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39章

作者:安化军

  朱员外急忙拱手:“官人,炉渣里面有铁,扔掉了岂不可惜?小的们雇人从里面挑出来,多少换些钱财。有了这项钱财,我们愿意替衙门铺路,不另收钱了。”

  “如此最好。那些小冶炉,到处乱挖乱采,炼出来的铁又不中用,关了也好。既是你们愿意为衙门铺路,那便就不推辞了。从明日起,先从铁监里面开始铺起,一月之内,连营房的路全部铺好。”

  三个员外一起拱手称是。他们靠着炉渣里的废铁,这些日子赚了不少钱。这是意外之财,每个人都觉得侥幸,生怕铁监取消了自己的资格。像这种营生,按着这个年代的习惯,都是实名投状,也就是后世的竞价承包。期限一年,到期之后或者延期,或者换人。

  随着人口聚集,铁监生产进入正轨,周围的副食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直接导致铁监花了大钱工人的生活水平却涨不上去。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然,就相当于增加了铁监的经营成本。依着杜中宵的规划,铁监自己会开辟田地种菜,同时养猪牛羊鸡,供应内部的食堂。但全部自己生产,难免成本太高,效果不好,还是要借助社会力量。这三个人得了消息,主动请缨。

  杜中宵道:“自这里开了铁监,突然多了许多人口,粮米可以从他州调来,蔬菜瓜果,禽蛋肉食却不容易。几个月的时间,外面的肉价涨了不止一倍,这样下去还得了?铁监会开菜园,会养猪羊,但这样还远远不够。现在要几个有担当的大户,在附近开地种菜,多养猪羊,让肉价降下去。你们三人能把这件事做好吗?话说在前面,我不管你们产多少,只看外面的价钱能不能降下去。做得好了,衙门不会亏待你们。你们也知道,仅从炉渣里拣废铁就能赚许多钱财,这种事情铁监还有许多呢。”

  三人急忙一起拱手:“官人吩咐,小的们敢不从命!只要衙门采买,小的们必然尽量做好。”

  杜中宵点了点头,对身边的柳涚道:“现在铁监里面,食堂每日供应两顿饭,早餐和晚餐。我听人说,因为活重,许多人中午都要再吃一顿,食堂里不做,他们诸多不便。以后便改成一日三餐,早餐简单一些,包子油条稀饭,花样多一些。午饭和晚饭,要丰盛。铁监里做事跟种地不一样,不能早出晚归,一天只吃两顿就可以。用的菜和肉,可以让三位员外供应一些,看看做得如何。”

  柳涚拱手称是。这个年代的习惯,是一日两餐,早餐和晚餐。这是农业社会的习惯,因为农民下田干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并不回家。工业当然不同,特别铁监冶铁的地方,一天十二个时辰时刻不停,工人轮班工作。工作的强度大,中午不吃饭,下午就没有力气干活。

  几千人的食堂,规模非常不小了,供应肉菜就能催生几位员外。

  因为物价上涨,食堂吃饭虽然也要收钱,总是比外面便宜。现在铁监里做事的,大多数人家都不开伙,全家人从食堂里买着吃。伙食是有补贴的,铁监这样一直下去总不是办法。

  朱员外三人低声商量了几句,拱手道:“官人,这一带的好地,多是附近一个钱员外家的。我们要种菜,只好买他家的地。这人不好说话,若是衙门出面,我们修几条水渠,重新开地,便就容易许多。”

  荒地不是想开就开,需要衙门认可才行。不然,就跟钱员外一样,开了地种着,等到衙门确认的时候,让把税款补上,哪个也受不了。有了钱员外这个榜样,哪怕铁监最近人口暴增,附近的闲田也没敢去人开荒,宁可在更远的地方种地,卖到这里。

  种菜必须水源充足,朱员外说是修水渠,其实意思就是衙门允许开辟闲田,他们自己引水。沿着澧河开田,水源方便。

  听了这话,杜中宵道:“说起钱员外,他这一年也真是背运。先是铁监选定的地,他非要说是自家传下来的,补上了税款。又开了处冶炉,没赚多少钱财,就碰上你们卖炉渣里的铁。经了这些事,他受到教训,想来不会再胡来了。总要给人一条生路,既然他家有地,你们可拉着他一起做这件事。不租他家的地,可以买他家的菜吗。你们买了,送到铁监来,多少他也赚些钱财。除此之外,渡口以下的北岸,你们可以再开几百亩。记住,到县里登记账籍,及时交齐赋税,不可马虎!”

