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都是朕连累了贤妻。”承辉帝一句话,给周皇后把事情说明白了。
“外面的事情,臣妾不过问,也不该知道。”周皇后表示,我不听,我不听。
实际上她早就知道了,后宫里的消息灵通人士早就在周皇后这里讨好过了。
“嗯,那朕就不说了。”承辉帝懒散的靠着,周皇后亲自动手,给他扇扇子,出在一种放空状态下的承辉帝,很快就进入了睡眠。
当皇帝真不容易的,白天很辛苦,晚上也很辛苦。
周皇后都想去提醒一下元春,让她稍稍的劝诫一下承辉帝。最终还是没开这个口,原因很简单,周皇后很了解承辉帝,知道他的性子,更知道他是个精力旺盛的皇帝。
还有一点,元春的出身,有很大的作用,毕竟荣国府还有个老太君。
承辉帝睡了半个时辰就醒了,梳洗前对周皇后道:“准备用膳吧。”
夫妻二人吃了晚饭后,承辉帝才对周皇后道:“江南甄家的老太君与太妃是好友,新任江南道御史上奏弹劾甄家十大罪状。有人说,这是朕的意思。”
承辉帝愿意说,周皇后就安静的听,一个字的评价都没有,心里倒是想起了自己家里的老父亲和兄弟们。周家倒是没欠户部的钱,只是家中的长子,一直被周皇后压在翰林院,不让他外放为官。
“长宁侯上奏,喜得新孙,想要个恩典,你的意思呢?”承辉帝语速很慢,似乎在说一件很艰难地事情。
“不用理睬,臣妾还不知道他么?家里多个牛犊,都想要个恩典。以后周家的事情,陛下只管让他们来找我,看我不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
周皇后说这番话时,语气变得格外严厉。
承辉帝知道皇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忍不住叹息道:“贤妻看着赏点东西吧。”
这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周皇后还是补了一句:“周老二眼高手低,学问做不好,修书也不积极,在翰林院呆着惹祸也不会是啥大事,臣妾还能看着点,要是放出去,怕是要出大事情的。臣妾恳请陛下,一定不要让周冲外放为官。”
宫里这些女人,承辉帝这段时间只在周皇后和元春那是有原因的。
过了一日,因为顺天府考官的事情,礼部尚书李清上奏,请陛下定夺。
承辉帝为此专门把李清叫来独奏,屏退四周后,承辉帝才说了交心的话:“明年春闱,朕的意思由爱卿主考,今年的秋闱顺天府主考,爱卿可有推荐?”
李清被这话弄的事惊喜交加,惊的事顺天府在天子脚下,乡试的主考素来都是陛下钦点,即便是阁臣+礼部尚书,也不好推荐私人。喜的是明年会试的坐师,看意思陛下酬功呢。
“臣并无合适的人员,陛下可从翰林院挑选英才为主考。”
嗯,承辉帝稍事沉吟,点点头认可了李清的说法。君臣之间的这场交锋,算是打了个平手。如果李清不识好歹,想要推荐人来做乡试考官,暂时是没事的,一根刺在承辉帝的心里埋下了。别管你推荐的谁,青云党人的标签就贴上了。
还记得孙华正给周况扣的【朋党】帽子么?青云党是不是【朋党】?
这还真就不是承辉帝的恶趣味,根本就是一个帝王心术的具体表现。
提到翰林院,承辉帝就想起了周皇后的弟弟周冲,周皇后为长姐,家中三个弟弟,长子读书不成,在家伺候老丈人,此子周冲则是进士出身,在翰林院呆着。
选周冲为乡试主考不是不行,问题是,周冲没有基层官员的经历,太祖的规矩没有县府两级经历不能入阁。另一方面,做了乡试主考后,只要不出大问题,官阶肯定是要上一步的。
承辉帝有点回过味道来了,李如水这是在小小的恶心朕一下么?
