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只不过,左侧发动机的转速提升明显更加利落,且指针最后停留的位置要更加偏左一点。
哪怕坐在机舱里面,他也已经能感受到整架飞机如同离弦之箭一般蓄势待发。
“1010号报告,发动机转速维持平稳,测试发动机的反应稍快些。”
宋尚才的声音再次响起:
“请求起飞。”
几分钟的平稳运行下来,他也对这架特殊的验证机提升了不少信心——
无论多好的飞行员,经历多充分的航前准备,在刚上手一架全新飞机的时候,都必定会飞的比较小心。
在信心和熟练度逐渐提升之后,才能一点点摸索出飞机的极限性能来。
“收到,允许起飞”
几乎在指挥员发出命令的同时,座舱里几乎已经迫不及待的宋尚才便松开刹车手柄,然后把节流阀直接推到“加力”的位置,同时右手稍稍向左带了一点杆位。
站在塔台落地窗前的常浩南甚至无需借助望远镜,都能够看到1010号机拖着一紫一蓝两条醒目的尾焰,飞快划过自己面前的跑道。
短短十几秒之后,随着水平尾翼的轻微转动,飞机轻盈抬头。
离地,起飞!
第645章 性能太好有时候也是一种苦恼
按照试飞之前的要求,为了尽可能防止这架飞机颇具特色的菊花被有心人拍到,在起飞之后应该持续维持加力状态,直到爬升至3000米以上高度再改平开始正常的试飞科目。
开加力一是为了爬升更快,二也是考虑到万一真有人蹲到爬升过程,耀眼的尾焰也会很容易让相机过曝,难以清晰拍到发动机附近的图像。
空载轻油状态下的苏27本身推重比就过1,这架被临时拉出来的还是经过减重以后的最新批次,因此哪怕是机动性稍差的双座型,做出这样的动作也还是行云流水。
再加上这天稍微有点多云,因此只是几个呼吸的功夫,举着望远镜的常浩南等人就看不见飞机的影子了。
“啧啧啧……”
虽然已经看不见什么东西,但除去已经在624所看了差不多上千个小时的常浩南以外,其余几人还是一脸意犹未尽,甚至连望远镜都不舍得放下来。
“这尾焰……蓝得都发紫了……”
站在常浩南左手边的罗时大本来因为年迈加上最近工作强度太大而有点驼背,但是在这一刻,竟然也是站得笔直:
“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
说到这里,他才总算是放下望远镜,转头看向旁边的常浩南: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后者现在对这种类型的赞赏已经基本免疫了,一般情况下,甚至对方还在铺垫的功夫,他只凭潜意识就已经准备好了例行回应的客套话。
但罗时大却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
“我老罗退休也没几年光景,但是在前年之前竟然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涡扇10,浩南同志当真是好计策……”
“哪里哪里,也不光是……”
常浩南话都说出来了一半,才感觉好像有哪不对——
这这位老同志的关注点怎么感觉跟别人不太一样?
但对方毕竟是长辈,而且罗时大在航空制造领域也算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总不能让对方冷场。
因此稍一思索之后,还是回答道:
“也谈不上什么计策,主要是项目组同志们齐心协力,否则我就算有现成的方案,也推进不了这么快……”
结果罗时大听到他的回答驴唇不对马嘴,不仅不急,反而露出神秘一笑:
“没关系,我懂的,保密意识这根弦要绷紧嘛……你不用直接回答……”
“……”
常浩南整个人都是懵的,差点脱口而出直接问对方到底懂了個啥。
但又觉得不太合适。
结果就是一时间竟完全无言以对。
而对面的罗时大看到他这样一副哑口无言的样子,反倒更加确认了自己刚刚脑补的情节,也不再多话,只是一脸神秘微笑地转回头去,重新举起望远镜,看向已经只剩下云层的天空,同时主动切换了话题:
“这个颜色的尾焰……涡轮前温度怕是不低吧……”
其实到了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个年月,随着航发涡轮前温度提高到2000K以上,工程师们已经不再认为尾焰颜色与温度之间严格相关。
不过在眼下临近千禧年这会,这种认知倒也不能说有问题。
所以他也就直接点了点头:
“是啊,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温度还比较低,但后来研发出的冷却技术和新涂层效果太好,就又拉高了二百多度……”
常浩南的回答让罗时大不由得挑了挑眉,心说听这意思涡扇10在研发过程中还遇到了一次主动冷却技术的迭代升级,没个十来年功夫肯定完不成,我之前的猜测果然没错……
如果让后者再这么脑补下去,就不一定要出现什么离谱的剧情了。
好在这个时候,无线电中传来了宋尚才的声音:
“报告指挥中心,已经到达高度6000,请求切换飞行模式到‘试验’状态。”
窗前站着的众人顿时重新严肃了表情,纷纷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回到指挥中心的雷达屏幕后面。
“收到,批准请求。”
端坐在通讯终端后面的指挥员果断回答道。
……
与此同时,1010号机的座舱里,宋尚才在多功能显示器中快速输入一串四位数字,紧接着按下“确认”,解除了飞行模式的锁止限制——
正如何明之前所说,这架歼11WS的飞控从很久以前就在歼8IIACT上进行过验证,再加上涡扇10又有全权数字控制能力,因此直接在操纵层面上实现了飞推一体化。
甚至可以算是全世界第二架有这种能力的侧卫。
直接在飞控层面上跟那架711号高机动验证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相比于那些舵面和动力分别进行控制的传统飞控系统,实现飞推一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飞行员手脚的动作,不再是直接控制飞机的动力和舵面,而是直接控制飞机的行为。
比如最常见的动作,左手推动油门杆。
在过去的飞机上,这个动作其实是在提升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推动飞机增加速度。
不过,至于转速怎么增加、增加多少、什么时候增加,那就都得让飞行员自己判断了。
