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54章

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道:“陛下自当乾纲独断,微臣这就回去,上奏弹劾内阁,毫无担当,枉顾陛下倚重。他们怕得罪太后惹麻烦,微臣不怕得罪他们。”

  李元一脸的懵圈,一时半会没搞懂这啥意思。等贾琏请示告退时,本能的答应了。

  待贾琏走后,李元才问身边的胡敏:“先生似乎很生气!”

  胡敏低声道:“回圣人,先生是生内阁诸公的气呢。”这话还只能说一半,不能全说了,否则一个内侍,太后一句话就能打死。

  李元这才明白了贾琏所指,顿时也生气了,内阁这帮老家伙,不是在忽悠朕么?你们怎么不当场指出,后宫不得干政呢?

  同时李亨也隐约觉得,贾琏有点怒其不争的意思,身为皇帝,怎么没点决断力,在内阁会议上当场做决定呢?

  回去之后,贾琏就上奏弹劾内阁诸公,所有人都包进去了。

  “太后怜子,情有可原。诸公深受先帝信中,辅佐陛下执政,太后干涉朝政,为何不在内阁会议上当场指出?毫无内阁大臣的担当!”

  这份奏折丢出来,走通政司到内阁,一干内阁大臣看了,立刻转到陛前,然后五个内阁大臣一点脾气都没有,上奏请罪。

  此事一出,天下震动!

  可以说大周立国以来,头一次有大臣上奏给内阁连锅端了,而内阁居然毫无反抗。

  内阁诸公请罪的理由都差不多,大意就是忽略了太祖有制,太看重人之常情。由此,导致了人情大于制度,确实错了,认罪!

  李元拿着内阁给的三个建议去了慈宁宫,见了太后,说了内阁会议上的事情,又说了贾琏弹劾内阁的事情。

  其实太后这边早听到风声了,所以李元让她选一个的时候,太后愤愤道:“太祖有制,后宫不得干政。”

  李元听出太后的怒气,耐心的安抚道:“母后,贾公此奏,看似强调后宫不得干政,实则是为了朕能更牢固的掌握朝政。”

  气头上的太后听到这一句,立刻反应过来了,看着一脸为难的李元道:“让皇帝为难了!”

  李元笑道:“谈不上为难,朕登基以来,夙夜忧叹,怕父皇留下的盛世,败在朕的手里。果真如此,朕罪莫大焉。”

  太后听此一眼才道:“此事,皇帝做主就好,我乏了,要休息。”

  李元听了起身离开,走出慈宁宫时,心情一阵畅快,走路可谓脚下生风,总算是明白了贾琏的一番苦心。

  一份奏折,一箭三雕。解决了李亨的安排事宜,敲打了内阁,堵住了太后的嘴。

  什么是忠臣啊,这就是标准答案了!

  国人是喜欢折中的,李元也不例外,回去后思来想去,给五个内阁大臣的请罪奏本上批阅,爱卿体察天家亲情,体谅朕心,区区小过不提也罢。

  话是这么说的,但“小过”也是过啊。现在轻轻放过,需要的时候拿出来重新炒一下,加点别的佐料,那又是另外一盘菜了。

  对于李亨的安排,李元决定了,封豫王,封地洛阳,反正不远,铁路修通后,一天的路程。

  这次内阁接到李元的中旨,麻溜的执行,动作可谓非常的快。

  并且在圣旨的基础上,加了一段补充,十日内就藩。并且立刻督促河南巡抚以及洛阳知府,以最快的速度安置李亨。

  其实内阁对于安置李亨是没有太大意见的,这厮留在京城就是个隐患。

  贾琏这边弹劾了内阁之后,又恢复了安静,并且直接去了张家口,盯着京张铁路的修建。

  京张铁路最大的难题,自然是爬山咯。这里同样遇到了火车头动力不足的问题,挖隧道是不可能的,现在没这个技术。

  咋办呢,给一干技术官僚急的头发都薅秃了,最后还是贾琏把众人召集开会,商讨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会上刘传还是在强调,火车头马力不足,翻越山头的难度太大,建议采取绕行的方案。这也是铁路局技术部门的主流意见。

