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另一方面,在验收过程中,并非611所和132厂人员,且全程参与了故障检测排除的常浩南与林晖都明确表态,认为这不能算是一次责任事故,只是由于我国航空制造水平和经验不足所带来的技术问题。
因此,最终也并没有对薛、杨二人进行组织方面的处理。
但是汇报材料和验收材料中,都提到了常浩南最近在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套面向新一代电传飞控飞机的喘振预测和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
说是蓉城方面的投桃报李也好,据实汇报也罢,在事后的总结文件中,他们直接表示,正是由于常浩南开发的那套系统,在原型机试车过程中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这才挽救了1001号原型机,进而可以说挽救了整个十号工程。
总之,对常浩南研究出来的计算方法直接进行了一个拔高。
这个贡献可就大了。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杜义山没有通过京航大学,而是通过科学院,与另外几名资深院士联名提交了一项建议,以完全国资的形式,成立一家专门负责专业领域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公司,并且由常浩南担任总经理,或者其它名义的负责人。
公司成立之后的首个产品,将是一套同样由常浩南领导开发的多物理场综合仿真建模软件,此类软件已经在过去一年中多次证明了其在几乎全部的科研领域内都具有重要价值。
也就是如今正拿在王宇忠手里,让他一脸纠结的那份文件。
由于经贸委并不直接负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加上关于常浩南的多数信息都处在保密,至少是不会公开大肆宣传的状态,因此身为经贸委主任的王宇忠对这个名字的印象,也就是他刚刚获得了
不过丁高恒既然来了这里,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
“所以我们科工委和科技委也都出具了文件,证明常浩南同志虽然年轻,但已经在多个项目中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担任一家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
他指了指放在对方办公桌上的另外两份文件:
“科技委方面,已经聘请了常浩南同志作为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我们科工委也马上就要聘请他作为精工计划的总顾问,这难道还不够格么?”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王宇忠也明白,今天自己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完全推掉了。
不说两部委的影响力,就是丁高恒本人,也还是有些面子在的。
更何况还有那封科学院的建议书。
署在最后的名字虽然只有寥寥几个,但念出来都能让整个华夏抖几抖。
杜义山、宋建、王选、路甬祥几位也就算了。
钱老爷子你们是怎么请出来的啊?
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院士总共35个,你们直接拉出来5个。
这是讲道理的架势么?
什么叫仗势压人啊?
总之就是惹不起。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个多头管理的情况下,要想成立一家新的国有企业是何等困难……
被夹在中间的王宇忠只觉得头都大了。
“老丁啊,你也不要继续难为我了,我看不如这样。”
低头沉思了半晌之后,他总算想到了一个算是两全其美的方案,
“新成立一家国有企业呢,眼下确实没有可操作性,现在管国企组织和干部队伍的企业工委,自己都是个刚成立一个多月的新机构,所有精力基本都放在航空产业改革上面,就算我帮你这个忙,全套流程走下来,恐怕也得个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这还是最乐观的情况,要是中间再受到一些暗中阻挠,或者遇到什么意外情况,那就没数了。”
听到这里,丁高恒明显还想再说点什么,但是被王宇忠抬手阻止。
后者停顿片刻,又继续道:
“所以我的想法是,从目前正在准备改制的地方性国企里面找一个经营范围差不多的出来,彻底完成清算之后由科学院接手,先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运营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对国民经济作用巨大,等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理顺下来之后,再升格成直管央企也不迟,而且,这样一来,你们那个23岁负责人的任命也无需通过企业工委批准,只需要进行报备即可。”
“如果用这种模式的话,大概到今年年末,最晚明年初,就能把新企业给彻底定下来,至于中间这段时间么……”
王宇忠犹豫了一下,
“我们经贸委有一个技术进步与装备司,负责指导和推动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和产学研联合,虽然因为你们科工委和他们科技委的存在,导致这个司过去几乎没什么实际业务,但权限还是有的,可以以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名义,拨款200……呃,300万元,给你们用于软件的先期开发。”
“我看科学院报告里的意思,成立公司主要是为了应对后续的产品维护和升级,那就是说开发工作应该能以课题组或者项目组的模式进行下去,等到开发结束,那边的公司应该也已经转到科学院下属了,正好可以无缝对接,如何?”
