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 第232章

作者:衣冠正伦

第0501章 密令在手,谋杀怀义

所谓代北道,顾名思义,即就是代州以北的漠南区域,单于都护府管辖区域。

大唐贞观四年,随着颉利可汗战败归朝,东突厥正式灭国,成为大唐藩属。其故地也尽为大唐所控,建立单于都护府施以羁縻统治。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高宗调露年间,东突厥贵族第一次反叛,但不久之后便被裴行俭所击败,其首领阿史那伏念再次向大唐投降。但是在裴炎的劝说下,高宗杀掉了阿史那伏念,没有妥善安置投降的突厥余部。

高宗永淳年间,伏念余部阿史那骨笃禄再次起兵造反,占领漠南黑沙城并在之后不久四处劫掠,快速壮大,建立牙帐,宣告着东突厥正式复国。

此时的大唐朝廷也正经历一场颇为激烈的权力更迭,高宗宾天、中宗被废,武则天掌握了大唐最高权力,并陆续铲除了程务挺、王方翼等与突厥作战的主力战将,这更给了突厥壮大的时机。

到如今,骨笃禄所统治的突厥汗国虽然还没有达到东突厥全盛时期,但基本上已经控制了漠南、漠北区域,并凭着其部伍的机动性,掌握了一定的对唐作战的主动权,诸方寇掠,使得大唐北方各边都受到突厥的直接威胁,又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统筹反击计划而疲于应对。

这一次代北道行军,目标是突厥南牙所在的黑沙城。但是由于这一次行军目的本就不是为了讨伐外寇,而是为了宣扬武功、为封禅嵩山而造势,许胜而不许败,所以行军偏于保守。

尽管时间已经到了深冬,但大军仍然只是驻扎在朔州,即就是雁门地区。

深冬的代北,气候极为恶劣,酷寒的天气,偶尔会有大雪飞舞,大多数时候天地之间都充斥着酷寒冷硬的烈风。

在这样的气候中,哪怕只是驻军不出,对大军而言也是颇为难熬的苦差事,特别在眼下这种并无明确作战目标与计划的情况下,更是让士气低迷,整个大营内外都全无活力。

也幸在朝廷对此次行军颇为重视,粮草物资筹备颇为充足,若是给养告缺,军心恐将更加不稳。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作为行军大总管的薛怀义并没有受到低迷士气的影响,每天纵马驰骋于营地中,让将士们四面搜索,将一些野兽驱赶入营,射猎游戏。

对于这位大总管活力四射的表现,将士们也有一种迷之好奇。这样的天气下,哪怕是久经戎旅考验的老卒都活力缺缺,懒得动弹。

可是这个养尊处优的和尚却是风雪无阻,每天都在营中追赶野兽、射猎不疲,非但不以为苦,反而以此为乐。

这一日,又有一批给养物资运入朔州大营中,军需官入前稍作清点,顿时皱起了眉头,怒声呵斥道:“这一次怎么逾期数日?量还这么少……”

他话音未落,却见运送给养的军士们从大车上扶下一个身披斗篷之人,待到看清楚那人面目,忙不迭收声并趋行上前叉手道:“末将见过大王,未知大王今次竟亲自押运辎重入营,实在失礼!”

武攸宜脸色比较难看,不知是因为长途奔波劳累所致,还是气恼营卒们有失远迎。下车之后,他便往营中行去,待到营中将校匆忙迎上来,便沉声道:“薛师何在?”

“大总管正在左营猎戏,卑职这便使人禀告大王已经入营。”

一名将领闻言后连忙说道。

“不必!”

及至传令兵都行出一段距离,武攸宜才连忙抬手阻止道,他略作沉吟后,便又说道:“速召契苾总管入中军前帐,我有军务询问。”

武攸宜除了担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之外,还兼领代北道行军副总管,当然是有资格询问军务的。而且那位大总管逐兔射鹿是满怀激情,军务上则基本不过问,全都付予几名行军总管。

等到武攸宜入了军帐,偎在火堆旁将身上寒气稍稍驱散,一名身披轻甲、四十出头的中年将领掀帐入内,正是武攸宜点名召见的十七路行军总管中的一人,名为契苾明,乃是出身铁勒部的蕃将。

“不知大王轻身入营,卑职不曾远出相迎,真是失礼!”

