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338章

作者:飞星骑士

中德联合研制原子弹,德国出人、出钱、出设备,中国出大大超过德国的人、出大大低于德国的钱、出设备、出场地、出资源。

研制原子弹的中德科学家里,中国占三分之二多,实力雄厚,本来,中国的科研实力肯定大不如德国,但“感谢”希特勒的排犹反犹,他此举导致超过2000名优秀的犹太科学家和尖端技术工程师离开德国(在原先历史上,这些宝贵的犹太高科技人才基本去了美国),继而被蒋纬国楚才晋用,加入中国科学家的阵营集团(蒋纬国还从美英法意等国捞了大批尖端科技人才,但没捞苏联、日本的,而是采取了暗杀手段),使得中国科学家阵营里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实际上,大同基地并不是真正的中德两方研制,而是三方,第三方是犹太人,蒋纬国承诺让犹太人也获得原子弹技术,所以犹太人也参加了这项工程,继而出人出钱出力,极大地减轻了蒋纬国的负担。

希特勒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蒋纬国实在太忙了,国内国外无数大事需要他呕心沥血。

5月底时,根据蒋纬国的提议、希特勒的组织,“联盟国总部”正式在青岛成立,德、中、日、意都要派出高层参加,参加第一次“联盟国总部会议”,商讨联盟国的战争计划,在这之前,希特勒热情地邀请蒋纬国前去柏林(蒋纬国此时“伤势好得差不多了”),以中国最高领袖的二儿子、希特勒的私人好友、希特勒聘请的德军参谋总部“特殊顾问”的身份参加德军的高层会议,为德军接下来怎么打世界大战“指点迷津”。

希特勒现在极度地看好蒋纬国的战略眼光和军事头脑,已经把他当成可以跟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的“军事天才”了。

“累死老子了!又要跑半个地球去柏林!那么远!”蒋纬国叹息不已,“去一趟也好,可以让老希别像原先历史上那样犯下致命错误,另外,把老希哄开心了,说不定还能敲竹杠,弄个几千万美元回来。

妈的!治理国家怎么这么难呢!什么地方都缺钱!”

拖着疲惫的身躯,蒋纬国回到他此时在北平的住处后,迎接他的不是热饭热菜和嘘寒问暖,而是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柳无垢和施利聆简直是一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一个“一哭二闹三喝药”,当然了,两人爱惜自己的身边,所以一个准备吊死蒋纬国一个准备药死蒋纬国。

“我靠!又怎么了?”蒋纬国气急败坏,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家后却遭到如此待遇,不得不让他深深地感到命运不公。

“蒋纬国!你这个白眼狼!我刚生完孩子你就...招蜂引蝶!”柳无垢怒不可遏。

“什么白眼狼!明明就是色狼!”施利聆咬牙切齿,“又勾搭狐狸精!”

“什么啊!”蒋纬国大感冤枉,“我什么时候招蜂引蝶了?什么时候勾搭狐狸精了?”

“你少来!”柳无垢怒火万丈,“你是不是招了一个秘书?”

蒋纬国几乎无语:“是啊!”他跳起来,“拜托!我现在日理万机的,我可不想英年早逝,招个秘书帮忙处理文件,有错吗?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他总算明白柳无垢和施利聆为什么对他大发雷霆了,因为他苦于公务极度繁忙,所以前阵子招了一个秘书,当然,是女的,并且是漂亮女的,叫蓝慕竹。

柳无垢和施利聆当然大动肝火,杨梅对蒋纬国这方面的破事根本就懒得管,蔡文娜更是完全没脾气、不吃醋,比《鹿鼎记》里的双儿还要看得开。

蒋纬国感到自己太委屈了,自己如此尽心尽力地为国为民,要是自己不把钱投到国家和军队身上,那自己此时起码有五亿美元的存款了,但现在,蒋纬国的私人存款就可怜的几千大洋,好歹是威风凛凛的“华北王”,却招个秘书都要挨骂。

施利聆怒道:“你为什么不招男秘书?偏偏招一个女秘书?还长得那么风骚不正经!”

