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255章

作者:飞星骑士

“唐长官!”阚维雍正色凛然道,“我自从报名留在南京,就没打算还能活着离开南京!唐长官,您不知道,我和我的弟兄们这三个月来拼命地埋头苦干,就是为了让我们修的工事能够派上用场,三个月来,我和弟兄们光是挖出的土石就高达二百八十多万立方!多少兄弟手都磨得烂掉了!现在放弃...我们真的做不到的...”他眼中含泪地举起他双手。

众人都看得十分吃惊且肃然起敬,因为阚维雍双手十指肿胀得像十根胡萝卜,并且每根手指都伤痕累累、皮开肉绽,其中几根手指的指甲都磨掉了,手上老茧厚厚好几层。

“我赞同!”黄维表态,“继续打下去!兑现我们当初的誓言!能多杀日军一万是一万!多杀八千是八千!全体成仁!为国尽忠!”他看着蒋纬国,眼神明亮,满脸正气。

现场高层里,唐生智和宋希濂是主张弃城撤离的,黄维、李玉堂、阚维雍主张继续坚守,实际拥有决定权的蒋纬国则有些迟疑不决,他随后望向萧爻。

萧爻显得对阚维雍感同身受:“放弃南京,确实很可惜,南京这个绞肉机其实只发挥出一半的威力,坚持下去,还可以继续让日军死人流血的!”

“如果可以增兵的话,我们还能打得更好的!”黄维也激动起来,“为什么不继续打呢?五十万日军又如何?我们再狠狠地杀他一批!即便最终全军覆没,也死得其所!也死而无憾!”

“对!就是这样的!”阚维雍愈发激动,“我们在城内修建了那么多的工事,就是为了在巷战中继续痛击日军!还有那五座炮山,紫金山、幕府山、北崮山、红山、雨花台,都快被我们掏空了!每座山都是一个立体化的大堡垒!山体内坑道多得像蜂巢蚁穴!不将其彻底发挥出全部的价值,太可惜了!”

唐生智摇头苦笑:“五十万日军,五十万日军啊...”

“我也支持继续打下去!”萧山令表态道,“大部队真要弃城撤离,肯定需要断后部队!”他望向阚维雍,目光炯炯,“伯涵(阚维雍表字)老弟,我的宪兵团愿意跟你的工兵旅一起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炮兵旅一样!”南京炮兵旅旅长蔡忠笏大声表态。

宋希濂看了看豪气干云的黄维、李玉堂、萧山令、阚维雍、蔡忠笏,摇头笑道:“诸位如此豪壮无畏,宋某岂能临阵脱逃?好!我们一起留在南京!死战到底!”

蒋纬国看了看众人,会心地笑了:“中国军人都能这样,我们泱泱大中华岂会亡于东瀛倭寇?好!我们不走!继续留在南京!跟日本人干到底!杀他一万是一万,杀他八千是八千!”他深深地受到现场群情激奋气氛的感染,胸口热血澎湃。

“那我们必须要求增兵了!”唐生智虽然还倾向于弃城撤离,但也默认了众人态度,“眼下的八万兵力确实有些不足,更何况其中一半还是民兵。

如果能再给我们增兵五个师,继续打下去就有希望!”

“五个师太多了!”萧爻开口道,“两个师就够了。

因为我们增兵太多,日本人反而会再次犹豫不决,不打了。

我们想要继续杀伤日军,前提是日军继续攻打南京,我们实力自然不能太强,太强了,日本人可能不打了!”

众人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五十万日军兵临城下,如果城中守军有二三十万,日军可能知难而退,所以,城中守军其实不能“太多”。

这其中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如果诸位长官没有别的异议或对策,我们就定下这个方案!”蒋纬国最后道,“我们不弃城,继续坚守南京!同时,请求武汉大本营向南京进行‘有限的兵力增援’!”

