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43章

作者:飞星骑士

对于刘峰岭和易水寒的到来,蒋纬国自然很欢迎。

另外两人同样满面春风:“建镐,我们也来投奔你啦!”两人一个是竺培风一个是姚金河。

蒋纬国笑起来:“同样欢迎!不过,他们是中尉军官,你们两个只能从小兵干起哦!”

竺培风和姚金河哈哈笑道:“没问题!没问题!”他们两人本来在苏州上大学,但都感到索然无味,听说蒋纬国组建部队了,因此一起来投奔蒋纬国,毕竟跟蒋纬国混肯定前途无量,并且这两人跟蒋纬国都是沾亲带故,竺培风称蒋介石是“舅舅”,姚金河称蒋介石是“姑父”,肯定不愁蒋纬国不照顾他们。

安顿好刘峰岭、易水寒、竺培风、姚金河后,蒋纬国给远在德国的戴安国发去一封电报,让他用重金聘请五十名技术最好的德国狙击手教官来中国,来第918团、第128团帮蒋纬国把部队里的神枪手们进一步打磨雕琢成真正的狙击手,同时跟德国那边进口500支配带光学瞄准镜的毛瑟98k狙击步枪(该枪最大有效射程1500米,经过训练的狙击手用这款狙击枪在300米内可以轻松把目标爆头,在300米至600米内可以有十足把握击中目标的胸腹部。

)。

蒋纬国知道,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是一个很落后的农业国,日本虽然算是一个工业国,但工业水平和工业规模并不算很强大,日本跟苏联、美国交手后,马上就被打得找不着北了,中日战场的模式跟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不同的,比如拼刺刀,美军基本不跟日军拼刺刀,德军、苏军也不怎么拼刺刀,但中国军队和日军却还频频地爆发大规模的白刃战,因为美军、德军、苏军的火力都非常强大,三国工业水平非常高,中日两国都不高(日本低,中国更低),因此在战术问题上必须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美国、德国、苏联,可以用成千上万架飞机玩战略大轰炸,可以用成千上万辆坦克玩闪电战,日本可玩不起。

德美英法三国在上次世界大战里的战争模式是堑壕战,双方挖战壕、挖地道,眼下,这几大国都肯定不搞这套战术了,因为落伍了,但中日此时开战,堑壕战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战术。

说白了,中日战场模式就是上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模式,中国没有成千上万的飞机和成千上万的坦克,日本也没有(日本工业虽然比中国强大,但大部分工业资源都投入海军里了,所以日本陆军在装备上并不是很强,连冲锋枪都没有)。

东方在打仗上要比西方落伍二十年以上。

在接下来的中日战争里,狙击手会是非常有价值、有作用的一个兵种,蒋纬国没办法给国军培训出成千上万的狙击手,但给自己部队培训出几百名狙击手还是可以做到的。

德国的狙击手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后世电影《兵临城下》正是其最好证明,实际上,二战中的德军狙击手不如一战中的德军狙击手,一战中,德军与英法联军厮杀于西欧大陆,那时候,轰炸机没有诞生,坦克也没有正式登场,重炮对躲在堑壕里的双方军队杀伤力有限,所以德军和英法联军都修建了万里长城般的无数堑壕,双方用堑壕来阻挡敌方的攻击,同时绞尽脑汁地想要突破对方的堑壕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德国人则使用重机枪群、毒气弹、狙击手等新战术,那时候的德军狙击手才真正地大显身手、大放异彩,被英法联军称为“看不见的魔鬼”,狙击手这个兵种因为实战需求而得到了十足的进步,而一战结束后,各大国几乎都忽略了狙击手的作用,德国在二战初期靠的是闪电战来获胜的,更加认为狙击手已经毫无作用,直到在苏德战争里吃够了苏军狙击手的苦头,才不得不临时抱佛脚。

眼下的德国虽然在重整军备,参加过上次世界大战的德军军人都得到了重用,但狙击手反而却不受重视,很多在上次世界大战里家喻户晓的德军狙击手此时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戴安国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蒋纬国交给他的这项任务,聘请到了五十名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杀敌成绩都超过五十人的德国老狙击手军人来到中国,担任第918团和第128团的狙击教官。

“哎呀!差点儿忘了一个人!”蒋纬国在思考着狙击手的问题时灵光一闪,他一拍脑袋,然后转头,吩咐杨梅,“发封电报给陈嘉庚老先生,让他在澳大利亚帮我找一个人!”

