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丘吉尔少将收到了贾琏的礼物,一套珍贵的瓷器,一箱茶叶,以及一箱左轮。
高兴之余的丘吉尔,生意细胞开始快速繁殖,觉得往欧洲卖左轮是一个不错的买卖,于是写信给贾琏,表达了对礼物的感谢之余,还提出了做左轮生意的可能性。
说实话,收到回礼和回信的贾琏有点意外,左轮这玩意怎么说呢,眼下欧洲还流行决斗啊,用燧发枪短枪决斗,死亡率本来就不低,换成左轮,那不是两败俱伤的几率更大一些么?想想就觉得,太过罪恶了。但怎么说呢,卖左轮挣钱啊,一把左轮本钱不过二十元,卖给丘吉尔,翻一倍不过分吧?算上独家出品,再翻一倍不过分吧?
这买卖做得,就这么定了。
贾琏立刻回信,并报上价格,上门提货,每支左轮售价一百银元(附一个基数弹药),五百支起卖。
最后决定卖一百元时,良心上确实有点过不去,可是想到别人用奢侈品收割韭菜,良心很快就被贾琏抛弃了。
当然了,这批货属于高端产品,做工上肯定要精巧很多的,枪柄上肯定要高一些雕刻,显示一下工艺精湛。
有飞剪船送信,一个月就送到了孟买,丘吉尔接到信大喜过望,立刻公器私用,派遣一艘战舰前往广州,借口是友好访问。
一来二去的,这买卖少说能做三十年,甚至更久都不好说,毕竟拉瓦锡被忽悠到大周来了,没有现代化学之父,欧洲肯定要受影响的。
回到京城这边,关于如何与沙俄使团谈判的事情,贾琏回信定了调子,那就好办了。
贾琏的态度很明确,沙俄帝国的任何人和牲口,不得越过里海,否则视作挑衅。
里海的重要性,各位看看地图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废话了。总之一旦有需要,中亚的西宁王,随时可以配合奥斯曼帝国打击沙俄。
当然了,西宁王会不会遵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嘴上同意了,阳奉阴违也一点都不奇怪。
但这不妨碍谈判的时候放狠话。更别说,这么大的地方,你没有实际控制,人家有没有越过,你根本不知道。
作为沙俄试探的团长,鲁缅采夫真没料到,大周帝国的敌意如此之浓。
为了维护沙俄帝国的利益,鲁缅采夫必须强硬的回答,主张实际控制区为边界,划分实力范文,同时要求东大,不得介入俄土战争。
现阶段的西宁王,在中亚的控制区其实不大,因为人口严重不足。偌大的中亚地区,算上军队和移民,加一块不过百万人。勉强控制着所谓的安西故地。北面的哈萨克人,实际由沙俄在控制,所谓的不能越过里海,就是一句空话,沙俄的秉性,吃进肚子里的肉,能吐出来才怪了。
根据西宁王的战报,在安西都护故地,最麻烦的对手就是哈萨克,双方不断的有小规模的交火。截止目前的消息,西宁王要派兵三万,北上找哈萨克人决战。这话是西宁王说的,会不会这么做,真不知道。至于里海,西宁王的人连边都没碰到呢。
李清对沙俄的印象极差,两国的历史久远不说,单单是西域叛乱,背后就有沙俄的影子。安西都护故地,更是遭到了严重渗透。
相比之下,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的英国人,主动示好,表示绝不进入缅甸,即便有人员进入,也是商人和传教士。
你还别说,李清还就吃英国人这一套,但是对沙俄就没好脸色了。
“反正本相的话就放在这了,绝不更改。”李清也不废话,起身就走,他是真的看见沙俄使臣就烦。
承辉帝同样也不喜欢沙俄,非要找原因,那得在太祖年间了,当初周军在远东围困一处沙俄据点,攻破之后才发现,当地的沙俄守军断粮之后吃米肉。这件事情记录在周帝国的史书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周帝国自上而下对于沙俄的观感极差,什么率兽食人,野蛮,难以教化等等刻板印象。
鲁缅采夫看着李清离开,头都大的要爆炸了。说好的礼仪之邦呢?就这?
耽搁了一个月,这次谈判又暂停了。
沙俄使团都要疯掉了,一位贵族在馆驿内怒吼:“契丹人太过分了,应该让哈萨克人用马刀狠狠的教训他们。”
鲁缅采夫看傻子似得看着这个贵族,沙俄这种自大狂还不少。来之前的情报搜集显示,契丹正在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作战,争夺东南亚。按道理,他们应该回避两线作战才对。难不成契丹皇帝是个疯子么?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铁了心要跟沙俄开战?
