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62章

作者:新海月1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修铁路肯定会使用大量的砂石原材料。这个年代又没有汽车,只能靠人力或者是畜力运输,除了就地取材外根本就别无选择。

  刚刚得到这个消息,铁路公司的管理层们就怒了,他们本来就是股东们娉请过来干脏活累活的,这个时候该轮到他们出场。

  很遗憾,没有他们表演的机会,当奥地利砂石集团亮出了后台,一个个就当什么没有发生过。

  不对,发生了。来的时候准备砸场子,搞清楚情况后,就变成谈生意的了,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份和奥地利砂石集团签订好的供货合同。

  真正的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所有的砂石供应都是按照市价走的,如果市价不是被控制的话,应该算是公平交易了。

  弗朗茨还是知道轻重的,小赚一笔可以,要是玩儿过头了,传出去了影响也不好。

  所以砂石的市场价格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只是比铁路开工建设前提高了三层,当然铁路公司是大客户,又给打了个八折。

  综合起来,单价才上涨了百分之四,几乎没有提高价格,绝对算得上是良心价了。

  这也是在规则之内,早在上半年弗朗茨就以白菜价把这些矿产买到手了,其中不少矿产都是从贵族手中买过去的。

  这个年代最值钱的就是信息,没有办法他们的消息不够灵通,又贪图小便宜,只能够认输。

  唯一让他们安心的是,似乎皇帝陛下不是专门针对铁路来的。买下的不光是砂石矿,除了金矿、银矿太贵的矿产不要外,其它乱七八糟的矿山都收购了一堆。

  就连这些沙石矿,也不是全部都在铁路沿线,荒山野岭里面都有,显然也是靠广撒网在赚钱。

  这么多砂石矿,弗朗茨自然是不可能派人过去管理了,毕竟砂石的单价并不高,利润主要是靠走量。

  作为一名爱惜羽毛的皇帝,压榨工人的事情自然不能做了,包括他是幕后老板的事情都不允许泄露出去。

  这个时候就需要找承包商了,大贵族们是看不上二道贩子的买卖,不是还有小贵族和小资本家么?

  这不需要弗朗茨操心,放出转包的风声过后,很快就有人和奥地利砂石集团的负责人联系了。

  手中有订货合同在,注定赚钱的买卖,谈判还是很容易的。

  承包人负责招募工人采矿,负责管理矿场上的一切工作,并且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实际情况,奥地利砂石集团提取合同款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利润,剩下的由承包人自由支配,包括缴纳税款和支付人工工资,铁路建设完成合同终止。

  能不能赚到钱,就看这些人的管理水平了,反正和他们签订合同的是奥地利砂石集团,还把所有的责任都甩给了承包人,就算是除了再大的问题,最多也就追查到奥地利砂石集团这个马甲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马甲号的后面依然是马甲号,到了这一步也就打住了。知情者都是聪明人,不会有人揭开盖子的。

  不管别人怎么算计,怎么龙争虎斗,一转手的功夫,弗朗茨就赚取到了最大的一份利润。

  估计等这些铁路修完,弗朗茨事先投入买矿的钱就全部收回来了,而矿山就是他赚取的最大利益。

  要知道这才是一个开始,仅仅只是开发了一部分砂石矿,后面还有一堆矿山等着开发。这一刻弗朗茨发现,矿老板才是最幸福的。

第二十七章 标准体系

  在大建铁路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了奥地利政府面前,铁路的标准轨距。

  这个标准不能够乱制定,宽轨铁路好还是窄轨铁路好,这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从最窄的铁路轨距610mm,到最宽的铁路轨距2141mm,都属于备选方案。当然如果现实需要的话,还可以继续缩小、或者是放大轨距。

  宽轨铁路的优点是列车的稳定性提高,不容易翻车,可以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服度。缺点是转弯半径过大,建设成本增加。

  当然轨道宽了,车厢也可以随之变宽,载重量会随之增加,前提条件是铁路能够承载更大的载重量,这需要综合性的考虑,不是光轨距就能决定的。

  总的来说宽轨铁路的载货量要大些,受限于其它因素,载重量却未必增加。

  在客运上,宽轨铁路显然更加占优势,拥有更宽敞的空间,更舒适的体验感。

  变轨技术神马高大上的东西,这个年代是不需要考虑的,包括后世的高性能列车,这个年代同样也生产不出来。

  或许后世窄轨铁路上同样可以跑三米多宽的火车,在这个年代显然是做不到。如果平原地区还没有多少问题,一旦上山下坡,那是分分钟就要翻车。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政治、军事因素。为了国防安全,故意修建和邻国不同标准的铁路,就是为了战争时期,让敌人不能迅速利用他们的铁路。

  ……

  “陛下,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所有铁路的轨距呢?我们到固定站点换车,不就行了么?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建造铁路,将建设成本降到最低。”铁道部长施泰因疑惑的问

  弗朗茨解释道:“我们必须要效率问题,想想看将一辆火车上的货卸载,重新装载到另一辆火车上,这需要多长的时间,又需要增加多少人工?”