  三人一起称是,谢过杜中宵。

  出了衙门,朱员外道:“那个钱员外,这一年走了背字,最近寻死觅活。他是这里土著,地他家最多。本来建了铁监,应该发一注横财。却不想昏了头,先是闲地下种,要想从衙门讹诈钱财,白白赔了七百多贯。又开炉冶铁,本钱还没有收回来,碰上我们卖铁,再也开不下去。本来还想,趁着他现在霉运当头,我们用些手段,把他的庄子和地全部买过来。唉,不想官人却要保一保他,着实让人烦恼。”

  简员外道:“可不是。看着一块好肉,却吃不到嘴里!说起来,帮着他冶铁的史家三兄弟,才是真正倒霉。巴巴从龙兴县赶来,却遇到这种事情。”

  温员外道:“他们三兄弟有什么倒霉的!有手艺傍身,钱员外那里不行了,三人进了铁监,现在不知过得多舒服。铁监不只冶铁,还要打制铁器,正是他们的长处。”

  朱员外连连摇头:“不管那些,只是钱员外的家产吃不到嘴里,有些不甘心。”

  简员外道:“他正走背字,想来是得罪了神明,才受这许多苦处。我们只要用些手段,自会让他把家产拱手送上。他家里是贩卖漆器的,把这里的田地卖给我们,一心去做那生意就是。”

  朱员外叹了口气:“运判官人开了金口,要我们拉钱员外一把,怎么好去吞他家产?得罪了运判官人,我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算了,想来他该转运,便就帮他一帮。只是,此事我们可要拿稳了,买他家里的菜可以,却是我们向衙门里送。这可是此地的地头蛇,一让他跟铁监衙门搭上了线,害处不小!”

  温员外笑道:“什么地头蛇!没有铁监的时候,本县也没他这号人物!县城里面,我们三家的生意最大,乡下的土财主算得什么!”

  朱员外道:“话可不是如此说。钱家在附近住了几十年,不说自家庄客,这一带的乡民,都跟他家关系非浅。得罪得狠了,坏别人的事可容易。”

  看看到了渡口,简员外道:“对面的庆余楼愈发做得大了,我们过去饮两杯酒。将来真正种菜给衙门,这些酒楼,也要用我们的肉菜。眼前的生意,总不能放过。”

  其余两人称是,一起坐渡船过了渡口。

  到了庆余楼,小厮引着到了二楼小阁子里,上了酒菜。

  坐不多时,何员外得了消息,过来跟三人打招呼。叶县里的大户就这么几家,人人熟悉。

  行过了礼,朱员外对何员外道:“员外来得正好,我们有事要与员外商议,不如一起饮两杯酒。”

  酒过三巡,何员外道:“三位得了铁监的差事,最近发财,正得意的时候。不知有什么营生,提携一下小弟?”