书信在南北之间来往,飞剪船一个月一个来回,交流的还算比较快的,还不用担心八百里加急跑死马。
收到京城通报的贾琏,心里对于这次谈判结果并不乐观。以沙俄的秉性,最多能谈出一个实际控制线的条件。问题是,西宁王的军队,不是大周帝国的军队,属于他的私兵。这就很难保证他为了大周帝国的利益与沙俄死磕到底。
很有可能一边向国内叫苦,不断地要援助,一边与沙俄那边暗通款曲,搞默契战争。
至于战报嘛,那不是随便写的么?而且以大周的实际情况,对西宁王的原著,那也不是没底线的。
李清在向皇帝汇报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可能性。并强调,与沙俄的合约,能否得到执行,不要指望对方会遵守,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帮助奥斯曼帝国,拖住沙俄的力量。
承辉帝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沙俄的触手都接近北海(贝加尔湖),李逆的人马,在湖西边与沙俄零星武装有过交火。因为知道不会得到援助,李逆提出了加大贸易力度,他需要大量的茶叶和铁器。不过李逆拿不出什么交易的筹码,只能大量使用黄金和羊毛交易。长此以往,李逆的力量肯定会越来越弱的。这也是承辉帝担心的地方之一。
别管他是不是叛贼,他现在是朝廷承认的漠北王。必须在贸易上给予足够的优待,才能保证长久的立足。
现在的草原部落,已经没有南下的信心了,真的是被打怕了。羊毛贸易之后,漠南草原基本没有太大的威胁了。
承辉帝交代李清,不要着急,慢慢谈就是了。
李清真的就是不着急了,慢慢谈,熬耐心。
进入十月,天气凉爽了许多,贾琏启动了前往南洋的巡视。此番出巡,特意带上了两个迟迟没机会下手的舞姬,还有鸳鸯和袭人。
为啥没带三姐、晴雯和司琪呢?三姐是因为总算有音信了,必须留下,当然了,京城里也有好消息,二姐在贾琏走后一个月就断了天葵,找大夫看过之后是喜脉。主屋那边,王熙凤倒是没消息,平儿和桂香倒是有了动静。
想到今后那么多孩子,贾琏头皮也有点发麻,能不能养活真不是事,问题是这些孩子很难每个都照顾到。
但是作为贾母,则欢天喜地,多子多孙才是福气。甚至还表示,贾家的男丁,还是太少了。至少东府那边人丁不旺。
贾琏没有绕行大员,直接奔着雅加达就去了。顺便还给李元送来了三千移民。
说起这些移民是怎么来的,还真是有说法,上半年贾琏又搞了一次严打,割了一次灰色地带的韭菜。把广州当地一些不好的风气,狠狠的打了下去。同时还有全省各地的囚犯,下面的官员拍马屁,只要是罪犯,除了罪大恶极,必须死刑之外,其他的一律流放,发往南洋。
随着荷兰人慢慢的撤出爪哇,如今的南洋舰队,能够远航的战舰数量已经过百,南洋各地随时保证有三十条战舰随时出战,三十条在保养,三十条在休假。可以说,在南洋这片海域上,已经没有对手了。
但,贾琏并没有放松舰队的建设,因为他知道,北美十三州的独立战争快结束了。
从欧洲那边传过来的消息看,独立战争持续了八年,目前虽然还没结束,双方都还有余力,大概率还要多打一年了。
历史上是打了八年,这个时空就算再打一年才九年,就是不知道,路易十六这个锁匠,还会不会被自己发明的断头台送走。
贾琏抵达雅加达,见到李元时,双方寒暄一番后,李元语出惊人:“先生,荷兰人告诉孤,英国人与北美叛贼开启谈判了。”
贾琏大吃一惊:“不能吧,我这边一点消息都没有。”
李元道:“说是秘密接触,荷兰人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而且西班牙人告诉孤,荷兰正在与英国秘密谈判,要结为盟友。英国还与葡萄牙是盟友。”说实话,李元如此消息灵通,大大出乎了贾琏的预料。可见在南洋这个地方,商业航线只要存在,就能比国内先一步知道欧洲的消息。
第553章 暗度陈仓
李元设宴款待贾琏,出席者络绎不绝,国内外的商人汇聚。
李元请贾琏给大家讲话,贾琏没有推辞,起身面对众人。
“自古以来,南洋皆华夏臣子,期间二百余年失散,今南洋再回华夏,可喜可贺。我华夏自古爱好和平,外邦来了,愿意守规矩好好做生意,那就做生意,不能守规矩的,南洋舰队会教他们什么是规矩。南洋很大,能容下各国来这里做生意,一定记住,要守规矩。”
非常简短的讲话,说完贾琏便落座,不再站起,把舞台中央让给李元。
尽管头衔加了个南洋大臣,而非南洋王。李元却已经做好了分封南洋的思想准备,他已经派人送信回京,请示将家眷送到马尼拉。
这是李元最后一次试探,如果皇帝真的给他的家眷送来了,李元真的就死心了。
成员宴会中心的李元看着感觉很好,散席时酩酊大醉,心情如何,冷暖自知吧。
此番贾琏来此,自然是有要紧事情商议,南洋舰队的维持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此前靠劫掠的方式,维持不了多久。
南洋盛产香料,无论是运往国内还是运往欧美,利润都非常的高。
马尼拉和雅加达吸引着内外商人,加上作为一个国内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尽快完善政府机构,其中税务机构最为要紧。
收上来的税该怎么分润,需要和李元好好商议。
次日李元酒醒了,得知贾琏在外等候,立刻示意梳洗更衣。
两人对坐时,贾琏说起税收的事情,李元犹豫道:“比照交趾如何?”
