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44章

作者:飞星骑士

缅甸北部地区的掸邦拥有300多万人口以及超过15万平方公里的地盘,掸邦的主体民族是掸族,而掸族就是傣族,至于掸邦的第二大民族,就是华族;缅甸和云南交界处以及缅甸和泰国交界处是佤邦,共生活着十万佤族人,而这些缅甸佤族人跟中国境内的佤族人根本就是一个民族,并且佤邦里人人说汉语;至于缅北克钦邦,根本就是佤邦的翻版,克钦邦的克钦族就是中国境内的景颇族,而克钦邦以前就是中国领土;而在缅北地区里,“汉化程度”最高的就是果敢区,首先,果敢区本来也是中国领土,是满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人的,其次,果敢区里的果敢族就是跟国内汉族一脉相承的同族同胞,可以想象,金定国等人在泰北缅北地区是何等的“如鱼得水”,到处都是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本国同胞或本族同胞;第三,泰国、缅甸、老挝都是佛教国家,因此民风软弱,军队战斗力几乎是低劣不堪,毫无威胁;第四,金三角地区群山环抱、江河如网,在军事上是非常易守难攻的地形。

根据金定国在电报里的汇报,一起去的1024人里,已经死亡45人,近一半是战斗阵亡,一半是在原始丛林里遇到毒蛇猛兽而遇难的,还有几个是因病而逝的,但他们部队的战斗力不减反增,并且是暴增,因为他们用钞票从掸邦、克钦邦、果敢区内招募了两千多当地汉人。

这些缅甸汉人都是非常忠诚可靠的,一来都是血脉相通的同族人,二来他们长期被迫生活在穷山恶水里,生活困苦,极度希望得到改善,金定国四人既给了他们大笔钞票(蒋纬国的钱),又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制毒贩毒),所以忠心不二。

眼下,金定国四人已经建立一支3000多人的“大军”(这支“大军”的人员都是汉族人,有的是中国汉族人,有的是缅甸或泰国汉族人,五百多人有枪,两千五百多人拿着砍刀等冷兵器),金定国和曾力伟是队伍的正副首领,赵海军和唐飞虎是战斗部队的正副指挥官,经过一个月战斗,他们已经在金三角一带消灭了十多个不识时务或不识抬举的部落村庄(蒋纬国估计他们杀了不少人),同时收服了三十多个愿意归顺的部落村庄,控制人口一万多人,获得一片总面积约五千平方公里的地盘,发展速度堪称滚雪球。

在此时的“前期发展中”,金定国四人没有对城镇下手,因为容易打草惊蛇,他们下手的是缅北泰北的广大山区农村,再加上当地通讯条件十分落后,所以没有引起英占缅甸当局、法占老挝当局以及泰国政府的注意。

金定国四人接下来准备“以战养战”,一方面以现有地盘为根据地,开始大规模地、有组织地种植罂粟,解决资金问题,虽然一时间还不能给蒋纬国带来收入,但起码要能养活自己,不能再向蒋纬国伸手;一方面继续“开疆拓土”,获得更多适合种鸦片的肥沃土地和更多的人口。

金三角总面积有十几万平方公里,金定国四人此时才占领区区几千平方公里,所以他们在当地“发展潜力巨大无比”。

蒋纬国非常满意,他回电道:“好好干,需要什么直接跟我说!”

第070节 预备役(1)

十月中旬和下旬,蒋纬国没呆在部队,他整天东奔西跑,今天视察这里,对这个做出“重要指示”,明天观摩那里,对那个进行“重要指导”,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虽说蒋纬国以一个区区陆军上尉的军衔去操“军国大事”的心,未免显得有点“咸吃萝卜淡操心”,但这就是他的“天赋使命”。

