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76章

作者:新海月1

  从欧洲军备竞赛开始,英国政府就表示了密切关注,对各国的动向他们是了如指掌。

  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滔滔不绝的说道:“经过我们搜集的情报来看,奥地利政府这次扩军,应该是冲着奥斯曼帝国的去的,我们的祸水东引计划成功了。

  只不过现在发生了一点儿变故,奥地利政府有可能和俄国人进行了妥协。想要挑起俄奥冲突,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了。

  不过利益冲突多了,就算是再好的关系也会破灭。从奥地利踏足巴尔干半岛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俄奥同盟瓦解……”

  首相约翰·罗素眉头一皱,质疑道:“帕麦斯顿先生,我相信的判断,俄奥同盟早晚会破灭。不过这个时候可能是三年后、五年后,但绝不可能是现在。

  在他们共同的敌人——奥斯曼帝国倒下之前,俄奥双方还是可以亲密配合的。

  仇恨的种子在数百年前就种下了,无论是俄国人,还是奥地利人,就没有不想让奥斯曼帝国倒下的。

  除了仇恨之外,还有更加令人动心的利益。俄国人看上了黑海海峡,奥地利人看中了多瑙河流域。

  奥斯曼帝国太弱了,被两个强盗给盯上了。偏偏我们又不能让他们现在倒下去。

  奥地利人图谋多瑙河流域还无所谓,可是一旦让黑海海峡落到了俄国人手中,我们就损失大了。

  我可不会认为一个君士坦丁堡,就能够满足沙皇政府的胃口。他们憋了这么多年的欲望,现在要释放出来,绝对是惊天动地。

  一旦奥斯曼帝国倒下了,奥地利人最多吞并半个巴尔干半岛,而俄国人就要占领黑海海峡沿岸的土地。

  到时候不但我们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不保,就连在地中海的利益都会大受影响,甚至南非和印度也会受到俄国人的威胁。”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英国人需要奥斯曼帝国挡住俄国人。没有人想和俄国人做邻居,约翰牛也不例外。

  让俄国人侵吞了奥斯曼帝国,掌握了这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中心位置,局势就完全失去了控制。

  帕麦斯顿阴沉着脸解释道:“首相阁下,局势还没有那么糟糕。没有任何欧洲国家愿意看到俄国人做大,这就是机会。

  奥地利和俄国人有没有达成一致,双方的底线在哪里,都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奥地利人同样不希望俄国人做大。作为老邻居,俄国人的威胁估计他们的感受更加准确。

  因此,在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中,他们多半只是会占便宜,然后坐山观虎斗,一棍子打死了奥斯曼帝国对他们来说可没有好处。

  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不弱,只要他们能够分清楚敌人的主次,重点防御俄国人进攻,在我们的支持下应该可以坚持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期间,我们可以联合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一起干预这场战争。”

  这个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从眼前的局势来看,伦敦政府之前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失败了。

  把奥地利引向巴尔干半岛没有错,问题是不讲道理的毛熊准备要暴力破局啊?

  看看俄国人战争准备的时间,大家就清楚这次战争绝对不是小打小闹。再加上一个想要捡便宜的奥地利,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奥斯曼帝国这次能够抗过去的几率无限小。

  英国人早就知道俄土战争要爆发了,不光是他们知道,欧洲各国都有这个思想准备。

  俄国人和奥斯曼人之间的友谊赛,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大家都摸清了规律,基本上一代人成长了起来,双方就要进行一次比赛。

  这种友谊赛,并不是每次都倾国之力在决战。很多时候也就是一场局部战争,随便一个借口就可以开打,打的差不多了就停战。

  这一点从准备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来,总的来说就是准备的越充分,战争就会越激烈。

  从1849年下半年开始,俄国人就在做准备了,到现在还没有发动的迹象,这场战争的规模已经可以想象了。

  在这种背景下,把奥地利引入巴尔干半岛,自然是加剧了这种混乱。如果俄奥对抗还好,要是俄奥联手,上帝也救不了奥斯曼帝国。

  帕麦斯顿自然是头疼了,早知道会出现这种局面,他就懒得管撒丁王国了,让奥地利陷入意大利的泥潭无法自拔。

  那么现在的情况就要好上很多,没有精力对外扩张的奥地利,绝对是反对俄国人扩张的急先锋。

  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不能获得好处,弗朗茨也会反对俄国人继续扩张势力。

  不是因为眼红,而是国家战略需要。此消彼长的道理大家明白,俄国人强大了,自然意味着奥地利相对衰落了。

  约翰·罗素想了想说:“外交部现在就可以开始行动了,万一俄奥联手对奥斯曼帝国动手,他们坚持不了多久。”

  这个时候,英国人可没有准备赤膊子上阵。就他们那支袖珍版陆军,派出去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战争吞噬。

  关键是金牌打手法国人还没有归位,现在拿破仑三世还没有复辟,议会和总统尚且在战斗中。

  内斗严重的法国政府,在国际上说话都没有分量。法国外交部做出的承诺,想要兑现也是千难万难。

  ……

  巴黎

  国际变局对很多人来说是灾难,但是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来说,这完全就是机遇。

  英国人需要一个稳定的法国政府,才能在接下来的俄土战争中发挥作用,压制住俄国人的野心。

  这个时候,除了支持他外,还有更好的选择么?

