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境之王 第210章

作者:红场唐人

陈到听完韩湛的吩咐,不敢怠慢,立即带着几名亲兵,朝着正在混战的人群冲过去,同时嘴里大喊:“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弃械者免死!”

先是陈到一个人在喊,很快他带着的几名亲兵也跟着喊了起来,最后在皇宫外的冀州兵士都大声地喊叫起来。正在拼死作战的李傕军,听到冀州军在这么喊,顿时丧失了继续打下去的勇气。有人带头,自然就有跟随者,先是一两名兵士停止了抵抗,扔掉了手里的兵器,接着是十几二十个兵士,最后是成百上千的兵士扔掉兵器,一时间只听到兵器叮当落地的声音。

半柱香之后,除了少数忠于李傕的兵士退进了皇城外,剩下的兵士不是战死,就是丢掉武器向韩湛他们投降了。

李暹身中数刀,在两名兵士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跑到了城墙上,跪在李傕的面前说道:“叔父,冀州兵势大,我军抵抗不住,还是尽快撤吧。”

“撤,我们往哪里撤?”望着城下黑黝黝的一片冀州军,李傕苦笑着说:“皇城已经被冀州兵马所谓,我们是插翅难逃了。”

“叔父,快走吧。”李暹朝城下看了一眼后,催促李傕说:“再不走,就真的走不掉了。”说完,他扭头对搀扶自己的一名兵士说道,“你与吾叔父的体型差不多,快点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和吾叔父对换。”

那名兵士知道自己一旦穿上了李傕的盔甲,估计离死就不远了。但看到手里握着还在滴血宝剑的李暹,心里明白,一旦自己不照李暹所说的做,自己马上就会毙命,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脱下了身上的盔甲,和李傕交换。

宫门很快就被冀州军从外面撞开,兵士们呐喊着冲进了皇宫。韩湛知道李傕此刻就在皇城内,连忙又发出了第二道命令:“生擒李傕者,赏千金,封列侯!取李傕首级者,赏百金,连升三级!”

很快,韩湛的这道命令,就在冀州兵士的口中喊开了:“生擒李傕者,赏千金,封列侯!取李傕首级者,赏百金,连升三级!”

皇城中的李傕军,原本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一类,听到冀州兵马的喊声,也不禁怦然心动。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冀州兵马,连忙将双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嘴里喊道:“不打了,不打了,我们投降!”

见宫门连片刻的工夫都没支撑住,就被攻破了,李暹连忙带着剩下的人,护卫着真假李傕朝宫内退去。

“李傕在那里!”刚投奔韩湛不久,寸功未立的张辽,看到李暹带着一名穿着李傕盔甲的人,朝深宫退去,连忙用手里的兵器朝前一指,大喊道:“杀啊!”

张辽策马冲上前,魏续、宋宪、成宜、侯成四人深怕他有什么闪失,都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将沿途的李傕军杀散,朝着逃跑的李傕追去。

黄忠带着兵马冲进皇宫之后,见到远处逃跑的李傕,立即张弓搭箭朝对方放箭。离弦之箭犹如闪电一般飞入人群,准确地命中了那名穿李傕盔甲的兵士。那人惨叫一声,直接栽倒在地。

正在朝前冲的冀州军,见到李傕被一箭射倒,都不禁欢呼起来。而冲在最前面的张辽,见李傕被射倒,不禁叹了口气,随之放慢了脚步。

李暹见假的李傕被箭射倒,慌乱挣扎着拖着李傕朝深宫逃去。由于他们对宫中的地形熟悉,居然很快就摆脱了追杀的冀州兵。

黄忠来到了“李傕”的尸首前,翻身下马,准备割下对方首级时,一旁的宋宪忽然喊道:“这不是李傕!”

“什么,这不是李傕?”听到宋宪这么说,黄忠不禁一愣,他连忙将尸首翻过来查看,别看他不认识李傕,却依旧能认出这是一个冒牌货。据他所知,李傕是满脸络腮胡子,而倒在地上的人却是面白无须,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黄忠知道自己中了李傕的金蝉脱壳之计,气得狠狠地踹了尸首一脚,随后吩咐四周的兵士:“在宫中仔细搜索,千万不可走了李傕!”

第283章 韩湛的计划

不管李傕是死了还是逃了,城中的兵马很快就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韩湛命兵马在城里大喊:“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弃械者不杀!”

