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64章

作者:断刃天涯

  这话你还不能说林如海是在拍马屁,但他却真的是在拍马屁了。

  余下阁臣纷纷起身附和,心情不错的李元笑道:“既然诸卿皆此意,尽快拟个条陈上呈!”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现在是四月份,恩科能赶在年内举行。

  内阁上下也很满意,他们算是为天下的贡生们争取到一次恩科的机会了。尽管皇帝一直拖着,拿这个作为筹码,逼着内阁就范。

  前面内阁颁布了明年乡试的规则后,邸报发出去没几天,民间报纸还在就此事议论纷纷,不少顽固派还在报纸上反抗“暴政”,后脚跟着恩科的消息就出来了,这一下没人去讨论“暴政”了,更多的人都在关心恩科,发现报纸上的内容里没有提到恩科要加入实学内容后,次日的报纸上多了一些强调,为能参加恩科以及明年春闺的贡生感到庆幸,可以有连着两次机会,不必考实学的内容。

  舆论场上吵架归吵架,因为国家政局稳定,民间的舆论很难掀起太大的动静。

  有机会参加恩科的贡生,也没心思发表政论,都在抓紧赶路。恩科放在十月初,这个时代的交通,远一点接到消息都是一个月后,还要进京赶考,免得耽误时间。

  恩科的事情有礼部去操心,内阁大臣们有的是处理不完的公务。

  这不,上一次提出军改建议的岳齐,奏本被留中不发之后,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官以及勋贵的压力。

  都是将领,谁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军队装备好一点,每年能拿到的拨款多一点。

  岳齐能坐稳阁老的位子那也是有一批将领支持的,各边军军镇的将令,各省的将令,都在盼着岳齐能为大家谋福利。

  周帝国的军队大概分三个部分,一个是京营,一个是各省的驻军,一个是边镇的驻军。说到待遇最差的,应该就是各省的驻军了。

  说到军改动力最强的,自然是各路边镇,原因也很简单,过去他们是最强的战斗力,首批军改之后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大不如前。

  岳齐是边军的出身,各路边军很自然的拥护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一次奏本被留中,岳齐不甘心,自然要再上一次。

  经过贾琏帮忙算账之后,李元心里有底了,给了岳齐一个当面奏对的机会。

  岳齐还挺高兴的,赶紧准备好各种说辞,争取先在皇帝这边通过,才好在内阁会议上正式拿出来谈,通过了才好走流程。

  君臣见面之后,李元主动问岳齐:“岳卿所奏之军改,预计花费几何?”

  岳齐愣住了,怎么上来问这个,他可没算过这笔账,犹豫了一下岳齐道:“微臣没算过。”

  李元也没生气,笑着再问:“新编的京营,基层军官以皇家军校毕业生为主,高级军官也需要去军校进修,成绩合格才能领兵。试问岳卿,如今的军校生数量是否足够军改所需,旧式将领能否通过军校的考核?”

  岳齐又愣住了,他所有的准备都没发挥作用,主要是他主观上认为,李元不懂军事。再者,当初承辉帝搞京营的军改,也是放手交给岳齐来做。没有问这么多东西,经费给的充足。

  岳齐之所以被问住了,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京营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长期受到勋贵把持,承辉帝有强烈的改变京营的迫切心态。

  李元则不一样,完成了京营的军改后,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力量没了,全国性的军改变得没那么迫切了。

  一旦没那么着急了,那么算账的事情自然就变得重要了。

  还有就是,贾琏编练新军,那是为了开拓南洋,并且也实际上的拿下了南洋大片疆域。

  岳齐的军改呢,目的何在?完成军改后,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没有?如果都没有,那么军改的必要性何在呢?

  都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实际上朝廷也差不多,如果没有迫切的军事压力,朝廷为了省钱,真的没有改变的动力。

  李元也一样,贾琏给他算了账之后,李元甚至怀疑,岳齐是不是盯上了内帑的那点存款,还是说太仓难得有点存银被看上了。

  同样是军队,李元是见识过南洋新军的战斗力和军纪严明的,所以即便是要搞全面军改,他也倾向于用贾琏来搞,不会用岳齐。

  即便是用岳齐,也会让贾琏那边拿出一个规章制度,让龙禁尉负责监督,不会给岳齐太多操作空间。

  被问住的岳齐,意识到哪里出问题了,小心翼翼的问一句:“陛下,军改有京营为例子,所需花费以及人才也不必一步到位。”

  李元现在沉稳的多了,也没着急驳斥岳齐,而是平静的表示:“朕知道岳卿也是为了国事,不如这样,回去拿一个全面的方案出来,先在兵部讨论通过,再送内阁集体商议,朕这里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

  岳齐听了顿时长出一口气,事情没有太糟糕,赶紧起身应承:“微臣着急了,这就回去准备。”

  李元很客气的送走他之后,转身回来就对身边的胡敏道:“这厮欺朕太甚!哼哼,朕也是见过新军的,岂容此辈欺我。”

  胡敏只能做一个安静的听众,秉承绝不干政的理念。

  好在李元也没多说,就是随口一句就作罢了,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堆起的奏本,叹息一声,继续忙碌。