  总不能支持议会派吧?他们的效率,可比不上一个独裁者。

  复辟计划,已经在拿破仑派中诞生,只差一个合适的机会,就可以发动了。

  至于现在奥地利扩军备战的问题,和英国人一样,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也认为奥地利是冲着巴尔干半岛去的。

  为了诱导各国战略误判,奥地利政府可不是光说不练。

  往巴尔干半岛派探子被奥斯曼帝国逮住了,这只是小伎俩。屯兵在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交界处,也只是常规操作。

  奥地利的民间舆论,同样翻起了奥斯曼帝国的旧账。军方制定的巴尔干战略,隔三岔五的拿出来讨论。

  要是不知道奥地利准备向奥斯曼人复仇,那一定不是奥地利人。

  还有各种战略物资,也在不断运往特兰西瓦尼亚储存,似乎只差一个借口,奥地利就要出兵多瑙河流域了。

  骗人先骗己,这个道理弗朗茨还是懂的,自己人都相信了,还怕敌人不相信么?

  除了奥地利内阁成员,就只有军方的几名高层将领知道政府的真实目的,绝大部分奥地利人都认为政府要和奥斯曼帝国开战了。

  不少官方的媒体,还条条是道的分析,俄土战争就要爆发了,奥地利跟着捡便宜就行了,根本就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可以占领多瑙河流域。

  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英法两国自然是认为奥地利要对巴尔干半岛下手了。

  而西进计划,完全被掩盖了下来。唯一的动作,大概就是国内的铁路建设速度突然加快了。

  就连巴伐利亚主持修建的铁路,也多了很多社会上热心人士,给他们提供方便。

  不少人还在催促皇家巴伐利亚铁路公司加快速度,不要耽误了他们赚钱。

  奥地利的战略欺骗计划不光骗过了英法,同时也迷惑住了普鲁士人。当确定奥地利的目标是巴尔干半岛后,腓特烈·威廉四世除了流露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外,就该干嘛干嘛了。

  没有办法,俄奥两国对奥斯曼帝国下手,他们就算是再怎么羡慕,也不可能跑过去分一杯羹。

  地缘政治决定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和普鲁士王国没有关系。既然如此,奥地利人要扩军就随他们去吧。反正没有自家的利益在,普鲁士王国自然是没必要跟进了。

  不光几个列强被忽悠了,就连提心吊胆好长时间的瑞士人也松了一口气,确定了奥地利人不是冲着他们去的就行了,奥斯曼人的死活可不关他们的事。

  在媒体的宣扬下,俄奥两国准备寻奥斯曼帝国晦气的消息,已经是人尽皆知。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欧洲民众们纷纷化身为吃瓜群众,就等着好戏开场。

第五十章 发展

  在纷纷扰扰中1850年,就这么悄然无声的过去。看似平凡的一年,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却是及其深远的。

  大量的外资涌入了奥地利,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种工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经济增长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尽管不少产业都给予减免税收的优待,可是在上下游环节,政府同样获得了大量的税收。

  1850年的工商业税收,较之1849年增长了百分之八,也就四百多万盾。看上去这个数字不大,弗朗茨却非常的满意。

  这只是一个开始,等免税期结束,才是税收增长的爆发期。

  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显然不会只有这么一点儿,企业的配套产业链,也随之而发展。

  这一点在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行业都有体现,在财政上就可以看出来。

  1850年,奥地利的经济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点七,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增加百分之九点四。

  这个数字不算高,任何一个国家开放市场后,都会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暴涨百分之三四十的都有例子。

  不过放在同时期的欧洲,奥地利经济发展速度也算是一骑绝尘了。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直接被投入到了军事上,并没有能够继续投入到再生产中。

  当然,弗朗茨也不敢投入到再生产中。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年代的通讯、交通条件限制,奥地利国内火热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更快。

  并不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持续发展,短期内的经济暴涨,而市场如果没有跟上去,那么产能过剩就无法避免了。

  产能过剩,意味着大量的商品销售不出去,要烂在库房里。财大气粗的企业还可以削减产能进行转型,实力薄弱的企业自然就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企业破产,失业人员增加,市场购买力持续下降,再次反馈回来,资本家们不得不继续削减产能、裁员,恶性循环开始,经济危机爆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军备竞赛还延长了奥地利经济高速增长时间。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消费群体,扩军也是在扩大消费市场。

  现在奥地利发展最快的就是铁路,从1849年开始动工,到了现在已经有多达上百个标段开始施工。

  铁路年增长里程265公里,不要误会这不是现在才修的,而是几年就动工的铁路,恰好在1850年完工。

  1849年动工的铁路,现在毛都还看不到,这一点铁路和公路不一样。公路建设可以修一段就浇筑一段路面,而铁路则不一样,除非完成了一个路段,不然就算是铺设了轨道,也不敢跑火车啊?

