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烟雨西瓜
诸多廷臣皆是叩拜求情。
“大王,不可啊!”
“昌平君有功于秦!”
“就算政见不合,也不该直接免相。大王这么做,必会令诸多士人失望,后面又会有多少人投奔秦国?”
“就算大王真的灭楚,若他们知道昌平君受此不公,楚人又岂会心甘情愿的归顺秦国呢?”
秦王政冷冷的看着他们。
此刻只觉得好笑。
他都安排好了才跳出来?
现在不觉得已经晚了吗?
“寡人心意已决,勿复再言!”
看着他们接连跪倒。
秦王政冷漠抬手,“寡人正是念在昌平君有功于秦,才仅仅只是免相。待昌平君想通那日,寡人自会重新给他机会。尔等这么做,又是何意?”
“来人,全部架出去!”
“再有求情者,一律罢官夺爵!”
伴随着各种哀嚎声。
他们就被卫士全都拖出去。
公孙劫摇头叹息。
他就搞不明白这些人在想什么。
俗话说上什么山,打什么柴;进什么庙,念什么经。他们作为秦国廷臣,肯定要事事为秦考虑,除非说他们是他国间客。像这事,水工郑国就想的很清楚。
他们要真的眷恋故土,有报国之心,也完全能去楚国效力。你不能说自个是秦臣,然后还处处维护楚国,那你不是间客是什么呢?
就这种矛盾的心态,也难怪会令秦王震怒。其实真正为母国效力的人,秦王还是很尊重的。就好比说韩非,就算他被毒杀,秦王有时也会惋惜。
还有类似李牧,当初的赵国双壁。他不知杀了多少秦人,害得秦国付出了诸多代价。可秦王乃至上下廷臣,无不感慨于李牧的忠义。
现在人来到秦国,也没有为秦将。而是选择退居幕后,帮着操练中郎和传授兵法。可要是李牧当初就来到秦国,然后处处为赵国考虑,那会如何?
“大王!!!”
昌文君站起身来,睁着赤红的眸子道:“大王昔日自邯郸归秦,是吾等楚系支持,你才能坐上这王榻。后续嫪毐叛乱,也是我们拼死平定叛乱。”
熊启当即出言怒斥。
现在说这些是想死吗?
难道是想要挟恩图报?!
“没事,让昌文君说下去。”
昌文君是丝毫不顾熊启的劝阻,沉声道:“今日臣说这些,并非是要证明什么。只是希望大王能明白,秦楚两国十八代诅盟。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日大王出兵攻楚,也必遭反噬!”
熊启无力的合上双眼。
此刻只感到深深的绝望。
“放肆!”公孙劫眼神阴冷,怒斥道:“昌文君,大王对你们已是仁至义尽。可你竟然不顾身份,诅咒大王,你是何居心?”
“都是你这奸贼!”
“是你挑拨秦楚两国的关系!”
“老夫杀了你!”
昌文君嘶吼着就冲向公孙劫。
可他还未靠近公孙劫,就被李信等武将所拦下。而公孙劫则是扬起微笑,就等着他这么做!
要杀人,不需要亲自动手。
自然会有人主动递上刀子。
沉重的声音响起。
秦王政眼神中满是杀意。
“判昌文君,死罪!”
第142章 死仇,令王贲攻陈郢!
昌文君如遭雷击。
眼神都因此变得清澈。
喧闹的秦廷也都安静下来。
公孙劫淡然看着。
这就叫求锤得锤。
秦王这回明摆着是要大清洗。
如果他们老老实实的受着,起码还能保留君爵食邑等待遇。念在他们这些年的功劳,若表现的好,以后就是复为廷臣都有可能。
秦王并非不念旧情的人。
对楚系,始终心存一丝善意。对他们的很多事,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深究。就拿今天来说,秦王给了他们很多次机会。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他需要昌平君做出抉择!
你是要在秦国为相。
还是回到楚国当公子?
没有人能阻止天下大势!
就连秦王也不例外!
秦楚皆是大国,注定无法并存。秦国历代先君的夙愿,也绝不能违背。所以,他需要昌平君做出选择。只要选了,就得承担后果!
至于昌文君?
他当庭咆哮,诅咒大王。
公然干涉秦国的决策!
更要对公孙劫不利!
这已经是触及秦王底线!
不杀不足以震慑群臣!
“大王!”熊启是连忙长拜叩首,“吾弟文只是一时情急失控,所以才出言不逊。他并不是真的要对丞相不利,跪请大王恕罪!”