而对于飞推一体的控制系统来说,推动油门杆这个动作却只相当于给飞机施加一个加速指令,飞控会自动协调好发动机推力和舵面之间的配合,做出飞行员预想中的动作。
这个能力对于处在平飞状态下的正常飞机基本完全没用,但对于需要进行各种极限机动的战斗机来说却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的操作压力。
在这架歼11WS上面,考虑到飞机在起降过程中还是要保证一个基本安全,而且飞行测试科目也也都是在天上完成的,所以设计飞控的时候就特地把正常飞行状态下的推力控制交给了飞控。
换句话说,测试发动机会自动保持推力跟另一个发动机尽可能相同,同时飞机的六个舵面也会自动调整,尽量不让飞机跑偏。
这也是方才起飞之前,宋尚才看到左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度相对较小的原因——
满油门推力更大的情况下,要保证跟另一个发动机推力相同,转速比例自然得降低一些。
只不过,全权电控的涡扇10调节推力的速度比电控+液压的AL31F快得多,所以在油门变化的那个瞬间,还是得稍微带一下杆才能保证平衡。
而如今,在把飞行模式到‘试验’状态之后,这两层保护就都不存在了。
两个发动机会根据节流阀的位置,保持相同的油门开度。
果然,几乎就在宋尚才按下确认键的一瞬间,刚刚一直收着使劲的涡扇10,就终于终于解除了封印。
他感受到整架飞机猛地往右偏了一下,几乎下意识地踩下左舵,试图把飞机拽回笔直向前的飞行状态。
但是开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在没有飞控参与的情况下,动力不对称的影响,不是单纯通过调整垂尾动作面就能弥补的。
所以,尽管宋尚才在起飞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准备,但乍一真上手,还是有点难以控制脚上的动作量。
尤其是在他一边变化油门,一边做预设飞行动作的时候,简直是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光是一个不掉高度的大坡度转弯,他就尝试了三次才做出来。
“1010号机,是否发生问题?”
塔台指挥员看到雷达上面不太正常的航迹,有些担忧地询问道。
“报告指挥中心,左发的推力太大,油门响应也比过去灵敏很多,我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宋尚才虽然经验没有付国祥那么老道,但也是正经试飞员训练单位出身,有自信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调整过来。
后者点了点头,示意听飞行员的就好。
这次飞行虽然带的轻油,但得益于歼11先天的大载油量,要完成试飞科目还是绰绰有余。、
听到这样的回答,指挥员回头看了一眼站在身后的常浩南,显然是在征询意见。
“听飞行员的就好。”
常浩南一只手按在对方肩膀上,沉声说道:
“这个发动机性能提升太大,刚上手不习惯很正常,但是出不了大问题。”
第646章 惊人的飞行包线
宋尚才刚刚并非托大,在获得许可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一套过载不大,但却可以把飞机所有操纵要素都占满的飞行动作。
仅仅过去了大概十几分钟,便基本摸清了这架飞机的操作特征。
虽然达不到飞控那样完美的程度,但按照起飞前的方案进行正常试飞科目肯定是没问题。
“报告指挥中心,可以开始飞行测试。”
无线电中沉着冷静的声音,以及雷达上已经恢复正常的飞行轨迹,都让这里的众人松了口气。
“收到!”
坐在雷达显示器前面的指挥员只是简短地回答了两个字。
这次飞行的测试科目在起飞之前就已经被试飞员背的滚瓜烂熟,而且几个核心项目的关键航线数据已经被录入了飞行计算机之中,所以无需再像以前那样,每飞一个动作都需要向地面进行确认。
因此,就在刚才报告情况的同时,宋尚才就已经把油门杆收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开始一点点试探左边这台发动机的飞行边界。
6000米高度,无论超音速还是亚音速,平飞其实都没什么好测的,主要还是看在一些实用工况下,还能够维持多少性能。
因此飞机很快就在他的刻意操纵下进入后面的一项项试验科目。
很快,机舱里面的宋尚才就从转速表的数字上感受出来,在进气状态遭到破坏的时候,左侧的指针明显比右侧更加稳定。
要知道,AL31F本来就是以高适应性和耐受力而闻名,而这涡扇10甚至在这方面的表现都还要更好……
当然,循序渐进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像是大侧滑角,还有大迎角这类比较逆天的数据,自然不可能在第一次飞行过程中就去测来。
首飞嘛,项目主要以浅而全为主。
而且以现在这個结果看,以这架飞机目前单发涡扇10的状态,很可能测不出真正的极限——
之所以要保留右边的AL31F,本来是要当个保底。
这样万一测试发动机在天上出了点什么事,也不至于失去全部的动力和电力,还能把飞机带回来。
这也是各国测试新发动机时候的通行做法。
然而从本次试飞的状态来看,宋尚才基本可以肯定,那台保底发动机限制了这架飞机的上限……
“只有等到把两台发动机全都换成新型号再说了……”
他的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可惜。
“报告指挥中心,6000米高度测试已经完成,准备爬升至下一测试高度。”
仍然只是例行的报告,因此在说话的同时,他就已经后拉操纵杆,让飞机拉起机头开始爬升。
“收到,注意燃料消耗情况。”
无线电中传来塔台的回应。
本来按照计算,带的轻油应该是够完成测试科目的,但如果要是什么都能算准,那也就用不着试飞了,所以该在天上小心的地方还是要小心。
很快,飞机便跃升到了8000米的第二个测试高度。
这一次,宋尚才明显更加轻车熟路,跟6000米时候相同的几个科目,只用了跟之前相比差不多一半的功夫便完成了。
然后自然是8000米、10000米……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