城中的兵马大多数都非李傕的嫡系,只不过因为领兵的将领被换成了李傕的心腹,而不得不暂时服从李傕的调遣。此刻李傕的“死讯”已经传遍了全城,再听到冀州兵的喊声,大家都无心再战。看到冀州兵一冲过来,立即纷纷弃械投降。

到天黑之后,整个长安城都被冀州军控制了。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带着朝中的武百官,来到皇宫见韩湛。

看到沿途遍地的尸首,不少官被吓得双腿打颤,需要旁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立。韩湛见这些人被吓得魂飞魄散,知道就算勉强把他们聚集起来,也讨论不出什么东西。因此他与杨彪、朱儁见礼后说道:“两位大人,今日我军刚刚平定京师,尚有不少的李傕的余党没有清除,不如请各位大人先行回府,待明日局势稳定后,再议事不迟?”

朱儁不明白韩湛这么说的目地,便好奇地问:“亭侯,老夫不明白你的意思。既然武已经聚集于此,我们就在这里议事有何不可,为何非要等到明日呢?”

韩湛朝那些被吓得魂不附体的官一指,说道:“大司农请看,这些大人都被遍地的尸首吓坏了,想必就算留下,也会魂不守舍而难以议事。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先回去歇息一晚,待明日再议事也不迟。”

朱儁听完韩湛的话之后,扭头问站在一旁的杨彪:“杨太尉,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其实杨彪见到尸横遍野的场景,和闻到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血腥味时,也一阵阵地犯恶心,但他担心得罪了韩湛,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召集百官到此。此刻听到韩湛主动提出让百官先回家歇息,待明日在议事,自然是求之不得。不过他还是假装思索了片刻,才点着头说:“大司农,既然亭侯这么说,那我们就照他的意思做吧。等明日肃清了城内的李傕余党之后,再到此处来议事不迟。”

说完,杨彪便走到武百官面前,冲着他们挥挥手,大声地说:“诸位,这里已经没有事情了,就别耽误冀州牧办正事,大家都散了吧,散了吧!”

不少官听到杨彪这么说的时候,心里不禁嘀咕:“若不是你派人将我们强行带到这里,谁会在这种时候,来这种尸横遍野的鬼地方啊。”虽说心里有牢骚,但听到杨彪让大伙儿都先回家,正求之不得呢,立即便一哄而散。

杨彪跟着武百官离开后,就只剩下朱儁一人陪着韩湛。他想到韩湛曾经说过,要肃清李傕的余党,深怕又是一场大杀戮,连忙委婉地提醒说:“韩亭侯,虽说朝中有不少大臣攀附李傕、郭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郭二贼一直大权在握,若是武官员不依附的话,恐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韩湛是个聪明人,他听到朱儁对自己这么说,心里明白对方在担忧什么,便笑着对他说:“请大司农放心,本侯固然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会错杀一个好人。朝中的武百官,不管昔日是否曾经依附董卓、李傕、郭汜,只要他忠于朝廷,便可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韩湛说到这里,见朱儁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连忙又接着说:“大司农,本侯绝对不是滥杀之人。不会像王司徒掌权那样,把所有亲近董卓之人全部杀光。那些与李傕、郭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臣们,只要不是作恶多端,本侯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在得到了韩湛的承诺之后,朱儁悬着的心算是落地了。在停顿了片刻之后,他想到远在冀州的汉献帝,便试探地问:“亭侯,老夫想问问,一旦京师平定,你打算何时迎回圣驾?”

“大司农,”韩湛听朱儁这么说,有些诧异地望着他问道:“你的意思,是准备把圣驾迎回长安,继续定都于此么?”

“没错,老夫正有此意。”对于韩湛的说法,朱儁点了点头,肯定地说:“不管是老夫,就连杨太尉也是同样的想法。”

“不行,大司农,我是不会迎接圣驾返回长安的。”韩湛等朱儁说完后,态度坚决地说:“即使要定都,也该选择在邺城,而不是残破不全的长安。”

“亭侯,”听到韩湛这么说,朱儁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怒色:“你说说,为何不能迎回圣驾重返长安呢?”

韩湛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招呼朱儁坐下,随后问道:“大司农,我且问你,长安城中的谷米多少钱一斛,豆麦又是多少钱?城中的百姓可曾衣食无忧?”

韩湛的几个问题,一下就把朱儁问住了。若是朝中大事,朱儁还能说出了个子丑寅卯,可问到民生的问题,他就哑口无言了。

见朱儁答不上来,韩湛对他说道:“据本侯所知,如今的谷米是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二十万钱,城内很多地方都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圣上在被本侯救走之前,已经安排杨太尉用太仓的米豆,来赈济灾民,才使不少的百姓活了下来。

如果我们要继续留在长安,那么就必须从外地调运粮草,来补充京师所需。您觉得我们长期从冀州千里迢迢把粮草运过来,合适吗?”