契苾明入营后便拱手说道。

面对着契苾明,武攸宜也不倨傲,起身抬手让契苾明入前对坐,并直接问道:“近日军中情势如何?”

契苾明闻言后便长叹一声,情势还能怎么样,大军只是驻扎在此,全然没有别的动作,除了那个活力惊人、放飞自我的大总管之外,诸将面对眼下这处境,全都有一口郁气于怀。

身为诸总管当中的一员,契苾明倒没有只说眼下的困境,只是反问道:“大王亲自入营,是不是神都城中又有催促速战之令?实在不是末将等消极怠战,实在今冬漠南局势透出一股古怪。黑沙城是其南牙所在,但却几无游众……”

武攸宜今次入营,是有另外的大事在怀,对于契苾明所言军务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听到契苾明这么说,便开口道:“既然战无可战,那能不能暂作后撤?”

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他又继续说道:“我知诸将士都渴于扬威建功,但眼下漠南风寒,已经错失出战的良机。大军久驻在外,各种物料给养的补充压力实在不小,单凭并州一地,已经将要难以支撑。我的意思是,大军能不能暂时撤回并州境内稍作休养?”

契苾明闻言后,眸中闪过一丝狐疑,稍显迟疑地问道:“这是大王的看法,还是……”

大军在外,动静如何虽然也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眼下连敌军踪迹都还没有查探到便要撤回去,朝廷真要追究起责任来,那也是可大可小。特别今次出军还有着浓厚的政治意味,所以是进是退便需要更加慎重。

听到契苾明这么问,武攸宜眸中闪过一丝犹豫,他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起身出帐,喝令亲兵们在帐外数丈之外警戒,并不准任何人靠近此处大帐。

等武攸宜再回到帐中,便见契苾明已经退至大帐另一侧,同时佩刀也被解下摆在膝前,一副警惕十足的模样。

“契苾总管不必如此,若非我要与你托命相谋,今日入营便不会直接招你来见了。”

武攸宜见状后苦笑一声,从怀中掏出一根密封的竹筒,并正色说道:“此书事关重大,入你眼中,不得外传。”说话间,他将竹筒抛至契苾明身前。

眼见武攸宜这一番做派,契苾明当然意识到竹筒中必然是了不得的物事,下意识不想干涉,但想到武攸宜将他召来要机密共享,他若拒绝只怕连大帐都走不出去。

再加上心中也的确有些好奇,于是便打开竹筒,并从里面倒出卷成一卷的密书,待到展开一看,脸色顿时一变,抬头望向武攸宜惊诧道:“圣皇陛下竟作此密制?究竟何时……”

“初时我也不信,但玺印俱在,陛下确是密令,一俟大军凯旋,即刻于军中收斩怀义!诸罪状已经罗列书中,众总管不得违命!”

眼见到契苾明脸色剧变、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武攸宜本来沉重的心情竟泛起一丝恶趣快感,仅仅只是这一桩密令便已经让你如此惊诧,若是知道如今神都城内的剧变,不知还要惊悸成什么样子。

不过想了想,他也觉得自己这份快感实在是来的没有什么道理,神都剧变对他而言才是真正的杀身之祸。

前日,坐镇并州为大军筹措给养的武攸宜便得到了神都发生政变的消息,魏王等全都被代王率兵斩杀,就连圣皇陛下可能都已不祥。

刚刚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武攸宜一时间也是吓得魂飞天外,只觉得自己也必然难逃。但在经过最初的惊慌之后,等到渐渐恢复理智,武攸宜也很快就想到自己仍然还有机会,那就是驻扎在朔州的这数万大军。

因为距离所带来的时间差,朔州大军必然还不知神都政变的消息。而且此前圣皇陛下还有密令给他,这就给了武攸宜除掉薛怀义、取而代之,自己掌握大军的机会。

虽然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掌握了这支大军后究竟又该怎么做,但有兵马在手,心里总能多上一些底气。

所以,武攸宜便快速在并州搜集了一批物资,以此为由来到朔州大军,并暗中拉拢军中的总管们,想要将薛怀义收斩于军中。

之所以此前不将密令示人,一则武攸宜也搞不清楚圣皇陛下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密令,如果稍后再有别的命令传来,他觉私自将密令内容泄露出去,这自然不妥。

二则这件事在武攸宜看来也并不困难,反正薛怀义在军中也无甚根基,大可以等到大军凯旋进入并州境内后再直接干掉对方。

可是现在发生了这么大的意外,武攸宜当然要抢在神都消息传入大军之前解决掉薛怀义。否则一旦军中诸将知道了他们武氏诸王已经成了过期货,说不定顺手就摘了他的脑袋去讨功了!