安南是个啥情况呢?作为王子腾的封地,朝廷许他三年内税收自理。三年之后,税收一半上缴,自留一半。
贾琏对安南的情况一贯的不表态,这次对李元却说了真话:“交趾的做法,不可长久。二殿下还是要看长远一些。”
李元听了狠狠的一愣道:“如何不能长久?”
贾琏叹息道:“王家人太过贪婪了,借着朝廷的力量打下的封地,却不肯反哺朝廷,扭扭捏捏的格局太小了。陛下鼓励对外扩张,这才容忍王家人的做法。试问王家人自己收税,而不是朝廷来收,收上来多少自己说了算,换成你是内阁大臣,能接受这种做法么?短时间内或许不顾上,时间长了呢?安南与广西接壤,大军随时可以开过去。没有相应的实力做支撑,却要享受不对等的待遇,祸根已经埋下了。”
李元顿时恍然大悟,同时也对贾琏生出一丝感激之心,说的难听一点,眼下南洋的军队,无论是海军陆军,真正的掌舵人是贾琏。只要贾琏愿意,一句话的事情,就可以把李元圈起来,到时候李元就只能拿个定额,根本无法插手南洋政务,更别说税收了。
“请先生教我!”李元起身正色行礼请教,贾琏心里很是满意,这是个聪明人,跟他说话不累。
“殿下可以向陛下上奏一封,以南洋大臣之名,请求朝廷派遣官员,负责税收。然后再提要求,三年之内自留,三年之后取一半。看似与交趾相仿,实则每年税收多少,朝廷知道的清清楚楚。殿下如果缺钱花,可以将缴获的西班牙武装商船利用起来,南洋盛产稻米,殿下可专做此买卖。看似利润不高,却胜在稳妥,返航是可以带回一干紧俏货,转手给欧美商人,一本万利的买卖。”
李元顺价听懂了贾琏的意思,让朝廷派人来掌管税收,可谓表明心际。明明可以运香料和其他特产回去,却专门做稻米的买卖,可谓心系国内民生。至于返航时装运的货物,南洋大臣的船队,跟普通商人能比么?到时候,茶叶丝绸瓷器这些紧俏货,李元可以找朝廷拿一个很低的价格出口。
只要把这条航线做起来,李元个人的财富必定是源源不断。到时候,手握行政权,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养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完全不是问题。甚至可能因为这个选择,打动了父皇,还能回京去争一争呢。
“多谢先生教诲,孤感激不尽。”李元再三拜谢,贾琏侧身只受了个半礼。
继续谈未来三年内税收自留如何分润,那就容易多了。贾琏建议李元主动上奏,未来三年,愿意拿出南洋税收的三成,补贴南洋舰队,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贾琏还明确的表示,南洋新军总归是要撤回国内的,不可能长久的留在南洋。李元上奏时,应提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要求朝廷派兵长期驻守,确保该黄金水道为朝廷所实控。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元心里基本有谱了,知道今后该怎么做。
贾琏把能说的都说了,如果李元还是听不懂,那真是没法子了。东南亚那么多岛屿,全部都纳入统治范围,就算不去争皇位,也不差多少了。
关键在这里,李元说了算,这个日子可太舒心了。如果再有点雄心壮志,还能借南洋为跳板,向外继续寻找新的岛屿进行扩张。
与李元达成一致后,贾琏召见了一些西班牙与荷兰的商人,了解欧美的最新消息。
这些商人能够得到私下面见贾琏的机会,自然努力的表现,知无不言。
事情果然如李元所说的那样。
英国国内对于北美独立战场的旷日持久,出现了强烈的反弹,加上印度方面的进度不如预期,内阁做出了与北美叛军谈判的决定。
与此同时,荷兰无力对抗英国,选择了下跪,成为葡萄牙之后,又一个英国的小弟。而法国的情况也很糟糕,政府债台高筑,民生艰难。
奥匈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正统,矛盾严重,形成对峙。沙俄与土耳其这对冤家,正在酝酿下一次战争。
相比之下,英国的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
眼下可以说是东大最佳的扩张期,错过太可惜了。
借着巡视舰队的名义,贾琏前往港口驻地,见到了南洋舰队副统制吉姆。
“本督已经将你的功劳上报朝廷,并为你请爵位,不出意外,你将作为第一个外籍人员,获得帝国的爵位。届时往京城接受册封,想好了是否继续保留英国国籍。必须提前告诉你,我大周不接受首鼠两端之辈。”