蒋纬国满头冷汗:“喂!能不能不要用这种词形容蓝秘书?人家很勤奋敬业的!再说,她比我大八岁呢!我怎么可能会跟她怎么样怎么样嘛!更何况...”他很不服气地道,“我哥蒋经国也有一个漂亮的女秘书,我嫂子也没说什么嘛...”蒋经国此时有一个女秘书叫章亚若。

“呸!”柳无垢和施利聆十分默契地一起啐了蒋纬国一口鄙夷的吐沫。

第409节 紧锣密鼓(6)

6月1日这天,蒋纬国的日程安排跟以前一样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甚至还变本加厉了,因为他此时“身体完全康复了”,所以工作量自然水涨船高。

蒋纬国时间太紧张、太宝贵,他没法慢腾腾地坐火车、汽车、轮船,所以整天到处飞,这天,他先飞到归绥,视察当地正在兴建的大型牧场,牛羊成群、马驴奔跑,一片欣欣向荣。

华北六省一市里,北平市是政治领导中心,山西是重工业基地,山东有重工业,轻工业规模非常大,同时还重点发展农业、渔业、海上贸易业等,河北跟山东一样轻重工业都有,农业也发达,山东和河北二省是华北两大粮仓,绥远、察哈尔、热河三省主要搞畜牧业和农林业,也发展一定的轻重工业,绥察热三省是华北生产肉类的基地,更是为南京军提供战马的三大牧场,尽管骑兵已经有些过时,但工业水平落后的中国是难以让中国军队迅速完成机械化的,战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组建骑兵部队,也可以用于运输,所以养马是头等大事。

视察完归绥后,蒋纬国又飞到太原,赶到太原军工基地视察中国的第一辆“木炭车”。

中国此时已经可以自行生产汽车,当然是在德国的大力援助下,由于汽车是重要物资,加上中国贫弱,所以暂时还不能向民间推广,中国的汽车厂都是政府的、军方的,工厂隶属于军工部,国军的六大军工基地(重庆、武汉、福州、青岛、太原、济南)里,重庆、太原、济南都有汽车厂,因为蒋纬国的重视和支持,三大汽车厂加起来的产量其实不算小,每月总计可生产汽车500多辆(大部分是“中正牌”军用卡车,小部分是“美龄牌”民用轿车。

同年,美国月产汽车40万辆,德国3万辆,苏联2.5万辆,英国4万辆,法国2万辆,意大利5500辆,日本5000辆),但是,汽车产量供大于求。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此时不是急需汽车的吗?原因是:之所以供大于求,因为缺油。

中国太缺油了,无论是汽油还是柴油、煤油,都来自石油,中国本土石油产量非常低,德国自己石油都靠大量进口和化工合成,自然无法援助中国,意大利和日本也一样,联盟国四大成员国个个都是贫油国,美国、英国、苏联“富得流油”,但不可能真正地供应给中国,中国又缺钱,买也买不了多少。

因为缺油,中国即便生产出汽车也英雄无用武之地。

蒋纬国知道这件事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便另辟蹊径,德国方面曾热心地主动向中国传授“煤变油”技术(德国也苦于石油不足,所以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搞出了“煤变油”技术),但这种技术成本太高,不符合中国国情,蒋纬国在咨询过张子高、陈裕光、庄长恭、孙国封等一批中国杰出的化学家的意见后,拨款给太原军工基地,研制“可以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机动车辆”。

蒋纬国现在缺石油,但不缺煤炭,反正山西煤海在他手里,还有六盘水等多处大型煤炭基地,所以中国此时煤炭是要多少有多少,与此同时,海统局从河南和四川请来两位这方面的人才,分别是河南籍的机械工程师汤仲明、四川籍的汽车制造工程师高国恕,两位爱国的机械专家深感中国不能出产石油,都在致力于研制不依靠石油而能前进的机动车辆,受蒋纬国邀请后,两位专家欣然应允,来到太原军工基地。

奋斗半年多,汤仲明和高国恕终于给蒋纬国送上了研制成功的心血成果:木炭车。

这种木炭车的机械原理就是把煤炭放在特制的煤气炉灶内燃烧,使之产生煤气,推动发动机运行。

在太原军工基地的试验场上,蒋纬国看到了第一辆木炭车的成品,开起来浓烟滚滚,速度很慢,比人骑自行车快不了多少,并且木炭车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自身负荷太重,因为车子上要装很多的煤炭,所以装人装物资就空间有限了,另外,车子上装着很多煤炭,自然导致车子速度不快,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是中国机械专家的心血、汗水、爱国心的结晶(在原先历史上的抗战期间,处境艰苦绝伦的中国就靠着汤仲明、高国恕等爱国机械专家研制出的木炭车而稍微缓解了汽车紧缺、汽油匮乏的大难题。

