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63章

作者:断刃天涯

  没错,贾某人的技校,办到广州来了。还是老套路,学制三年,第一年学理论,后两年学实践。

  你要说能学到多少理论,这个真不好讲,但是学技术是肯定没问题的。

  就在贾琏大张旗鼓的运作技校时,接到了来自牛继宗的一份公文,他的水师学堂办学受阻,原因是缺老师。

  水师衙门成立后,在天津设水师学堂,一切都就位之后突然发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尽管已经托请英法公使雇佣西洋教师,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本土的船只倒是不难找到老师,难的是西洋战舰的操作,以及一些航海知识,本地老师根本教不了。

  举个例子,大海上如何辨认方向,老渔民告诉你,看星星,看月亮,看太阳。问题这些在近海还能发挥点作用,一支以远洋为目的打造的水师,怎么可能用这种方法?以前牛继宗是忽视,等他发现时,已经有点晚了。毕竟是步战出身的将领,缺少相关经验。现在呢,牛继宗请贾琏帮忙,派遣几个老师过去先把课程带起来。

  这信还是贾琏的飞剪船第二次试航带回来的,驾船的水手要赶回来过年嘛。

  贾琏看了信之后,只能是苦笑摇头,当初劝牛继宗去边疆,他倒好,选择留在水师衙门,说穿了还是不愿意离京。现在求上门来帮忙。

  这忙还不好不帮,贾琏只好给他回信,等年后再说,现在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人,反正你都耽误了,不差这么一会。

  信里贾琏表示,水师副将孙绍祖,因为水土不服,不适合在南洋水师继续服役,请水师衙门安排一下,调他回北洋水师。

  对,现在北方的登州水师和天津水师合并了,改成北洋水师。就这名字,贾琏看着都觉得太膈应了。

  有了北洋水师,是不是要有镇远定远济远致远?希望牛继宗不会搞这些名字。

  年前又是一波送礼潮,贾琏往京城送的年礼,通过薛家的渠道,早就送回去了,作为巡抚的贾琏,现在主要是收礼。

  惠州的事情,现在全省官员达成了统一认知,那就是他自找的,居然跟陛下对着干,作为忠犬的贾琏,能饶了你?

  说起来惠州知府老胡也确实倒霉,要是早一点出现所谓的立储潮该多好,看看最新一期邸报就知道,贾某人作为陛下忠犬的成色。

  早看见这篇奏折,谁还敢吃差价啊?现在伴随着这篇奏折的邸报上,还有关于惠州知府等官员的判决内容。流八千里。

  够的上这个距离的,只有新设安西都护府了,别的地方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只能说,陛下对于官员禁止银币流通这个事情的痛恨程度。

  无论如何,还是没有开杀官的先河,倒是贾琏在惠州,砍了十几颗士绅的脑袋。

  年前几天,贾琏白天一直在外面跑,从水师学堂到各地驻军的营地,全都走了一遍。

  总算是赶在除夕前一天回到了广州,除夕当日,贾琏便衣出行,看见大街上报童光着脚,心里很是不悦。

  狗日的薛蟠,做善事不能做到位么?一双鞋才几个钱?

  年前,各个衙门都放假了,唯独巡防营没放假,依旧要全城戒备,当然不是防造反,而是防各种意外,治安防火之类。

  水师的疍家青年们,总算是得到了假期,不过时间不长,只有两天,并且不是一起放假,而是轮休。根据贾琏的要求,军中随时保证有拉出去作战的能力,确保最少十条战船能开出去打。

  大街上人实在太多了,贾琏转了一会就掉头。

  大过年的,有人欢喜有人愁。

  巡抚衙门内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布政司衙门和广州知府衙门里,却少了几份喜气。

  原因嘛,通过京城的关系获悉,他们的年度评价为中下。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重大的恶劣事件发生,比如说税收完成度极差,当地百姓闹事。京察的时候,最常见的评价是中平。

  就是说,哪怕你干的再烂,当地百姓再不满意,只要税收不出问题,百姓没闹事,都能拿到一个中平的评价。

  现在的评价是中下,说明布政使和广州知府,下一届都将面临降级的处罚。布政使会调走,去一个下省,知府也一样,会去一个下州。

  总而言之,这两位是无法在广州继续为官了。快的话,也就是年后的事情,慢一点,能等到他们任期结束。

  贾琏其实真的无所谓,只要他们不捣乱,也能容下他们。问题是,京城那边的大佬们,容不下他们。在广东地面上,不能给贾琏帮忙的,都是在扯后腿的。赶上林如海兼了吏部尚书,首辅又是张庭恩,他们还能有个好?