杨梅离开后,蒋纬国叫来孙涛和翁勇:“老孙、老翁,交给你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纬哥,啥任务?”两人都很好奇,也都踌躇满志。

“给我去招人!”

“招人?我们这两个团都差不多一个军的人数了!还招?”

“不是招普通士兵,我要招的是特种兵!”

“特种兵?啥是特种兵?”孙涛和翁勇都一头雾水。

“这个…好吧,我想组建两个特务连。

我爸侍卫队,你是知道的,你也是来自侍卫队的。

侍卫队当然是精锐了,但侍卫队的任务是保护我爸,我需要的是要投入实战的精锐。

我需要一种老兵,身怀绝技、实战经验丰富、枪法准、用刀什么的也非常厉害,并且还要胆大包天、不怕死,就是那种亡命徒式的狠角色,但要听指挥,服从命令,怎么说呢,就是一个人孤身对付十个日本兵,不但毫无惧色,还要有本事把十个日本兵统统都干掉,你懂我的意思吧?”

孙涛和翁勇听得恍然大悟:“懂了!”

蒋纬国点点头:“你先初步地在我们两团里找找,然后去南京一带其它部队里找,接着再扩大范围找,全国几百万军队,这样的人肯定有不少,但肯定也不多,万中挑一有点夸张,但千中挑一是肯定的。

遇到这种人,你告诉他,来我这,我开他一个月一百五十块钱的薪饷!”

“哇!这么多?”孙涛吃了一惊,“我一个月才五十块!”

翁勇道:“我一个月才四十块!”孙涛是上尉,翁勇是中尉。

“废话!我一个月也才五十块!”蒋纬国甩手签了一张十万块的支票,“这样的人是人才,你们给我不择手段地挖到我们部队来!时间,给你们三个月,记住,挖人的原则是宁缺毋滥,不要滥竽充数的货色,名额两三百吧!”

“这事就交给我们了!纬哥你就放心吧!”孙涛和翁勇接过支票,喜气洋洋地转身离去。

“妈的!又叫我‘纬哥’!”蒋纬国恼火不已。

蒋纬国要组建的当然就是特种兵部队了,在这件事上,他找不到顾问,也没有先例可循,因为此时的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种兵部队,蒋纬国只能自己白手起家、慢慢地摸索,所以蒋纬国后来被称为“特种兵之父”,因为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同时也是世界第一支正规特种兵部队。

前阵子,蒋纬国在跟廖耀湘谈拼刺刀问题时就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弥补中日军人在拼刺刀上的差距,如何加强中国军队在跟日军展开白刃战时的胜算率,想来想去,他最后也只能再次发挥金钱的无敌威力,给士兵们一人配了一把驳壳枪,因为这个问题实在不怎么好解决,同时,蒋纬国也坚定了要创建特种部队的念头。

起初,蒋纬国想招募一些民间的“武林高手”来组建特种兵部队,但事实让他不得不改变主意,首先,那些“武林高手”的招式套路有一大半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其次,即便是真功夫、硬功夫,在战场上的作用也不大,还不如身经百战的老兵们的那些自创套路更加实用。

