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51章

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偏偏无能为力,不过这个国家很大,不缺天才,他们一直在努力解决,并且奉贾琏为师,甚至想要遵其为圣。

  想到这些,贾琏的心情特别的复杂,这个世界一直都这样,尽力而为吧。

  比如,明确的规定,上工地干活的百姓,工钱一定要给够,禁止克扣,一经发现有承包方不遵守规定,取消资格并罚金。

  看着忙碌的工地,贾琏突然想到一个冷笑话,精准扶贫那是社-会-主-义国家才做的事情。

  赶路三天至热河行宫,面君谢恩时,贾琏诚心诚意的大礼参拜,走完程序之后,补了一句:“微臣多谢陛下成全!”

  听懂此言的承辉帝暖心的一笑,摆摆手:“你我君臣,相得益彰,注定要在史书上留下一段佳话。”

  贾琏起身,上前伸手要扶着皇帝走路,承辉帝摆摆手:“还不用人扶,一起出去走走。”

  热河的秋天要来的早一些,此刻行宫的庭院内,枝头已经开始枯黄或者发红,偶尔有一片落叶摇曳而下。

  红砖道上,承辉帝在前慢步,贾琏落后半个身子。

  “行宫是父皇修的,却很少来此,避暑最多去西山皇庄,卿知道为何么?”承辉帝看似无心的一个话题。

  贾琏听了心头微微一紧,正色道:“臣观史册,先帝登基后,下令修热河行宫,修成之后却奉国家多事。所谓内忧不除,必有外患。陛下登基之后,内安臣民,外御贼寇,开疆拓土,成就盛世,先帝不能至也!”

  承辉帝没说话,背手看着远方,贾琏默默的站在身后,过了一会,承辉帝道:“回吧,朕乏了!”

  回到住所,贾琏二话不说,令人闭门,备下纸笔,动手写了一封奏本,自请外放。

  这次贾琏没直接往宫里送,而是走程序,先送到通政司。

  内阁这边其实挺诧异的,一方面贾琏来了,谢恩之后应该拜见内阁诸公,与各部尚书打个招呼,走动一番的。却不料谢恩之后,闭门谢客了。

  等奏本送到了内阁,诸公看了才略有所悟,但是又难以猜透。即便是林如海,也搞不懂何意,只能与贾琏谢恩的经过挂钩了。

  本着避嫌的原则,这份奏折林如海看完就不管了,交给其他人去处置。

  其他的内阁大臣看了奏本,自然也不敢轻易表态,赶紧送进宫里吧。

  承辉帝看到贾琏的奏本,欣慰之余,又难以决断。自从发现身体日渐衰弱后,承辉帝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继承人。

  原本想着贾琏留给下一位皇帝,却奈何能给贾琏施恩的地方不多了。所以才有了贾琏谢恩时的一番话。

  承辉帝的本意是希望贾琏能提一个继承人,表明一下态度,奈何贾琏这厮,宁愿自请外放,也不主动提名。

  没态度本身就是一个态度,言下之意,陛下选定的继承人,贾琏一定会坚决拥护。

  为此,贾琏不惜先外放,待新君登基后,能不能回京,全在新君一念之间。

  承辉帝此刻非常的矛盾,身体能撑多久,承辉帝也不知道,现在给贾琏外放了,万一能活个十年八年的,身边没了贾琏,哪个皇子被蛊惑之后动了歪念头,皇帝的安全感就不充分。不外放吧,新君拿什么来施恩于贾琏?

  拿不定主意的承辉帝,转头问裘世安:“朕是该允了他呢,还是驳回呢?”

  裘世安笑道:“此事岂有奴才置喙之余地,奴才只知道,圣人去哪,奴才都要跟在身边的。”

  承辉帝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呵呵,是啊,你和不器不一样。”

  此刻,承辉帝拿定主意,在贾琏的奏本上批阅:“胡思乱想,你折腾的那么多新事物,一走了之,必成乱摊子。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奏本打回内阁,诸公看罢,心生嫉妒,眼珠子都红了。

  林如海有气无力的摆摆手:“赶紧给他送去,让他立刻滚回京城,不想看到他。”

  李清头一回如此认可林如海,用力的点头:“没错,让他立刻滚,连夜滚。”

  最后还是方颂够朋友,亲自去给贾琏送了带回复的奏本,并亲自送上大路。

  临别之际,方颂也感慨道:“赶紧走吧,走晚了怕你挨揍。”

  贾琏微微一笑,策马扬鞭而去。

  岳齐在内阁里忍不住对潘季驯小声吐槽:“贾家世受皇恩,非寻常人家可比。”

  潘季驯听了没好气的回一句:“当初李逆引草原贼寇犯境,但凡张家口没丢,不器也不至于有今日。”

  岳齐顿时哑口无言,这还不算完,李清正好进来,听到潘季驯又补一刀:“岳相所受皇恩,半点不少,何至于嫉妒不器呢?”