  这已经是内阁过滤之后的奏本了,承辉帝时期有个御前秘书处,李元登基后暂停了。

  现在一看事务太多,一个人处理太辛苦,李元又动了重启秘书处的念头。以前的秘书班子,那是先皇信任的人,现在的自然用自己的。

  为了这个,李元还特意发了一道中旨去内阁,表明不会搞大赦,却要赦免几个流放南洋的臣子归来为秘书。

  之所以叫秘书处,那是李元学贾琏搞的。贾琏身边就有一个秘书处,帮忙处理各种事务。以前叫幕僚或师爷,贾琏最近给改了。

  这一类的细节,可见贾琏对李元的影响。

  林如海见到了中旨,法理上他是有权利驳回的。不过这点事情不至于跟皇帝作对,不就是几个被流放的官员么?

  与内阁其他人打了个招呼,通报一声之后,林如海就批准了,随即以正式的圣旨下发南洋。

  至于大赦的事情,林如海还真的无所谓,毕竟那么多被流放的官员,都是当初张庭恩在任期间干下去的,林如海手里也没少沾案子。

  让这些人在边疆为国做贡献挺好,至于民间的案犯嘛,那更无所谓了。朝廷这些年不断的移民实边,因为地方官没有积极性,效果不佳。反倒是民间不少主动逃边的人数很多,其中以河北山东逃亡关外,陕西百姓私自逃亡甘肃甚至新省的也不少。规模最大的还是南洋各地的移民,官方做的最好的是广东和广西,其次就是民间商行也在做。

  类似的移民,内地的缙绅积极反对,地方官也没有积极性。这几年处理了很多官员,效果也不明显。

  原因也很简单,作为最基层的长官县令,手里的权力也就那样,很容易就被士绅架空了。除非县令是个强势的性格,不顾个人政绩得失,狠心要与士绅硬碰硬,这种官员很少,少的可怜的少。

  闽浙那边也有不少移民的,都是民间在组织,官方同样没啥积极性。只不过闽浙山区的民风彪悍,敢于冒险,地方士绅没有太多办法拦着。

  总之,皇帝要捞几个官员在南洋同甘共苦的官员回来,那都不算事。

  至于民间的移民嘛,地方官员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没人愿意冒着得罪内阁的风险去阻拦私逃沿海移民。

  关于在科举中全面推行实学内容的圣旨下发后,实学的教科书迎来了新一轮的销售高峰。

  对此礼部很不厚道的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从京城的贾家的书店以成本价买了一批教材,然后发往全国各地,按照定价翻倍后卖给各省。

  各省教育机构不买还不行,这个量是必须完成的,等于是强行摊派了。

  这种事情自然是上行下效,到了省一级,礼部发来的教材肯定不够用的,所以干脆的自己刊印一批,压给下面的各级学堂。并发文强制各级官方学堂,不许用民间的教材,只能用官方的教材。不就是摊派么?谁还不会似得。

  实学教材有没有全面推广不知道,反正卖教材先挣一笔。

  这个事情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主要是广东和广西两省好几年前就开始搞实学教育了,他们的教材都是免费的。

  因为报纸的缘故,各省之间的信息传递要比以前快的多,也广的多。

  两广这边一看礼部发来的教材,以及要求摊派,很直接给顶回去了。表示两广不需要教材,我们自己有的是。看在礼部辛苦运来的面上呢,两广这边给一个成本价和运费,高价就别想了。

  这事情传开之后,其他省份的读书人不干了,凭什么我要用高价的教科书。

  一开始闹的只是湖南和福建两省,后来消息渐渐的往内陆传,一个月前后,全国都因为教科书的事情闹腾起来。

  各地的御史很自然的要上报,各级官员也要处理后上报,内阁那边接到上报后,内阁小会议上林如海含蓄的批评李清做事不靠谱。

  李清被骂了也没法子,只能捏着鼻子忍了,转头李清把礼部的官员叫来,含骂量很高的一顿问候。让他们自己想法子解决。

  李元也知道了这个事情,表示叹为观止,就这点事情,礼部也要挣一笔钱,真是朝廷的好官啊。

  相关奏本,内阁没有转呈御前,自己就处理了。实在是太丢人了。

  礼部给的解释很扯淡,时间太紧了,所以才出此下策,这不是为了各地的学子着想么,怎么还落了个不是。

  最终还是没有闹起来,因为内阁难得雷厉风行了一回,御前内阁会议上,内阁提议罢免负责此事的礼部侍郎,并且得到了李元的批准。当然李元没那么好相与的,觉得这些人是在与皇帝作对,毕竟实学入科举是皇帝的新举措。所以,罢免一个侍郎是不够的,这一条线上的所有官员都得罢免,如此才能给天下学子们一个交代。至于费用嘛,礼部从朝廷拨的经费里给还回去。

  最终这个钱还了,也没还。账面上是还了,实际还有别的操作。

  只能说,如还!

第628章 说话算数

  这个世界是如此神奇!