第94章 乡试
想起周皇后关于小舅子周冲的提醒,承辉帝心头的怨念又加了一分。
一个一个的,都不是省油的灯。
顺天府主考最终落到了翰林院一个叫王之望的三十出头的翰林头上,这哥们算是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给砸晕了,好悬没笑晕过去。
他这个翰林是六品,乡试主考之后,自然是要升一级的,不然他还要在翰林院熬日子。
因为是皇帝钦点,王之望照例是要上奏谢恩的,走程序还要面君。
据传王亶望面君的时候,承辉帝只是简单的免礼几句,就给人打发了。
张廷恩休沐日把贾琏提过去,顺嘴说了一下王之望这个人,以及承辉帝对王之望的评价。
【学问自然是好的,不像个能做事的官,且放出去历练几年再看。】
贾琏也没太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八股取士制度下,能考中进士肯定是智商足够,能不能做事则是两说,还是要看人的。
小舅子吴安中最近隔三差五的要见一见贾琏,算经这个东西不会的时候,真的要找人教。找人教还学不会的,大概率就是智商不够出色,这种情况也没啥好选择,题海战术用上。
这俩一个都是题海战术,只不过一个是制艺,一个是数学。
张廷恩非常的负责,休息日一定抽空给贾琏改卷子。
这日看完卷子后,忍不住掩面叹息,这学生真不知道是怎么教出来的。
吴安中在一旁见姐夫叹息,拿过卷子看了起来,看罢后忍不住好奇的问:“姐夫,贾兄这卷子虽不惊艳,却也不算差的。”
说话的时候,吴安中还是有点自豪的,算经比不了你,学问之道我不差的好吧。
贾琏站在一旁听了也没生气,就是陪着笑容。
没曾想张廷恩看着小舅子,再次掩面叹息,搞的吴安中多少有点尴尬,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张廷恩这才开口打击小舅子:“琏哥儿的文章看似没有特别惊艳之处,然则通篇看下来,四平八稳,读起来却又一气呵成之感。这番斟词酌句的工夫,你能做到?”
贾琏听了顿时欢喜不已,笑嘻嘻的上前问:“老师,我这算是阶段性出师了么?”
“乡试十拿九稳,会试就不好说咯。”张廷恩给了个比较稳妥的答案。
“学生没想那么远,等乡试过了,找一找李山长的时文集读一读,投其所好嘛。”
吴安中在一旁听的事目瞪口呆,他还是太年轻了一点,觉得更为年轻贾琏投李清所好的行为,有那么一点点的无耻。关键是还敢就这么说出来,你老师在场呢,我都替伱尴尬。
张廷恩却是一点都不觉得没啥不妥的,反倒是颇为欣慰的指点:“琏哥儿的想法是好的,安中要好好学学,为了会试能过不丢人。届时,只要文章水准过硬,李如水想鸡蛋里挑骨头,怕是也拿琏哥儿没办法的,顶多给你弄个三甲。”
“三甲也挺好,我不贪。”贾琏还挺高兴,对于他来说,三甲真没啥影响。努力考金山,真不为做高官,就是为了在贾府里能继续荣华富贵的过下去。
有个进士的头衔,今后在宁荣二府,那必须是横着走的。回头再去找薛家,合伙做点买卖,紫薇舍人这个短命鬼,我一定会把你的老婆女儿照顾好的?
满脑子龌龊年头是啥时候有的呢?贾琏一时想不起了,哎,好像是从尤氏的背影开始的,都怪贾珍!都是贾珍的错,我肯定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看贾琏如此高兴,张廷恩忍不住提点一番小舅子:“你看琏哥儿这心态就挺好,患得患失为科举大忌,成也好,败也罢,左右不过走那么一遭。”
吴安中见姐夫偏心,干脆找借口走人,去找姐姐寻找安慰。
师徒二人对话时,张廷恩才叹息一声道:“安中这个性格,进了官场没个三五年的摔打,怕是很难摸清楚其中的门道。”
贾琏听了大大咧咧的回应:“怕什么?有老师撑腰,不是还有我在么?”
