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希望阁下尊重我国的利益,珍惜我国的友谊。”奥登不硬气都不行了,他可承担不起卖国的罪名。反正将来就算要打,也轮不到他上阵。
“贵国的友谊?是贵国抢占大员岛的友谊,还是贵国屠杀我国侨民的友谊?账,一笔笔的,我国的史书上都记着的,只不过没到清算的时候。”
彭林的语气也变得没那么平和了,他也是受命代表谈判之后,才开始补课的,结果看了相关史册记载后,气的好几天都没能好好吃饭。
现在能忍着不给对面一个大逼斗,都算是休养好的。
“那么,阁下能说清楚贵国的条件么?”奥登还是先摸清楚周帝国的要求再说吧,尽管很绝望,还是要做最大的努力。其实他很清楚,弱国哪有所谓的外交啊,只要是个弱国,谈判的时候,都是被人逼着签不平等条约的,欧洲各国一直都这么玩,心里清楚着呢。
“我国的要求很简单,东南亚各国乃是我国传统势力范围,西方各国请尊重这一点。贵国也好,西班牙也罢,都必须尽快的退出这一片区域。当然了,你们也可以赖着不走,只不过到时候,我国的舰队到了,就没法体面的离开了。这里本官要重点强调一下,收起你们的小心思,从现在开始,只要听到我国侨民遭到贵国殖民政府的迫害,我国舰队就不仅仅是开到南洋了,而是直接开到贵国的海域。”
谈判的纲领,都是贾琏定的,彭林只要按要求转达就好了,工作上轻松了很多。
“不可能,我国是绝对不会撤离的,但是可以酌情善待贵国侨民……。”
谈判就是这样,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有的谈就妥协,没的谈就准备开战。
彭林每天谈判结束后,都会去贾琏处汇报,随着谈判的进程日渐结束,双方都没法谈出一个结果来。
原因很简单,各自的底线都不一样,怎么谈得拢呢?
谈判的第三日,彭林等奥登落座后,直接开口:“我宣布,两国谈判终止,阁下请回吧!出于外交礼仪,我方不会为难你们。”
奥登的心情坠落谷底,这就是结束了么?很不甘心啊,但也毫无办法。
东南亚的殖民地,等于是荷兰政府的血袋,怎么可能放弃呢?有这个血袋,荷兰好歹还是一个三流接近二流的强国,没这个血袋,彻底堕落。
奥登愤然起身离席,次日,荷兰使团离开返回殖民地。消息传回欧洲,荷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一方面加强殖民地的防御,一方面紧急派人往英国,希望与英国缔约同盟。这种拉英国下水的手段,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的灰,搅屎棍怎么可能上当呢?
转头荷兰政府代表又去了法国,希望结盟。结果自然是毫无结果,代表连路易十六的面都没见到。
后续的事情,贾琏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的。这是一个西方大肆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代。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了,那就别怪我们说自古以来了。
荷兰使团离开后不到十日,西班牙使团也到了,这次跟上次也没区别,相似的待遇,相似的谈判进程,相似的不欢而散。
就殖民地而言,西班牙还有南美的殖民地,但其国家实力,面对周帝国,依旧不够看的。
铁了心要将整个东南亚纳入势力范围的贾琏,怎么会跟他们好好的谈呢?
谈判破裂后,两国最终走到了一起,约定了所谓搞了一个西荷友好条约,这是一条非常特殊的条约,只在东南亚生效。
条约的核心思想,两国在东南亚殖民地受到攻击时,有出兵互助的义务。
条约签署之时,贾琏入住广东的第三年,已经来到了九月份。也就一年又过去了。
第509章 变法受挫
“轰轰轰!”连续不断的轰鸣声,远处的靶船在密集的炮火中千疮百孔。
一支十艘战舰组成的编队,熟练的调转方向,换一个侧面,继续射击。
这一次实弹演习下来,单单是射击的消耗,就是十万元。
可见海军是有多么的烧钱,甲板上的贾琏,扶着栏杆,看着远处的靶船渐渐的沉没,心情变得好了许多,总算是看见战果了。
“练的不错!”贾琏夸奖了一句,吉姆不禁微微挺起胸膛。
“根据情报显示,荷兰人在爪哇部署了二十艘三级战列舰,西班牙人在婆罗洲实力相近。目前我军加起来一共三十三艘三级战列舰,打败任何一家的势力足够,难的是担心他们联合起来。”
“荷西互助条约么?确实是个问题,希望届时他们做不到真正的团结。”