将领们互相交换了眼色,最后都点头表示赞同。

半小时后,蒋纬国给远在武汉的蒋介石发去了电报,阐述了南京战场的新局势以及守军高层的结论和请求。

蒋介石十分吃惊,毕竟五十万日军压上来绝非儿戏,即便是南京军这种中国的最强部队,最起码也要十五万才撑得住(在军事学上,如果攻守双方其它因素都差不多,那么在人数上,守方人数起码是攻方四分之一才能顶住)。

蒋介石对南京战役的战果已经感到非常的满意和满足,他原本估计能守一二个月、杀伤日军十万就非常好了,没想到居然守了三个月、杀伤日军二十万,大大地让他惊喜和激动,眼下,他不再“强求”蒋纬国,他担心蒋纬国真的会死在南京,因此用词比较委婉地劝蒋纬国撤离南京。

蒋介石发电报给蒋纬国,大致上意思是:你和南京军能打成这样,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现在弃城,绝非失败,而是必然合理的措施,你们绝非丢弃国土、丢弃国都的罪人,恰恰相反,你们都是国家的英雄,事已至此,不需要勉为其难地强求自己。

蒋纬国态度十分坚定:“父亲,我意已决,南京军和南京城都可以继续打下去的,只是需要兵员,您不要浪费时间了,立刻调遣两个师增援南京,这对军委会来说应该是很容易的,两个师、二三万人即可,但必须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宁缺毋滥、质量第一!”

蒋介石思考再三,决定批准蒋纬国的请求。

接到增援南京城、加入南京军的国军部队是第74师、预备第2师,两位师长分别是王耀武和陈明仁。

蒋纬国要求“精兵”,蒋介石肯定百分之百地满足,他同时担心儿子的性命,自然把精兵送入南京城,第74师和预备第2师都是清一色的精兵。

第74师其实是第74军,国军已经组建第74军,下辖第51、第57、第58师,由于南京城和南京军要求“质量第一”,所以第51师、第57师、第58师把三个师的老兵、大部分武器集中起来,合编为第74师,全师1.8万兵力。

至于预备第2师,则由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且未加入南京军的老兵和伤愈归队的受伤老兵组成,奉命前去南京战场时又得到很大加强,全师1.2万兵力。

两个师、三万精兵,毋庸置疑,南京军得到了极大的输血。

出发前,王耀武和陈明仁对本部官兵宣布道:“我们要去南京战场了!我们要去加入南京军!”

回答二位师长的是雷鸣般的欢呼声。

镇江,日军华中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官畑俊六中将与参谋长石原莞尔少将正在看着刚刚送来的情报。

“南京军并未弃城撤离!”畑俊六中将语气里有稍许的遗憾,“本以为他们会未战而逃,让我们兵不血刃地拿下南京,可惜...”

“他们走了反而奇怪了!”石原莞尔不动声色,“总司令官阁下,您看,支那方面正在向南京城增兵。

这是好事,他们...”他微微一笑,“上当了!”

畑俊六中将也微笑了起来:“是的,他们上当了!”

第321节 明修栈道

南京之战无疑是举世瞩目的,此战极大地震撼了日本国内各界,日本此时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狩野直喜对南京之战是这样评述的:“...中国军队在南京非常成功地重创了日本军队,坏消息传来时,日本国内惊愕万分,几乎无人相信,包括我本人在内,但我经过反复研究后,我深深地觉得,这其实是必然的,有因必有果,南京之战的结果在战役爆发前就已经注定了。

中国军队各种精心的、严密的、完善的、充分的、独特的准备就不需要多说了,请看看日本军队吧!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军队一直在积极地做着准备,但只是战略上的准备,并没有战争上的准备。

就好像一个人准备杀猪吃肉,他在理论上制定了周全方案,但却没有准备好杀猪吃肉所需的刀具、砧板、铁锅等工具。

战争爆发得让日本军队措手不及,最荒唐的是,日本军队一边仓促上阵一边临阵磨枪地制定战争计划,不知为何而战,只是为战而战,虽然战争目的是有的,征服中国,但战争策略却十分混乱。

军部高层们一方面命令前线部队不断进攻,一方面吵吵嚷嚷着制定战争计划,如此荒唐,岂能不出乱子?南京之战就是这种情况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日本军方急切地发动战争,又没有长远打算和具体计划,寄希望于速战速决地达成目的,不切实际地企图能像关原合战(日本战国末期最后一场大战,双方都投入十万大军,战事在一天内即分出胜负,胜利者德川家康从此统一日本)那样一战定乾坤,于是,明知道中国首都南京在中国军队的苦心经营之下极难攻打,日本军队也不得不去攻打,原因就在这里,没有战争准备且不能长期陷入中国战争泥潭的日本军队希望‘一战定乾坤’,认为攻陷南京就能迫降国民政府从而征服中国。