这个发明充满中国坚持抗战的辛酸泪水,也是中国顽强不屈民族精神的体现,高国恕在研制过程中因为煤气爆炸而险些被炸死,面部被烧得毁容,头发眉毛被烧个精光。

在抗战前线和抗战后方之间的崎岖坎坷道路上,很多木炭车就这样装着抗战物资、国府高官、将军、士兵,颤颤巍巍地、缓慢而坚定地前进着。

)。

“辛苦了!辛苦了!”蒋纬国满怀敬意地与汤仲明、高国恕等专家紧紧握手。

木炭车肯定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先进发明,但它符合中国此时的国情,土东西要比舶来品更管用。

“我们会再接再厉的!”汤仲明、高国恕等专家都踌躇满志、满腔热血。

在后期研制过程中,汤仲明、高国恕等专家继木炭车后又陆续研制出桐油车、酒精车、瓦斯(天然气)车,极大地缓解了中国此时石油短缺的大难题,也让几乎陷入僵局中的中国汽车工业得到新生。

重庆、太原、济南的汽车厂随后改造了生产线,在中国没有得到大批量石油之前,适当地减少汽油汽车的生产量,加大力量生产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瓦斯车。

德国方面得知此事后对此很感兴趣,特地派来一批汽车专家、机械专家“取经”,把这几项中国技术引入德国,缓解德国同样石油紧缺的问题,德国专家们还联合中国专家们对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瓦斯车进行技术上的改良,使之性能更加优异和成功。

离开太原后,蒋纬国前去重庆,飞机飞过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岭,他居高临下地看到下方的山脉盆地间犹如蚂蚁搬家般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飞沙走石、尘土冲天,那是筑路大军。

中国交通实在太落后了,必须要大规模地修铁路、修公路,不只是山西,山东、河北、热河、绥远、察哈尔、热河...以及南方国统区几乎每个省都有这样既雄壮又悲壮的壮观场景。

中国工业化水平太低,虽然也进口了或制造了一些机器,但这项修路工程基本上还是靠人力,保守估计,国统区十八个省累计动用的民工超过一千万(冬天更多,超过两千万,因为农民在冬天基本没事做),以空前庞大的人力来进行这项浩大而伟大的工程。

蒋纬国相当的缺钱,蒋介石比他更穷,所以几乎没钱发给民工做报酬,只能另辟蹊径,比如参加修路的可以全家免税三年,或者工资暂由政府打欠条,以后政府再还,或者政府用新开垦出的土地作为报酬,或者政府用企业股份、修路后带来的利润等方式分红利偿还,对此,广大民众基本是理解的、支持的、踊跃参加的,另外,政府修路的资金一方面来自贷款或盟友援助,一方面来自发行国债进行民间集资(国府的民间集资分为两种,一种是蒋介石搞的,发行国债,以政府名义向民间富商巨贾借钱,依靠这些富商巨贾的爱国之心、对政府的信任,向他们借取大批资金,不过,这个办法有些局限性,一来,不是所有的富商巨贾都爱国的,二来,爱国的富商巨贾不一定相信政府,担心政府最后会借钱不还,所以十个富商巨贾有五个愿意购买国债、借钱给政府就很不错了;另一种是蒋纬国搞的,效率比蒋介石高得多,因为蒋纬国不是只打欠条,他用很多“好东西”进行抵押。

蒋纬国派人联系国内的富商巨贾以及一些海外的有钱的侨商,用他让孙殿英从地下挖出来的古董宝物进行抵押借钱,加上用国家大义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及半真半假的武力威逼,这一招堪称屡试不爽,蒋纬国靠着这个办法弄到了大笔资金,同时也完成了盗墓后的“销赃”。

比如孙殿英按蒋纬国命令,盗取康熙陵墓,挖出无数珍宝,最值钱的宝物里包括一盏九龙玉杯,该玉杯用料白玉细腻无暇,半透明,杯上所雕玉龙巧夺天工、活灵活现,玉杯四角各盘着二龙戏珠,把手也是一条龙,合计九条龙,艺术价值极高,蒋纬国把这盏九龙玉杯抵押给曾在北洋政府时期号称“北方实业大王”、家财万贯的周学熙,从而借到周学熙打拼大半辈子积攒下的五百多万大洋积蓄,蒋纬国写下黑字白纸并签上自己大名的欠条,承诺在五年内全部还清,并且附带5%的利息。