  朱员外道:“自铁监开起来,得便宜最多的,便是你家酒楼,如何说这种话?我们三个,不过是帮着铁监处理渣滓垃圾,赚些小钱,怎么比得了你家。”

  说完,不等何员外开口,朱员外又道:“我们刚从衙门出来,又得了一个差事。因最近这一带菜价肉菜腾贵,铁监也吃不消,要让人开田种菜。我们三人接下了这营生,想起员外开着酒楼,必然用的肉菜不少,便来说一声。等过些日子,我们的肉菜除卖铁监,也可以你们酒楼。”

  何员听了,摇头道:“却是不巧,我这里用的肉菜,已经有人供了。”

  朱员外一怔:“不知是哪家?有如此眼光,能看到这生意。”

  何员外道:“不是别人,就是这附近的钱员外。他本来冶炉炼铁,不想被三位抢了生意,做不下去了。前些日子,把附近的地全部改了种菜,这几天才跟我说过。”

第87章 轨道

  天阴沉沉的,寒风掠过树梢,发出尖厉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漫天洒下雪花,纷纷扬扬。

  杜中宵在铁监的住处,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塘,旁边建了一座小凉亭。看见下雪,吩咐人把苏颂和柳涚叫来,一起饮酒赏雪。两人进了杜中宵的院子,见凉亭里已经摆下酒菜,急忙过来。

  进了亭子,苏颂跺了跺脚道:“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在外面饮酒?”

  杜中宵笑着道:“就是要在冷的日子里,外面饮酒才有意思,不然炉子造了何用?”

  一边说着,一边让两人落座。石桌下面一座煤炉烧得正旺,暖烘烘的,坐一会,便就不觉寒冷了。

  煤其实烧起来不方便,特别是家里使用的时候,小炉子不方便控制火候,添煤掏渣也麻烦。前些日子,看见十三郎被个煤炉熏得两眼通红,杜中宵才猛然想起,可以造煤球炉。

  煤球非常简单,做个模具,把煤粉压制成型即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炉子。炉子要好烧,容易引燃且节约燃料,最重要的是风门要方便地控制火力。好在铁监里人多,杜中宵说出想法,很快就把炉子做了出来。不多日子,铁监里煤球炉已经普及,开始向市面上卖了。

  煤球不需要用好煤,特别是煤矿里视之无用的粉状煤,用了最好。只是这个时候,煤价很低,卖价主要是运费,这一点并不吸引人。铁监离着煤矿不足百里,并不远,但运费可是一点不低。没有水运,是无法降低运费的,一百里也比一千里水运便宜不了多少。煤球炉吸引人的,是其控制火力的方便性,外面煤球卖的并不便宜。

  石桌下面就是一个大煤球炉,火力很旺,烤得桌面暖暖的。

  两人落座,杜中宵让一边的士卒取了两个包袱来,交给苏颂和柳涚。两人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心中好奇,急忙打开,却见是一件锦袄。

  杜中宵道:“春天的时候,在青台镇种了些草棉,秋天收了。我家里用棉花制了几件锦袄,你们每人一件,穿了御寒。”

  柳涚急忙推辞:“这样珍贵的东西,下官如何敢收?”

  杜中宵道:“营田务地里种出来,何谈珍贵?等上两年,此物遍种襄邓间,自然就成平常之物。”

  此时棉花很少,价格昂贵,是稀罕之物。偶有棉花织成的布,价格还要高于绢帛。至于用棉花制袄做被,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此时常见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是丝绵,丝绸的副产品。官员俸禄,每到冬天依品级不同,都会发一定数量的丝绵御寒。

  认真来讲,丝绵的效果比棉花好得多,成本也高得多。棉花普及之后,蚕丝被的档次不知比棉被高到哪里去了。只是因为罕见,杜中宵现在还可以拿来送礼。

  丝绵价高,民间百姓不可能人人买得起,平民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芦絮、鹅毛,甚至杂草都有。棉花普及,最重要是惠及普罗大众,对富人倒并不重要。

  两人再次谢过,收了杜中宵送的棉袄,认真放起来。

  酒过三巡,杜中宵道:“这几个月,铁监里又建了两座高炉,都顺利产铁。有这几座炉子打底,现在建炉子,实在容易不过。从本月开始,拉纤厢军要大批来人了。依着计划,铁监这里最终会有大约两万人左右,几十座高炉。我们本来预计,铁监一年产六七千万斤铁,就是不得了的事。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要翻上几倍。一时之间,天下多了这么多铁,怎么贩运是大事。沿边三路向来用河东路的铁,短时间我们的铁在那里不好卖。无非是朝廷打制兵器,用我们的铁替换相州的铁,无非几百万斤而已。”