  贾琏看着下面递过来的方案,久久不语,最后才站起来,走到墙壁面前,拿起粉笔在黑板画了个“人”字。

  然后指着黑板道:“一个车头拉不动,那就上两个,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这里我要批评一下各位,出现问题要先想法子解决,不能回避问题。不是说技术难题不能回避,等待技术进步来解决,而是各位出现了畏难心理,这可不行啊。还有,,面对难题时,正面过不去,为何不能换一个角度看呢?不要太早放弃。”

  贾琏给出的方案,达到了醍醐灌顶的效果,与会的技术官僚们,先是一阵欢喜,后被说的低头惭愧。

  刘传当即起身表态,作为侍郎,没有做好带领大家找到解决技术难题的本职工作。

  贾琏则安抚众人道:“有难题,不要钻牛角尖,遇见困难,群策群力,总有办法解决的,黄河大桥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未来施工还会遇到很多难题,不仅仅是工程的难题,还有材料的难题。比如说水泥的标号,现在明显不够用了,要想法子解决技术问题,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水泥。解决了水泥的问题后,以后山地施工,可以采用挖隧道的方式。铁路的技术进步不能停,否则就要被西方超过了。”

  一番话再次让众人再次鼓起斗志,信心慢满的投入工程中。

  这些年随着实学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很多,解决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贾琏在张家口吃了半个月的沙子后才回京,没等他屁股坐稳呢,就一个新的消息逼着又忙上了。

  什么消息呢,南洋舰队在李家坡抓了一艘运输大烟的船,审讯后确定,该船目的地为安南。后续,南洋舰队将该消息通报了南洋总理衙门,这边又通报给了安南和广州。广东巡抚这边非常重视,立刻出动新军,对广州周边的州县展开了清扫行动。

  这一网下去,打掉了一个走私大烟的网络,相关人员抓了五百多。经审讯后获悉,新的走私路线,从印度出发至安南,再转澳门中转。走私的源头也很快查清楚了,正是臭名昭著的沙逊家族。

  贾琏看完情报后,连夜上奏谈了两个事情。一个是针对禁烟的事情,主张现有法律太过宽松了,应该严刑峻法,出台加大惩罚力度的新法。其次就是澳门的问题,不能再放置不管了,必须收回了。关于澳门的问题,贾琏还指出,当初殖民者采用欺骗的手段,从明朝手里租界的澳门,本朝宽和雅量,没有追究。但澳门殖民者不感激本朝,反而助纣为虐,唯利是图。现在到了强力收复澳门的时候了!

  内阁还是很重视广东巡抚的奏折的,开会商谈如何处置。拿出的方案也比较温和。

  分管礼部的李清,主张通知英国公使,提出严厉的警告,同时要求南洋和广东方面,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可以说这个分寸,得到了内阁诸公的认可。都认为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这边刚散会呢,贾琏的奏本走通政司进来了,内阁大佬们看了之后头都炸了!

  我们这边连澳门都没提,你要收复澳门?

  林如海赶紧召集众人开会,上次被贾琏弹劾的热度还没过的,别又来一回。

  说起上次被贾琏弹劾的事情,内阁诸公心里还是有点气的,只是贾琏弹劾之后就跑张家口了,半个月才回来。

  这刚回来又来一个狠的,这谁受得了啊?

  好脾气的潘季驯都吐槽道:“不器此奏不可取,怎可轻启战端呢?”

  李清也道:“那葡萄牙使者,还算恭顺,不能因为英国人的错,就惩罚葡萄牙吧?”

  方颂很想怼一句,葡萄牙人就没错么?想想没说话,毕竟上次他也被弹劾了。

  岳齐倒是动心了,他甚至觉得,如果兵部主导这次行动,倒是很乐意的。但他的小心思不敢表露出来,选择了沉默。

  林如海见反对者人多势众,心里这个搞突然袭击不孝的女婿也很有意见,所以也同意了大家的看法。

  奏本在转呈皇帝的附件上,都是一些反对意见。

  李元一看是贾琏的奏本,自然先认真的看完,然后再看内阁的批阅附件,看完后李元也没着急批阅,而是先让人去召贾琏。

第614章 驱逐

  贾琏来到乾清宫,李元把内阁的意见给他看了之后,贾琏叹息道:“内阁诸公高屋建瓴,看的高,看的远,贾琏不如也!”