“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秦王政眼神冷漠,冷漠摆手道:“将昌文君下廷尉狱,三族充为城旦舂,徙至上郡。”
这是他对昌文君最后的恩赐。
没有处死他的三族。
只是贬为刑徒。
昌文君无力跪倒。
他知道秦王是心意已决。
秦王若要惩罚他人,最开始往往是比较轻的,越是叫板那罚的就越狠。比如说对吕不韦,最开始只是罢相,将他迁去河南封地,并且依旧享有十万户食邑。
这待遇算好的了吧?
结果吕不韦自个没点数,诸侯宾客络绎不绝,前来看望吕不韦。秦王也是担心他会叛乱,于是就夺其封地食邑,要将吕氏三族全部迁去蜀地。
吕不韦担心后面还要被清算,无法保护族人,所以就饮鸩自杀。而秦王也没有追究其三族,只是将他们全部迁去蜀地。
就像刚才,秦王只是要诛昌文君。可熊启跳出来求情,那就连带着昌文君三族迁去上郡。他要是继续蹦出来抨击,那他全族都得被坑杀!
千万别怀疑……
秦王真能干出这种事来!
想想在邯郸。
他一句话就坑杀了数千人!
“大兄……勿要再说了。”昌文君好似已经认命,他苦笑着跪地叩首,“罪臣,领死!”
秦王政连看都懒得看。
让人将其带去廷尉狱。
等审问清楚,再将其毒杀。
秦王终究是念及那一丝的旧情。给昌文君留下最后的体面,而不是在闹市将其当众诛杀。
随着楚系外戚被逐,朝堂瞬间变得空荡荡的。宫内众人面面相觑,皆是沉默不语。李斯站在后面,面色如常。似乎对这一切,都是早有预料。
但凡有点脑子的就知道。
楚系外戚是有功。
可不能居功自傲。
自以为能干涉秦国决策!
秦楚两国终有一战,他们需要做出选择。不可能让他们骑在墙头,最后两面吃好处。就算楚国允许,秦王也绝对无法容忍。
掌握法、术、势的秦王,最厌恶的就是欺瞒和背叛。一次不忠,那就终身不用,这也是秦王做事的准则!
群臣鸦雀无声。
有人欢喜有人忧。
最高兴的莫过于是隗状。
他早年立下军功,担任县吏。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是荣升为左丞相。隗状对自身的认知很清晰,他没有公孙劫这么聪明和远见。可他胜在足够忠心,总能在关键时候站对位置。从头至尾,他都支持秦王。
对于大王而言,忠心有时比能力更重要。就像公孙劫当初在赵国,他的能力没人能挑出错来。可却因为处处和赵迁作对,最终被打为叛贼。
再说熊启也是有本事的。
他在宫中长大,饱读诗书。
这些年在幕后做了很多事。
可他不够忠心!
身在秦国心在楚!
就注定不会受秦王重用!
这一点,李斯就看的很清楚。他从不否认自己楚人的身份,但他是秦国的廷尉。不论做任何事,都是以秦国利益为先。
“汝父告病归频阳,此次攻楚就由你领兵。征南郡、南阳、巴蜀郡兵,再由李信将两万锐骑驰援,助小王将军夺取陈郢。”
“臣遵令!”
王贲同样是秦国的中流砥柱。
据说这次伐燕后,王翦是积劳成疾。当地天冷,很多将士都被冻伤。王翦立下赫赫战功,伐赵破燕也是终于扛不住了。无可奈何下,只得上书休养。
后续也只是攻楚灭魏,无需用上王翦这柄杀牛刀。王翦出手,那必须得是万乘大邦才配!
所以,秦王就选了王贲。
王贲自幼就跟在王翦左右,不知经历了多少场战事。灭赵时,王贲就作为裨将参与其中。更是秦王一手提拔上来的亲信,有劳军功的机会,自然得优先考虑。
他本来是有机会的。
偏偏他的仲弟蒙嘉背叛了秦王!
秦王虽免去蒙武这支的罪,可短时间内也别想得到重用。看着别人捞军功,他们也就只有眼红的份。
“王老将军灭燕有大功。”
“就为其进爵一级,至十八级大庶长。赐金百镒,玉璧两对。赏频阳良田百顷,加赐驷马大车,自中厩挑选四匹龙驹。奴三十六,布百匹!”
秦王政大手一挥。
上一篇: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