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财政部。
“嘶……”
常浩南突然感觉有点头晕。
第328章 上达天听加更)
自从1994年,国有资产管理局不再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直到2003年后世人熟悉的国资委挂牌成立,这中间的9年,国有企业的人事和组织一直是由多个部门联合管理。
其中以ZY企业工委为主。
而国家经贸委更是影响力大破天,其前身是计划经济时代与国家计委齐名的国家经委,负责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执行层面。
财政部就不用说了。
在眼下所处的90年代末,能让这三个部门共同发文的事情基本上只有一种,就是涉及到重大国有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组织变动或者人事任命。
国有资产处置这种事跟常浩南他们的关系太远,而能让三部委直接下文的人事任命至少也是大型企业一二把手这种水平,常浩南哪怕再逆天,也不可能22岁就扛起这种要职,所以只有可能涉及第二项,也就是企业组织变动。
展开信纸一看,果然如此。
《关于国家航空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的函》
常浩南先是一愣,然后顿时心下了然。
按照原来时间线上的情况,1999年的时候,如今的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被一分为二,成为航空工业一集团和二集团,算算流程的话,那如今差不多确实到了征求意见的时候。
从结果上看,这次分家肯定是失败的。
就算把原来的总公司一分为二,大家也还是受到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大型央企,不仅实现不了预期中通过自由竞争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且还分散了本来就薄弱的力量。
航空产业作为重资产高技术行业,提高效率这种事根本不是靠一句自由竞争就能实现的。
自从进入90年代后半叶之后,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趋势都是进行大规模整合,这个时候选择分家自然不是什么明智之选。
最终,在经过大约十年的折腾之后,2008年11月,一集团和二集团再次合并,重新成立了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回到了资源整合的道路上来。
所以这件事情,常浩南肯定是抱着反对意见的。
至于这个意见是不是真的有用,那就要看操作,当然还有一部分运气了。
他现在确实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还没膨胀到觉得自己随便说句话就能影响大方向的程度。
“内容有点长,你先坐下,慢慢看。”
杜义山示意常浩南先坐到沙发上,然后从抽屉里面拿出了一个常浩南熟悉的锡制茶罐开始泡茶——
自从知道自己藏宝贝茶叶的位置全学院都知道以后,唐院长就直接摆烂了。
后来,这个茶叶罐就到了杜义山的办公室里。
……
这封函件确实比常浩南想象的更长,以至于他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读完。
抬起头之后,他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个函……确定是发给我的?”
有这样的疑惑并不奇怪。
原本常浩南还觉得,自己如今作为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小有声望的年轻专家,并且跟科工委还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航空工业重组这么大的事情哪怕是走个过场,向自己征求一下意见也算是正常。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其中涉及到的部分远远不止于此。
简单来说,函件里面提到了三件事情。
一是刚刚常浩南就想到的,把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
二是之前怀国莫和丁高恒都跟常浩南说过的,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沪飞的大飞机产业园,用于承接从欧美转移过来的、华夏标准体系之外的航空制造业。
三是对整个民航产业进行重组。
在进入90年代后半叶之后,民航产业不讲道理的暴利时代结束,各大航空公司为了争抢客流竞相压价,然而在大量飞机和航材需要进口、管理水平也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西北航空等公司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情况,北疆航空和北方航空等情况稍好,但也是持续亏损,剩下的彩云航空和西南航空虽然经营情况不错,但规模实在太小,完全不值得维持一整套级别颇高的管理班子。
因此上面计划以国航、东航、南航为主体,将目前民航局直属的9家航空公司整合成三大航空集团,这样也便于和国外航司进行竞争。
实际上,这三件事情之间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由于常浩南在过去一年中有意或无意的努力,国内的民用航空产业没有进入上一世90年代末那样一地鸡毛的状态。
虽然目前拿得出手的型号也就是一个新舟60和一个运12,但是和欧洲签署适航互认协议,又跟欧洲在航空气象安全领域开展以我为主的合作,显然还是给上级打了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因此航空工业总公司分家的方案和原来的时间线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差别。
按照函件中的说法,一集团仍然保留目前总公司的情况不变,分出去一个二集团接手整个沪飞,以及镐京和冰城两大飞机制造集团的商用航空部门,那个独立于沪飞以外的大飞机产业园在建成之后也会归于二集团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一集团主要负责军用,二集团主要负责民用。
比原来确实合理了很多,至少让常浩南无法马上判断利弊了。
而民航重组跟另外两件事之间产生关系,则是因为涉及到了一家相当特殊的航司。
华夏联合航空。
此时距离“军队一律不得经商”事件只剩下了大概一年时间,很多以军队为主体的企业都已经开始了清退或者改制,其中作为重资产行业,并且还运营着包括伊尔76在内不少军用运输机的联合航空自然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按照函件中的意思,是把联航也一并交给分家之后的航空工业二集团,这样可以保证哪怕国产的民航客机在性能,尤其是运行成本方面稍差一些,也不至于完全没有用户,算是国家出面给历经多番曲折后终于起步的华夏民用航空业做一个兜底。
绝对的大动作。
而且还是组合拳。
要知道,大飞机产业园是前一世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民航重组则是到2002年才进行。
如今却要把三件事情集中到一起来完成。
这样影响航空产业发展的百年大计,现在竟然把征求意见函给到了自己手里,常浩南在读完函件的时候,确实产生了一瞬间的恍惚。