“亭侯所言极是。”朱儁不是什么迂腐之人,听到韩湛说清楚了不能迎接汉献帝重返长安的理由,也没有再固执己见,而是虚心请教:“但不知亭侯是如何打算的?”

“早在数月之前,我已命监军沮授在邺城内大兴土木,想必再过一月,新宫殿就可以落成,到时大可将新都定在邺城。”韩湛觉得要想说服朝中的武,必须先说服面前的朱儁:“本侯打算将京师内的武百官,都迁到邺城去。至于百姓嘛,愿意跟着本侯走的,每天为他们提供食物;不愿离开家乡的,本侯也不勉强,会给他们留下必要的粮食,让他们继续在这里生活。”

朱儁见韩湛如此耐心地向自己解释放弃长安的理由,甚至还提出了将长安居民迁移的方案,心里顿时明白,这个长安只能放弃了。他在短暂的失落之后,对韩湛说道:“亭侯,老夫明白了。放心吧,若是你明日在朝堂上提出此事,老夫一定说服其他的大臣支持你,把新都定在邺城,并迁走城里所有的官员和百姓。”

第284章 迁都(上)

韩湛在次日的朝会上,提出将武百官和城中百姓迁往邺城一事。他原以为自己的这个方案,会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谁知他的话说完后,朝堂上居然是一片寂静。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杨彪从队列中走出,站在中间冲着众武说道:“诸位,大家都听到了冀州牧的提议,不知你们是如何考虑的,不妨说说。”

杨彪的话说出来之后,朝堂上还是一片鸦雀无声。毕竟这几年是董卓和李傕轮流掌控朝局,经常是一言不合就杀人,武百官都被吓破了胆子。如今整个京师被冀州牧的兵马控制,他的性格如何还没有摸清楚,如果自己贸然发表意见,惹对方不高兴,命人将自己拖出去斩了,又该怎么办?

“诸位大人,”韩湛见众人都保持着沉默,心里也觉得很奇怪,他走到杨彪的身边,冲着众武说道:“不知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见韩湛站到了杨彪的身边,众武更加不敢说话,有些和杨彪交好的官员,心里还在为杨彪的个人安危担忧,生怕韩湛一时发怒,命人将杨彪拖出去砍了。朱儁见到众人都是沉默不语,便走出了队列,冲着众人说道:“诸位,不知你们对冀州牧的提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听到朱儁也站出来为韩湛帮腔,总算有一名上了年纪的大臣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冲韩湛深施一礼后问道:“冀州牧,老夫想问问,您是打算只把朝中的武都迁完邺城呢,还是将长安城中的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除了杨彪、朱儁,韩湛不认识朝中的任何人。看到有人终于站了出来,他连忙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杨彪,希望他能给自己做一个解释。

杨彪看到韩湛的眼神后,顿时心领神会,他凑近韩湛的耳边低声地说:“此人乃是马日磾马翁叔,官拜当今太傅。”

搞清楚面前官员的身份之后,韩湛朝马日磾还了一礼,说道:“太傅,本侯自然是要把朝中百官和城中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冀州牧,”见韩湛对马日磾恭敬有加,站在两侧的武心里感到踏实了许多,又有一名官站出来,代表众人问道:“冀州牧,在下想问问,城中有百姓二十余万,若将他们迁到千里之外的邺城,不知是否为他们沿途提供足够的粮食?”

这次不等韩湛再给自己使眼色,杨彪便抢先说:“此乃当朝太仆,姓赵名岐字邠卿。”

“原来是赵太仆。”别看此人在三国演义一书里名不见经传,但韩湛知道此人在东汉末年还算小有名气,是著名的经学家、画家,原名赵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便连忙朝他施了一礼,客气地说:“虽然本侯想将城中的百姓全部迁走,但若要全部安置在邺城,可能也力有不逮。”

听到韩湛这么一说,别说朝中武百官,就连杨彪、朱儁等人也变了脸色。过了好半天,杨彪才试探地问:“冀州牧,不知你打算将这些百姓都安置在什么地方?”

对于将长安的百姓迁到冀州之后,该如何安置的问题,韩湛连夜和郭嘉、荀攸、徐庶等人商议过,觉得全部安置在邺城,会加重该城的负担。经过一番谈论后,众人都觉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便沿途进行安置,不光不可以减轻补给的负担,等到了邺城之时,也许只剩下五六万百姓,到时就好安置多了。

此刻见众武都用期盼的目光望着自己,韩湛决定将自己和部下商议的结果告诉他们,让大家也能安心。想到这里,韩湛开口说道:“冀州经过一番战乱,不少城池人口减少。此番迁移京中百姓,本侯打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就沿途进行安置。不光可以减轻大军的后勤压力,也能使百姓能尽快安顿下来。不知各位大人有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