操心完空军操心海军,操心完军工业操心化学兵,操心完航空公司操心炼油冶铁采煤,操心到最后,蒋纬国开始操起陆军的心。

此时的中国陆军用后世的话说,“令人蛋疼”,蒋纬国很不想去操心,因为他知道国军陆军的内部非常复杂、非常混乱,各种问题盘根错节、纠缠如麻,蒋介石操了几十年心都没用,更何况蒋纬国,但不管怎么说,蒋纬国还是要尽到自己所能的,毕竟陆海空三军里,陆军是根本。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日寇,海空军固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最终,主要还是靠陆军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外敌的铁蹄。

中国陆军的弊端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最大弊端就是内部派系林立,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甚至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为了让中国陆军能洗尽沉疴、脱胎换骨,早在1933年,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上将便为中国陆军量身打造地制定了《中国陆军改革建议书》,对他极其信赖的蒋介石欣然接受了他的改革计划,随后,国民政府公布《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并耗费巨资开始着手把庞大臃肿、龙蛇混杂并且编制混乱、装备落后的国军(包括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分批进行旨在全面打造现代化军队的大整顿、大清理,负责这项浩大工程的部门是“陆军整理处”,处长是蒋介石素来非常信任的“土木系”首脑陈诚中将。

蒋纬国来到陆军整理处后,翻阅了很多资料,对中日军队(陆军)的差距有了更深体会。

先说日本陆军。

日军的基本战略单位是“师团”,基本战术单位是“联队”,而师团之下、联队之上,是“旅团”。

日军师团在编制上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四联队制,一种是三联队制,前者每个师团辖2个旅团,每旅团辖2个联队,因此每个师团有4个联队,总兵力2.5万余;后者每个师团直接辖3个联队,总兵力1.5万余。

日本陆军现有17个师团,都是四联队制,每个师团不只是兵员满额,并且清一色都是久经训练、技能过硬的老兵。

在单兵作战技能上,日军向来狠抓“弹无虚发”和“刺刀见红”这两大方面。

日军在射击训练上初步要求:对于射程300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命中,并且至少要有3发子弹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达到这个程度后就展开限时射击,一开始要求在4秒内击中300米外标靶,然后会要求在2秒内击中300米外标靶。

按照这个要求训练出来的日军步兵,几乎个个都是狙击手。

至于白刃战,这是日军的看家本领,无需多言;除此之外,日军的“独家武器”掷弹筒同样不容小觑,日军的掷弹筒手大多数都是“神炮手”,在400米内的命中率能达到八成五以上。

在兵员质量上,日军已经占据了极大优势,而在兵员数量上,人口数量是日本六倍半的中国还是落下风。

中国现在约有4.5亿人口,日本现在有7000多万人口(日本本土),但是,日本拥有完善的兵役制度,除了现役的17个师团、50万正规军兵力外,日本拥有150多万跟正规军一样训练有素的预备役兵员;至于中国,中国陆军现在共拥有200多万兵力,但是,正规军的军事素质就已经是良莠不齐,至于预备役部队,基本没有,战时正规军如果打光了,只能靠拉壮丁来补充,用几乎没接受过完善的、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壮丁新兵去填补前线窟窿,无异于负薪救火。

武器弹药方面,此时的国民政府只储备了可供20个师消耗3个月的弹药。

陈诚此时负责的这项工程的主体是建设60个整编师,所谓的“整编师”就是在原部队内部人事关系不变动的情况下进行整顿编合而成;除了“整编师”外,还有“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

这些师都是两旅四团制,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全师共有四个主力团,总兵力1.4万余。

这项工程眼下只进行了三分之一,剩下的起码还要两年。

蒋纬国此时更担心军队的预备役部队,如果中国有200万正规军,同时又有500万训练有素的预备役部队,那战事就好打多了,正规军部队损失多少,预备役部队立刻就补充多少,从而保证正规军一直都人力充足、战力高昂。

但是,训练几百万预备役部队谈何容易,需要足够的时间、专业的人员、完善的制度,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

预备役部队的士兵们总不能拿着烧火棍练枪法吧?可实际上,国军眼下的武器弹药供应给正规军还不够,哪里有多余的供应给预备役部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蒋纬国对此一筹莫展。