南洋舰队的扩张速度在贾琏看来已经很快了,两年时间,从最初王子腾叫出来的十艘三级战列舰(缺炮),到现在的三十三艘(含五艘外购),钱花的如同淌水一般。人员方面,从欧洲雇佣了一千多人,分布在各条战船上作为教练。疍家青年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很好的体现在练兵中。
吉姆作为一个英国人,对疍家青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们是最优秀的兵源。与此同时,水师学堂的学员,已经前往印度,在皇家海军印度舰队实习。对于接纳周帝国学员的事情,英国政府还算欢迎,皇家海军也没阻拦。他们不是不担心周帝国的海军强大,而是现在顾不上。
北美的独立战争,从一开始的英军势如破竹,发展到现在日渐艰难,这其中有法国人掺和的原因,也有北美殖民地战术上的成功。
实际上北美独立战争的伤亡人数不高,梅尔吉布森演的电影里的场面,更是夸大其词。不客气的说,北美民兵的组织力度,根本就无法与英军打正面。英军与其说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被拖垮的。
目前的舰炮对于贾琏而言,并不能满意。黑火药的威力上限太低了。就算找到了稳定剂,研发出无烟火药,也无法解决加工精度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产能了,目前这种改良自英军的火炮,跟不上造船的速度。因为缺乏足够的熟练技术工人所致,这就不是堆人能解决的问题,工人的培养需要时间。好在,贾琏不着急,今年应该能基本完成战争准备。
南洋舰队目前编成主力舰队和三支分舰队,主力舰队含二十艘三级战列舰,三艘外购的二级战列舰,三支分舰队,共计十三艘三级战列舰。
为了提升防御力,贾琏还搞了个金属外蒙皮,就在在战舰的外部,披一层铜皮。之所以是铜不是铁,自然是腐蚀的原因。
目前就防御效果看,确实提高了不少,缺点是影响航速。因此,以游击为主的三支分舰队,并没有上蒙皮,只是在主力舰队里搞这个。
“明年春天就满三年了,年底在印度实习的军官们回来,上舰适应一段时间,差不多就可以动手了。”贾琏自言自语,这几年在两广,尽管已经很着急了,远在京城的承辉帝,却显得更为急迫。具体原因,承辉帝搞摊丁入亩,选择了河南作为试点,忙活了一年下来,成果寥寥。
可以说,河南试点非常的失败,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基层官府与士绅的不配合。非但不配合,还各种拖后腿,加上用人不当。
承辉十四年的改革,基本可以判定为失败了,现在的朝堂上,一股逆流涌动。爆发点是年初开启河南试点,清田的过程中,“逼死”了一家士绅。大概来说,就是巡抚宋珂奉命推行摊丁入亩,第一步就是清田。结果就是这第一步,一开始是各级官府自上而下的拖延,扯了几个月的蛋,眼看都要夏收了,事情依旧没有任何进展。宋珂被逼急了,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逼着各级官府加速推进。
不曾想,这一逼之下,开封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包姓士绅在家上吊自杀。并且留下遗书一封,都是被清田逼的。
该士绅自杀后三日,其妻及二妾也跟着自杀。
案件发生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快速的发酵,尽管内阁已经做出了反应,派方颂前往调查该案,事情还是朝着不利与变法的方向快速发展。
开始的一波是冲着巡抚宋珂去的,河南各级官员,纷纷上奏,弹劾宋珂为酷吏,是当代的周兴来俊臣。
要知道,酷吏可不是啥好词,周兴和来俊臣,更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嗯,请君入瓮,出处就是来俊臣发明的一种酷刑。
宋珂被弹劾之后,无奈上奏自辩,与其说是自辩,不如说是控诉,对各级官僚拖延清田,导致整个变法迟迟无法推进的控诉。
自辩的奏折上去之后,很快在京城引爆了第二波浪潮,这次是京官纷纷上奏,弹劾宋珂,并暗指他背后有靠山,做错了事情非但不肯认错,反而还要嘴硬,反咬一口,拿下属背锅。这已经不是酷吏了,是无德小人。
嗯,总之就是内阁里面有坏人,蒙蔽了陛下。
这一波反对声浪还不算太大,说明皇帝和内阁对京官的控制比较好,只有百十个官员上了弹劾奏章。
但是这一波还没过去,第三波紧跟着就来了,这一次是全国范围内的官员在弹劾宋珂。或者说看着是在弹劾宋珂,实则是在反对摊丁入亩。
毕竟有个事情明摆着的,摊丁入亩之后,就是士绅一体纳粮。
就问你,天下的官员,哪个不是士绅一伙的?