张廷恩见状,想吐槽都无从谈起,毕竟人家是有资格这么说话的。出身荣国府,还有个太尉王子腾作妻舅,也就是王子腾没亲女儿,有的话直接顶上了,还有王熙凤啥事情。
张廷恩还是提醒一句:“你那妻舅摇摆的厉害,太上皇身体健康还好点,年龄大了有个风吹草动一病不起,怕是要影响朝局的。”
“这就难为人了,学生可左右不了太尉大人。甚至宁荣二府的当家人,一年半载的我都未必能左右。四王八公之间,勾连太深了。他们这些人,势力越大,距离倒霉的日子就越近。”贾琏在张廷恩面前,说出了任何人都听不到的话。
当然这不是真话,贾琏的真心话还是想弄死这俩,到时候自然掌握两家的话语权。
具体如何下手,贾琏一时半会的还没想好,或者说还在等机会。
亲自动手肯定是不行的,得让别人出手,自己躲在后面谋划即可。
张廷恩会错意,觉得贾琏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一旦科举有成,会影响贾赦和贾珍这俩人,让他们向承辉帝靠拢,这样从内部分化四王八公,也符合承辉帝的心思。届时,有这份功劳傍身,贾琏进步的速度能更快一些。
相比于明朝中后期外戚为官难有大用,大周朝是不存在这个规矩的。
真要让张廷恩知道贾琏的真实想法,估计要捂着心脏骂畜生,今后学生孝敬的补品也不敢吃的。至于现在嘛,张吴氏端来的银耳燕窝汤,张廷恩喝的很爽。
时间过的飞快,贾琏在家读书,收润笔收的手软,时间哗哗的过,转眼就到了九月。
乡试前一天,天公不作美,稀稀拉拉的下起了小雨。这让桂香很是担心,二爷要是被淋坏咯,这怎么得了,我的姨娘梦还没达成呢。
日子越过越腐败的贾琏倒是一点都不担心,特意让桂香在考箱里放了一百两碎银,不是不想多带点,奈何太沉了。笔墨纸砚,点心蜜饯,还有一床被子。再三检查之后,桂香还是不放心,又检查了一遍。
贾琏看着心都抽抽,不就是个乡试么?我这种出身的人,下面的人谁敢为难我?
即便是考官看我不顺眼,最多就是不给个好名词,乡试主考没那么不长眼,不会亲自出马来龙门口搜身的。想是这么想的,不能说出来安慰桂香,贾琏担心自己乌鸦嘴。
这次乡试,荣国府和宁国府都很重视,荣国府重视主观因素是贾珠也要考,宁国府重视自然是奔着贾琏去的,毕竟贾珍的心里,贾琏的价值更大,尤其是贾蓉跟在后面混的不错。
家里的长辈自然不用送太远的,同辈的贾珍领衔护送,带上二十几个家将,大房这边贾琏比较低调,就带了长随和桂香相送,二房那边声势要浩大一些,李纨带队,丫鬟四个,家仆四个,怀里还抱着一个贾兰。
来到考场外,雨停了,贾琏心里默默的想【好兆头】。
穿越这种事情都能发生,就不要提什么封建迷信了,神神叨叨一点很正常。
卯时一到,三声炮响,龙门口打开,主考官搬把椅子坐在龙门边,看着下面的兵丁搜身。
大周朝不算是给读书人面子的,搜的非常严格,解开衣服搜一搜,考箱考篮也是重点,头发也要打散了,免得藏东西。
贾珠这家伙很有意思,排队的时候都不跟贾琏一条道,这边贾珍陪着说几句闲话,那边李纨倒是频频看贾琏这边,心里默默叹息。通过李守中那边,李纨知道一点贾琏的底细,文章好坏不说,贾珠肯定是不领先的,算经就别提了。
深知丈夫秉性的李纨,心里很是担忧,万一贾琏过了,贾珠没过。公公婆婆那边怕是要作起来的,贾珠本身就精神属性不强,在被公公婆婆搞一搞,怕是要出点乱子。
表情平静的李纨,眼见无法跟过去时,对贾珠道:“夫君也是一时俊彦,一定能过的。”
正在感觉良好的贾珠得了鼓励,很是得意的扬眉一笑,顺便瞥一眼好像没睡好的贾琏,回了一句:“多谢贤妻,今科必过。”
随着队伍一路往前,兵丁拦下相送的人们,贾琏不得不一手拎着箱子,一手抱着被子。脑子里意外的浮现出绿皮火车,心道:【这是赶考呢,还是去当农民工?】
轮到贾琏的时候,考官居然站了起来,死死的盯着两个负责搜身的兵丁,贾琏有点意外,这考官也想为难我?好在过程比较顺利,即便是看见考箱里的碎银子,主考大人的眼神依旧入常,贾琏心里默默的想【别给我安排个臭号就行。】
搜身完毕,登记取牌的时候,贾琏提前取的五两银子落在书吏的脚下,再用脚踢一下。
后面的人还被堵在门口没进来,书吏会意的微微一笑,手上动作加快。
出了办事房,又小吏亲自相送,接过贾琏的考箱和被子,一边送一边表功:“这位爷,考棚已经提前扫好,油布也钉好了,遮阳棚也弄好了。您想喝点好茶,吃点好的,言语一声。”
你看,这就是潜力客户的待遇,小吏们的眼神绝对不会看错的。
到了考棚仔细打量,距离厕所至少一百米,甚好!