我认为,这可能是日本军队、日本军人以及日本武士的一种通病,急于求成,把胜利和死亡都寄托于某场决战或决斗,日本陆军是这样,日本海军也是这样,日本海军一直都把战争胜利寄托于某场海上大决战,就像日清黄海大战、日俄对马海战那样,一战定乾坤,日本武士认为自己要像樱花,最终宿命就是凄美地凋谢掉,一生的努力只为一刻的光华绚烂,所以,我认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从武士道精神衍生出来的战争精神、战争思想都缺乏中国人的那种坚忍。

正如中国成语‘卧薪尝胆’,输掉了,中国人崇尚不自杀、不屈服,忍耐、等待,最后再复仇。

日本人不同,输掉了,立刻就自杀。

...在南京之战上,日本军队犯下的第一个大错误就是决定攻打,那么多的情报都证明南京非常难打,但日本军队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头撞南墙,死伤空前、损失惨重;日本军队犯下的第二个大错误就是没有坚持攻打,鏖战三个月后,日军虽然死伤损失非常大,但也把守城的中国军队消耗得元气大伤了,如果日军再接再厉、咬牙继续,拿下南京不远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日军高层却失去了信心,自作聪明地改变了战争策略,从而与胜利失之交臂。

就像一个非常干渴的人,他决定临渴掘井,这是不对的,但他选择了这个办法,自然就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办法笨,但坚持下去还是有用的,他辛辛苦苦地挖了十米,再挖三米就能喝到水了,可他却失去了信心,放弃继续挖井,寻找别的水源,如此行为,何其愚蠢啊!”

正如狩野直喜分析的这样,日军在南京之战上犯下的两大错误是:第一,决定攻打南京;第二,没有坚持攻打南京。

日本高层对这场侵华战争是急于求成的,最好是“一战定乾坤”,“三个月内征服中国”,如果做不到,虽然不甘心,日本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中国身上狠狠地大捞一笔,最起码弥补上日本为战争而消耗掉的国力、军力、财力、资源等。

七七事变后,中日交战七个多月,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已经死伤了38万余人,其中死亡了20万余人(包括战死、伤重不治而死、病死等),军舰、飞机、坦克、火炮、枪械、辎重等军械物资损失更是极其巨大,军费耗资不计其数,保守估计,截止此时(1938年2月),日本的军费支出已经高达50多亿日元(在原先历史上,当武汉会战于1938年10月底结束时,日本为侵华战争共支出61.56亿日元的军费,注意,在原先历史上,当时的日军与国军已经打完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此时虽然没打,但南京战役让日军蒙受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原先历史上的南京保卫战),使得日本的国库储备日益空虚。

须知,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国库里的黄金储备和现金储备总计只有13.5亿日元。

短短七个月,日本已经付出了让其几乎不堪重负的损失代价,反观日本的收益,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的中国领土包括平津二市、河北省大部、察哈尔省大部、绥远省一部分、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一部分,总计约50万平方公里,看似不小,实际收益不大,察哈尔省和绥远省都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日军新占领区内较有经济价值的只包括平津二市、河北省大部、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一部分,总计约20万平方公里。

因此,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收益却不是很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裕仁天皇权衡利弊后,给日本军方做出了“在不让中国军方重新掌握南京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可考虑最大力度地扩大帝国军在中国境内占领区面积且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新指示。

裕仁天皇的这个新指示出于五大目的:

第一,节约军力,日本军队把太多军力投入了南京战场,明显是很得不偿失的;

第二,攻城略地、掠夺资源,实现初步的“以战养战”,弥补日本的战争损失;

第三,占领中国大片的富裕发达地区,获得一个个胜利,从而振奋日本军队军心、稳定日本民众民心;

第四,占领中国大片的富裕发达地区,从而压缩中国政府的生存空间,继而可在经济上、资源上打击中国政府的抗战实力和抗战信念,同时震慑中国政府;