“我认为应该效仿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广西的做法!”当蒋纬国把这个重要问题跟蒋百里进行讨论时,蒋百里不假思索地道,“建镐,还记得一个多月前的两广事变吗?广东垮了后,广西成了孤家寡人,委员长调遣五十万大军准备解决广西,广西在事变前只有十万余正规军,但在事变末期即将背水一战时却突然间增长为二十万军队,多出来的近十万兵员是从何而来的?拉壮丁吗?不是。

桂军在事变末期的兵力一夜之间翻了一倍,但军队战斗力却毫无下降,因为多出来的这近十万兵员也都是训练有素的。

白崇禧这个‘小诸葛’难道真的能撒豆成兵?我研究过,广西全省人口约1100万,全省被划分为44个县,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广西实行‘藏兵于民’的民团制度,桂军除十万余正规军外,每个县都成立一个民团,民团成员半民半兵,一边正常耕种劳动一边接受军事训练,这44个民团就是桂军的后备部队,一旦正规军需要,这些民兵立刻就能补充进正规军并且不会因为后备兵员素质不高而导致正规军战斗力下降。

李白二人搞得这个民团制度确实很好,国府应该学习!”

“那我们还等什么?”蒋纬国十分急切地道,“赶紧效仿广西那一套,建立国军的战略预备役部队呀!”

蒋百里无奈地道:“话是这么说,但是…这种‘民团制度’在一个省内搞搞还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搞,很容易形成新的地方派系势力。

建镐你想啊,比方说湖南省,假如国府在湖南省搞这套‘民团制度’,湖南省有100多个县,一个县建一个民团,几十万民兵,那么,问题就来了。

几十万扎根于本省家乡的湘军子弟兵,听谁的?名义上肯定是听中央的,可地方上天高皇帝远,谁能保证这几十万湘军民兵不会形成第二个湖南省军阀派系?把他们安放在本省家乡,容易与本省各方面势力混和起来变成割据一方的新势力;把他们调离本省,那就不是民兵了,因为他们没法在家乡参加耕种劳动,就是纯粹的军人,就需要中央花钱养,岂不是跟‘藏兵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如果派军队去监管,反而削弱了正规军的现有力量!”

“我靠!”蒋纬国算是听明白了,自己老爹不组建国军的战略预备役部队,不是他糊涂,也不是他短视,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很精明,并且精明得过了头。

蒋介石花了这么多年时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扫荡得七七八八,并且眼下还有很多地头蛇没能铲除,自然而然,蒋介石不会容忍有可能导致新一番地方军阀势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事情。

蒋纬国很无奈,也感到很无语,中国很多事情都这样,因为想得太多,所以搞砸了。

“权宜之计只能是折中施行!”蒋百里跟蒋纬国感同身受,“我们还是拿湖南省来举例吧!湖南省目前人口3100万,按道理,三千多万人,组建起五十万民兵完全不成问题,但容易产生新的地方势力,所以打个折扣,并且还要打大点,组建十万民兵,并且分散在全省各县,一个县也就千八百人,到时候以营甚至连为单位,打散后补充进天南海北的不同前线部队里,即便原本有什么地方势力,也被稀释掉了!”

蒋纬国愈发无语:“一个省就组建十万预备役部队?满打满算,国统区也就组建一百万。

两百万正规军拼光了,这一百万预备役部队再拼光了,接下来呢?”

蒋百里苦笑:“接下来只能临时抱佛脚,组建第二批预备役。

当然了,到时候战事如火、军情紧急、前线吃紧,哪儿有那么多时间来训练第二批预备役?跟拉壮丁也没什么区别了!”

