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林如海其实也很不理解,江南官员是怎么想的,怎么敢这么做的?
现在又不是王朝的末期,是特么的盛世。皇帝兵强马壮的时候,各位也敢如此欺君?
不过林如海还是要尽力的抢救一下这些官员的,毕竟他是内阁首辅,李清和岳齐能支持他,也是因为商量好了,尽量减轻罪名。
这么做的原因呢,一个是内阁自身的原因,江南的问题,内阁没注意到本身,就是失职了。
李元的话已经很客气,没指出内阁失职,就是在给内阁下台阶呢。
“两江总督以及江南各级官员,确实有失职之嫌。朝廷还是要处置一番的,事有轻重缓急,官员的事情放一放,先整顿商税,把钱收上来。”
林如海又出来做最后的挣扎,免得整个内阁都扣上一顶失职的帽子。
李元冷着脸坐着不说话,气氛突然变得沉重。皇帝虽然是新君,三十多岁的真龙天子,那也是能吃人的。
“陛下,先帝之时,贾不器曾配合孙阁老整顿江南商税,他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不如就让他亲自走一趟,负责整顿江南事务。另外,全国范围内的工商整顿是个大事,需要时间准备,可以等江南的结果出来了,再行推动。”
方颂站出来说了一番话后,李元不给其他人讲话的机会,立刻道:“方卿此言大善,就这么定了。宣贾琏来此,朕当面问问再说。”
会议暂停,李元离席之后,李清怒视方颂,低声道:“你嫌事情还不够大么?让贾琏来查?”
方颂冷笑道:“别人去查,能查出什么?能向陛下交差么?陛下能满意么?”
林如海道:“行了,不要吵了!事已至此,还是另做打算吧。”
其实李清也知道,方颂说的是大实话,别说江南了,别的地方想要整顿这种事情,那真是要足够强硬才行的。
说到风格强硬,这朝中的大员,有哪个能和贾琏比呢?
根子还是在皇帝这里,他希望能好好整治一番,并且对内阁没有足够的信任。
说到底,这还要怪内阁自己,早发现问题,早解决不就完了么?
那么内阁已经发现了么?当然发现了,只不过不想多事,别以为内阁大臣多高多大,内阁也是个草台班子。
户部有过上报,分管的阁臣李清也批复过,甚至还敲打了户部,让他们转达下去,事情不能过了。
可是结果呢?他们改了么?
真要改了,还能有这个事情发生么?
所有事情都是在对付,能对付过去,事情就算过去了。
认真?认真不了一点。得罪人的事情,好处进了国库,又不是进自己的口袋。
下面的官,每年的各种孝敬,那不得帮忙遮掩一点么?
你拿钱不办事,以后谁给你送啊?
有时候真不能查,一查就是塌方!不存在个别人的问题。
贾琏这边一直在办公室里等着呢,事情是他发起的,心里能没点数么?
方颂一定会把该说的话都说出来,皇帝是否接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果然,内侍前来宣见,贾琏谢过之后,起身出门。
至会场,见诸公都在,自然的先见礼,面子上的工夫不能少咯。
没一会李元也到了,让人把公文给贾琏看罢后,李元无视内阁大臣们,直接问贾琏:“先生以为,江南官员如何?”
贾琏稍稍思索后,很肯定的回答:“问题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如何处置,陛下还需谨慎。”
李元奇道:“哦,先生何意?”
贾琏正色道:“做事情离不开官员,江南官员一锅端了不现实,朝廷处罚也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李元听了冷笑道:“朕还处置不得了?”
贾琏摇头道:“陛下自然是能处置的,只不过先帝一贯的做法,严惩首犯,胁从不问。”
李元听了顿时沉默,低头看着桌子,久久不语。
第647章 大规模长距离快速调兵演练
【世人皆云贾公乃先帝政策最忠实的执行者,今知矣。】
李元的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段文字,下意识的联想到承辉帝的一些做法。
“那便如先生所说!”李元松口了,没有了此前那种要搞扩大化的意思。
贾琏也松了一口气,毕竟今非昔比也。先帝与今上的威望相比,不如多也。
承辉帝时期贾琏嫌他不够狠,李元时期贾琏嫌他太狠了一点。
“此番对外还是以整顿商税为目的!”贾琏又提了一个要求,李元点头:“准了!”
“此番南下,微臣要调兵一镇随行,检验一番铁路运输军队的效率,届时部队不过江,屯兵浦口即可。”
贾琏再次提出一个要求时,没等李元说话呢,李清开口:“不可,绝对不可。”
“李相欲替陛下做主耶?”贾琏似笑非笑,李清丝毫不怕被扣黑锅,挺胸昂首:“动不动就调兵随行,居心何在?”