  苏颂道:“这确是大事。不说卖到那里,就是处处有人买,我们也运不出去。”

  杜中宵点了点头:“委实如此。叶县这个地方,虽然处于南北要道,却无水运。太宗时候,曾经在这里挖漕渠,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最终做不成。没有水运,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柳涚道:“有什么办法可想?若只是用大车,哪怕只是向南运到唐州,向北运到许州,需要的车马粮草也是惊人。我们的铁再好,价钱便宜,把这运费加上去,价钱也就上去了。”

  “是啊,只靠大车,终是不行。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前些日子铺了一段铁轨,便利了许多,你们看了没有?铁矿在山上,装了矿石之后是下坡,到铁监并不费多少力气。回去上坡,又是空车。”

  听了杜中宵的话,柳涚皱着眉道:“运判的意思,是要铺铁轨?铁矿到铁监之间还好说,路程并不遥远,又是专为运矿而设。用铁不多,运来的矿石可以满足铁监之用。若是在地方铺,用铁量惊人,算起来价钱太高了。我们把铁这样用,朝廷那里如何交待?”

  杜中宵道:“先试一段,总有办法。产出来那么多铁,卖不出去,运不出去,总不是办法。不能贩运到天下,铁监年年存铁,终会废弃炉子,铁监就没多大意思了。除了铁矿石,铁监现在运量最大的就是煤炭。依我之意,是在人来了之后,反正产的铁卖不出去,先把到煤矿的这一段路铺上铁轨。”

  轨道运输不稀奇,历史上不是因为有了蒸汽机造出火车才有铁轨,而是先有铁轨才造火车。秦朝始皇帝混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车之所以要同轨,便是因为重要道路,因为年深日久,车辙很深,形同轨道,车轮刚好卡在里面行走。

  铁监产量爬升太快,到这里来的铁贩太少,产的大量钢铁积压。杜中宵便建议,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建造铁轨,方便运输矿石。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矿石来时是下坡,上坡回去空车,不需要特别动力,用人运输也很方便。铁监制了一批运输车,代替了人扛肩挑,大大节约了人力。因为道理简单,好处显而易见,苏颂和柳涚都支持,此事非常顺利。

  一边在研制蒸汽机,一边铺铁轨,杜中宵必然向火车上打主意。

  铁道运输的两个关键,一是蒸汽机。这机器的用处多种多样,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没有人反对在上面花钱下功夫。而且按着那群研究蒸汽机的人的进度,这两三个月,新的机器该出来了。另一个,就是铺设铁道需要大量的铁。而铁监这里,随着产量急剧攀升,大量钢铁积压,反而不是问题。

  所有的条件具备,杜中宵要造第一条试验线火车了。

  苏颂参与了蒸汽机的研制,对此并不意外。那机器自重太大,制造普通的车辆,道路要求太高,实用性不大。但如果运行在铺好的轨道上,则可以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柳涚没有参与这些,觉得用大量的钢铁铺设轨道,矿山还好,普通道路怎么可以?

  见柳涚满脸疑虑,杜中宵道:“没有办法,我们这里产的铁太多,必须要想办法卖出去。产出来了卖不出去,与泥土何异?没有卖铁得来的钱,铁监里这么多人靠什么为生?等到新的人来,再建高炉,钢铁必然会大量积压。铁是连续不断产出来的,炉子一刻不能停,对铁监来说,存铁毫无意义。应该是产多少铁,就要卖出去多少,要不就用掉。现在商贾不通,把钢铁当泥土用,也是没办法的事。”