蒋纬国心情很沉重,愈发觉得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

历史上的八年抗战,中国军队(国军和共军)累计死亡约380万人,中国平民死了多少?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得到精确而详细的数字,但不管是哪种统计数据,都惨不忍睹。

保守估计,中国平民约有900万人死于战争,另有800万人死于其它因素。

根据民国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先生的说法,“抗战八年期间,有1400万壮丁还没有上战场就死于饥饿、疾病、劳累、虐待”,这个数据可能有些偏大,学术界主流说法认为“抗战八年期间,没有上战场就死于各种因素的壮丁起码有350万,另有240万人逃亡或失踪,还有340万人伤残”。

蒋梦麟给蒋介石的来信里写道:“…梦麟此次视察,沿途所见之落伍壮丁或面黄肌瘦、骨瘦如柴,或卧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状若行尸、踯躅山道,或倒毙路旁、任犬大嚼。

广东壮丁三百,至贵阳时只剩二十七人;江西壮丁一千八百人,至贵阳时只剩一百五十余人。

十壮丁,三死、三病、三逃,真正入伍者仅十分之一!”毋庸置疑,这些数据和这个现状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中国人不缺爱国热血,但却因为各方面因素而被糟蹋了。

第071节 预备役(2)

蒋纬国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还是要为这件大事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既为了祖国抗战,也为了减少同胞们的苦难。

为什么国军征兵只能靠“武力抓”和“绳子绑”?蒋纬国和蒋百里反复分析,得出五个原因:

第一,民众对政府缺乏好感。

人民受到国家的保护,得以安居乐业,一旦国家遭到危难,人民就会为保护国家以及自身利益,从而相应国家号召,流汗流血。

如果国家并不爱惜人民,甚至本国政府对本国人民比异国侵略者更凶狠残暴,那人民为什么还要拥护这个政府、保护这个国家?梁启超曾说,“长期残忍地压制人民,使人民变成奴才,让人民的脊梁日益弯曲,在面临外敌入侵、大乱当头之际,既指望人民在自己面前继续弯腰当奴才又要求人民在外敌面前直起腰反抗,这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蒋纬国对此深以为然,历史上的“河南大饥荒”就是最好的例子。

国民政府对爆发大饥荒的河南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还继续进行敲骨吸髓式的横征暴敛,导致河南全境民怨沸腾,进攻河南的日军一边攻打国军一边给饥民发粮,使得走投无路的饥民站在了日军那边,反过来缴国军的械;

第二,民众受教育水平很低,壮丁们大部分都目不识丁,不具备“民族意识”;

第三,政府没有建立一套完善而可靠的“户籍制度”;

第四,军人待遇随着战争持续而急剧恶化,壮丁们当兵的收入还不如在老家种田;

第五,从后方通往前线的道路太过于艰难。

壮丁们从后方挺向前线基本上只能徒步前进,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更加没有飞机,体力消耗极大,食物匮乏,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很差,这些进一步降低了壮丁们从军报国的信念。

历史上,因为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等原因,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始终未能建立起“义务兵”制度。

抗战爆发时,国军的正规军约200万,预备役兵员只有50万,经过战争初期的几场大型会战后,正规军损失惨重,预备役消耗殆尽。

抗战期间,西南几省是中国的抗战大后方,但当地的各军阀为维持本省军事力量的“私有化”,极力抵制国民政府推行的“义务兵制度”,导致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始终严重缺乏预备役部队和后备兵员,无奈之下,只能拉壮丁充军。

蒋纬国和蒋百里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

眼下,真正被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共10个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贵州、广东(包括海南岛)。

所幸的是,这十个省大多数是中国的“精华地区”,人口稠密。

江苏人口约3300万,浙江2100万,安徽2300万,江西1800万,河南3300万,湖北2700万,湖南3100万,福建1500万,贵州1200万,广东3400万,总计约2.5亿人。