第0502章 轻杀大将,军心难定

厚实的大帐毡幕拥有着很好的阻隔性,帐外寒风刺骨,但帐中却全无风声,火盆的热力丝毫不泄,将大帐内烘烤得温暖如春,与帐外俨然两个世界,以至于对坐于帐中的两人额头上都隐现细密的汗水。

帐中安静到了极点,彼此呼吸声清晰可闻。契苾明两手捧着那份密令看了又看,并不是怀疑这份密令的真实性。

除了印章等信计之外,密令的内容看起来有些荒诞,居然要得胜之后便斩杀大将,这简直不像是正常人能有的决定。但也正因此,契苾明反而能够更加确认这份密令的确不是伪造的。

不要说区区一个薛怀义,哪怕名将如程务挺、黑齿常之,在圣皇陛下看来,那也是说杀就杀、说罪就罪。

契苾明本身对薛怀义就乏甚好感,事实上整个代北道行营中,上至诸军总管,下到普通营卒,就没有多少人对薛怀义有什么好感。

但在看到这一份密令后,契苾明心中却并没有多少好感,反而心中暗生一股悲凉。薛怀义无论人品如何、罪行如何,但眼下终究是代北行军大总管,是他们的直属上将。

但在圣皇看来,却不过只是一道密令便可轻杀的猪狗之类,丝毫不顾忌这么做会给整个代北道行军带来怎样的触动与影响。

可想而知,他们这些更下层的管军将领在圣皇陛下眼中又是怎样的货色。他们这些行营将士们,忍饥耐寒、苦征边疆的意义又在哪里?

当然,这一点怅然若失并不足以让契苾明对薛怀义产生多大的同情乃至于影响到自身的选择,在经历过最初的惊诧后,他已经下意识在思忖该要怎样除掉薛怀义,而又给大军造成最小的影响。

契苾明长久不言,武攸宜心情自然不乏焦躁,因为这毕竟关系到他能否成功控制住大军乃至于未来生死。

关系到自己的小命安危,武攸宜自然也是动了一番脑筋,选择契苾明沟通此事也并非盲目。整支大军,加上自己与薛怀义,合共十八路总管。

这些总管出身不同、意趣不同,手中权柄也各不相同。

武攸宜之所以首选契苾明,一则是契苾明身为蕃将、与朝中联系不深,二则契苾明并不是从神都跟随薛怀义北上,本身就是驻扎在云中城的单于都护府镇守使,并且与武攸宜一同筹备迎接代北道大军的北上,彼此之间较之北进诸总管联系要更密切。

契苾明跟武攸宜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娶了李唐宗室女,武攸宜的夫人乃是霍王李元轨的孙女,而契苾明夫人则是太宗子曹王李明之女。

如果神都城真的彻底变了天,政归李氏,那么他跟契苾明作为李家女婿,在接下来的谋计中无疑是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

而且契苾明出身铁勒部,其家在贺兰州地区仍然颇有势力,其丈人曹王早年因与废太子李贤合谋而遭黜,与代王之间也算是略存香火情。

如此一来,只要他能将契苾明拉到自己这一方,那么后续无论是外逃或是内附,都有足够的进退余地。

“大军进退,大总管之下还有诸军总管能够参谋,并非二三人言能决之。”

武攸宜等了好久,才听到契苾明如此回答,心里先是暗松了一口长气,知道契苾明已经决定要跟他一起除掉薛怀义了。

于是他又连忙说道:“这一点,我当然明白。只不过我久在后方督运粮草,营中人情军务所知不多,依契苾总管所见,还要再联络哪一路总管,才能敲定大军后撤此事?”