见到对方提出了这么一个方案,丁高恒知道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谈判嘛,无非是妥协的艺术,人家既然已经退了一大步,他也不可能寸步不让。
“那王主任说的这笔拨款,不知道什么时候……”
丁高恒拎着公文包站起身准备告辞,旋即又回过头来询问道。
这个时候,王宇忠也意识到自己刚刚松口松的有点太快,其实可以再拉扯几个来回。
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脸他还是得要的,只好硬着头皮给出保证:
“我给你走加急审批,第一笔钱争取一个月内到账!”
争取到一个三百万项目的丁高恒终于把笑容挂在了脸上:
“那就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王宇忠露出了一个和哭差不多的笑容,目送着对方的背影离开。
随后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倒在座椅靠背上:
“这主任太TM难当了……”
注:三次元中双院院士总共34个,但为了避免和谐,重要角色杜义山只能使用原创人物,也被安排进去了,所以是35个
第330章 我身为973计划专家组成员,提一些建议很合理吧?
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对于常浩南来说属于一段难得的轻松日子。
除了正式获得973项目专家组成员和精工计划总顾问这两个带编制且有待遇的帽子以外,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那本他和刘洪波合作编著的教材已经完成校对,交付出版社印刷了。
不过这倒也不需要常浩南做什么,因此他这段时间除了每天安抚因为临近高考而焦虑不安的妹妹常佳瑶之外,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撰写有关下半年项目的建议报告——
没错,90年代这会,高考是在7月初进行的,一直到2003年才改到后来人们熟悉的6月初。
至于下半年建议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与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同步,正式开始对涡扇10“太行”发动机开展总体设计。
尽管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立项几乎和涡喷14差不多,但后者还可以依托一些参考而磕磕绊绊地推进下去,前者就完全属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总之到现在差不多十年过去,虽然也做过几版设计,但都属于在纸面上看着就不太靠谱的程度。
航空工业和606所自然也知道自家的水平,所以此前一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难度更低的涡喷14上面,少数扑在涡扇10上面的成员也是以进行技术预研和跟踪前沿研究为主。
好在也没花出去多少钱,不算亏。
而如今,606所的工程师们在过去一年对于涡喷14的改进完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数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十年前也有了长足进步,再加上常浩南自己的能力相比一年之前也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可以说具备了正式开始对涡扇10发动机进行研制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一轻一重两种第三代战斗机的进度都超过预期,歼10已经完成地面发动机启动测试,下半年基本确定能够首飞,两架由112厂进行总装的歼11战斗机原本预计年末完工下线,但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大概可以提前三到四个月。
虽然目前看来AL31F/FN并没有遭到断供的可能,但留里卡-礼炮方面也一直拒绝转让发动机技术,国产三代机的核心动力长期依赖国外总不是个办法。
因此无论从条件上还是需求上,搞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势在必行!