毕竟打擂、单挑、切磋、比武跟战场上拼刺刀压根就是两个模式。

真正的武林高手擅长的是单打独斗,而战场上的拼刺刀则是群战、混战,需要进行战术配合、协同攻杀,这就进一步地降低了武术在战场上的作用。

历史上在抗战时期,中共任命的河北省平乡县县委书记孙光瑞是一位老革命家(当时的河北省已经全境沦陷,平乡县也是有日伪任命的伪县官的),同时,孙光瑞还有另一个身份,梅花拳宗派第17代掌门人。

孙光瑞奉党的命令,在平乡县组建敌后武工队,招募到兵员后,他聘请职业军人担任教官,教导士兵们学习射击、拼刺刀等正规的军事技术,几乎从不教导士兵们他最拿手的梅花拳,为什么呢?因为参加过实战的孙光瑞非常清楚,武术在战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射击中就不用说了,金钟罩铁布衫肯定挡不住子弹,即便在白刃战中,“武林高手”表现也不会超过身经百战的老兵,甚至还不如,因为那是混战,不是一对一的比拼,在战场上,越复杂、越精妙的武术招式越不管用,反而是越简单、越直接的拼刺技术最有效。

还有一个真实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历史上的抗战中,日军侵占山东省,省会济南沦落敌手,当时的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窦来庚把国术馆弟子们和济南其它武馆的众多学武之人组建成一支抗日义勇队,人数2000余,这支义勇队后来被国民政府授予了“山东省保安第17旅”番号,窦来庚是少将旅长。

后来,日本占领军当局调集了3000余日伪军兵力围剿第17旅,窦来庚率部奋勇迎战。

窦来庚本人是著名的武术家,自幼学武,是武当派太乙门的嫡传弟子,曾获得全国比武考试第一名,一等一的武术高手,而第17旅的官兵也基本上都是学武之人,按照抗日神剧的套路,2000多武林高手对付3000多日伪军(日军只有几百,大部分是伪军),还不是吊打倭寇、手撕鬼子?但实际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第17旅在几天内就全军覆没,窦来庚在身受重伤后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把发掘特种兵人才的任务交给孙涛和翁勇后,蒋纬国去训练场观看了部队的坦克训练。

第069节 日常(4)

第918团正式番号是“陆军第918装甲团”,第128团正式番号是“陆军第128装甲团”,两个团打出来的旗号都装甲团,但实际上坦克都在第918团里,因为坦克毕竟太少了,眼下还轮不到第128团,第128团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步兵团,第918团在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是真正的装甲团,而是“装甲步兵团”。

之所以把两个团都吹成装甲团,一是为了迷惑外敌(主要是日本人),夸大国军装甲兵部队的实力,二是为了给蒋纬国“手握重兵”找个合适借口。

第918团此时共拥有八十几辆坦克,虽然这个数字还远远谈不上钢铁洪流,但八十几辆坦克以及上百辆装甲车、装甲汽车一起开动起来时这股飞沙走石、青烟滚滚的威猛气势还是让蒋纬国、杜聿明、孙立人、齐学启、廖耀湘等头头们看得激动不已,而汉斯等德国教官和顾问们早已经开始了各司其职、一丝不苟的忙碌,为中国军队的第一批装甲兵上课。

部队里这些准装甲兵们的学历都很高,起码是中学生,还有不少大学生,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并且都满腔的报国热血,因此学得很快。

德国老师的认真教导以及中国学生们的刻苦学习,使得坦克训练场犹如一个揭开盖子的蒸笼般热气腾腾。

在德国教官们的悉心指导下,半个月不到,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装甲兵们便做到如臂使指地操控坦克风驰电掣。

训练场上热火朝天、地动山摇,坦克履带的轰鸣声伴随着装甲兵们的兴奋欢呼声直冲云霄。

除了驾驶坦克和操纵武器外,保养坦克和战地维修坦克也是学习课程重点。

德国教官们刻意拆掉坦克的部分零件,然后再让学员们上去维修,一遍又一遍,直到浑身油污的学员们对坦克构造的熟悉程度了如指掌。

训练中,有出色者甚至蒙着眼睛也能飞快地排除坦克故障。

“想当初,因为那该死的《凡尔赛条约》不允许我们德国研制生产坦克,因此我们德国的装甲兵们不得不用拖拉机和木板做的模型坦克进行训练,你们要比我们幸福多了!”汉斯经常这样大发感慨。