  施泰因想了想说:“陛下,这点儿时间不算什么,火车运输的速度比起传统运输已经快了太多。

  增加的人工成本和铁路建设成本相比,更是不值得一提。我们的资金有限,没有必要浪费在这里。”

  弗朗茨揉了揉额头,他终于知道这个年代各国的铁路乱象是怎么回事了。

  受限于时代,这个年代的人思想认知上与后世不一样。

  人们还没有进入到快节奏生活年代,大家不觉得时间有多么宝贵。人工成本更是低的不像话,还感受不到劳动力的值钱。

  不过,弗朗茨还是要想办法说服他们。不要以为就德国人固执了,实际上奥地利人也不差多少,尤其是这种低情商的工程师。

  作为这个年代的高级人才,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如果说服不了,弗朗茨就只能强制命令他们执行。

  显然,这不是他想要的。如果不能让这些人尽心办事,在铁路设计上稍稍消极怠工一点儿,造成的损失都是数以千万计的。

  为了避免被人坑了,奥地利铁路的核心设计师都是一帮本国的技术宅,就算是外聘技术人员也都是来自德意志地区,思想上全部都是“三观正确”的主。

  弗朗茨回答道:“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关系到国家的下一步战略,还有问题么?”

  “没有了,陛下。”施泰因回答道

  思想认知上的差异,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弗朗茨也懒得解释了,直接找一个理由糊弄一下。

  反正忽悠这种脑袋一根筋的技术人员,要比忽悠政客们容易多了,他还要拿着铁道部给出的设计依据,用来说服政府,想想就令人头疼。

  没有办法,这里奥地利帝国。皇权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底下的大臣们同样拥有很高的地位,皇帝要是做的太过分,令他们不高兴了,人家直接挂印而去。

  换人很容易么?

  确实容易,想当官的人遍地都是。

  只不过,要找既有能力,又够忠心,还要拥有足够声望的大臣就难了。

  如果随心所欲的话,保管要不了多久身边剩下的全是一群马屁精,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无条件的拥护。

  能不能执行下去,就没有人知道了。弗朗茨可是知道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变了味。

  要是没有强力政府的监督,官僚们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解读,最后搞得面目全非。

  任何人都不喜欢坚持原则的下属,这种人常常令领导的面子很受伤,既然皇帝带了头,他们自然要效仿了,最后政府中剩下的都是圆滑之辈。

  后果会怎么样,弗朗茨不敢想。反正一个国家,只要上层烂掉了,下层的堕落速度会超乎常人的想象。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就只能制定一套规则,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同样也要受到规则约束。

  “以奥地利的实际情况,你们按照年经济增长速度百分之五计算,考虑五十年内我们的运输需求,设计出一套适合奥地利的标准体系,有问题么?”弗朗茨问道

  “没有!”施泰因回答道

  技术上东西他还是有信心的,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那个是政府的问题,能不能达到百分之五,这就不管他的事了。

  弗朗茨似乎想到了什么,又补充了一句:“等一等,还要考虑到连通神圣罗马同盟和巴尔干地区,未来我们会向他们推广这一套标准,最终大家的铁路网会连成一体。”

  建立神圣罗马同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一体化,统一铁路标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巴尔干半岛别的地区可以不要,但是贝尔格莱德必须要拿下,这是巴尔干半岛的门户,掌握了这里就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的命脉。

  多瑙河流域两个公国也必须要掌握在手中,这关系到匈牙利的粮食出口,同时这里也是奥地利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通道。(瓦拉几亚公国、摩尔达维亚公国)

  在铁路没有贯通之前,匈牙利的粮食都是经过多瑙河流域,进入到黑海中运往欧洲各国销售的,匈牙利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也严重依耐于多瑙河。

  这也是为什么奥地利坚决反对俄罗斯占据黑海海峡的原因,这威胁到了奥地利的国家安全。

  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干的好,奥地利的大铁路计划,上马的还是有些仓促。

  谁让弗朗茨低估了贵族们的投资热情呢?

  或许在很多资料上,贵族都是腐朽、落后的,可实际上他们在保守的同时,也有着进步的一面。

  贵族从小到大都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接收到了常人接触不到的信息,开阔了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下一代,怎么可能都是傻子白痴呢?

  他们保守反对政治变革,那是自身利益决定的,怎么可能让既得利益者反对自己的利益呢?