吉姆正色肃立道:“总督阁下,我愿意放弃大英国籍。”
这表现真是毫不留恋,毕竟他在英国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任何前途。
而且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比较淡。相比之下,大周帝国作为一个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多了。对于吉姆而言,吸引力实在是无法抗拒,取舍自然很明确了。
“很好,眼下有个事想征求你的意见。”贾琏不动声色的说话,吉姆表情严肃:“总督阁下请问。”
贾琏摊开地图,指着澳大利亚道:“这里,英国人发现了它,我希望上面插的是大周帝国的青龙旗帜。”
吉姆看了一眼地图后,冷笑道:“阁下,卑职愿意率舰队前往,让他们向青龙旗帜臣服,接受南洋大臣的统治。”
“有问题么?会不会激起英国政府的抗议?”贾琏看似在担心,实则还是在试探吉姆。
“抗议又如何,抗议有用,英国就不会让出南洋,连马六甲海峡都撤出去了。请大人放心,眼下英国人还没有正式成立殖民地,马六甲海峡还在我们手中,舰队抵达后,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吉姆立正保证!为了爵位也是拼了。
贾敏满意的点头:“办成这件事情,册封爵位之后,允许你去英国探亲,把家眷全部接过来也可以。为帝国效劳的人,不会被亏待的。大周帝国不看出身,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成绩。”出生顶级家庭的贾琏,睁着眼睛说鬼话。
实在是现在的海军力量,真的太需要这些英国人。贾琏是实用主义者,只要你有用,酬劳一定足够丰厚。
至于吉姆,贾琏会将他打造成一个标杆似的人物。
南阳这个地方,看似李元才是南洋大臣,实际上的掌控者是贾琏,理由很简单,军队掌握在贾琏的手里。
比如吉姆在大周呆长后,知道了很多内幕,他就是只认贾琏,什么亲王在他看来,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之所以让吉姆去夺下澳大利亚,原因也很简单,先发现金矿,然后吸引大量移民过去,接着再发现煤矿和金矿。澳大利亚这地方太适合东大了,互补性太强了。没机会就算了,有机会必须拿下。
当然了,因为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等因素,澳大利亚是无法成为大国的,必须要抱大腿才有安全感。
现在贾琏就是给他们送安全感了,至于愿意不愿意,那还重要么?战舰的大炮就是答案。至于英国的抗议,贾琏理由也很充分,自古以来嘛。
你连南洋都退出去了,多一个澳大利亚又如何呢?至于发现金矿,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到时候,英国人敢不敢把军舰开过来,能不能开过来都是一回事。
更何况,大周在贸易上卡住了英国的咽喉。
一盘散沙的欧洲,想要联合起来可太难了,只要科技上不落后,军事装备上不能形成代差,不足为惧。
后续欧洲人之间爆发的战争,贾琏还惦记着派考察团过去观摩呢。
总之,既然打开了视野,那就要让大周上下看清楚,当今世界是个啥情况,对外必须收起仁义道德那一套。
装进碗里的好处,才是自己的。
领了任务的吉姆,果断的调集舰队,准备出征。贾琏则留在马尼拉等消息,顺便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段时间。
李元的奏折用飞剪船送往京师,到达时已经是一个半月之后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的京城里,内阁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摊丁入亩之上。从进程看还算顺利,换掉一大批官员之后,继任的官员为了自身的前途,到任后采取严厉的措施,但凡士绅不配合,就叫嚣着谋逆之嫌,要调兵来镇压。
为了各自的乌纱帽,官员们发力之下,每日衙门里办事不利的衙役,板子打的飞起。
个别官员在胥吏的不配合之下,直接裁撤胥吏,并请调官兵进驻,协助清田。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