  见柳涚还是不理解,苏颂道:“铁监是产铁的,矿石运到这里,很快就变成铁。铁卖不掉,放在铁监里多占地方,没有任何用处。不比他处,铁存着以后还能卖钱,铁监不行。因为新铁不断产出来,存的铁一个不好,永远没有用处。运判便是这个意思,其他地方可以存铁,铁监不行。”

  杜中宵道:“存铁多了,朝廷眼里产新铁没有意思,说不定就会裁人,关炉子。好不容易建起来这样一处地方,岂容因为销路不通,让其慢慢萧条。只要方便铁监的制品卖不出去,后面可以用产的钢铁制各种物品。比如农具,天下间还有许多地方,用不上铁。锨、镰、锄、犁之类,在铁监里制甚是容易。如果能运到四方,卖这些铁器,比卖钱赚钱多了。”

  虽然铁制农具已经出现一千余年了,但远远没有普及。就是大宋境内,还有大量农民用不上铁制的农具。这个市场之大,远超想象。更不要说按杜中宵的构想,铁监依托资源优势,以后要发展成为机器制造中心。不过这一切,现在都面临到了运输瓶颈。

  铁监要建的铁路并不需要多长,向北到许州,就可以连通运河体系。向南到襄州,就可以进汉江连通长江水系。几百里远,沟通南北水系,会成为继汴河之后的第二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第88章 谈判

  看着远处鱼贯而来的矿车,不时有看车的在坡大时调皮地跳上去,顺坡而下,杜中宵叹了口气。其实自己并没有打算大干快上造火车修铁路,而是想把这条运矿石的路作为试验线,等到新的蒸汽机造出来之后,先在这里试。等到成熟了,再修到煤矿那里,连到许州。

  可自己的规划漏了一点,就是铁监产出来的铁的销路。天下到处缺铁,这是事实,可铁监的铁要卖到他们手里可不容易。这个年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实在太慢,叶县的铁监开了这么久了,闻风而来的铁贩还是太少。除了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其他地方的铁贩很少。哪怕杜中宵利用转运司行文地方,让治下州县到处揭榜,也没有多大改观。前些日子,江陵府来了几个铁贩,甚至惊动杜中宵,亲自为他们接风。

  铁产量更超出了杜中宵的预计,开始以为一年七千万斤就不得了,按现在的形势,下年产量必然突破两亿斤。接下来的两三年间,产量还会快速增长。这里有优质铁矿,又临煤矿,只要卖得出去,一年产十万吨钢铁很多吗?后世拼命控制产量,还能产近千万吨呢。

  可问题就是,产出来卖不出去。一是运输不便,再一个就是没有销售渠道。仅靠铁贩,能卖出去多少钢铁?所谓的大商人,一年几千贯的铁就了不得了,对于铁监根本就杯水车薪。

  这铁路,实在是不得不建。如果能修到襄州,连通了长江水系,就一切不同了。此时的荆湖地区还没有开发,江南缺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铁监制造大量铁器,有路直下荆湖,可以大大促进两湖地区开发,并能够迅速扩大市场。

  此时其实已经有了开发两湖地区的条件,但缺乏人口,朝廷也没有动力。中国传统上,一般是人口从北向南迁移,逐次开发。两淮到两浙,两湖正对着京西路。偏偏现在京西路都人口不足,哪里有多余人力去两湖。后世人口稠密的洞庭湖沿岸此时人口稀少,存在大量蛮族,很多地区还是刀耕火种。如同北方的大草原养的羊大量卖到中原,两湖地区的牛也是如此。那里因为有大量闲地,牛是放养的,牛群放养山间沼泽,卖的时候引入栏里,套上大量卖到中原,牛价低得惊人。

  一千年来,中国中部人口的迁移路线,就是延着叶县连接的这条中轴线。从河东路到中原,特别是洛阳周围,人口增多之后,再延着洛阳到南阳的道路,一路南下。晚唐五代,中原战乱,河东路和中原人口减少,到现在都没有填满。洛阳周边地区,包括叶县所在的汝州,有大量宋初从河东路迁来的人口。