  李清忍不住笑了,如今的内阁,岳齐才是收益最多的那位。别人就不说了,没有贾琏,岳齐就算能回京,也没机会做兵部尚书,更不要提能入阁了。这人啊,真是不知足,看不清局势,也看不清自己。

  私下里李清也对身边人吐槽岳齐,说武夫就是武夫,不懂分寸,不知进退。

  言下之意,贾琏好歹是个状元出身,区区一介武夫,也敢与之攀比不成?

  想到贾琏的存在,李清也很头疼,身在内阁,他有平衡内阁的义务,尽管再不屑岳齐,也要拉拢他。

  看似风光无限的贾琏,回到京城后显得更为低调,除了上班,就是在家。

  其实贾琏也不想外放,看皇帝的身体,也就是这两三年的样子了。

  中秋之际,承辉帝下旨让李元和李亨都去了热河,一起过节。节后,承辉帝起驾回京,入宫后当夜便倒下了。

  第一时间,刚回家的内阁大臣们连夜进宫,林如海也派人给贾琏送了信。

  接到消息的贾琏,立刻做出反应,让副官范平坐镇城南,做好预案,以防不测。

  贾琏没打算兵变,无非是为了自保。这个节骨眼上,很难说会发生点什么。贾琏要做的是,确保消息传递的顺畅。

  这么一大家子人,想离开是不可能的,所以,必要时也顾不上了。现在做的,就是以防不测。

  皇帝昏迷期间,九门紧闭,一时间市面上各种言论都有。

  一夜之间,贾家外松内紧,所有家将都做好了准备。天明时,城内没啥动静,交代一番后,正常去衙门上班。

  内城被封禁,外城倒是开了门,免得影响百姓生计。

  内阁大臣们在宫里没出来,贾琏看着无心政务的下属们,也没有督促的意思,而是安静的坐在研发厅的办公室内。

  一干不安的下属们,见贾琏稳如泰山,人心也就安了,该干啥干啥。

  午后承辉帝醒了,靠着休息一会,首先问裘世安:“不器何在?”

  裘世安道:“回圣人,贾公正常当值!”承辉帝示意扶他坐起道:“立刻宣不器进宫。”

  裘世安立刻照办,承辉帝这才对着泪痕犹在的皇后道:“皇后,朕看来是扛不住了。”

  周皇后扭头无声的流泪,好一阵才止住,擦拭后回头道:“陛下有上天眷顾,不会有事的。”

  承辉帝摇摇头,问道:“老二老三何在?”

  周皇后哽咽道:“在外面候着呢。”

  承辉帝又问:“内阁诸公何在?”

  周皇后再答:“都在外面候着呢,昨夜就进宫候着了。”

  说话间,裘世安端来药碗,周皇后亲手喂药,承辉帝努力的喝了药之后,疲惫的靠着,闭上眼睛不知道在想啥。

  想必此刻的他,正在进行最后的权衡!

  “陛下不必想太多,安心休养,一切都会好的。”周皇后安抚了一句,示意御医上前把脉。

  御医上前号脉后,努力的面色平静道:“陛下现在最要紧的,还是静养。”

  承辉帝平静的睁开眼睛,淡淡道:“不要哄朕了,有的事情再不交代,来不及了。你也不要怕,朕的病不怪尔等。”

  说完,真就交代周皇后,不要责怪医生,他们没有任何过错。激动的一干御医跪伏,五体投地道:“陛下仁厚,臣等无以为报。”

  做御医看着待遇好,地位也高,实际上是个风险很高的职业。

  “不器曾言,良医乃国宝,需珍惜!不使医术断绝,为后人所诟病。”承辉帝还特意解释了一句,似乎有感而发。

  一干御医默默的记住了这句话。

  “宣阁臣吧!”承辉帝再次坐起,看起来恢复了不少精神。

  内阁诸公鱼贯而入,李元与李亨各自站在一个角落内,互相对着,却没有对视。

  见宣旨的裘世安没提两人,而是只叫了阁臣,李亨不免心头微微一愣,下意识的走出两步才猛的惊醒,站住后退归位。

  李元倒是一直低着头,丝毫没有动的意思。

  裘世安一直在看着两位殿下的反应,见状不禁微微抽了一下嘴角,转身入内后,见诸位阁臣跪地不起,小心翼翼的走到闭目养神的皇帝身边,附耳低语。承辉帝听了叹息一声,睁眼对诸公道:“朕有旨意,留皇后做个见证,诸公意下如何?”

  林如海带头道:“理当如此,臣等并无异议。”

  承辉帝在此闭目靠着,似乎在等待什么。

  贾琏这边接到旨意,立刻快马加鞭,至宫门口下马,这边有人候着领路,贾琏大步流星入内。

  殿内,承辉帝闭目靠着,似乎在积攒力量。殿外传来脚步声时,承辉帝才睁眼看了看。内侍进来通报,贾琏至。

  承辉帝虚弱的开口:“宣!”

