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496章

作者:tx程志

李渊苦笑着摆摆手,伸手指向陈应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陈应笑了笑,说道:“说难其实也不难,可以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臣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让他们显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前朝宇文恺,其实是可以看作一个大匠师,为官之道,他还差得太远,然而他依旧可以封公,位列六部之工部尚书,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来说,十贯钱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贯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

“官爵乃国之铭器,岂可轻授!”李渊听后摇摇头道:“此法不妥!”

陈应点点头道:“大唐以武立国,设军功十二转,得益于此,大唐将士这才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报效朝廷,效忠陛下。陛下,何不同样设立一套文官勋爵?用来赏赐文臣?比如,一个县令,其治下人口增加一成,税赋增加一成,教化有功,可以对标军功一转,可以迁一级文勋官?”

陈应也是灵机一动,产生的这个想法。人需要两条腿走路,可是大唐武功赫赫,四夷臣服,正是得益于唐朝军功十二转,只要获得军功,都可以升官发财,所以这是寒门与庶族的唯一晋身途径。

同理,因为大唐对于武功的过份重视,结果大唐对于内治这一块做得却不是很好。文臣武将,都希望为朝廷开疆裂土。因为拿到军功,他们可以升官,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大的好处。可是文官升迁的办法,那个考评太过复杂。唐朝把文散官分成二十九级,按照三年一评的原则,理论上说,从九品,想升到从一品,这需要七十二年,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

如果像武勋官一样,每一仗可以作为一评。当然,文治无法像吏考一样,但是可以采取一年一考评的原则,而且采取的标准,将会一目了然。

一个县,有多少新增耕地,产出多少粮食,有多少新增人口,这就好比后世的GDP。不光可以考核县令长,也可以考核御史,你弹劾了多少人,治下有多少贪腐没有举报,这就是政绩。

比如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是唐朝二十个部级部门,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没有考评的?

陈应这么一说,李渊顿时醒悟过来。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陈应首创,而是商鞅商君所创立的秦国二十等爵制度,秦国的二十等军爵,这可不是只有打仗才可以得到爵位,而是农民种田,只要你产出的粮食比别人多,或者工匠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医生发明什么新的药物,可以减少多少伤亡,这都是功劳。

秦爵二十等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

李渊能真为开国之君,肯定有独到之处。当发现陈应的提议,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后,李渊把原本的专门小范围的商谈,立即转变为小朝议,尚书左仆射裴寂、中书侍中陈叔达、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民部尚书萧瑀,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黄门侍郎杨恭仁、殿中监、吏部侍郎封德彝,以及太子李建成全部邀请到了甘泉宫。

李建成来得最早,他还莫名奇妙,不过看到陈应在此,李建成就走到陈应跟前问道:“陈应,今年父皇有何要事要商议?”

陈应就将今天李渊叫来过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李建成娓娓道来。

李建成听后,略作思索,就埋怨道:“既然你有如此重大的提议,为何不去东宫与本宫商议一番?”

陈应无奈的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臣这是赶巧了,无心之失,谁曾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李建成苦笑道:“你要做好准备,这一番改制,恐怕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陈应这就感觉疑惑了,历史上大唐就是打下来庞大的领土,一直打到了里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展最强大的时候,然而因为怛罗斯之战,一下子丢掉了三千五百里的领土,仅仅安西四镇就前后四次重建。

这个原因,除了人口,还有就是大唐对于文治的不够重视。

说穿了,就是因为大唐在国策上,太过重武,而对文官没有足够的利益。

但是,一旦把利益都倾斜给文官,他们就会像宋朝一样,文官不思进取。

陈应的想法就是中和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

然后,可以既激励武将,也激励文臣。这本是一道治世良方,怎么到会有无数人反对?

可是,当一个时辰后,所有邀请大臣奉命抵达甘泉宫,见礼之后。一个头发花白,胡子颤抖的老夫子朝着陈应开炮了:“陈驸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在这里。大放厥词,谈的可是全是利啊,是何等肺腑?”