尽管各省封疆大吏都在压制弹劾奏折了,依旧没能阻挡下面的官员上奏弹劾。当然了,有的封疆大吏是做个样子,有的是真的在压制。
其中两江、两广的官员,就被压制的很老实,各自也就是三五份奏折上奏,两广这边广东是一份都没有,广西有五个官员上奏弹劾宋珂。
事情从承辉四十年五月底,闹到十月底,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即便是方颂在十月底发布了调查结果,判定包姓士绅之死,并非由清田引起的,而是因为此人好赌,输光了家产所致,依旧被天下官员和士绅强烈质疑,连着方颂一块骂。说他是宋珂背后的靠山,是祸国殃民的奸贼。
在此背景之下,承辉帝与内阁磋商后,并没有做出任何退步,反而发上谕,明确指出,摊丁入亩,势在必行,反对者视作欺君。
紧接着,就河南发生的案件给予定性,维护了方颂的调查结果,但宋珂也没讨到好,以失职的罪名撤职回京,等待处分。
靠着皇帝个人巨大的威望,此事被压了下去,但是在河南试点的事情也黄了,被拖延了一年,想要重启,只能等重新选派大臣出任巡抚。
反对的声浪被压下去了,不等于反对的人就此作罢。只能说,借助包姓士绅之死,反对派大做文章,拖延了一年的试试点,事实上给承辉帝的改革,造成了影响,对承辉帝个人的威望,也造成了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承辉帝那边走龙禁尉的渠道,发了一道密旨,希望贾琏能有所动作。
毕竟当初贾琏就对承辉帝说过,一件事情无法压制的时候,可以用另外一件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在密旨中,承辉帝还对未来继续摊丁入亩之事,表达了一下担忧。因为经此一事,天下士绅肯定会找各种手段和理由,抗拒执行。
受到牵连的方颂,也给贾琏写信,吐槽宋珂好为大言,实际上是个眼高手低的无能之辈,以巡抚之尊,竟不能驾驭一省下属。还说他是为李清背黑锅,派宋珂去河南做巡抚搞试点,那是李清大力推荐的人,宋珂还是青云系的明星人物。嗯,方颂默认贾琏不是青云系。
信中还详细的讲了包士绅案件的调查结论,人肯定不是被清田逼死的,包士绅家里以前有一万多亩地,因为好赌输掉了一大半,事发之前更是彻底的输光了田产,连老婆都输掉了。而且方颂猜测,不是他先自杀的,而是他老婆和小妾先死的。
问题是,方颂到开封时,所有证据都被做了手脚,甚至在查案关键时刻,开封知府也暴毙了。死因,马上风。
本来方颂已经查到了开封知府身上,这人都死了,线索彻底断了。只能封了赌场,通缉逃逸的赌场老板,就此结案。
更郁闷的是,调查结果不被认可,或者说,人家根本不在乎真相,就是奔着反对而反对来的。
因为开封知府的死,方颂回京复命时,被承辉帝狠狠的骂了一顿,说他一开始就该控制开封府的上下官员。走之前再三交代,让他警惕官绅勾结,反对摊丁入亩试点推进,他却没有放在心上。
可以说,事情闹的一地鸡毛,现在还没有彻底平息,只是被短暂的压制下去了。
贾琏完全相信,一旦再次启动试点,依旧会有更猛烈的反扑在等着。
贾琏给承辉帝回了一份密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嗯,语气很含蓄。没有直接说承辉帝因为此前的改革太过顺利,忽略了被压制的反抗力量已经积累的很强大了。
此前的各项改革,触动的仅仅是官员,所以,反抗的力度是有限的。这次的改革,触动的是全天下官绅的利益,反抗自然是全方位的。
贾琏的措辞为【河南包氏案,为陛下变法多年,反弹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
别看贾琏没反对摊丁入亩,实际上他是认为这个变法太过着急了。摊丁入亩与此前的改革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时也对选派执行官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应该选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性格坚毅的大臣。没有明着批评宋珂先是着急,出事后惊慌失措的上奏自辩,躲在巡抚衙门“闭门思过”。间接的评价宋珂,没有那个能力。密奏的最后,贾琏建议,后续应精心挑选干员,并加强龙禁尉在河南的力量,掌握更全面的情报,作为对摊丁入亩变法一事的前期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用暴烈的手段镇压的准备。
贾琏也从这个事情里看出了一些内阁权利斗争的端倪,为何李清要大力推荐宋珂呢?为何人选不是林如海和张庭恩决定的呢?他们就算没有推荐人选,难道还没有拦阻的能力?很明显,这个事情是皇帝和李清先商量好后,直接拍板的。这符合皇帝的性格与执政理念。就算对张庭恩和林如海信任有加,也不会允许他们两个在内阁太过强势。