  这不,贾琏回到巡抚衙门时,这俩都在等候。

  基本的礼仪,贾琏还是有的,请两人去了书房谈话。

  二人说的很隐晦,大概意思是,以前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请巡抚不要介意,今后大家同朝为官,相忍为谋,就不要计较过往的不快了。

  贾琏听不懂啊,因为他不知道这哥俩的命运,所以只能装傻,保持客套的微笑。

  两人觉得达到目的后,一起告辞离开。宝钗进来送礼单时,贾琏才知道,这俩各自送了一份重礼。

  有多重呢?布政使送了五千两黄金,广州知府送了三千两黄金。

  按照现在行情,一两黄金能换十八块银元,这礼也太重了。

  作为城内贵妇们的首领,宝钗还提了一句,布政使和广州知府多半要调走,这两家的夫人都表示,今后想见面太难了。

  因为礼太重了,宝钗不知道该不该退回去。

  贾琏立刻明白,这俩不是不接受调走,而是怕贾琏记仇。调走不耽误他们继续做官,继续快活。一旦贾琏记仇了,今后但凡出一点事情,这俩都不会落个好结果。至少今后向上的路,肯定是断掉了。

  搞明白原因后,贾琏自然知道是京中发力了。既然如此,那这份礼就不收白不收。

  民脂民膏在自己的手里,还能发挥点作用。

  “你哥呢,最近怎么没见着他人?”贾琏很快把两位官员的事情丢一边,想起了报童赤脚满地跑的事情。

  宝钗听着心里一惊:“怎么,他又犯错了?”

  贾琏看一眼鼓起来的肚子,笑着安抚:“想啥呢?就是想问问他,明年有啥打算。”

  “原来如此,那我这就让人去请他过来。说起来,我哥长期在广州,娘如今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这年过的……。”

  贾琏听出点意思来了,薛家产业南移之后,事情太多,薛蟠还真就一时半会的顾不上薛姨妈了。

  “想就让人接过来嘛,更何况,你大舅称病了,我代着总督衙门的差事。三年的任期之后,恐怕无法回京,还要继续在外为官。”

  贾琏这么一说,宝钗顿时露出喜色:“年后就接过来,我也好经常见到母亲。”说一半她就停顿了,换了一个同情的表情:“只是苦了京城的凤姐姐,一个人操持贾家上下。”

  女人之间的塑料情分,贾琏自然是不去管的,直接跳开这个话题。

  薛蟠是晚饭之前到的,这厮胖了不少,一头的汗水,边走边擦边说话:“链哥召见,可是有事情吩咐?”

  担心薛蟠的宝钗,随后也跟着出现。

  贾琏等薛蟠坐下了才道:“年后你有没有别的想法?刚才宝钗说了,想接岳母过来。”

  薛蟠不假思索道:“今后还是只能继续来回跑,薛家产业重心放在广州是肯定的。年前京城来信,皇商的身份保住了。如果不是实在走不开,年前本该回京的,哎,我真是个不孝子。”

  这话半真半假,真是因为薛蟠生意太好了,忙着挣钱呢。假呢,路太远了,不愿意在年前折腾一趟。在广州这边,虽然热一点,但是他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后,在这边找到了当年在金陵做小霸王的感觉。回京的话,他又要伏低做小,给人当孙子了。

  “年后吧,派人去把岳母接过来。这是一个,还有一个事情,必须尽快去办。”贾琏收起笑容,变得严肃了起来。

  薛蟠立刻正襟危坐,摆出听训的姿态。

  “今天出门转了转,见那些报童光着脚满地跑。你去过问一下,是不是下面办事的人贪污。这些孩子够可怜了,一双鞋的钱,下面办事的人也要贪么?还有,你要盯着一点,看看报童识字班办的如何,别小看这些孩子,一百多人满城跑,等于多了一百多双眼睛。你对他们好一点,不用多花多少钱,取得的效果却是极好的。”

  贾琏的语气平淡,薛蟠听着头上开始冒汗了。当初的《民生报》,下面的报童黛待遇,薛蟠是知道的。贾琏让他照着抄作业,他也是这么办的。只是没想到,千算万算,漏算了这点小事。万一贾琏怀疑是他办事不利呢?不对,已经办事不利了,别管是不是下面的人做手脚,贾琏只会找他。

  “我知道了,这就去问问。正好,我让人弄了两头猪,给那些孩子送去,让他们过年吃点好的。”薛蟠着急上火的要走,贾琏却叫住他:“别着急,还有别的事情,年后的事情还没给你交代呢。”

  薛蟠赶紧又坐下,贾琏继续:“赖三那边都安顿好了吧?”