  后世的北方人,很多都传说来自山西大槐树下。其实这种迁徒远不是从明朝开始的,到宋朝已经持续了千余年。至于河东,也就是后世的山西省,为什么能够在乱世保持人口,一次又一次迁出,原因就很复杂了。总而言之,乱世结束,人口从山西省迁出,先到中原。中原人口增长,再南迁到南襄盆地。南襄盆地满了,继续南迁,到两湖地区。

  京西路营田,大量纤夫开了闲田,必然要向襄州地区扩展。杜中宵估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随着车船代替纤夫的进程,早则下年,晚则多一年,自己就要到襄州去了。为方便以后营田,也要把这条路建起来。有了铁监,最少要把铁器普及了。

  建起路来,还要建销售渠道。依靠民间商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官方渠道。全国杜中宵没有权限,最少可以先把京西路的销售渠道建立起来。铁监不能存铁,积压就是浪费。矿石变成铁,铁或者直接卖掉,或者制成铁器,再变成钱。用钱建立基础设施,增加产量,畅通无阻才能保证发展。

  铺设铁路,用铁太多,成本太高,但对于现在的铁监来说,却是刚好。冶了铁卖不出去,跟泥土有什么区别?别说铁路有重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单单把产出来的铁用掉,对铁监来说就是必要的。惟有如此,才能继续生产,才能发展。

  看着不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周边山林白雪皑皑,杜中宵叹了口气。自己本来以为,哪怕以后真出火车,建铁路,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想到铁路轨道要用大量的铁,花费的巨量资金,就觉得困难。真正从采矿炼铁开始,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铁的产量增长太快,市场发远远滞后,不这样用掉,产出来的铁堆在那里干什么?很多事情,不到跟前根本计划不到。

  这处铁监,不出意外,很多年内生产出来的铁只能建铁路。没有这个用途,产铁太多,铁监规模只能萎缩。除了这个办法,哪里还有巨大的钢铁市场?造武器,根本就用不了多少。

  生产促进消费,消费刺激生产,现在还远没到能够正循环的时候。

  庆余楼里,朱员外看钱员外过来,道:“员外请坐。今日我们兄弟做东,请员外饮几杯酒。”

  钱员外看了看朱员外、简员外和温员外三人,冷冷地道:“三位是城中大户,我只是个乡间的土财主,如何敢吃你们的请?”

  朱员外道:“兄台这话见外了。若在以前,你这话还有些道理,现在却是不同。叶县城里才有多少人户?铁监这里多少人户?真要论起来,兄台才是城里人,这里才是城里。”

  钱员外冷哼一声,在桌子边坐下,口中说道:“然而我家虽在这里,赚钱的生意,还不是被你们抢去?费了无数心力,建处冶炉,尚没卖多少钱,就遇到你们从炉渣里拣铁,白白亏折本钱!”

  朱员外满脸堆笑:“这是个人际遇,没有办法的事,员外不要放在心里。只要铁监在这里,兄台还怕没有钱赚?这许多人口,人人每月领钱粮,就是金山银山。”

  钱员外冷着脸,道:“不必说这些花言巧语,你们有什么事,尽管直说。”

  朱员外看了同伴一眼,道:“不瞒兄台,最近铁监因为菜价肉价上涨,欲要开田种菜,雇人养些畜禽。我们兄弟三人不才,接了铁监的生意,要种菜供他们。这里的好地,多是兄台家的,种菜不比种其他的东西,越是熟地越好。兄台开个价钱,卖些地给我们如何?”

  钱员外冷笑:“你们想的好事!前些日子何员外跟我说,你们三人找他,要卖菜到这里。亏他是我自家兄弟,没答应你们。我开冶炉赔了本钱,现在就靠着种菜积攒钱财,你们三人又来夺我生意!明白说给你们,不要说买我的地,就是这附近的店家,也都是我的主顾,你们夺不走!”