装甲部队目前是“一辆坦克供十组人进行训练”,因为装甲部队的坦克数量早晚会扩大十倍,所以用一辆坦克训练十个坦克车组。

蒋纬国在旁边看得兴致勃勃,汉斯脸色一变,他整个人怒气冲冲地走上前大发雷霆:“你们又来了!”他正在呵斥一群步兵,这群步兵在演习中跟随几辆坦克展开“联合进攻”,但是,步兵们看到坦克在前面一马当先,都纷纷地落在后面。

“你们必须要跟上坦克!”汉斯激动得手舞足蹈,“你们是步兵,但不是普通步兵,你们是机械化步兵!你们必须跟坦克一起前进!”

一名步兵连长疑惑不已:“坦克在前面打头阵,我们跟在后面,难道不是这样?”

“当然不是!”汉斯双拳紧握,“坦克前进时,机械化步兵必须跟着一起前进,普通步兵跟在后面。

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坦克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无坚不摧,它也很容易被摧毁,因此坦克在进攻过程中绝不能少了你们步兵的协同作战,这就是最基本的‘步坦协同’战术!”

“坦克浑身铜头铁臂的,还怕什么?”

“教官,啥是‘步坦协同’?”

汉斯挥舞着一根指挥棒,指点着身边的一辆坦克:“坦克虽然是用钢铁做的,但也不是所向无敌的。

反坦克炮、掷弹筒、火箭筒、集束手榴弹、燃烧瓶、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地雷等武器以及正面击中坦克的大口径炮弹都能摧毁掉坦克。

坦克的正面装甲较厚,但侧面、尾部、履带、底部都很脆弱,都是它的软肋,并且坦克非常不擅长打巷战。

假如我们现在和日本军队在城市里交战,那么光靠坦克出击就是自寻死路。

你们想一想,假如一辆坦克追击敌军而冲进了城市的街巷里,那么,敌军可以从两边楼房上的窗口、巷尾等地方对根本无法进行躲避的坦克展开进攻,那时候的坦克就只是一个挨打的靶子而已。

而那个时候,就需要你们发挥步坦协同战术了。

坦克用它的钢铁身躯为你们步兵提供掩护,而你们步兵则用手中的武器保护好坦克。

当我们的坦克冲向敌军的火力点时,你们这些步兵必须跟随在坦克身边,用密集的火力消灭掉从各个方向冲过来试图摧毁我们坦克的敌军,从而确保我们坦克安全地继续推进,这就是步兵和坦克的协同战术,简称步坦协同!”

步兵们都听得恍然大悟。

蒋纬国很欣慰,因为这确实是中国装甲部队的一大弊端。

历史上的抗战时期,国军拥有一些德式坦克,性能远超过日军的日式坦克,但那些德式坦克却没有发挥出真正作用,因为国军不会正确使用坦克,坦克冲在前面,步兵落在后面老远,步兵们以为坦克是无坚不摧的,等着坦克单枪匹马地摧毁掉日军火力点,然后自己再冲上去消灭残敌,实际上这样做就导致国军坦克成了日军的围攻对象,最终白白损失掉。

坦克在进攻时,机械化步兵必须紧随左右,互相配合,互相协同,坦克保护步兵,步兵也保护坦克。

“建镐…”在一个没人处,竺培风和姚金河拉住蒋纬国,两人穿着配二等兵军衔的军装,都已经是蒋纬国的营部警卫排的新兵。

“怎么了?”蒋纬国看两人神秘兮兮的,“有事?”

竺培风笑了笑,然后低声道:“我们从苏州来南京前,四小姐托我们问你,你什么时候去接她?她已经等你三个月了!”