  “安顿好了,特意给他孩子找了学堂,家里的父母,妻儿,都在城内住着。”

  “年后,让他组织一批货,代表薛家的商行,跑一趟南洋,并在南洋设点。以后两三年,他都要在南洋呆着,别怠慢了他的家人。”

  “说起赖三,昨日他还跟我讲,决定去马尼拉。这个人倒是敢博一下的,是个人才。对了链哥,薛家在金陵的产业,如今都是我叔父在照看。我想给他写封信,年后让他去京城接我娘南下广州。这信想要送的快点,就只能走官方的海上通道了。”

  薛蟠指的是飞剪船,贾琏自然没必要阻拦,点点头:“没问题,写好了我让人送。这条通讯渠道,保持并发展下去,今后形成一个官方通讯的补充通道。”

  薛蟠确定了一下没有别的事情了,这才起身离开。

  宝钗亲自送到门口时,薛蟠站住回头道:“妹子,肚子一定要争气了,薛家能不能跟着琏哥一道杀回京城,能不能生个带把的,很重要。”

  宝钗给他个白眼珠子:“这是我能决定的?对了,叔叔家里有个妹妹,生的好颜色,我想接她过来陪我一段时间,你觉得如何?”

  薛蟠听了竖起大拇指;“好想法!回去我就安排。要我说啊,以后别抻着,该放下面子,就别端着。莺儿生的也不赖,洗白了剥干净送进去,链哥不会客气的。”宝钗听了这混账话,气的瞪眼:“你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吧,什么时候生个侄子出来,再跟我说这些。”

  薛蟠一点都不带生气的,薛家今后的希望,与其说是全看薛蟠的,不如说是看宝钗的肚子是不是争气。

  只要生一个儿子,宝钗手里的那些薛家的产业,不都归孩子么。怎么算,薛家都不亏的。

  看着薛蟠要走,宝钗又嘱咐了一句:“老爷最不喜欢那种苛待下人的人,哥哥日常脾气收一收,别动不动对下人打骂。”

  不自觉的,宝钗已经把贾琏言行都当做薛家今后的行事准则了。

第502章 贾不器,太鲁莽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对贾琏并不适用。

  新年伊始,贾琏便接到了来自京师的密旨,让他就当前西洋各国的实际情况,写一份报告,给鸿胪寺提供参考。

  自从法英代表先后来访,签订了友好条约之后,初步睁开眼睛看时间的大周,具备了一定的全球视野,鸿胪寺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多。

  但怎么说呢,尽管有使者带回来的西洋各国的考察记录,国内的外交官员,还是缺乏必要的认知。

  鸿胪寺在与英法公使的交流中,驻外使者在与当地国家的交流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阶段的两个驻外公使,传回来的消息显示,西洋各国的数量多,都有与大周建交的意愿,只是他们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操作。

  中原王朝作为天朝上国,亚洲的实际话事人,习惯了别人主动上门的朝贡体系。

  所以,闹出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派人与驻法公使接触时,就出现了公使摆出高一等姿态的架势。

  让对方来拜见自己,并且没有出门迎接。导致对方的使者愤而离开的事件。

  这个举动从外交的角度看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但间接的抬高英法的地位。英法两国都借此大做文章,媒体不断吹嘘,东方帝国只认可英法为同等地位的国家。这玩意嘛,实际上从大周官员的角度,对方还是先来朝贡的一方。派驻使者的行为,是方便接引西方各国的使者来访。

  承辉帝对于派驻使者的理解,则是增加一个对话渠道,增加一个观察西方的手段。本质上也没有对等的意思,巴掌大的国家,也对等?

  事情在年前传回国内,还是英法公使专递的消息,这就让承辉帝意识到,事情可能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担心影响到未来向外扩张的脚步,又有点想不明白的时候,自然要摇人,施展召唤术。

  对此,贾琏很认真的进行了上奏,详细的介绍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地位,同时还就欧洲的列强,进行了一些分析。

  从综合实力上来说,现阶段还是英法居首,罗斯应该排第三。未来五十年,可能成为大敌的就是这三个国家。

  现阶段英国受制于北美独立运动以及开拓并稳定南亚的牵制,十年内两国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唯利是图欺软怕硬的昂撒人,海盗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与周帝国交恶。法国的利益主要在北非以及在北美给英国捣乱,制约英国的发展。西欧两国的矛盾,可以利用,但不要站队。左右都是蛮夷,管他们相互之间是不是能打出狗脑子呢?最后就是罗斯,这个国家侵略欲望很强,对于出海口的渴望,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国都会将主要经历放在西方,放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上。