  贾琏入内,大礼参拜后,承辉帝招手道:“不器过来,站在朕身边。”

  贾琏起身上前,站在塌旁,承辉帝继续道:“不器啊,朕留下的话,能不能执行,就看你的了。”

  贾琏跪下不语,抬头时泪流满面,断断续续的哽咽道:“臣受陛下厚恩,陛下遗嘱,有不尊者,臣与此辈,必死一方。”

  承辉帝听了此言,猛然坐直了身子,目光炯炯看着诸公道:“诸卿听旨!”

  跪地未起的阁臣们由林如海带头应答:“臣等恭候旨意!”

  承辉帝意外的中气十足:“生老病死,此乃天意,不怪他人。朕若亡故,诸卿当奉二皇子李元为主,尽心辅佐。”

  “臣等谨遵圣命,不敢有负。”林如海等人大声应诺。

  承辉帝又道:“朕走后,孝期不宜太长,以免耽误民生,以四十九日为期,决不可拖延。”

  听到最后居然是这么一段话,起居注官大声嚎哭,边哭边记录,【承辉至仁,不忍因天下孝期误民生。】

第610章 新君

  “取金箭令来!”承辉帝靠着发话,似乎力气不足了。裘世安早有准备,双手捧着。

  承辉帝道:“不器,持令接管九门以及京营各镇,国丧期间,京城安危,交给你了!”

  贾琏擦开眼泪,跪下接令:“臣领命!臣告退!”手持箭令的贾琏后退至大殿门口,这才转身离开。

  院子内李元和李亨都看见了贾琏离开,不敢上前说话,贾琏也没看他们,径直而去。

  哭泣声一片之中,承辉帝面带微笑,用最后一点力气朗声道:“尔等不必悲戚,朕成就盛世,无愧于先祖。朕之后事,一切从简,孝期三月即可,切记不可耽误民生。民为邦本,民心即天意,民意即天命,后人切记!”

  说完闭上眼睛,御医上前号脉,微微摇头,大殿内哭作一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承辉帝对别人如何不管,对贾琏真是恩高义厚。

  莫约一刻前后,林如海起身,擦干眼泪,走到周皇后跟前行礼,大声道:“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节哀,扶持新君上位。”

  周皇后摆摆手;“哀家没有心情,皇上遗嘱,林阁老主持照办便是!”

  方颂站出道:“不可,陛下固然有遗嘱,依旧需皇后坐镇,扶持新君堂堂正正的上位,以免遭天下猜疑。”

  其他阁臣附和道:“方相所言极是!”

  宫内如何,贾琏不得而知,只是带了数个内侍随行传信,在家将的簇拥下抵达九门镇守,亮出金箭令后,接管九门。

  贾琏的第一道命令,九门封禁,无令不可通行。随即传令神机镇上街,负责巡逻以及告示各方,并守备外城各门,以及火车站。

  待神机营出动并就位后,贾琏这才交代一番,令一内侍在护卫下回宫报信。做完这些,贾琏调一营神机镇,护送至火车站,随后乘车往通州。

  通州大营,贾琏亮出金箭令,守门的士兵见后没有立刻放行,而是派人回去通报。

  通州镇守备闻讯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接令,而是亲率一干部下出来,隔着营门问话:“请问贾公,为何没有兵部将令,根据最新的条令,通州大营之兵,需见兵部调令方可从命!”

  手持金箭令的贾琏示意随从让开,策马挺身上前,高举金箭令:“看清楚了,此乃陛下所赐金箭令,见令如见君。武统制要抗旨么?”

  武统制抱手致歉:“没有兵部调令,通州镇不能从命,抱歉了,贾公!”

  贾琏看着营内,淡淡道:“诸将听令,通州镇统制武寻抗旨不尊,形同谋反,还不快快与我拿下,难不成尔等欲附逆耶?”

  统制武寻闻声惊慌失措,回头看看众属下,无人上前,这才稍稍心安,再转头对贾琏道:“贾公不好乱讲,卑职……。”

  话还没说完,身后一干将佐猛扑上前,按住正负统制二人,以及正负协统四人,附近的士兵非但没有制止,反而把枪口对准了六人所带的随从。

  出手的军官以一个标统为首,余下的都是管带、队官一级,他们人多势众,没一会就给一干通州镇的主官都拿下了。

  营门打开后,贾琏堂而皇之的策马入内,看着一干被按在地上的主官们,贾琏翻身下马,上前低头看着他们道:“谁给你们抗拒金箭圣命的胆子,交代清楚,贾某亲自上奏,饶尔等家人的性命。”

  众人低头不语,贾琏也不着急,交代道:“把人押下去分开关好,给他们准备纸笔,让他们写交代材料。”

  一干军官轰然应诺,不少人纷纷喊;“是,教官!”教官这个称呼,暴露了通州镇最大的底子。

  通州镇作为京营主力镇,标统(团)以下军官,都是皇家军校毕业。即便不是正经的毕业生,也需要去进修一年以上,才有资格在军中为官。

  处理好通州镇的事情,贾琏继续出发,直奔南苑大营。

  这次没那么麻烦了,贾琏一亮箭令,里头的统制为首的军官,立刻开门迎接,表示完全接受将令。

  贾琏交代下去,无贾琏的将令,南苑大营不可调动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