由于蒋百里是战略学家,蒋纬国是“战略天才”,因此两人不谋而合,认为日军若大举侵华,主要进攻路线肯定是一北一东,华北战场上,山西、河北、山东三省首当其冲,华东战场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首当其冲,但晋冀鲁三省都是当地军阀的地盘,国府在这三省境内肯定无法组建预备役部队,因此华北战场的“预备役基地”是河南省,晋冀鲁三省在前面撑住,河南在后面输血,晋冀鲁三省垮了,河南就要顶上去;华东的情况要比华北好很多,苏浙皖三省都是国统区;华南虽然可能在开战初期不会成为主战场,但也要防患于未然,粤闽两省必须承担起华南前沿堡垒的重任;因此,综上所述,第一批预备役部队应该建立在豫苏浙皖粤闽六省,六省里,豫皖两省最为重要,晋冀鲁垮了,河南顶上去,苏浙垮了,安徽顶上去,并且豫皖二省是接壤的,二省也能互相驰援、互相救助。

晋冀鲁沦陷后,河南就会唇亡齿寒,河南子弟兵们肯定会奋勇作战;江浙沦陷后,安徽同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安徽子弟兵们肯定同样会奋勇作战;河南安徽第一,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第二;至于第三,就是华中的湖北、湖南、江西、贵州,这四省会是第二梯队的战略预备役部队的来源地。

至于其它省份,都在那些军阀地头蛇的手里,肯定不能指望了,起码是不能完全指望。

之所以把豫皖二省作为第一梯队,是因为苏浙(主要是浙北)二省在开战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沦陷,在这两省内即便建立预备役部队,也没有时间和条件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所以要把位置靠后一点的豫皖二省作为真正的第一梯队。

毕竟抗战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考虑。

想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役部队,决心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

蒋百里、蒋纬国以及十多名被蒋百里邀请来一起参与的高层将领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修改、补充、精简,最后向蒋介石递交了众人呕心沥血一个多星期才完成的《建立国军战略预备役部队之大纲草案》,该大纲草案的主要内容是:

一,军政部兵役司扩建为军政部兵役署;

二,在苏浙粤闽四省建立国军正规军的后备部队,预定人数50万;

三,在豫皖二省建立国军正规军的第一梯队预备役部队,预定人数100万;

四,在鄂湘赣黔四省建立国军正规军的第二梯队预备役部队,预定人数150万;

五,在时间和重心上,豫皖第一;苏浙粤闽第二,鄂湘赣黔第三;届时战事开启,苏浙二省后备兵员可直接参战,豫皖二省预备役兵员可就近开赴华北、华东战场,鄂湘赣黔四省预备役兵员可在沿海地区沦落敌手后就近开赴华中战场;

六,在兵役署外设立独立而专门的监查部门,部署建立全国性“兵役监查网”,培训“兵役监查员”,分派到各地各兵役管区进行监督调查,严厉杜绝可能发生的各种违法舞弊事件;

七,兵役署组建“思想工作队”,对后备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的兵员们进行爱国思想教育,从而灌输并强化兵员们的“民族意识”;

八,建立完善而可靠的“户籍制度”;

九,保障现役军人、后备军人、预备役军人的待遇,薪饷水平要超过务农收入;

十,后备军人和预备役军人从后方开向前线的交通线上每隔十公里设立休息区、招待所、卫生站等设施,提供休息场所和饮食医药,确保后备军人和预备役军队在路上不会因为饥饿、疾病、劳累而死伤。

把这份大纲草案送给蒋介石的“重任”当然是蒋纬国去干,蒋百里等人都知道,蒋介石对这个小儿子的疼爱程度是与日俱增的,话由蒋纬国去说,事由蒋纬国去办,肯定事半功倍。

打个比方,跟蒋介石要二十万经费,别人去要肯定打折,顶多从蒋介石牙缝里撬出十万八万,如果换成蒋纬国出马,不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说不定还能超额完成一下子要来三十万。

当蒋纬国把这份大纲草案递给蒋介石后,蒋介石还是很重视的,他粗略地看了看,目光立刻被那几个数字给套住了。

“这么多?”蒋介石吃惊不已,“苏浙粤闽五十万,豫皖一百万,鄂湘赣黔一百五十万,加起来整整三百万人!太多了!太多了!”他连连摇头,“人数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