在第一份报告的最后,他还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
比如全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和数值仿真、新一代主动冷却技术、单晶材料开发和铸造、高温合金……
嗯……
不列不知道,一列全是问题。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关关难过关关过吧。
好在这些东西并不全都需要常浩南亲力亲为来解决。
写到这里,常浩南突然想起了今天上午看到的那封征求意见函。
“以军用和民用分一集团和二集团虽然比上辈子的情况合理了一点,但是合理的不多……”
他停住笔,开始思考跟航空产业改革有关的问题。
如果要把航发真正重视起来,倒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把华夏航空发动机集团提前拆分出来,专门负责航空动力的研发和制造。
这也是常浩南重生以前的航空系统,也是国外主流航空工业强国所采用的办法。
毕竟飞机设计和航发设计本来就有不小区别,常浩南能无缝切换是因为他开了挂,不代表其它从业人员也需要这么干。
“后面还是可以完善一下这个思路……”
常浩南从桌边扯过一张便笺纸,把这个想法写在了上面,然后继续写第二封建议书。
内容则是常浩南从过年那时候就开始考虑的重型模锻压机。
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可以直接放在973计划的框架之中,再把成果对接到精工计划里面。
正好他一个人在两边都能说上话。
实际上,在十号工程1001号原型机的机体生产过程中,132厂就已经把过去华夏航空工业常用的自由锻压工艺改为了模锻压工艺。
歼11的机体隔框目前还是由俄方提供,不过之前在三座门的庆功会上,601所就已经表示,他们和苏霍伊方面确定了将原来的拼焊法换成模锻压的改进思路,这样可以缩短不少生产工时,还可以给原本超重的机体减轻一些重量。
但歼10这个最大起飞重量20吨的身板对于国内现有三万吨模锻压机来说基本就是极限,无论是歼11,还是未来的国产客机,亦或是火车上那位金桂提到的700MW水电机组,显然都需要更大体量的型号。
由于这些东西都已经在常浩南脑子里面转了无数个来回,因此他的思路倒是一直如同泉涌,一直到参照上面一封的格式准备写关键技术的时候,才终于卡住了。
重型模锻压机直接涉及到的第一个需求,就是那个多物理场仿真建模软件。
不过这倒是还好,只要把投资拉到,弄个初版出来用不了太长时间。
关键是常浩南手边的资料不够。
根据之前金桂的说法,青华大学在大约十年前曾经研发过一款6.8万吨的重型模锻压机。
如果要从尽快完成项目的角度来看,那么以此为基础显然要比从零开始快得多。
6.8万吨虽然还算不上全球最大,但是就目前来看也绝对够用。
能早几年投产,这个诱惑显然比一个头衔要大得多。
再说前世那个8万吨的也早晚会被造出来。
只是常浩南不清楚,那款模锻压机的设计完成度到底如何,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路线。
青华大学并不是国防科工委系统内的高校,常浩南目前和那边唯一的交集就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魏永明,不过后者现在只是个硕士生,而且人应该还在盛京出差,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以他如今的头衔,走官方途径发函询问倒是可以,只是速度太慢。
想到这里,常浩南拧上手中钢笔的盖子,给杜义山打去了一个电话。
后者作为资深院士,在青华总归应该是有熟人的。
我在书评区开了个参与发帖赢起点币的活动,虽然是蚊子腿但大家还是可以参与一下,目前看来没几个人,几乎是点击就送……
第331章 老一辈人的意难平
杜义山的人脉果然没有让常浩南失望。
仅仅一天时间,后者就接到了回电。
“小常啊,你说的那个重型模锻压机的事情,我已经帮你联系到了,是清华大学的设计,不过不是80年代,70年代就立项了,搞了差不多十五年,还拿了科技进步二等奖,不过后来因为一些技术障碍和资金不足,被迫下马了,和你说的应该是同一个项目?”
“应该是的。”
常浩南瞬间来了精神,
“您打听到当年在青华负责模锻压机设计的人了?”
之前金桂关于这件事情的认知也是来自于道听途说,中间出现一些差错再正常不过,但只要这个项目存在,对常浩南的计划就会产生很大帮助。
“那倒是没有。”
电话那边的杜义山语气中带着些许笑意,
“我直接联系到了当年国家机械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后来一机部的顾问,沈鸿,沈老院士”
听到这个名字,常浩南差点就脱口而出一句牛逼。
好在最后还是憋住了。
能让杜义山尊称一声沈老的,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凡人。
沈鸿。
哪怕和常浩南并不在同一个系统,但后者也听说过这个名字。
只上过小学四年级,在延安时期就担任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并一路自学成才的传奇院士。
他在50年代就主持设计了华夏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并长期从事机械工程的研制和组织领导工作。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