  不过到了1852年,估计就有部分平原地区的路段可以通车了,会不会提前投入运营,这个问题就只有铁路公司自己才知道了。

  这点儿小问题,奥地利政府是不会过问的,这些私有铁路运营都是自负盈亏,和政府没有关系。

  为了鼓励大家建设铁路,奥地利政府还宣布了免税政策。从铁路项目立项开始,未来十年不征收铁路运营税收。

  想要赚钱,就提前把路修出来运营吧,拖延工期就是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趁着铁路火热的大环境,奥地利政府把大量的铁路线打包给了私有铁路公司,拆迁费用都可以由政府出,前提条件就是拿到铁路建设权后,一年之内必须开工,十年内必须要通车。

  据弗朗茨所知,截止到目前为止,奥地利政府连哄带骗,兜售出去的铁路路线总里程就超过了四万公里。

  天知道最后会留下多少烂尾工程,反正政府又不会亏。就算是后面接手烂尾工程,也比从头开始修筑便宜不是么?

  这些问题铁路公司也清楚,可是火热的市场会欺骗人的眼睛,奥地利经济增长同样也骗了很多人。

  加上金融财团的推波助澜,更是助长了投资者们的野心。很多投机者都想着,等到了最高点就把股票抛售出去,然后大赚一笔。

  想要炒高股价,自然要做一个漂亮的报表了。如果一家铁路公司手中,只有那么几百公里铁路,随便你怎么吹嘘,也吸引不了多少人。

  如果要是有几千公里、乃至于上万公里铁路,那么都不用吹嘘了,就有人给你脑补一副发展蓝图出来。

  靠铁路赚钱只是一方面,控制了某些地区的铁路网过后,就算是投资其它产业,同样可以利用手中的交通网挤死同行,一个概念上的商业帝国出现了。

  在欧洲铁路最火热的年代,两个城市之间有可能出现四五条由不同公司运营的铁路,直接进行市场竞争。

  奥地利政府还算有节操的了,至少没有把同一路段授权给不同的铁路公司,这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全世界还有比“垄断”更赚钱的买卖么?那怕是经济价值不高的铁路线,一旦形成了市场垄断,那也是大赚特赚啊!

  弗朗茨不会承认,他就是利用大家这种心里忽悠资本家投资铁路的。垄断经营可以,这避免了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只要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弗朗茨是不介意的垄断企业出现的。

  如果因为运费过高,影响到了国内经济发展,那么制定规则的人同样也可以修改规则,比如说:物价局、铁路国有……

  这些不和谐的话题,奥地利政府是绝对不会告诉投资者们的,不然英国财团怎么被忽悠过来了呢?

  美国人干过事情,弗朗茨也不介意效仿一次。不管那么多,先忽悠你把铁路修了再说,等铁路修完了没有利用价值了,那么就可以考虑翻脸的问题了。

  在弗朗茨看来,前世香港搞的公共设施项目,最高利润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就是一项好政策。

  要是奥地利政府复制过来,民众们应该会非常的支持吧?至于铁路公司,百分之十五的利润同样可以让他们活的很滋润了。

  投资者什么时候,能够收回建设成本,这个问题就不知道了。反正前面的投资者都赚到了,后面的接盘侠从来都是倒霉蛋。

  铁路的发展,自然刺激到了钢铁产业,一家家钢铁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准备在接下来的盛宴中分到一杯羹。

  为了有效的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1850年3月奥地利工业部下令,将7家国营钢铁企业合并为奥地利钢铁集团。

  奥地利第一家年产原钢一点二万吨、产铁十八点四万吨的巨无霸钢铁企业诞生了。艺术加工一下,就是年产钢铁二十万吨,世界第一钢铁集团就这么诞生了。

  是不是真的世界第一钢铁集团,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不过成为奥地利第一钢铁企业是不争的事实,整个奥地利帝国一半的钢铁产能就在这家集团。

  这个年代,全世界钢铁产量超过十万吨的国家,都只有个位数,超过百万吨的国家就英国人。

  如果不是大家都停留在这个水平,奥地利的媒体也不敢吹这个牛逼,总的来说这个时代的新闻人还是有节操的。

  合并过后,这几家钢铁厂就开始分工了,根据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产能。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铁矿的品质,适合炼钢的那就全部用来炼钢,适合炼铁的就拿去炼铁,不要再搞混合生产模式了。

  最核心的还是把几家企业的核心技术汇集在一起,各取所长利用到工业生产中。同时组建了一个冶炼技术研发部,推动技术革新。

  按照计划,1851年奥地利钢铁集团的产能会提高到24万吨,1852年就要提高到32万吨,1853年将突破45万吨……

  这些计划都不是乱来的,完全是根据市场需要制定的,不扩充产能如何去抢订单呢?

  奥地利的铁路网建设,可是一块大肥肉,相关企业就没有不想去咬上一口的。

  按照一米铁路使用60千克钢铁计算,一公里就需要消耗60000千克钢铁,也就是说光奥地利的铁路网计划,需要消耗的钢铁两百多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