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歼11的理论最大升限在2.3万米上下,但涡扇在高空环境下从原理上就不比涡喷,所以二代机的最大升限基本上是真能飞到而且有实战意义,而三代机的最大升限则相对比较虚,尤其是中央升力体类型的设计更是如此。
所以,按照计划,这次试飞最多只会进行到实用升限,也就是18000米就会中止。
不过。
就像上面所说,如果要是什么都能算准,那也就用不着试飞了。
当宋尚才操纵1010号机来到16000米高度的时候,他便发现,这架在他手中原本已经愈发得心应手的飞机,又一次不听使唤了……
而且比最开始还要严重得多。
维持平飞倒是还没什么压力,但只要稍微做个大点的动作,飞机就会进入各种奇怪的姿态。
虽然后面还能改出来,但这个情况,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下去了……
于是他当即换回了最开始的安全模式。
解除安全模式甚至需要输入一串密码,但切回去只需要按一个键就可以了。
飞机的姿态很快恢复了正常。
宋尚才这才发现,重新开启飞推一体化控制之后,左侧发动机的转速骤然比刚才下降了将近三分之一……
换句话说,在16000米的高度上,左侧的涡扇10在同等油门开度情况下,推力比另一台发动机高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指挥中心,16000米高度包线无法测试,目前判断是两侧发动机的推力差距太大。”
勉强压下心中的震撼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在无线电中说道。
试飞过程,谁也无法判断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只要验证机或者原型机离开地面,那就是试飞员最大。
因此,无论是常浩南还是何明,都不能、也不会去干涉宋尚才的决定。
更别提飞行指挥员了。
“收到,准备返航。”
虽然原定的测试科目还有两个高度没有进行,但作为新机新发的首次升空测试,现在显然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再者说,没完成那两个高度又不是因为发动机不行,而是因为太强……
一阵欢呼过后,一名负责档案文书工作的技术人员悄悄凑到常浩南旁边:
“常总,这试飞日志……要怎么写?”
后者一愣,旋即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这都算是一次试飞意外中止。
照理来说算是发现问题,要开后续的故障分析会。
但这次的情况……显然跟以前出入比较大。
“如实写就行,但是没必要那么死板。”
稍作思索之后,常浩南回答道:
“在情况后面注明一下,说中止原因是测试发动机性能太强,难以维持验证机平衡,就行了。”
颇有一种大学时代把篮板扣碎,然后表示可以赔偿,但学校必须通报批评并公示一个月的既视感。
对方当即会意,点了点头之后,便不再言语。
刚才的试飞过程虽说时间很长,但其实一直都在盛京周围空域转悠,并不会飞远,所以要返航的话其实也快。
因此,除去必要的飞行指挥人员之外,其余人很快便离开控制中心,准备按照惯例去迎接凯旋的飞行员。
罗时大原本跟在最后面,但看到不远处的何明,遂快步上前来到了后者旁边:
“我说小何,这浩南同志看上去年纪肯定不到40,等这个项目做完,大概就要成咱们国家最年轻的院士了吧?”
“呃……”
听到这番前半段离谱到家,但后半段又有点合理的判断,何明一时间有些不知道从何开始接话。
好一会后才回答道:
“常总嘛……我估计肯定会是咱们国家最年轻的院士没跑。”
“但是他现在……才25岁,把整个涡扇10做完,满打满算也绝对超不过30……”
他本来想说不到40岁的院士还有可能,但不到30岁的就太离谱了。
但这两年跟常浩南有关的事情本就离谱到家,也不差这一件,遂又把笃定的话给憋了回去。
而旁边的罗时大猛地感觉哪里不太对——
常浩南这几天一直穿着身老土的工装,又不太顾得上修边幅,所以他一直觉得对方是个三十五六岁但外表年轻的青年才俊。
结果人家今年才二十五,还算少年英才……
那十年前就是十五岁……
显然,他刚才的推测好像出了点差错。
“浩南同志今年二十五……那现在这个版本的涡扇10最开始……不是他负责的?”
罗时大面色有些古怪地问道。
何明直接摇头:
“怎么可能,一开始就是啊。”
罗时大直接就惊了:
“那他刚开始负责项目的时候岂不是个小孩?”
“两年半以前的话……就算二十三,应该也不算小孩了吧?”