尽管几个月前,科工委方面就说过,大飞机的产业园选址会将他的意见纳入考虑。
但纳入考虑和正式发函,毕竟还是有些区别的。
所以才有了刚刚那个脱口而出的问题。
“当然是给你的,信封上这不是写着么。”
杜义山笑呵呵地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
“这次的事情,你也能看出来,影响会很大,咱们学校收到这个征求意见函的,只有伱、我和刘振响,我早上跟刘院士碰了个面,觉得还是应该拿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来。”
“不过上面给的回函截止日期是8月31日,所以倒也没必要着急,我们都回去好好考虑考虑,到时候再碰个面。”
常浩南把手中的函件装回信封,然后点了点头。
“好的,老师。”
不远处沙发上的唐林天看着背对自己的常浩南,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今天早上跟机要人员一起领到三个信封的时候,他还以为除了给刘振响和杜义山以外的第三个是给自己的。
结果……
NND,人跟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都大。
有些悲愤的唐林天这样想到。
第329章 国企负责人提名,三百万的项目(4K)
“对了,老师,唐院长,我这次来找你们,其实主要是为了另一件事情……”
在收好三部委发到学院的函之后,常浩南总算找到机会,和杜义山以及唐林天说明了今天的来意:
“我昨天收到了另一个函件,是科技委发来的,邀请我担任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说话的同时,他把从刚一进门就拿出来的那封信展开,交给了面前的杜义山。
“关于这件事情,我想问问您二位的意见。”
杜义山接到手中,低头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然后示意不远处沙发上坐着的唐林天也来看一下。
后者只是飞速扫过几眼就还给了常浩南。
他知道这种事情自己插不上什么嘴。
常浩南来问是人家尊重他这个院长,但是在杜义山也在场的情况下,没必要做什么表态。
再说这种事情也根本没有拒绝的说法。
现在最让唐林天苦恼的就是随着常浩南头衔的不断加长,他也变得愈发患得患失起来。
这么一位天才未来博士毕业之后要是不想留下,那学校基本上已经拿不出什么对应的筹码了……
办公桌后面的杜义山端起茶杯,直到唐林天也已经看完后,才开口回答道:
“这件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在有空余精力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你接下来,我判断,973计划在未来至少十年之内都会是国家在科研方面的重头戏,能在里面担任一个职位,哪怕不是管理方面的,无论对于伱个人还是学校都会有好处。”
“另外,虽然973计划是科技委主持的项目,但是你放心,丁高恒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况且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比较密切,科工委那边不会有问题的。”
几个月前,常浩南就从丁高恒和宋建两位主任之间的交流情况猜测双方关系匪浅,这次算是被彻底证实了。
实际上,这封邀请函没有像刚刚三部委的征求意见函一样通过学校发送,而是直接寄给常浩南本人,就已经能说明不少问题。
这次专门来找杜义山,一方面是吃个定心丸,另一方面也是尊重一下导师的知情权。
总不能让对方最后还要通过内部公告才知道自家学生当上了973项目顾问这种大事。
那杜义山在教育界非得被传为笑谈不可……
“这样的话,我就先回去给科技委那边写答复了。”
在获得了想要的答案,并且还收获了一份意外大礼包之后,常浩南起身告别了杜义山和唐林天。
“嗯,记得回去之后认真考虑一下那三个事情。”
杜义山把手中的杯盖扣回去,表情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欣喜——
以现在这个趋势来看,常浩南已经不仅仅是可以继承他的衣钵那么简单了。
……
与此同时,国家经贸委。
穿着一身便装的丁高恒正坐在经贸委主任王宇忠的办公室里。
手边是一个半敞开的公文包,里面的东西显然已经被取出来了。
而后者的办公桌上则摆着三份文件。
分别来自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中科院。
“老丁,你现在提出这种要求,让我很难办啊……”
王宇忠把快要烧到手指的香烟按灭在已经半满的烟灰缸里,抬起头一脸苦恼地回答道。
“不难办的事情,我也不会亲自跑过来找你。”
丁高恒似乎早就预料到了对方的反应,一脸平淡地回答道,
“科学院提交的那份建议里面已经说的很明确了,软件产业是我们国家目前最薄弱的技术领域之一,也是在863计划和973计划中都被列为重点的发展方向,而软件产业和传统行业,甚至计算机硬件行业都不一样,它需要持续对版本和内容进行迭代、修复还有升级,否则很快就会过时。”
“所以要想运营下去并且和国外的同类产品进行竞争,还是需要一家公司才行,而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考虑,这样一家公司,最好还是以国有独资的方式建立,再委派给可靠的同志负责运营和管理。”
眼见丁高恒继续坚持,王宇忠又点燃了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口,才继续回答道:
“老丁,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但眼下的国有企业属于三头分管,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而且今明两年是国企转型最关键,也是最混乱的阶段,目前的原则是能不新建就不新建,等到这一轮清退改制结束之后再说。”
“这也不是单单针对你这里,哪怕是电信公司那么大的规模,想要把移动通信业务剥离出来另外成立两家新公司,都因为这个事情被推到98年去了。”
“再者说……”
后者犹豫了一下,把最上面的一份文件翻到最后一页,然后调转过来,将印着内容的一面朝向丁高恒:
“科学院推荐出来的企业负责人,1976年出生,满打满算也还不到23岁,虽然咱们国家法律是没有明确规定企业管理人员的年龄,但这个岁数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上面印着的个人信息,自然就是常浩南了。
这件事情如果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前些日子。
在歼10的地面启动实验顺利通过总装备部以及国防科工委的相关验收之后,由于启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以及对1001号原型机进行复检时又发现了不少质量问题,总工程师薛炽夀和蓉飞总经理杨宝树二人就此专门向科工委和总装备部写了一份汇报。
其实这份汇报的核心意思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自请处分,算是一个出现重大事故隐患之后的标准操作流程。
只不过一方面,科研工作中遭遇问题和挫折属于客观上无法避免的情况,加上二人的态度积极主动,也没有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损失。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