  朱员外不慌不忙,道:“不是我说,钱员外,你的眼皮子太浅了些。这些店家,能买多少菜?铁监那里才是大头。如果你卖些地给我们,我们也不亏待你,也让你向铁监里卖菜。如何?如果不许,那以后铁监的生意,可没有你的份,到时不要后悔!”

第89章 同去

  看着钱员外离去,温员外道:“运判官人金口,说是要提携他一把。为了他不卖我们地,就不许他向铁监卖菜,不是违了运判官人的意思?哥哥,这可不好。”

  朱员外道:“兄弟,事情嘴巴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这里是钱员外的地头,渡口周围店家,全是用他家的菜,我们不说的狠一些,以后必然被他压住。现在是冬天,就是开了菜园出来,也没有菜卖。这几个月,先跟他软磨硬泡,能买些地来最好,实在不卖也就算了。等到春天,我们再找个借口,让他向铁监供菜就是。这些乡下小财主不要小看了,周围的农家大多是他的庄户,把持一方,操纵价格对他不是难事。以后我们种菜,做的大了,难道就只供铁监?早晚会跟他有冲突。”

  其余两人听了,想想也是道理,不再说什么。

  钱员外出了庆余楼,心中犹自愤愤不平,口中骂骂咧咧。官府那里栽了也就罢了,民不与官斗,这三个鸟员外,仗着自己有钱,包下了铁监的炉渣,突然之间就把自己的冶炉生意砸了。会做事的,先跟周边的小冶炉打声招呼,也不像现在这样招人恨。还想着买自己的地,真是白日做梦。

  走不多远,河上一只小船,船头站着一个人道:“员外,小的贩藕回来,正不知哪里去找你。”

  钱员外一看是自家庄客安四郎,忙道:“你来得好!这两日附近酒楼都缺菜蔬,人人来问我。你先去庆余楼里,卸两百斤,剩下的运到那边家里货场里。”

  安四楼答应一声,指挥着一小船,向庆余楼那里去了。

  进入冬天,就种不了什么菜了。钱员外好不容易找到个赚钱的营生,借着自己人脉,牢牢把控住这一带的市场。派了几个家人,南下襄州一带去贩藕。那里池沼众多,每到冬天出产好藕,价钱便宜。又派人到信阳军,去采买山笋。自家货场里,还存了大量萝卜、洋葱之类耐储存的菜,勉强给酒楼供得上。

  只是一样,由于缺少经验,没有在夏秋之季多买青菜腌起来制成酱菜,这市场被一个蔡州来的老儿占住,让他十分恼火。这些日子,一有空闲就去找那老儿,要把他的酱菜店铺买下来。

  渡口这里市镇新兴,没有牙人,钱员外借着自家势力,很短时间就垄断了附近的蔬菜市场。这生意看着不大,实际非常赚钱,朱员外三人要来分一杯羹,他如何允许,更不要说买自家的地了。

  童安路从澡堂里出来,只觉得神清气爽。看看天色还早,见前边不远处一处小酒馆,信步走去。

  当年杜中宵在永城县建的那些店铺,渡口这里也一样一样办起来了。天气冷下来,澡堂的生意尤其好,天天暴满。听说铁监里面,也要建处澡堂起来,利用炉子里出来的废气烧水,

  不知什么时候建好。

  走不多远,迎面走来侯三郎和吉进两人,都是童安路在厢军里认识的。

  见面行了个礼,童安路接着前行,不想被侯三郎一把拉住,道:“兄弟,到哪里去?”

  童安路道:“那边有间酒馆,去喝两杯酒。两位哥哥若是无事,一起去如何?”

  侯三郎挤出笑容,一脸猥琐,道:“喝酒有什么意思?兄弟,我们有个好去处,到了那里,直入到了天上一般。如何?我们带你一起去见识一番。”

  童安路道:“这镇里我不知逛了多少次,什么所在不知道?又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哥哥,你不是说赌钱吧?我可从来不赌,再者说铁监也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