾气太硬,而且年纪也太大了。

  传位给老十四吧,这家伙被德妃宠坏了,目中无人,肆意妄为,非人主之相也!

  交旨之后,玉柱出来找到了老五和老十二。

  老五的双眼,已经异常肿大,显然是哭得太凶了。

  没办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皇太后虽然和老五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是,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皇太后对老五,比亲侄儿还要亲百倍以上。

  按照常理,遗言的作用巨大。

  皇太后虽然平时不管事,但是,她临终前的愿望,只要不是摘星星或是捞月亮,老皇帝肯定会答应下来的。

  亲王的俸禄,每年一万两白银,还有一万斛禄米,雷打不动。

  皇太后临终进言后,老皇帝让老五管理了镶黄旗的三旗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兵权啊!

  客观的说,在玉柱的帮衬之下,老五从来没有缺过银子。

  但是,食亲王双俸的恩遇,确实是格外与众不同的殊荣。

  老五这是头一次主持国丧,又是皇太后的举哀丧仪,他自然是格外的慎重和认真,惟恐怠慢了待他甚好的皇祖母。

  “十二弟,以伱之见,当用何典?”老五盯着老十二,问举哀的仪制。

  老十二心里有数,这是他在专业领域里,重要地位的具体体现。

  反正是国丧,花多少银子,都不怕掏空了国库和天子南库。

  “五哥,以小弟之见,大行皇太后的丧仪,应该格外的隆重。想当年,汗阿玛即位之时,仅只八岁而已,多亏了大行皇太后的鼎力扶持。”老十二瞥了眼玉柱,就算只冲这小子的面子,他也必须说昧心话。

  老皇帝八岁登基后,朝廷大权其实是太皇太后和四辅臣共同掌握的。

  在顺治爷的诸多皇子之中,太皇太后和老皇帝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那么融洽的。

  直到,顺治爷染上了天花重病不起之后,太皇太后经过慎重的考虑,这才撇开了福全他们,单独抚养了老皇帝。

  说白了,其中的奥妙,显然是幼主无法掌权,有利于太皇太后的抓权罢了。

  俗话说的好,主少国疑。

  太皇太后的搞法,和慈禧太后先选光绪,后选溥仪,如出一辙,本质都是想掌握权柄。

  玉柱啥不明白?

  太皇太后和鳌拜,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结果,老皇帝瞒着太皇太后,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出其不意的擒下了鳌拜,提前拿到了亲政大权。

  见老五又看向了他,玉柱面色凝重的说:“五哥,事关重大,恐怕还需要找来礼部的人,好好的商议一番。”

  有了玉柱和老十二的故意铺垫,老五当即下令,去把礼部尚书和侍郎们,都请过来商议。

  在外面应酬,请假一天!

  异常异常异常重要的应酬,无法码字了,特此请假一天。

  只能是明天抽空补上今天的这一更,抱歉了啊!

第612章 宫变

  礼部的人来了之后,老五和他们一直在扯皮。

  在大清,礼教绝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至关重要的等级制度。

  老五想逾越皇太后原有丧仪的规格,礼部的尚书和侍郎们,谁敢擅自答应?

  在康熙朝,贪污受贿啥的,由于老皇帝的所谓宽仁,并不致命,甚至连官职都不可能丢。

  但是,如果礼制方面,越过了既有的规矩,有人肯定会掉脑袋的。

  老五嘴笨,又不精通汉语,口舌之争,难免就落入了下风。

  老十二不是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的,他很自然的对皇太后,没有丝毫的感情。

  所以,老十二一直不吭声,坐看老五被礼部的人,顶撞得七窍生烟。

  玉柱和老五是安答,他自然不可能干看着老五吃闷亏。

  但是,自从皇太后驾崩之后,老五的情绪就失去了控制。

  玉柱故意不吱声,就是想等老五吵累了,他再出面收拾残局。

  没办法,老五的精神太过亢奋了,他不精疲力竭的吵不下去了,玉柱就算是说了话,也不好使。

  等老五喘着粗气,直勾勾的盯着玉柱的时候,玉柱知道,该他上场了!