  李元可不是傻子,这话听着就话里有话,怨气都要冲破屋顶了,赶紧笑着安抚:“朕还是想听听先生的看法!”

  贾琏这才继续:“内阁诸公们,久不视民情,所闻者不过身边二三子。久而久之,所见所闻,与耳聋眼瞎何异。即便偶尔得知民间疾苦,也不过很快就忘记了,并不耽误他们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再者,微臣弹劾了内阁,有点怨气也很正常。”

  李元听了这一番话,不禁陷入了沉思状态,虽然不知道什么叫信息茧房,但是他能想象的到,他听到的看到的,很可能都是别人做给他看的。

  从当初在各部听政观政到现在主政,这么多年李元经历的事情也不少了。贾琏批评内阁大臣们已经看不到民间疾苦,说的很含蓄却很真实。

  “先生之言,令朕深省!”李元不禁感慨道。

  贾琏笑着谦逊:“陛下过誉,天下事,不外一个利字。内阁以及天下官员,皆有协助陛下分利之责。就此事而言,走私损失的是国家的税收,大烟更是害人之物。抛开此二者不谈,单单一个澳门的存在,如同紫禁城叫人毁了一段墙,盖了一间铺子做买卖。这本是国朝之耻,只不过前朝与本朝的一些迂腐之辈,片面的强调礼仪之邦,仁义教化,耽搁至今,微臣以为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听到此处,李元也点点头道:“先生言之有理,朕看那葡萄牙也是个无礼之邦,把我天朝的宽容,看成了软弱。此事,就按先生的意思来办。”

  贾琏也没多说,谢恩之后告退。

  李元让人将林如海和李清叫来,指着贾琏的奏本道:“葡萄牙不过是蕞尔小邦,竟敢包庇走私,此之谓明犯天朝。内阁拟个条陈,限期收回澳门,驱逐此无礼之辈。再令广东巡抚,加大针对大烟走私销售的打击力度,犯事者一律严惩不贷。授权广东巡抚,便宜行事,从重从快处置!”

  林如海与李清互相看看,两人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唱反调,李元也三十多了,年富力强之时,不是那种好忽悠的皇帝。

  更不要说,登基不久的李元正是敏感的时候,任何忤逆都可能被他记住,秋后算账。

  “臣等遵旨!”林如海没有多想,立刻低头照办,李清附和。

  李元满意的点点头,心情极为舒畅,通过此事,皇权的狰狞再次彰显,而不是由内阁决定后,送到案前让皇帝盖章。

  登基以来,小心翼翼的李元,上一次品尝到皇权对内阁压制的快感,还是贾琏弹劾内阁的时候,这是第二次。

  内阁二老下去后,李元愉快的面带微笑,背着手步履轻快的往回走,忍不住与胡敏分享:“不愧是先生!”

  “圣人,奴才以为,贾公与其他大臣不同之处,在于无私心。”胡敏是懂李元的,说的也是他爱听的。

  李元背着手摇头道:“非也非也,先生从不隐瞒他有私心,只不过公心在前,私心在后。”

  林如海和李清的心情不好,回到内阁便召集众人开会,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后,方颂忍不住吐槽:“不器真是能找事,三个月前内阁的轻松愉快,一去不复返了。”众人听了心头确实有点沉重,承辉帝刚走那会,新君对内阁比较依赖,所政务务无不允者。

  当时,内阁诸公真有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之感。

  老好人潘季驯也心生怨念道:“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贾不器,得给他找点事情做。”

  老丈人林如海都附和点头:“确实如此,这厮还是走远一点,眼不见心不烦。”

  话是这么说,内阁也不敢过分,李清小心翼翼的提一句;“澳门之事,不器上的奏本,不如让他做个钦差走一趟,免得再有反复。”

  岳齐立刻附和:“正当如此!”

  内阁意见快速统一,很快详细的章程拟好了,以贾琏为钦差,亲赴广州,处置由大烟走私引发的澳门相关事宜。

  章程草稿拟好之后,林如海仔细看完,最后犹豫了一下:“再加一句,专事专办,不可旁骛。”

  方颂低声道:“还是算了吧?”

  李清也心有余悸:“不加为善!”