“哦,李相是在怀疑贾某人有谋反的嫌疑。”贾琏恍然大悟的样子。
方颂及时的补刀:“李相看谁都像逆贼,除了他自己。”
林如海一看这阵势不对劲,立刻开口:“好了,当着陛下的面,别丢了内阁大臣的体面。”
李元平静的看着这一切,这个时候林如海出来纠正风纪和仪态,还真是恰到好处。
“贾卿之请,朕准了!此番贾卿以代天巡视两江之名南下,赐金牌令箭一方,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李元没有继续找内阁麻烦的意思,果断的做出了决定,随即宣布散会,并留下贾琏。
君臣二人独对时,李元示意贾琏一道随意走走。
“朕登基一年有余,每每遇事,总会想起昔日父皇是如何解决的。”李元似乎在自言自语,贾琏默默的跟着当听众。
【论年龄,朕还长先生两岁呢。】李元突然想到了这里,心里虽然有点不舒服,还是站住无奈的苦笑摇头,丝毫不介意贾琏就在一旁。
心里的一关过去之后,李元心态平和了,对贾琏笑道:“今日若非先生拦着,朕恐怕要犯错了。”
贾琏笑道:“那也不至于,不过是多费一些手脚罢了!官也好,绅也罢,成不了气候。历朝历代,真正能威胁到皇权的,还是底层百姓。而底层百姓,但凡能看见活下去的希望,都不会铤而走险行造反之举。官绅勾结于当下造反之举,师出无名,不过是自取灭亡。臣所虑着,地方上无论大乱还是小乱,遭殃的还是百姓。”
人在底层的时候,想法是一回事,人在高层时,稳定真的是压倒一切。只有稳定了,事情才能有条不紊的处理,乱了就要多费手脚增加成本。
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去看,有时候底层百姓利益受损了,不闹一下是没人管你死活的。
偏偏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必须联合起来闹一下,逼着官府重视后认真的解决。
偏偏这个国度是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基因的,一个搞不好,真就是糜烂一省的局面。
贾琏大概是本朝最特殊的一个臣子了,特殊就特殊在,他日常是一个文臣,一旦需要随时可以带兵出征。
圣旨下达后,兵部不得不全力配合,将此次军队南下的行动,作为一次长距离大规模调兵的演练。
贾琏也没着急立刻出发,而是先去了兵部,与兵部尚书碰头了,要求兵部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调动一个镇的兵马,需要粮草多少,火车几何。
这是一个新问题,兵部方面也是头一次遇见。贾琏没有隔绝兵部,而是主动要求配合,这让兵部方面舒服了很多。
贾琏告辞回家,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次日来到兵部看行动计划时才发现,兵部这边因为不熟悉情况,忙了一天计划还没做完。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兵部绝大多数官员没有从军的经验,他们能做的计划就是等军方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做计划。
这种现象迟早是要误事的!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
不过贾琏没打算去纠正,至少现在不该去纠正。就现在这个制度,兵部的官员没有从军的经验,真未必是坏事。
至少方方面面的因为这个看似低效的制度,安全感会高一点。
任何情况下,军队不得干政这一点是没毛病的,将来的就算要军改,也是朝着军队不得干政,不得经商的方向去改。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除了新军,其他军队是没有退伍一说的。
即便是神机镇这个最近代的军队,一般的士卒也需要服役五年才能退休。基层的一些老卒(类似军士长),服役期则是终身制。
慢一点就慢一点吧,贾琏并不着急,还很愿意配合兵部,按照规则来调兵。
大规模长距离调动军队的首次演练,期间也出了很多问题,铁路局和兵部之间的,铁路局和军队之间,联络协调等工作,大家都是头一次。
贾琏很有耐心的等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磨合出一些经验来之后,速度也加快了。
三日之后,神机镇一部开始登车。一趟军列一次运输一个营齐装满员出发了,随后又是一个营有序等车。
速度上来之后,一天之内连发十几趟车,两日之内完成了一个壮举,连人带装备,一万五千余人带牲口,全部装车完毕,贯穿半个国家,行程三千里。沿途火车除了停车加水加煤,一概不停车。
头一次乘火车行军的神机镇官兵,在闷罐车里那真是骂骂咧咧,非常的难受。
但是真的快啊!短短两天的时间,第一趟军列抵达浦口车站,官兵们像牲口一样被赶下车后,全都活过来了。
但是军官们像催命鬼似得,要求大家动作快一点,再快一点,给下一趟列车让地方。
这次大规模的运输军队演练,对于铁路局而言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期间也出了不少乱子,好在没出车祸,不然那才叫大乱子。
军方骂娘的地方在于,经常是一个标(团)两个营到了,还有一个营过了两天才到。或者是一个标全部到齐了,所属发炮兵没到。
乱归乱,但是铁路局还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从准备到全部运输抵达,前后七天的时间,完成了将一个齐装满员的镇(师),从京城运到了浦口。
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没有火车,一个镇(师)想全须全尾的从京城到浦口,至少要一个月。
神机镇抵达浦口之后,立刻接管了当地防务,随即完成展开,通知地方,在此演戏一个月。并表示,演戏期间,地方不得干涉。
突如其来的大军进驻浦口,把地方官员给吓尿了,也没听说哪里造反了,如此的大动干戈。
事先接到一些消息的江南官员和缙绅们,则是被吓的最惨的。
有的消息是瞒不住的,尤其是贾政上奏弹劾江南商税的事情,根本就瞒不住。
随后内阁开会的结果,也已经传到了江南。谁能保证,神机镇不是冲着镇压江南来的?