“这个…”蒋纬国顿时头皮发麻。

姚金河十分真诚地道:“建镐,四小姐对你是真心的,你走了后,她隔三差五就到南园,跟姑妈(姚夫人)一起谈论你,神情蛮开心的,就是充满希望的那种开心,说等你回来接她,她要陪伴你一辈子,为你相夫教子的什么的,说了很多,还经常哼唱一首歌,歌名叫什么《想象之中》,她说这首歌是你给她创作的,真的?建镐,真看不出来啊,你居然还会创作歌曲!”

蒋纬国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道:“你们难道没看到程金冠也来了吗?就在第128团里!我怎么去接四小姐?接过来整天在她老公面前成双成对?”

“离婚呗!”姚金河显得不以为然,“那个程金冠在外面早就有女人了,还生了一个孩子,整天让四小姐独守空房,他本来就对不住四小姐,更何况,四小姐现在心里只对你一往情深!”

蒋纬国无奈地道:“然后呢?接过来整天在她前夫面前成双成对?”

姚金河撇撇嘴:“你可是蒋委员长的儿子,把那个程金冠从部队里挤走,还不是一句话?”

竺培风叹口气:“四小姐的身孕已经有五个月了,建镐,你就不能对她负责吗?她怀的是你的孩子啊!四小姐那么可怜,你就给她幸福嘛!”

蒋纬国在心里大叫:“关我屁事!又不是我干的!老子自从来到这个时空,到现在还是他妈的处男呢!”他苦着脸:“把四小姐接过来,再把程金冠踢出部队,那我岂不是太卑鄙了?”

竺培风和姚金河都摇头叹气,顺便对蒋纬国有一丝鄙夷:“占了人家的身子,现在推三阻四不肯负责,什么人嘛!”

晚上的时候,蒋纬国接到了一个好消息,来自金三角。

金定国给蒋纬国发来电报,声称他们已经在金三角站稳脚跟了。

蒋纬国在跟金定国、曾力伟、赵海军、唐飞虎分离时是8月20日,眼下过了一个半月。

金定国四人前去开拓蒋纬国的“毒品事业”,启动资金是蒋纬国给的一百万美元,队伍共有一千零二十四人,武器是五百支枪。

那天跟蒋纬国分别后,金定国四人带着部下们兵分两路,一路前往缅甸,通过缅甸抵达金三角,一路前往泰国,通过泰国抵达金三角,最后在金三角完成“胜利会师”,这个过程得到了缅甸华侨领袖胡文虎和泰国华侨领袖郑永兴的大力支持,没费什么太大的事,金定国等人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陆续抵达堪称穷山恶水的泰北清盛地区。

接下来的事情,只能说是“顺风顺水”,因为金定国等人在那里简直是如鱼得水,第一,金三角是缅甸、泰国、老挝的三国交界边区的穷乡僻壤,本来就是天高皇帝远、缅泰老三国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并且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老挝是法国殖民地,两国都没有自主权,对金三角地区的控制力完全为零,而两国的主子英国人、法国人也忙着欧洲的事情,伦敦和巴黎哪里会有闲心去管地球那一边的某块殖民地的鸟不拉屎的边远地区,至于泰国,也一样,泰国虽然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夹在英法两大列强之间,泰国政府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应付身边这两大强敌还来不及,再加上国内长期动荡不安,因此泰国政府对泰北的控制力度等于此时国民政府对西藏地区,所以金三角地区完全就是“三不管”,金定国等人在金三角堪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第二,金定国等人在金三角一带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缅甸和泰国境内的华侨就不用多说了,至于缅甸北部、泰国北部的当地少数民族,几乎个个都跟华人(不一定是汉人)有着血缘关系,并且这些少数民族也是游离于缅泰中央政府直接统治下的,个个都是独立一方的割据势力,当然,这些少数民族的割据势力并不强大,因为他们所在国家的中央政府十分弱小,无力真正收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