  潘季驯道:“即为钦差,则有代天巡视之责。”

  林如海只得作罢,贾琏这趟出去,看到什么不顺眼的,那都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眼前嘛,还是让他赶紧离开京城,免得多生事端。

  内阁的章程正式上呈御前,李元看了忍不住想骂娘,想想还是忍住了。

  南洋以及广东的事情,贾琏去看看没坏处,毕竟距离遥远!

  李元同意了内阁的章程,贾琏接令后也没任何意见,很干脆的进宫面圣。

  李元等的时间有点长,特意让胡敏弄块金镶玉的牌子来,赐给贾琏,以后进宫不用等了,凭牌子随时可进。

  这次没有给尚方宝剑,就给了一道便宜行事的圣旨,这就足够了。

  贾琏回家交代一番,让下面收拾收拾,准备出发。临行前夜,黛玉身边的紫鹃拎着包袱过来,说是不忍心她离开身边,贾琏把香菱和司琪也带上了。走之前特意告诫了王、林、薛三人,以后别往贾琏身边塞人了,就到这了。

  这次出行的贾琏比以往要轻松一些,可以一路坐火车到徐州,下车后乘船走运河到扬州,转到松江登船南下,比以前要少五天的行程。

  即便如此,这一路南下也要二十天。

  到松江府时,贾琏也没闲着,换着便装到口岸看了看,这边的小县城因为海贸的发展,已经有后世魔都的影子了。

  长江这条优质的水运航道开始发力了,下游的经济本来就冠绝全国,开海之后更是飞速发展。

  松江、苏州为首的沿岸发达地区,纺织业成为了龙头,沿着长江水道一路西去,优质价低的棉布,对于两岸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传统男耕女织的模式,在机器大生产的面前,出现了一些动摇的迹象。

  类似的报告,贾琏其实也没少看,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内地省份想要抗衡长江三角洲的棉布侵蚀,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也开工厂。

  现在机器纺织业最大的障碍是原材料,苏、松二府的商人们,到处都在找棉花,据说已经有人在苏北等盐碱地上实验种棉花了。

  这让贾琏想到了清末最后一个状元!

  这是好事,民间自发的想法子解决棉花的产量的不足,这是好事。更便宜的棉布投进市场,好处是百姓买的便宜,坏处是很多家庭妇女织的布没竞争力了。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贾琏也只能装着看不见。

  不客气的说,不搞工业化,迟早被西洋列强开着战舰打上门。

  从松江府口岸上船后,官船一路南下,随行还有两艘战舰护航。行至厦门靠岸补给时,南洋舰队的三艘战舰赶到,他们是来迎接贾琏的。

  分舰队司令蔡十八,特意来到贾琏的船上拜见。

  心情不错的贾琏,在甲板上摆上茶几,请他坐下喝茶,聊一些近年之事。

  蔡十八先说了两件事情,一个是铜钱,上次云南铜矿出问题之后,南洋方面奉命敦促南美来的船只,加大铜锭的输入。朝廷对于铜钱的铸造,也进行了一些政策上的放松,分别在广州和金陵两地,开设了官方铸币厂在两地铸铜钱。另一件事情就是日本方面,幕府虽然失去了不少人口,意外的缓解了内部的矛盾和压力。统治更为的稳固之余,反手开始做人口买卖。

  铜钱的事情还好说,毕竟广州和金陵两地,都算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就地铸币对于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加快了朝廷回收民间白银的速度。

  人口买卖的事情,倒是没有出乎贾琏的预料。日本的高层,那真是不把底层百姓当人看的。

  现阶段,好些日本草民是没有姓的,都是被卖到南洋后,为了方便统计户口,他们才有了姓。

  说完这两件事情后,蔡十八才说起大烟走私的案子。

  贾琏还在广州的事情,抓的比较严格,市面上大烟的交易被打击的很惨,鲜有能见。

  贾琏回京之后,尽管地方上依旧在打击,但力度不如以前了,加之这买卖利润太高,依旧不乏有人铤而走险。

  最要命的还是安南那边,利用漫长的海岸线,不断的往沿海走私大烟。

  无论南洋舰队如何打击,都难以根绝海上的冒险之辈。

  同样是因为利益的缘故,内地的一些官府,也都对此睁一眼闭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