“眼下营中,大总管穷乐不事,军营事务大半委于苏宏晖、李多祚、曹仁师等总管。卑职所能递言者,唯鸡田都督阿跌丰臣等寥寥几人。”

既然决定跟武攸宜合谋,契苾明也是用心思忖,他与大军相处月余,内中人事自然了解的比武攸宜更深刻。但老实说,他虽然略有地主之便,能够影响到同为便将的寥寥两三人,真正掌军的总管们,关系实在马马虎虎。

武攸宜听到契苾明所点出的几个名字,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几个掌权的总管,苏宏晖乃是名将苏定方的族孙,曹仁师则是跟随苏定方灭百济的勇将曹继叔从子,李多祚虽然身为蕃将,但在军中威望不低。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除掉薛怀义,手持圣皇密令,武攸宜自可以放心联络这几人。可问题是,他除了要杀掉薛怀义之外,还要掌握整个代北道军权,这三人在他看来还是潜在的竞争者,他甚至都想一并除去。

“那么,能不能在此地直接除掉怀义?”

想了想之后,武攸宜又说道。

契苾明闻言后忙不迭摆手道:“这万万不可!眼下大军仍居边陲,漠南今冬形势本就诡异莫测,且军中多有蕃胡仆从,一旦贸然轻杀大将,军势恐将难以约束!最好是能退回并州,再作图谋。”

他虽然也是出身蕃胡,但是整个家族入唐已久,父子两代都是李唐宗亲,下意识将自己也摆在唐人位置上。

如果代北道行军仅仅只是内陆开拔而来的军队,情况反而简单一些,可如今大营周边还有多达数万的蕃胡仆从军。这些蕃胡畏威而不畏德,一旦知道了营中发生这种剧变,说不定转过头去就会勾引突厥反攻大军。

所以武攸宜这一想法,是万万不可。

未免武攸宜按捺不住、做出蠢事,契苾明又耐心说道:“此三者,或出身宿将门第,或是感义受恩的蕃人,譬如卑职,只要大王能以书示之,无患他们不敢应命。这其中,苏宏晖谨慎胆怯,大军所以困顿不前,半在此人,不可强行说以险计。但其余二者,必能令达意会。”

契苾明是劝武攸宜可以联络曹仁师与李多祚,这二者一个执掌中军精锐,一个在东北胡虏中颇具威望,如果他们肯助力此事,那就没有什么疑难了。

至于苏宏晖这个人,倒不是契苾明小觑名将家传。事实上苏宏晖老成持重,韬略精深,营务多半由其操持,大军困顿于此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什么骚乱生出,可见能力是有的。

但在契苾明看来,苏宏晖就犯了《卫公兵法》所言仁而不忍、知而心怯、懦志多疑的过失,身为大将却欠缺了果决勇健,作为一个辅助者水平不低,但如果独领一路大军,这样的性格是会出大问题的,轻则贻误战机、重则拖累全军。

如果让苏宏晖知悉此事,虽然不敢违抗圣皇密令,但也一定会存心稳妥、希望对薛怀义只囚不杀,押回神都等待圣皇裁决。

可如果圣皇如果再见到薛怀义而突发情绪,决定留下其人一命,那他们这些与谋者就把薛怀义得罪狠了,不如直接就把薛怀义干掉。

听到契苾明的劝说,武攸宜便也陷入了沉思。契苾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所给出的建议尽管不无道理,但却并不符合武攸宜的要求。

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果大军不作后撤,是很难在朔州便直接干掉薛怀义的。甚至就连已经被他拉拢过来的契苾明都不赞成他这么做,可想而知其余各路总管对此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看来,想要干掉薛怀义,是必须先要把大军拉回并州的。而想要让大军后撤,便绕不开那三路总管。一时间,武攸宜可谓是纠结到了极点。

契苾明见武攸宜仍是犹豫不决,便又忍不住继续说道:“既然撤军已经是势在必行,那么眼下索性专议此事。密令所言,只当不存,等到大军返回并州,再集群力那就简单得多了!”

武攸宜听到这话,眸子不免亮了一亮,他本来打算就是将大军拉回并州之后便结果了薛怀义,顺势掌握大军军权。契苾明这一提醒,倒是让他思路转回原点。

但这一番纠结,也不是白费的。起码让他意识到想要掌握这一支大军,还要除掉或者说控制住几个过于强势的总管。

“便如契苾总管所言,你我尽管联络营中诸总管,确定撤军事宜。至于后事如何,回到并州后再作细论。”

武攸宜点点头,准备与契苾明分头行事。虽然大军撤回后方的过程中,难保神都政变的消息会不会进一步扩散到军中,但他也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争取对大军的控制权。