  真正的蠢货早就见上帝去了,1848年奥地利大革命,贵族集团内部也发生了一次大洗牌,很多判断失误、被贪婪蒙蔽了双眼的贵族,已经被除名了。

  贵族们的观念,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转变,或者说是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进行转变。

  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弗朗茨推动解放农奴、土地赎买,实际上也是贵族阶级做出的让步。

  法国人的例子告诉了他们,要是不让步革命蔓延,最后的损失还会更大,所以他们一面做出让步,一面又帮助政府镇压叛乱。

  其中有一部分处于革命漩涡中的倒霉蛋,在这场变局中选择了逃避,结果等大局已定的时候,土地已经被强制赎买了。

  这些人在丧失了土地这个支柱过后,率先开始了寻找新的项目进行转型。这个时候铁路出现了,很多人都看到了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潜力。

  他们需要一个新的产业,维持家业不坠落,铁路就是很多人的选择,在这么多的人努力下,铁路建设速度被人为的加快了。

  才会出现这种,前线已经在开始做施工准备了,铁路轨道的标准还没有出炉。

  运输要求的基本资料,政府已经提供了。铁路设计师们要计算出运力需求并不难,再由运力需求决定铁路标准,这就更加简单了。

  很快设计标准就摆在了弗朗茨的面前,别的各种参数他这个外行也看不懂,唯一引起他重视的还是轨距。

  铁道部提出了四中方案,即:1524mm标准体系、1600mm标准体系、1676mm标准体系、和1712mm标准体系。

  前期开工的主干道,都是商业繁华地区。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需求量都是最高的。

  在建立铁路标准体系的时候,自然是重点考虑了这一地区的要求,加上考虑五十年时间,这个标准自然就上涨了不少。

  没有窄轨铁路,这个年代受限于火车制造技术,窄轨铁路的运输量受到了限制,由于稳定性不足,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很少被用在主干道铁路建设上。

  最终的选择权又到了奥地利政府手中,理论上来说上面的几种方案现在都是可行的,选用哪一种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第二十八章 头疼的战略

  弗朗茨眼中的难题,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都不是问题。

  从建设成本上分析,这四套标准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1.2%,也就是说铁路的建设成本不是影响决定的主要因素。

  想想也对,这个年代的铁路轨距普遍都比较大,俄国人的第一条铁路轨距还是1829mm的,后来官僚们为了捞钱,才听了美国工程师的建议改为了1524mm。

  从六英尺缩小到五英尺,节省了多少成本?

  在预算上节省了3%,当然以沙俄官僚们的作风,最后肯定是省不下多少钱的。

  标准轨距是英国人向全世界推销的,从1846年开始约翰牛就出台了法律,从这个时候开始1435mm体系,就成为了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标准轨距。

  不过,很快印度就成为了例外,标准轨距无法满足他们的运输要求,英国人是务实的不行就放大,所以印度的铁路大部分都是1676mm标准,其它乱七八糟的轨距铁路自然也不少。

  经过了英国人近百年的努力,到了20世纪中期1435mm体系才成为国际标准轨距,最初的牛牛的目的是为了推广英国技术体系。

  有没有限制大陆国家货运能力的目的,这个就不得而知,反正弗朗茨不信约翰牛会这么好心。

  以19世纪中期的技术,宽轨铁路货运量是超过窄轨铁路的,并且安全性和速度都要高的多,这和21世纪完全不一样。

  后世靠科技解决了列车的稳定性问题,窄轨铁路的货运能力、速度都被提升了上去,这个时代是做不到的。

  铁路维护成本,实际上都差不多。铁路建成后构造完全一样,差距只是枕木长短,窄轨铁路维护简单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占地面积的问题,那就完全是在扯淡了,谁家的铁路两边不留隔离带,难道还要利用火车下面的土地么?

  ……(不扯了,都快成科普了)

  “陛下,既然要统一标准,那么不如让神圣罗马同盟一起统一标准,把大家召集起来,制定一个共同的标准或许更好。”梅特涅提议道

  “时间来得及么,我们的铁路已经开始施工了?”费利克斯首相关心的问道

  “没有问题,铁路施工才刚刚开始,在一年之内做出决定,都不会影响施工。”铁道部长施泰因回答道

  这个年代的铁路施工真的很慢,现在才开始拆迁,完了之后该挖的挖,该填的填,没有一两年的功夫都到不了路基施工。

  “那就拉着大家一起搞,铁道部负责选出一项最优方案,作为我们的意见,尽量说服大家一起推行。

  如果争执不休,就把这几套标准拿出来,让大家进行投票,反正这些方案都适合奥地利。”弗朗茨无所谓的说道

  “那就1676mm吧,这个标准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了,安全性也有保障。”施泰因迅速给出了答案

  至于铁路国际标准,这个年代有这个东西么?谁承认啊?

  要知道英国人在修西部铁路的时候,因为技术的关系发现他们的标准体系无法保证安全,都改用了宽轨,到了19世纪末期技术达标了,才推倒重建的。

  一旦神圣罗马同盟建立了新的标准,那么未来国际铁路轨距标准或许就变成了两套。

  别的不说,南德意志邦国铁路标准统一了,普鲁士跟进还是不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