第五,为以后“谈判”做准备,获得在谈判桌上压住中国政府的战争资本。

关于第五点,裕仁已经想好了,如果中日两国真的在德国的斡旋调停下展开“和平谈判”,很显然,哪国军队在战场上占优势,哪国政府就在谈判桌上占优势,如果日本军队能在中国境内占领大片地区,中国政府自然在谈判桌上不得不低头屈服,无底气开出太高的停战条件。

裕仁已经通过德国特使的渠道,得知中国高层内的“温和派”希望把局势恢复到七七事变前,中日就可以暂时性握手言和,但中国高层内的“强硬派”则希望把局势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中日才可以暂时性握手言和。

很显然,如果日军在中国关内地区占领几个省,中国高层内“强硬派”肯定无法开口索要东北了。

战争到这个时候,日本高层基本上没打算立刻结束,因为立刻结束是不利于日本方面的,日本高层想进行最后一场豪赌,赌本就是新建的10个师团、25万生力军。

颁布命令时,陆军首脑、参谋本部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神色异常严峻地对参加此次作战的高级将领们说出了东乡平八郎当初在对马海战中说出的名言:“皇国兴废,在此一战!”

载仁亲王心里非常清楚日本此时的困境:打了七个多月的战争,日本把储备的国力几乎耗尽了,但收益却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已是骑虎难下。

和谈停战?中国方面必定会得势不饶人,“和谈停战甚至比战败了更糟糕”,只能继续打下去,而继续打下去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再次失败,再次损兵折将、耗费无数,让日本的困境雪上加霜,日本就真的要“废了”,二是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依靠大胜振奋军心、民心、国力、国威,弥补日本为战争消耗的资源,到那时候,无论是再继续打下去还是和谈停战,日本都是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立于不败之地。

知道事关重大的日军各层各级各部门各机构都开足马力、全力以赴。

客观上讲,日本人虽然疯狂、急躁、缺乏理智,但认真做事时的严密、谨慎、沉稳还是可圈可点的,因此这场被日本军方称为“扭转全局之战略反击大合战”的战事被日军经营得堪称滴水不漏,几乎没有泄露出什么蛛丝马迹,非常成功地欺瞒住了中国军方高层。

长江上,日军大举运兵,国军也在紧急张罗着运兵。

以南京为分界点,南京以东的长江下游,大批的日军兵员和辎重物资被通过铁路、公路、长江水路运到南京前线,而在南京以西的长江上游,一艘艘舟船也络绎不绝,满载着前往南京城、加入南京军的第74师和预备第2师的官兵以及辎重物资。

由于中国海军家底有限,中国船运业也不甚发达,所以运输官兵和辎重的舟船大多是小船,这样做也有很大的好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舟船小了,日军炮火的命中率就低了,另外,船队都是夜间出动的,有炮艇鱼雷艇为之开路护航。

船队离开南京时,会带走城内的老弱妇孺和重伤员、残疾官兵,但运输量有限。

日军华中方面军原有15个师团(包括3个朝鲜师团,同时扣除已被全歼的第101师团、第16师团)、3个重炮旅团、2个混成旅团(台湾第1、第2混成旅团),本已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武装集团,但从二月下旬开始,这个武装集团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

三月初时,日军华中方面的组成结构是这样的:

总司令官畑俊六中将,参谋长石原莞尔少将,副参谋长冢田攻少将;方面军下辖:

第3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下辖第9、第11、第13、第25师团;

第4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下辖第15、第17、第18、第116师团;

第5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中将,下辖第2、第5、第6、第30师团;

新建第6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下辖第106、第107、第108师团;

新建第7军,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下辖第21、第22、第23、第24师团;

新建第8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中将,下辖第109、第110、第114师团;

方面军直属部队:第2、第5、第6野战重炮兵旅团,第27、第28、第29师团,台湾第1、第2混成旅团等。

日军的这些部队里,第3军在南京城的北部(江北)战场,第4军、第5军在东部战场,第6军西部战场,第7军在南部战场,第8军在东部战场和南部战场之间。

毋庸置疑,日军在陆地上彻底把南京城包围得犹如铁桶般密不透风,同时强力地阻挡住外围国军反攻南京和增援南京的道路。

被几十万日军重围的南京城成了死地,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情报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蒋纬国、唐生智等人的面前,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蒋纬国还是被这些密密麻麻、让他看得眼花缭乱的日军番号给惊得头皮发麻,日军毕竟真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