)。

尽管如此,大部分的民工在短时间内还是得不到报酬的,甚至吃住都要自己解决,但民工们思想朴素,知道国家困难,在爱国精神的推动下应者云集地报名参加。

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民工,开山辟岭、挖土运石,全凭一双手,有的使锄头、铁锹,有的使扁担、箩筐,挥汗如雨地劳作,无数双手都磨出了血泡、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蒋纬国视察施工现场后于心不忍,向全国多家手套厂订购了大量手套,免费供应给民工们),为了抓紧时间,修路大军两班倒,白天施工,晚上也继续施工,一路用火把火堆照明,顶风冒雨、披荆斩棘、风餐露宿。

由于修路地区大部分都位于山区(正因是山区,所以缺路),悬崖绝壁上,民工们翻山越岭,稍有不慎就会滚入山谷,粉身碎骨、尸骸无存。

在这种全民奋斗的激流中,千万民工发挥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拼命地大干、苦干,雄浑的号子声响彻在大山里:

“为国家,筑铁路,修公路!修好路,更强大,加把劲,向前进!...”

“多好的人民啊!”蒋纬国在飞机上看得热泪盈眶,“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真的是可以为之自豪的。

这是一个真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政府没钱,但政府要建设大型工程,需要调动巨量的人力,按道理,政府根本没钱调动巨量的人力,因为工资报酬是天文数字,可大部分大型工程还是如期地展开了,因为广大民众热爱国家、相信政府,愿意接受政府此时打下的欠条,相信政府以后会如数偿还,所以在眼下愿意给政府打白工。

广大民众的支持使得国民政府(包括蒋纬国在内)在眼下起码节约出了两亿美元的资金。

中国此时拥有约4.5亿人口,生活在国统区18省3市境内的人口约3.8亿,三亿八千万人齐动手的能量无疑是惊天动地。

在蒋纬国的请求下,蒋介石通过广播、报纸发表了多次公开讲话,向广大民众坦诚了政府的困难以及那些大型工程必须要动工的必要性,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政府眼下只能“欠民众钱”,同时,他以“党国领袖”的身份和人格向广大民众保证,政府绝对不会出尔反尔、欠钱不还,谁敢干这种事,他会亲自将其绳之以法等等。

在蒋介石的保证和蒋纬国的号召下,国统区内数量空前的民众开始气势磅礴地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保证了修路工程得以如期地展开。

蒋介石、宋美龄以及大批国府高层多次前往修路现场看望民工、慰问民工(兜里没钱,只能用语言来慰问)。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在陪蒋介石视察过一次后,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给希特勒发去一份几百字的电报:“...中国现在很落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也很落后,但双方的落后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的落后是因为各方面客观原因导致的,中国的辉煌历史本身就可以证明中国人的优点,至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那里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地人的愚钝、懒惰、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等民族性缺陷造成的,那里的种族都是劣等民族,但中国人绝对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这些伟大的画面,中国人这种坚忍不拔和宁折不屈的精神毫无疑问地冠于全球各民族之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比中国人民更加朴素勤恳和吃苦耐劳,当他们被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爆发出的能量和凝聚力是不可思议的。

我难以相信,我眼前这些数量惊人的中国平民一分钱也不跟政府要,却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参与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对国家的忠诚是发自本能的。

尊敬的元首,给非洲人一千年,他们也不会建设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给中国人哪怕只有十年,他们就能把他们原先落后而混乱的国家建设得焕然一新。

我现在坚信不疑,中国人是一个优等的民族,我们和他们的联盟是一个正确无比的选择。

...”

蒋纬国抵达重庆后,视察了重庆军工基地,因为在这一天,重庆军工基地“双喜临门”,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和第一辆国产坦克出厂了。

飞机、坦克、火炮,是现代化战争的主要武器,当然还有军舰,但中国现在无法制造大型军舰(只能制造炮舰、炮艇、鱼雷艇、潜艇)。

火炮方面,德国已经帮助蒋纬国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火炮工厂(融合了原先国军自己火炮工业的底子),可生产掷弹筒、迫击炮、口径37毫米的战防炮(反坦克炮)、口径75毫米的步兵炮、口径88毫米的高射炮(就是德国的八八炮,既能仰射打飞机,也能平射打坦克),还能生产105毫米、120毫米榴弹炮,但火炮口径越大,技术难度就越高,产量就越低,根据中国军队的现状,位于重庆军工基地的这个火炮工厂主要是生产掷弹筒、迫击炮、战防炮、七五步兵炮、八八炮,不太生产口径更大的榴弹炮或加农炮,从而集中资源,提升中小口径火炮的产量,使得中国军队重炮很少,但中小口径火炮普及率能得到大大的提升。