  有了以上的分析作为前提,外交工作如何展开,扩张策略如何推进都有事实作为支持依据。

  对英法,保持中立,以友好贸易为主基调。对罗斯,趁其注意力在西方时,加速安西各地的开拓力度。为了拖延其掉头东顾,外交上可以采取主动接触奥斯曼帝国并提供帮助的这一策略。

  以上四国之外的国家,五十年内都不会有啥太大的变化,所以,正常交往即可,没必要特别的重视。但态度上一定要平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本国看起来没有侵略性,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能团结一些欧洲小国,在必要的时刻,还能给英法使绊子。毕竟这两个国家侵略成性,现在打不起来,将来迟早要打起来的。

  反倒是奥斯曼帝国,虽然衰败了,但是其庞大的地域和人口,可以是最佳的贸易伙伴之一。并且通过贸易进行扶持,达到牵制罗斯乃至整个欧洲的目的。

  贾琏这份报告里隐藏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中东的资源。现阶段的中东,除了沙子,没啥资源,在国人的心目中,属于真正的不毛之地。所以,贾琏也没说什么资源的话,当然了,今后有机会,在中东弄一块飞地,贾琏非常乐意。

  写完报告的贾琏,派人送往京师就不管了。毕竟是密奏,这些想法,皇帝采用了,那就是皇帝的思想,与贾琏无关。不采用,也没法子。

  现阶段的贾琏,最要紧的还是尽快利用广州及其周边优越的地理位置,快速的发展工商业,达到一个省的经济,就能支持自己经略南洋的目的。

  年初还有一个事情,让贾琏颇为意外,感慨于做官的人,面对强大的上司时,脸是真不值钱。

  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新任的惠州知府上了一个章程,先送到了布政使这边,建议各府县学堂,增设贾氏实学的内容,并主张今年开始,从县试到乡试,都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讲道理,这份折子先送布政司那边是很有讲究的,就是在裹挟布政司,就问你跟不跟吧。

  布政使这边还能怎么地?召集三司官员以及提学官开会。不就是裹挟么?谁不会啊?

  于是在贾琏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个章程居然在布政使主持的会议上全体通过了,广东提学甚至还在会上肉麻吹捧贾琏,说他【无论德才,堪称今亮】。这个亮,自然是诸葛亮。如此吹捧,从一省提学的嘴里出来,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据说,当时会上的人无不哑然,面色摇摆不定,唯独提学官依旧面不改色的淡然,仿佛他说的都是至理名言。

  布政司衙门把会议纪和决议要转到贾琏跟前的时候,看完的贾琏灵魂都升华了,我原来这么伟大。

  话说,诸葛亮在封建王朝(这个是借的西方定义有学者说不准确)时代的定义,属于完人。

  这个定义的认可度有多高呢?电视剧《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这一集之后,收视率断崖下跌。一千八百年之后的人们,依旧对丞相心怀崇高敬意。被人吹捧为今亮,贾琏的脸是真的在发烫,真脸接受这个称呼。

  对这份会议决议的集体意见,贾琏还是比较认可的,推广贾氏实学,还是利用官府的力量,这是贾琏以前想过的,却没有得逞的道路。

  都怪国子监那个老不死!

  现在下面的人主动提出,贾琏在短暂的脸红之后,提笔在会议决议上批注,【以广东一省为试点,先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推广。】加上这么一句话之后,转回了布政司,这边一看有这段话的补充,立刻大喜过望,贾大人收了金子,果然爽利的很。妥了,过去的事情揭过去了。

  布政司这边立刻形成文件,上呈京师,可惜不是军情和灾情,不然都想用八百里加急。

  嗯,有个细节必须要注意到,这份决议是布政使主导之下,广东省上下的决议,上奏朝廷请求批准执行。

  毫无疑问,这种事情是不能自己推行的,必须请示朝廷,否则跟造反有啥区别呢?

  尽管朝廷的回复还没下来,广东地方的官员们,已经开始了行动。《贾氏实学》的系列教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最热卖的书籍。

  总之吧,这个事情在贾琏看来,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攻击他公器私用。这不,贾巡抚兼代总督,一直在假装不知道这事情的发生,一切都是布政司衙门领衔做的。

  这事情吧,还真不好怪这些官员谄媚,失了读书人的风骨。一个巡抚,上任还不足一年的当口,就代理总督了。

  就问你,下面的官员迷糊不迷糊,骨头还能不能硬起来。

  也就是贾琏还要点脸,没有开启自吹自擂的模式。所以,现在只是一帮年龄比他大不少的官员,在各种场合吹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