此前他有圣皇作为后盾,没有太强烈的需求要直接控制大军,也就安心待在后方,不愿到前线受苦。但现在靠山已经倒了,正需要利用这个时间差来控制大军。

眼下暂时是不好直接解决薛怀义,但他也可以利用薛怀义压制住几个军中的刺头。这想法也并非凭空生出,借力打力,他已经在代王那里领教过许多,过往的经验便可以在此时派上用场。

契苾明主要负责去游说曹仁师与一些话语权较小的行军总管,而武攸宜则负责游说苏宏晖等人,但他却刻意漏下了李多祚。

言是游说,但大军困顿于此,苦不堪言,事实上诸军总管也都早有去意,只是担心背负怯战之名而不敢议论,现在有了副总管武攸宜出面游说,不长的时间里便已经达成共识。

大总管薛怀义又过了充实的一天,意犹未尽的返回中军大帐,喝令兵卒将他今日射杀猎物收拾烹烤,用作晚餐,准备在大帐中宴请建安王,却还不知麾下诸总管们已经背着他做出了撤军的决定。

武攸宜对于薛怀义的邀请也并不回避,在与诸总管联络一番后,按时来到了中军大帐。

第0503章 借力打力,拘禁蕃将

大帐里灯火通明,炭火旺盛的火盆环置帐中,将整座大帐都烘烤得温暖无比又少有烟气,帐中许多人只着单衣犹不觉寒。

当然,这样的条件也并非所有将士都能享受到。尽管代北道大营物资仍然充沛,但既然驻扎边地,物资方面自然也要惜量使用。

像是取暖所用的柴炭自然也是能省则省,将领们自是足量供应,剩下也只有军中精锐战卒能够限量享受。

至于那些外围的蕃胡仆从军们,如果本身准备不够充分,那连基本的营帐遮蔽都不能满足,有的甚至需要宿窝雪窟,忍饥耐寒。

当然,也并不是因为大唐在苛待他们。唐军每作征发,军资与战利品方面也会有所回馈,但也绝不可能发放到每一个胡卒手中,其中绝大多数便被他们各自首领、酋长们给克扣起来。

那些胡酋们对待本部族人少有体恤关照,只当做是给他们换取富贵的资源。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养了这么多闲力又有什么用。

也正因为唐人财大气粗,肯于分润好处,尽管垂拱以来,大唐边事方面日渐低迷,但每作征发,仍然不乏胡虏响应仆从。

如果站到突厥那边,打家劫舍看似过瘾,但突厥能够给他们的好处实在微乎其微,恶战于前、残羹分食,如果战果不够丰富,他们本身还有可能沦为突厥洗劫的目标,风险实在太高。

所以只要大唐边境形势还能稳得住,那些少民寡众的蕃胡们,还是更加乐意跟在大唐身后混口饭吃。

营帐里,薛怀义畅怀斜坐,自有兵卒殷勤的分割烤肉、斟酒续杯送到嘴边。当然,这样的享受跟在神都时自然是远远比不上,但薛怀义对此却并没有什么不满,反而还乐在其中。

神都城里虽然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薛怀义却总觉得有些压抑。早年他第一次领兵外出时,心里是慌得不得了,但走了一程之后,那种统率千军万马、行营中唯我独尊的畅快感觉很快就压过了对战场的惧怕。

特别每次行军,既不需要作战,回到神都后又不乏炫耀的话题,薛怀义非但不再排斥率军远征,心里甚至还隐隐有些期待。

当然畅快尽兴是一方面,薛怀义也明白自己斤两所在,所以每次典军外出,对于具体的军务从不过问,只专注于自己行营中的享乐。这也是因为军务所涉庞杂繁重,他就算想干涉,也无从下手,索性自得其乐,也省得费心。

今天得知武攸宜亲自入营,薛怀义很是高兴。倒不是因为他跟武攸宜关系有多好,但总算是神都旧识,正可以让武攸宜见识一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之高。

毕竟这种事情,他本就乏于词汇自夸,而且旁人就算耳闻有感,也只是隔靴挠痒,自不如身临其境感受的直接和深刻。

也正因此,今夜除了在直巡营警戒的将领们之外,营中果毅以上将领们俱都被薛怀义召集到中军大帐里,再加上一些胡部酋长,整个大营中足足有近百人之多,但内部空间仍然显得颇为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