至于飞机和坦克,眼下也算是正式实现了国产化。

这两件大事都很有意义,但同时也“很有水分”,因为第一架军用飞机和第一辆坦克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和生产的,而是用德国提供的生产线、设计图纸、机器设备加上德国专家的指导才生产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还是大好事,意味着以后中国可以自产飞机和坦克,哪怕出国通道被封锁,只要有设备、有原料、有技术人员,中国就能自己生产飞机和坦克了。

实际上,在抗战前(包括蒋纬国还没有干涉历史时),中国的航空专家们就在艰苦地摸索着自产飞机了,后来受到蒋纬国的支持,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生产出二三十架技术较原始、结构较简单、工艺较初步的飞机,无法给空军使用,中日战争的爆发又让这件事耽搁了很久,但在眼下,以前积攒下的基础再加上德国新一轮的援助,使得中国终于实现本土自产飞机(其实在本质上只是德国人把德国的一个飞机工厂搬到中国来交给蒋纬国自己生产飞机,也只能生产和维修飞机,不具备研制飞机的能力,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实在是太落后了,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除了原料和部分技术工人是中国的,其余的都是德国的,生产线、图纸、设备都是。

)。

“bf-109?”蒋纬国很惊奇地看着出厂的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

俞大维在旁边给蒋纬国讲解道:“是的,我们生产力太低,无法同时生产所有的机种,因为我国空军最需要战斗机,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bf-109上从而提升产量。

我们的这个飞机工厂只能生产bf-109,但可以维修大部分种类的飞机,轰炸机、运输机都能进行维修!”

“产量如何?”蒋纬国问道。

俞大维回答道:“目前产量是一个月30架,我们打算到明年上半年实现一个月100架,下半年实现一个月150架,后年实现一个月300架!”

“辛苦了!辛苦了!”蒋纬国连连道,他又在心里感慨不已,“真不容易啊!我记得在原先历史上,二战期间美国佬最高峰时一年生产了差不多10万架飞机!十万架啊!我操!太他妈的恐怖了!德国好像最高峰时一年4万架,小日本最高峰时一年生产了近2万架飞机。

妈的!中国跟它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唉!难怪在原先历史上的二战期间中国会被看不起,甚至还被那些所谓盟友进行鱼肉!弱国无外交啊!”他唏嘘不已。

俞大维似乎看出了蒋纬国神色“喜中带忧”,因此他安慰道:“建镐,你不要觉得少,放心吧,这个过程是滚雪球的,我们在初期的生产中,虽然规模小,但可以不停地培训相关技术人才,生产飞机所需要的工业部门先得到了经验和技术,然后会慢慢地扩大,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和良性循环,这个过程不是一变二、二变三、三变四,而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他拍了拍蒋纬国的肩膀,“对了,我们跟德国人联合研制的直升机也大有进展了!”

“哦?真的?”蒋纬国心头一喜,“什么样的进展?”

俞大维笑道:“今年内肯定能制造出第一架成品,明年初步生产,后年实现量产!”

“什么型的?”蒋纬国喜出望外地问道。

俞大维回答道:“运输型的。

我们研究过了,直升机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太薄弱了,难以制造出你设想中的‘战斗直升机(武装直升机)’,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运输直升机上,但可以配备一定的自卫武器!”

蒋纬国点点头,他也知道自己幻想中的“中国军队用武装直升机群痛击敌方地面部队乃至敌方坦克群”的画面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出现的,直升机毕竟刚问世,防御力很薄弱,可以携带的武器也不多,不可能把反坦克炮或火箭炮装上去,顶多安装一挺机枪就很不错了。

俞大维感慨道:“我国航空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德国人确实是大力援助我们,但制约我们飞机产量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铝。

铝是制造飞机最重要的原料,生产符合航空标准的精炼铝,难度太大了!如果能有更多的铝,我们的飞机产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蒋纬国感同身受地点点头,他知道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原先历史上,苏联获得的美国援助物资里,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足足几万吨的精炼铝,这是斯大林百般向罗斯福请求来的,可用于苏联航空工业生产几万架飞机(二战期间,苏联最高峰时一年生产飞机4万多架,比德国略高一点),如果没有美国给的这几万吨精炼铝,苏联就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