贾琏的专列是最后抵达浦口的,随行的有神机镇统制张彪以及兵部右侍郎崔晗。
张彪并非贾琏的熟人,此人出身边军,曾入军校进修一年,去年被李元看中,出任神机镇统制。
此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其幼妹为李元新纳之妃。所以张彪算是新贵。
从此人身上可以看到李元在要害位置用人的标准,他并不喜欢用宗室,更愿意用外戚。
比如说九门镇守统制,就是如今皇后的弟弟王子文。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从军经验的货。
好在李元不算过分,没有染指京营其他三个新军镇,否则岳齐和兵部血压失控是肯定的。
实际上整个运兵过程,张彪作为统制并没有发挥的余地,他就是坐在那里,等着副官不断的汇报,哪个部队干啥了。
所有事务都是参谋处在做,只是参谋处会及时报告而已。
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天了,从上任神机镇起,张彪就察觉到了这个现象,神机镇真正做主的人是参谋长。
而参谋长则是正经的皇家军校毕业,在神机镇内从队官做起,十年之后升任参谋长。
对了,同样是新军,京营其他三个镇不是这样的。唯有神机镇是最特殊的。
都说神机镇是贾琏一手打造的军队,张彪以前是不信的,真的上任之后也信了。
同为新军,神机镇就是有着不一样的气质,从上到下都很特殊的气质。
传统军官出身的张彪,哪哪都不适应,但是他比较聪明,没有张扬,一直在默默的观察和了解。
贾琏抵达浦口后,入住上次的庄园,也没有着急过江,而是休息了三日。
抵达浦口的第四天早晨,贾琏起来后,神机镇参谋长范平来汇报:“东海舰队六艘战舰奉命抵达江面。”
贾琏这才汇合张彪与兵部侍郎崔晗。
“二位,本官今日渡江,二位在此坐镇,回头铁路局总结此番长途运兵的得失。实在闲来无事,可以去军中走走看看。”
张彪和崔晗这才知道,贾琏非但调动了神机镇南下,还另外调动了驻扎松江的海军东海分舰队。
江对面的下关码头,等待在此的熊方心情糟糕至极,尤其是看着身后江南巡抚等官员,吓的面如土色,更加剧了糟糕的心情。
这帮王八蛋是怎么想的?江南地区的经济发达,这些年可以说飞速发展,商业税却几乎没变化。
别说五年前了,八年前就是这个水平了,贾政还算是客气的,没有往前追溯。
如果说没有啥变化就算了,偏偏这么些年,江南地区的各种企业新增很多,一些老企业也壮大了很多。
太远的不说,单单说金陵附近的各个私营铁厂,站在江边都能看见的高炉烟囱,真当别人是瞎子么?
国内三大钢铁产地,从北到南,顺天府,金陵府,广州府,真要论流向民间的产量,苏钢排第一的好吗。
还有棉布,昔日松江棉布质量居全国之首,如今大量使用蒸汽机,产品沿江而上,深入西南各地的同时,产品在南洋的新增销量惊人,实际上松江棉布的总产量和销量比以前高了很多。至于对内陆的民间纺织的影响,那就不是江南资本考虑的问题了。
南洋为何成为了松江棉布的新增销量市场呢?原因很简单,松江棉布的手工纺织质量好,南洋各地移民认这个牌子。最主要的,南洋移民有钱,消费的起也愿意消费。这才带飞了松江手工棉布的销量,大大低效了北上市场以及东洋市场的丢失。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