“握草,老子躺着也中枪!”陈应看着那个老夫子有点眼生,不解的道:“足下是谁啊?”

那老夫子淡淡的道:“老夫孔颖达!”

第二十一章夏虫不可语冰(二更)

第二十一章夏虫不可语冰

陈应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就想到了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这老夫子火力极猛,又是引经据典,又是讽刺挖苦,把就差直指着陈应的鼻子破口大骂:“小人……”

陈应淡淡的笑着,脸上始终都是那么一副表情。

李建成赞许的点点头,暗道陈应涵养不错,城府极深。

然而,陈应根本就听不懂孔颖达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李建成知道陈应是这个原因,恐怕还真会跌破眼镜。

这个时代的人,争论也好,经议也罢,他们即使政见不和,也不是像泼妇骂街一样,指名道姓的大骂。不过,孔颖达实在是浪费表情了,因为陈应好多意思都不明白。

众臣倒是明白,可是当着李渊的面,也不好说什么。

李建成倒是大急,孔颖达对陈应的言辞攻击,难道是李渊的一个信号?

果然,李渊一副古波不惊的样子。孔颖达越说越是起劲,一番长篇大论,孔颖达痛心疾首的叹道:“陈驸马错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乃为政之本,弃道德如敝履,升平尚不可得,况乎太平?”

“动辙言利,绝非上策。履霜坚冰至,可不慎哉。”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民部尚书萧瑀躬身道:“老臣附议孔博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陛下诏令所至,无从景从,天下士人归心,诚服陛下,难道仅仅是为食大唐之禄吗?”陈叔达也信誓旦旦的道:“他们怀揣着对朝廷的忠诚而来,为的是义……”

“苟利于国家,我辈何惜乎身后名!”尚书左仆射裴寂道。

陈应终于琢磨出味来了,他就算再迟钝,也知道这些大臣针对他而来。当然,陈应并不知道的是,因为陈应胡来,把工匠的地位提高得太高了。在这些大臣看来,士乃四民之首,士乃四民之首,农工商辈于士不得无礼。无礼,即心中无士也。

可是陈应呢?不仅仅给卑贱的工匠,贯以大家之名,尊以大家,这是要在一方面有着绝对的建树,才可以称为大家。

郑玄善经,称为经学大家。

一个打铁匠,称为大家,他们就看不过眼了。

众臣纷纷评击陈应,李建成几次想要替陈应解围,却被李渊用眼神制止住了。不过,这一幕却落入了众臣的眼中,众臣皆以为李渊在赞同孔颖达的主张,于是对准陈应的炮火,更加猛烈。

孔颖达继续道:“陛下拨乱反正,好不容易看到一点太平盛世的希望,若如陈驸马所言,人人逐利,不知忠信,这才是国之大不幸。老臣请旨,请陛下决断!”

孔颖达论盖大帽子的本事,还真不是盖的。从一件小小的事情,引伸到了国之大义,又将锅甩给了李渊。

陈应哪怕再反应迟钝,也知道绝对不能再让孔颖达说下去了。

陈应反驳道:“若以孔博士所言,以论道讲经,等突厥大军破关而来的时候,士人可否诵经退敌?”

听到陈应这话,李建成差点笑出声。

诵经退敌,还不是让他们学方士,撒豆成兵。

孔颖达正想反驳,却听陈应根本就给他这个开口的机会,直接道:“太史公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引经据典,只有你孔夫子才会吗?

陈应出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的资料,超过孔颖达万万倍,哪怕孔颖达再如何聪慧,也无法否认,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孔颖达正想开口辩驳陈应,陈应突然走到孔颖达身道:“孔博士,你家中仆役有多少?光给他们讲经义,讲道德,他们会不会不要工钱?”

孔颖达道:“君子不与小人争利!”

陈应故作恍然大悟道:“原来与此,君子不爱财,可以这样理解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颖达眼睛里快要喷出火了。

陈应说话没有固定的章法,东扯一堆,西拉一团。

然而,陈应又望着眼前的众臣道:“诸位也都是有为君子喽!”

上一篇:带着商城去大唐

下一篇: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