每逢科考,苦哈哈的办事小吏们在龙门内挣点钱的事情,考官们肯定是不会说啥的。都是要过日子的,都是要吃饭的嘛。
带路小吏帮着把被子和箱子放好,转身冲贾琏点头哈腰的说话:“这位爷,可有吩咐?”
贾琏知道他是讨赏,自然不会吝啬,丢过去二两碎银道:“我要睡一会,别让人打扰。”
“谢过爷的赏,您歇着,保证没人打扰。”
展开被子,裹着被子先补个觉。
一觉醒来才发现,考卷蜡烛之类的东西,全都摆好了,门口小吏还在站岗。
谢过门口小吏,梳洗一番,贾琏要了一杯茶,不紧不慢的打开装卷子的文件袋。
第一场最为关键,八股文写的水准,关系到考官的第一眼感觉。
下一场经意和诗赋,对于考官而言,就是看看格律韵脚的事情,好不好没人在意。
这鬼地方贾琏是一会都不想多呆的,能快就一定尽量的快。这个时候熟练度发挥作用了,看一眼题目,贾琏大概心里有谱了,稍稍斟酌就开始落笔打草稿。
两篇文章写完,贾琏也没着急检查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而是先起身去了趟厕所。回来的路上才看见,对面就隔了三个号舍里,贾珠顶着黑眼圈,正在满头大汗的挥笔。看这意思,这位堂兄的紧张程度不低啊。按说已经是第二次考了,有经验了,这心态不行啊。
慢悠悠贾琏笑了笑,专注的贾珠没注意到他,一路走来,贾琏没有了当初县试时的紧张,心态轻松的还有闲心观察一下考棚里的考生们,真可谓千姿百态。
不过说起来,所谓的臭号,那是真的臭,还在昨日下了雨,不然能更臭。
贾珠的死活,贾琏并不关心,毕竟提前知道答案了。李纨这个可怜的女人,成为一个小寡妇的日子不远咯。真不是幸灾乐祸,贾琏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与他人的共情。
检查完毕继续,前两天把所有文章写好,并检查多遍,第三天起早,贾琏又是一杯茶先上来,然后平稳情绪,开始誊抄。
誊抄的时候不能一口气抄完,那样反而容易出错,贾琏以抄三篇停一下为节奏,午饭都没吃,就吃了两个蜜饯,下午两点不到,贾琏抄完之后,花一个小时仔细检查。
看着一字不错,丝毫不犯忌讳的文章,贾琏真的替古人难过了一下。
三年一届啊,就这还是读书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其中各种有人作弊,自己这种撒钱的,难道就不是作弊么?世人要的公平,任何时代都没达成过。
果然是缺什么,才想要什么?
收拾行李,整理考箱,贾琏交卷了。随后又是第二场,第三场。
三场九天的考试,折磨着每一个考生的身体和精神,总算是熬过去了。
结束的时候,站在龙门外,有是一番人生百态,有的瘫软在地,有的嚎啕大哭,有的……。
第95章 张榜日的嘴脸多
乡试结束后就是紧张的批卷子,经意、算经有标准答案,批起来自然最快。
诗赋可以忽略不计,没啥可说的,最重要的还是制艺文章的批改。
主考官王之望自然不会亲自上阵批卷,他需要做的事情是给下面的考官推荐的前三十名最后排名次。就这还要与两位副考官一起商议之后,在做决定。
程序大概是这样的,算经的卷子六十分以上的挑出来,然后再看文章。这个就很有讲究,以往都是差个三分之内,也算是及格。今年不行了,皇帝亲自交代过,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不能过关,差一分都不行。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是这一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想做手脚的也来不及了。
今后肯定会有办法的,不然考官们不是白辛苦了么?
三十份卷子,由两位副考官负责,每人取十五份卷子出来,汇合之后与王之望一起商议,决定最终的名次。王之望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拿到卷子时先看走马观花的看看一遍文章的开头,看完了才问一句:“这些卷子里头,哪一份算经成绩最佳?”
副考官甲:“暂定排名第一那份卷子,算经是满分,经意满分,诗赋及格,制艺上上。”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