此时何明的注意力已经在远处那架不断降低高度的飞机上了,回答完之后便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留下罗时大一人在风中凌乱。
“真就两年半啊……”
第647章 侧卫进化论
首次飞行测试,一切顺利。
凯旋的宋尚才自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毕竟,无论设计师在纸面上付出了多大努力,最终在一线承担巨大风险的,还是试飞员们。
一众涡扇10和歼11WS项目的负责人轮流和他拥抱。
不过,轮到常浩南的时候,怀里还捧着一束花的宋尚才在例行寒暄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开口道:
“常总,刚才爬升到16000米之后,实在是很难控住飞机了,平飞还勉强,只要稍微做个动作,机头指向就完全不听使唤……”
虽说一般来讲,无论试飞员在天上做出何种决定都不会受到质疑,但毕竟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只完成了一半测试任务,所以他觉得还是有必要稍微说明一下情况。
常浩南此时的心态那是相当之好,毕竟涡扇10所涉及到的并不只是这单独一个项目,而是以点带面的破局关键。
后续的国产化并升级的歼11B,以及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脱胎换骨的新歼10,都需要这个型号作为动力。
现在飞行试验一切顺利,虽然后续还有不少科目需要完成,但已经可以期待华夏空军主战装备的新一轮升级了。
只可惜歼8C才到现在也才当了两年的小甜甜,恐怕再过两年就得变成牛夫人了……
因此他非常干脆地摆了摆手:
“没关系,试飞嘛,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而且计划制定出来就是为了打破的。”
“再者说,这次试飞没完成的根本原因是咱们发动机的性能太好,又不是啥丢脸的事,以后你要是有机会写個回忆录什么的,记得把这个事着重描述一下就行。”
常浩南的玩笑话引起了周遭一阵笑声。
包括宋尚才,也明显轻松下来。
此时毕竟还不到饭点,因此在一个简短的迎接仪式之后,众人很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
112厂的技术人员重新把飞机拖回总装车间,进行首飞后的结构检查,以确认飞机没有出现任何看不见的损伤。
601所负责编写飞控程序的工程师则跟常浩南等人一起,等待着获取试飞数据,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数字电传加飞推一体化技术的组合属于未来三代半战斗机的标配,因此,这架歼11WS在作为涡扇10验证机的同时,实际上还担负了飞行控制系统的验证任务。
一次飞行,满足三个项目组的要求。
可以说是性价比拉满了。
……
简单的一顿午餐之后,从飞行记录仪里面获取的试飞数据便已经被导入到了电脑中。
从定性角度来讲,涡扇10在飞机上的表现跟高空台的模拟测试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不过定量上,在换发之后,歼11这个进气道的表现确实超出了常浩南的预期,以至于在高空、亚音速状态下,涡扇10的推力表现甚至比预期更好。
“怪不得试飞员同志反应说在16000米高度很难控住飞机。”
一直在给常浩南当副手的刘永全用一支笔指了指幕布上面的推力曲线:
“其实在14000米高度的时候,AL31F的推力数据就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到16000米,1.4倍音速的时候,推力已经从12.5吨下降到10.7吨左右,而涡扇10的推力只是从14吨降低到13.5吨,一来一回差出来25%,而且还把自动配平系统给关了,纯靠手操,能稳定平飞都已经算是艺高人胆大了……”
“再往后面,关掉加力、同时结束试验状态之后,两台发动机在中间推力状态下的差距还要更大一些,所以在飞控系统的自动操作下,涡扇10通过降低大约30%的转速,实现了跟右侧发动机的推力平衡,也跟试飞员同志报告的情况接近。”
紧接着,负责飞控系统设计的十一号工程副总指挥刘高卓换上了另外一张幻灯片:
“飞控系统记录到的数据也显示,以飞行员调整节流阀开度的动作为0时计算,涡扇10开始出现响应动作的平均时间为0.53秒,而AL31F则为0.97秒。”
“并且,在推力调节的速度上,前者也比后者平均要快55%,换句话说,只需要后者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整个推力变化过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涡扇10相对AL31F在推力响应层面的优势是速度和高度越大越明显,并且推油门时比收油门时更明显,如果在6000米以下的中低速度段,甚至可能被后者反超,当然,这还需要后面去无人区进行中低空试验之后才能确定。”
这时候常浩南接上了话茬:
“这个很正常,而且跟飞控系统的关系不大,涡扇10为了降低结构复杂程度,采用的引射式喷口本身在低空低速下的调节能力就会弱于收敛扩张式,有舍有得嘛。”
“至于剩下的结论,就由我来简单归纳一下……”
“……”
在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一番首次试飞的结果之后,他稍作停顿,然后聊起了另外一个话题:
“按照目前计划的进度,等到春节之后,就能开始用双发涡扇10做飞行测试,把单发状态下做不了的包线都给完成掉。”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今年下半年,两个型号的涡扇10就都能以小批量试制的形式向两个型号的三代机提供产品,不知道刘总这边,歼11的升级进度到哪一步了?”
要是搁别人说,一台航空发动机从台架测试到小批量试制就用一年时间,肯定没人会当真。
但这话既然出自常浩南之口,还是由不得大家不重视。
因此坐在对面的刘高卓一脸正色地回答道:
“我们跟苏霍伊那边的工程师一起,在蒙皮部分加大了复合材料使用量,减轻空重的同时,也把一部分重量分给结构件,再结合更加细致的飞控系统,基本算是解除了飞机在特定速度段内的过载使用限制。”
“在机翼内侧增加了一组重载挂点,把挂架总量提高到了12个,不过这两个挂点的承载能力目前只有2000kg,仍然比不上位于机腹的两个无限制重量挂点……”
“另外,就是通过动态调整飞行过程中的燃油使用顺序和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飞机重心的有效控制,顺便也在机头部分增加了燃油冷却系统的流量。”
“这样虽然把机头有效直径从1000mm减少到了930mm,但是散热功率提高了将近200%,未来有充足的条件安装更高性能的平板缝隙天线,甚至电扫描天线雷达……”
常浩南听着对方的介绍,心中对此颇为满意。
刘高卓所说的改进方向,基本就是前世歼11B加上苏30MKK的结合体,算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集合了华夏和大毛两边优势的最优解。
“那……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产这个深度改进型号?”
这次开口回答的是已经在112厂驻场近两年的姚梦娜:
“就飞机本身来说,目前唯一的障碍就是新型机体后半部分的框架结构件从拼焊工艺变成了一体化锻压工艺,所以得等到7万吨模锻压机投产之后才能造出来。”
“当然,那个项目也是你主抓的,所以效率应该不太成问题。”
说到这里时,会议室里几乎所有的视线都在常浩南身上聚焦了一瞬——
一个人,同时负责两个国家重点型号……
总之就是很离谱。
姚梦娜也趁机盯着常浩南瞅了一会,不过也很快就继续了刚才的回答:
“不过根据黎明那边的生产计划,他们小批量试制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6-24台发动机,考虑到改方案之后的歼10必须用涡扇10才能推起来,所以能留给我们的配额肯定是不够。”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