再回头看看宁克被外放的事情,贾琏甚至都在怀疑,宁克的事情,承辉帝觉得丢了面子,生出了担心个人威望在内阁受影响的担忧。
反观李清,为了积极表现,坐稳内阁位置并为向上做铺垫,在皇帝的有意放纵下,推荐得意门生宋珂去河南出任巡抚。
贾琏判断,张庭恩是有相忍为谋大局观的,林如海则属于开始收敛锋芒。
总之这个事情很复杂,贾琏没有得到太多的相关信息,只是从邸报和方颂的私信里获取的消息,很难给出一个脉络清晰的判断。贾琏甚至都在怀疑,张庭恩与林如海,都劝过皇帝不要着急,再等一等。承辉帝因为有点飘了,所以等不及了。这才给了李清机会。
很多事情无法在信里说,毕竟落下了文字,很可能就是今后政敌攻击的把柄。林如海和张庭恩的来信也没提这个事情,贾琏也不好主动问。
既然皇帝下了密旨,贾琏只能执行。所以呢,在综合了所有信息,有一个不算模糊的基本判断后,贾琏回密奏的同时,也上了一份公开的奏折。
《奏言复南洋宣慰司事》。
大概意思是,巡抚广东以来,贾琏一直在整备军事,如今南洋舰队初具规模,军队也训练有素,只要陛下和内阁许可,明年就可以发兵南洋,驱逐荷兰、西班牙人在南洋的势力,恢复南洋宣慰司。
在奏折里面,贾琏还提到了殖民者对当地华人的一些残害行动,扬言到了算总账的时候。
第510章 措手不及
贾琏这份奏折上到朝廷后,内阁直接对外公开,瞬间引爆了人们的情绪。
嗯,准确的说,是此前无论是站哪一方的,压抑的情绪都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在承辉帝坚定的变法意志面前,尽管依旧有人反对,但是在朝堂上却不敢发声。私下里却不少人在嘀咕,什么王安石,什么张居正,权臣之类。
只能说变法就是这样,既得利益者,一定会千方百计的搞破坏。只不过这些人面对皇帝的高压态势,不敢找死。从这点来看,宋朝确实对文官比较宽容。司马光这种人,在大周别说回家写书了,直接丢西域才是正常操作。
人的情绪被压抑了,就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贾琏这份奏折,完美的适合所有人发泄的需要。
群臣再次动了起来,纷纷上奏,前者西洋外藩,弹丸小国欺我大周无人,必须吊民伐罪,讨不臣于南洋。
当然了,不管是不是支持变法的官员,看见贾琏的奏折之后,都想起来一件事情,要论陛下麾下第一打手,双花红棍,还得是贾琏啊。
想到贾琏的时候,那些对变法不满的人,下意识的都缩了一下脖子。
这狗东西的在士绅群体中的名声太烂了,相比之下,在工商界以及年轻的官员中,贾琏的名声则完全相反。
年轻的官员们对贾琏的态度,从最初的羡慕,变成了现在的敬佩。勋贵子弟多了,贾琏这种凭自己的本事,能干事实,战无不胜的就一个。
群臣纷纷上奏,声讨西、荷两国,恢复南洋宣慰司的声浪,充斥了朝堂,更有年轻官员,要求前往广州,助贾琏一臂之力。这种人还不少。
当然这种人,得到的私下评价,往往是这样的,【这是去助一臂之力么?这是去蹭军功的。】
有人只是嘴上嚷嚷,有人已经付出了行动,自认为与贾琏是一伙的勋贵们,纷纷登门贾府,通过王熙凤的渠道,给贾琏传递消息。
基本都是一个态度,家里有子弟谁谁,自幼习武,勇冠三军,可以为贾总督前驱。
京城的勋贵二代们,靠着家里的关系,抢跑了一步。其他人即便有想法的,也只能另外想法子。
真不能怪这些人动念头,实在是贾琏过往战绩太辉煌了,就没人觉得,贾琏这次会打不赢。
随着贾琏奏折的公开,似乎一夜之间,官员的意见统一了,注意力全都被拉过来了。
内阁这边则悄悄的动手,调整河南官员。进入承辉十四年十一月,三司更换,进入十二月,开封、洛阳、郑州等上州知府,全都换了人,下面的知县,也换了十几个。这种大规模的调整,就不可能不引起注意,但是人们的注意力都被贾琏吸引了,有人嚷嚷却没有太大的反应,火苗还没烧起来,就自己熄灭了。
“南下,南下,建功立业,正当其时!”
酒楼里喝多的酒鬼们在大呼小叫,食客们面带微笑的看着这群年轻的二傻子。
有生之年,京城里总算能看见点精气神了。
连续接到求安排子弟的书信,贾琏不胜其烦,直接写了一封信给王熙凤,快船送往京城。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一个意思,要来可以,但是不管谁家的孩子,只能从小兵干起,在贾琏的麾下,出身没用。
也就是说,想来镀金的想想清楚了。
这封信打消了很多人的念头,但还是有几个人来了,比如陈瑞和牛继宗,都把孩子送来了。
这两位附信一封,就一个意思,孩子随便管教,不听话腿打断了丢南洋自生自灭。
看完信的贾琏,沉默的看着面前站着的两个小青年,其实他们与贾琏是同龄人。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