  贾琏也只能轻轻的叹息一声。

  说起来呢,当下的世界,周帝国的统治阶层还算是做人的,道德好歹是挂在嘴边上的,事情也多少做一点的。

  不信去看看现在的伦敦,底层百姓过的都是啥样的生活。

  当然了,都不做人这一点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不同。

  贾琏再次求见李元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份完善后的计划书。

  见到李元后,贾琏展开计划书,讲解了一番皇家煤铁集团上市的相关事宜。

  别说什么证监会的人一切听皇帝的话,该走的流程必须走一下,新成立的集团拿出一份资产估值表,让证监会的人去复核。

  按照李元的意思,复核个屁啊,直接盖印效率不高么?

  贾琏苦口婆心的告诫他,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并且还要在邸报和民间的报纸上,发布复核报告。

  复核之后,才能与交易所接触,安排上市。整个过程,必须公开透明,至少看上去要是这样。

  “凡事欲立,必须取信于民,昔日商君徒木立信,今有皇家煤铁集团上市流程公开透明。”贾琏说的很好听,李元却听出点端倪来了,当初你铁路上市,也没见走流程啊。也不对,铁路局关于所有铁路的运行账目,都会定期公示。

  “陛下,如今这太平盛世,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是最难的事情。”贾琏继续苦口婆心,尽管很清楚,程序正义就是个屁,但有总比没有好。

  “好吧,就照先生说的去做!”李元也反应过来了,贾琏是在名正言顺的赚钱,还是为内帑赚钱。果然是个忠臣啊!

  贾琏运作皇家煤铁集团上市,对于内阁以及六部而言就很憋屈。这么挣钱的渠道,居然完美的绕过了内阁和六部。真是一点油水都不外流啊。

  也不能说不外流,好歹给户部正常缴税,这点实在没得说。贾琏经手的所有买卖,都是正常给户部缴税的。

  单单就这一条,全国都是独一份。

  不过话说回来了,税收进的是国库,与进个人的口袋毫无关系。

  城东一处外形独特的建筑内,走进大门是一个巨大的交易厅,上面拉着铁丝,夹着票据的夹子在铁丝上来回穿梭,伴随着交易员声嘶力竭的喊声。

  “京辽铁路三十三元买进五十手!”

  “津浦路五十元卖出十三手。”

  ……

  墙面上的黑板上,不断有旧的交易被擦掉,新的价格诞生。

  京城里的有钱人突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刺激的世界,在这个大厅里,钱都不能算钱了。

  股票在民间私下交易的时候,价格已经翻五倍了,当初卖掉的人,肠子悔青的比比皆是。

  现在即便是最低的价格,还没通车的京张铁路,价格也到了二十元每股,翻了二十倍。

  做什么买卖,都没这么暴利啊,尽管在这里每一笔结算,都要交千分之五的税,但这点税钱算什么?要知道,现在股票买到就等于赚到。

  交易所官方背书之后,前期动静不大,新年之后整个股价开始不停的翻倍上窜。

  所有参与股票交易的人,都能定期看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一个季度一次。

  一身便装的李元来到交易所,走近大门前,看到墙上写的两行大字,【不要相信小道消息】【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李元忍不住笑了,风险?呵呵,这都过去多久了,股票就没跌过,一直都在涨。

  突然大厅内喧闹了起来,“又有新股上市了。”

  几个杂役出了大门,在门口的公告栏里开始贴告示,无数的人都涌上来,李元也想看看,胡敏拼命给他拉走了。

  “贴告示的大声念一下,不白念,二十块茶水钱!”有大佬没能上前,在后面扯开嗓子喊。

  “钱公子打赏,不会少一个字,念吧!”后面有人跟着喊。

  这钱就该张贴告示的杂役挣,很快两个杂役念告示,所有人都听的清楚,李元站在后面也听的清清楚楚。

  “兹有皇家煤铁集团申请上市,经证监会复核报表,特此公示,内容如下……。”

  皇家煤铁集团的估值为两亿元,此次决定上市吸纳九千万股,其中五千万进入二级市场。

  此次的规矩略作变更,有需要购入者,前往四大行办事处购买号码,参与抽签。

  买股票还要参与摇号,这简直是不拿投资人当人。

  但人就是贱,越是这样,越发的趋之若鹜。

  最最要命的还是交易所里的股票价格,真就是一直都没跌过。

  交易所收的印花税,看似不多,实则每个月都有几十万元,扣除费用后,这笔钱直接进入内帑。皇帝简直是在捡钱!

  李元看到煤铁集团的股票终于出来了,显得有点兴奋的踮着脚看告示栏,其实他早就看过了,只是没有现场气氛这么好。

  “走了,走了,赶紧回去准备,安排人连夜排队!”

  有人一边走,一边低声说话,经过李元的面前,正好被听个明白。

  “胡敏啊,朕现在终于明白,为何先生要禁止官员买卖股票了!”

  胡敏沉默不语,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杜绝呢。关键还是要看朝廷的相关执法机构的打击力度。

  财帛动人心,这么多钱谁不想要啊。

  贾先生自己不炒股,难道家里的亲戚也不能炒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