  “诸位部堂,皇上向以仁孝治国,谁不知晓?母后皇太后驾崩,举国哀痛,即使咱们略有出格之举,其实是替皇帝尽了孝道,必不会被怪罪的。”玉柱一出手,就扣上了孝道的大帽子,目的就是想堵住礼部这些人的不烂之舌。

  “玉中堂,向来都是恩出自上,人臣安敢逾越?”礼部满尚书硬梆梆的顶了上来。

  玉柱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不动声色的说:“五哥、十二哥和我一起奉旨治丧,就必须担起万千重担,岂能无视君父的一片孝亲之心?”

  “诸位部堂,若是皇上怪罪了下来,我玉柱首当其冲,独自担责,与诸位没有任何关系。”玉柱斩钉截铁的表了态,立时震惊四座。

  玉柱故作没有看见老五感激的眼神,也忽略了老十二惊诧的表情,淡淡的说:“若是不信,我可立下亲笔字据。”

  官场之上,职务越高,实权越大,越怕担责任,话都会说的含糊不清,以免将来被清算!

  然而,今上身边的第一宠臣,一向和光同尘的玉柱,竟然冒死站了出来,一力承担逾越礼制的罪责。

  见玉柱把话说死了,礼部的那些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很好,很强大,有推脱罪责的余地了呀!

  官场上,不怕你无能,也不怕你乱来,就怕你争功诿过,让底下人替你背黑锅!

  玉柱是奉旨治丧的钦差,又是宗室爵的辅国公,还是领班御前大臣,他说话的分量足够了。

  说白了,礼部的人也都知道,老皇帝为了装孝顺,这么多年一直用超高的规格,恩养着皇太后。

  “那好,请玉中堂您吩咐吧。”礼部的人彼此用眼神交换了意见之后,果断的把玉柱推到了最前头顶包。…

  一直没说话的老十二,暗暗摇头不已,礼部的这帮子蠢货,居然把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拱手让给了玉柱,实在是没脑子啊!

  众所周知,老皇帝特别的爱面子。有些事情,由下边的重臣主动提议,比老皇帝亲自下旨,谁更能投其所好?

  玉柱毫不含糊的把老五刚才提出的意见,一一列了出来。

  礼部的人,根据礼制进行了细节的补充之后,然后大家一起联名上了折子。

  老五责无旁贷,他本想列名第一,却被玉柱阻止了。

  玉柱说:“五哥,有些事儿,我来出头说,比你顶在前头,更容易一些。”

  老五简直感激的要死,这么好的安答,上哪里去找呀?

  结果,以玉柱领衔的治丧折子,当即递到了老皇帝的手边。

  老皇帝仔细的看了三遍之后,慢腾腾的问玉柱:“你好大的狗胆?竟然视朝廷的典制于无物?”

  玉柱丝毫也不害怕,他吃定了老皇帝,这不过虚张声势罢了。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您以身作则的孝敬大行皇太后,天下的臣民必会感同身受,纷起效仿。”玉柱没有回避责任,更没有半句废话。

  老皇帝听了之后,忍不住笑骂道:“小猴儿精,就数你最懂我的心思。既然你们都议定了,朕若是不准了折子,反而是不孝之子了呀。”

  玉柱正是这个意思,但是,只敢这么做,这么想,却绝对不能当着老皇帝的面,把话说破了。

  老皇帝顺水推舟的批了折子之后,老五、老十二和玉柱做了分工。

  老五主持大局,拍板花钱的事儿。老十二从旁协助,顺便指点老规矩。

  玉柱得了个美差,由他指挥太监和宫女们,招待各路满蒙权贵。

  按照大清会典的规矩,给皇太后哭灵,并不是这么多人一起跪着哭,而是按照官职和爵位,分批分次的到灵堂前跪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