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这就是现实!
这个时代没有搞普及教育,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读书的成本太高了。
经济欠发达地区,真就是一家人供一个读书人,多数家庭还供不起。
贾琏作为主考是不参与阅卷的,而是在阅卷的地方溜达,不时的拿起一份落卷看看。
主要是看第一题的内容,转了一天下来,没有发现问题,说明这些考官做手脚的概率不大。
包括孙灏在内,这些考官其实都挺感谢贾琏的,如果不是他做主考,大家都未必有机会来做考官,须知这是一份成绩,没准因为这个,仕途最后一站还能往前拱一拱。
三场考试下来,贾琏关注的就两点,一个是算经的考试成绩,数学好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就强。这点毋庸置疑。
不客气的说,数学是最考验智商的。
(PS:本人高中数学成绩很差,智商平平。)
今年的算经考试,居然出了两道立体几何的题目,这让贾琏大为惊讶。当年他读书那会,被立体解析几何折磨的欲死欲仙。
贾琏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铅笔在算经考试中广泛的应用了,惊讶之余才想起来,这玩意是自己让工匠做的,挣的钱都进了研发厅的账户。
那没事了!
只要是贾琏出品的铅笔,价格就一定不会太高,铅笔的出现,无疑降低了读书识字的难度。
用毛笔写字和用铅笔写字,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
卷子全部改完后,前十名的卷子被送到了贾琏面前,贾琏没有搞独裁,而是把几位主要考官都叫来。
先看卷子,主要就看第一题的策论,然后看算经成绩。算经成绩低于八十分,不得进前十,这是贾琏安排的,其他人并无异议。
看卷子的时候,贾琏差点以为,这帮人为了拍马屁,按照算经成绩来排名了。
前三名的算经成绩,居然都是满分。看了文章才知道,人家真不是拍马屁,这三人的文采不说,核心思想扣的死死的。
所谓家国天下,最终版本就是治国如何。儒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
难怪这帮考官不反对他的观点,其实大家的认知没啥差别。
前三名还是有区别的,第一名以孔子为例子,东游宣传治国理念,虽然没能得到君主的认可,但是培养了足够多的学生。后人在圣人的思想引导下,实现了圣人未竟之伟业。所以,理学半圣朱子发出了呐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至于治国如何,这位的阅历不足,只是紧扣仁政。
嗯,大错没有,文笔上佳,贾琏觉得比自己要好。
第二名则是围绕孟子展开,也少不了取义成仁的理论,大概意思就是民贵君轻。当然他理解的民和贾琏理解的民,是不是一个东西,不得而知。
第三名在贾琏看来最为有趣,他居然是荀子的思想。嗯,关于荀子,大家自行百度。
贾琏看的津津有味,其实看试卷能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很快贾琏又看到一个主张管子思想的。
说实话,给贾琏看笑了,这帮读书人真有趣,居然一个完整的朱熹门徒都没有,前十名里头,除了
“看完了,本官没问题,各位,可有什么问题?”
贾琏也懒得去彰显主考的权利,无论谁中了解元,都是他的门生。调整名次,没啥意义。
众人都没意见,就在贾琏准备拍板,张榜公告的时候,一名考官举手道:“下官有点异议,这份落卷请大人一阅。”
居然是落卷有异议?贾琏也来了兴致,伸手拿过卷子,仔细的看了看。
看了一会就知道为何被落卷了,这家伙的文笔确实很好,但他是杨朱门徒。
在理学为官学的前提下,他居然高举杨朱的旗帜,不能不说勇气可嘉。
嗯,杨朱的思想,用现代一点的词汇来解释,极端的精致利己。
这个人是这么想的,还就这么写在卷子上了,可见他是真信。讲道理,其他考生学朱熹的思想,未必信。因为考试需要而学。但是敢在乡试里面用杨朱的思想,就是一定是他的忠实门徒。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信杨朱也没啥大不了的,不过你这毫不遮掩的摒弃理学,过分了!
贾琏在宣传贾氏实学时,都要挂羊头卖狗肉,套一个格物致知的皮。
杨朱的“贵己”思想,说的严重一点,无君无父啊。在理学的主战场写这个,确实比较能作死。
看完之后,贾琏放下卷子,问那位考官:“阁下的意思如何?”
“下官的意思,应该发文一份往该考生所在的县学,废了此人的功名。如此无君无父之徒,不配读圣贤书。”
好嘛,这位是要给棺材板顶上钉子。
贾琏一番沉吟后淡淡道:“不必大动干戈,我相信任何一位考官,都不会录取他为举人的。不能因为一条狗对你叫了,你就一定要打死他。就这样吧,拆封!”
拆封条的时候,贾琏很好奇,潘又安有没有中举。
因为是糊名制度,贾琏真没给他走后门,顶多就是暗示了迎春两句,迎春是否领会告诉了司琪,潘又安有没有领会,那是他的事情了。
如果潘又安落第了,贾琏也不会做任何事情。只能等下一科了。
最终的名单出来了,今科中举者一百三十零八人,潘又安排在倒数第三。
贾琏特意拿了他的卷子看看,这厮也没跑题,围绕中庸来阐述他的理念。
不客气的说,他的文笔要是再好点,算经成绩再多几分,排名要高一些。
潘又安中举了,那就行。不枉自己特意去迎春那两回,闲聊时含蓄的提了家国天下,以及当年自己算经满分的事情。
至于司琪和潘又安的未来如何,贾琏真没在意。只是话怎么说呢,哪天司琪哭哭啼啼的,搞的迎春来告状,贾琏肯定要收拾潘又安,区区举人!
张榜了,贾琏也看到了今科顺天府解元的名字,张阀。就这名字,父母对他的期望还挺高呢。
张榜的过程,贾琏就不去掺和了,他去了皇宫,给皇帝交差。
因为司琪的缘故,贾琏回家后,特意去了迎春处,司琪果然不在。
迎春还酸了一句:“要做举人太太力量,我这小庙容不下她了。”
贾琏哈哈大笑,知道迎春在为自己的婚事阴阳呢。
“等我让人去绑一个举人回来给二妹做夫婿!”
迎春啐了一声,扭头羞涩。
贾琏心道,举人么,回头看看。
你还真别说,鹿鸣宴上,贾琏看到一个年轻的举人,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
贾琏特意走到跟前问他:“你叫什么,多大了?”
“回恩师的话,学生糜杰,及冠之年。”这位是娃娃脸,看着小,居然与贾琏是同龄人。
糜杰其实也挺晕乎的,他又不是排名前十的考生,意外的主考主动找他说话。
贾琏仔细的看看他是穿戴,不像是服众富庶的家庭出来的。
默默的记下他的名字后,贾琏回去让人去调查,结果这位真就没说亲。中举之后,倒是有人来说亲了,被他一一回绝了。
糜杰家境确实一般,父母虽在,却有四个哥哥,为了供他读书,三个哥哥都没娶亲呢。
再仔细调查后发现,糜杰中举之后,并没有像其他举人那样,接纳了别人的土地挂名的举动,只是接纳了一点族里土地挂名。
从这点看,这一家人比较老实。
贾琏果断出手,让赖大出马,去了一趟糜杰家里。
第474章 两个皇子一起到研发厅
“乡试之后,准备外放一任,以陛下对你的宠信,多半是巡抚,而不是上头有个婆婆的布政使。”
乡试之后师徒二人难得聚在一起说话,原因广州那边传来消息,法国人派来的特使,还有个什么家,手里拿着一本基础化学,到处问谁是贾琏。
这书是让阿让干的好事,也不知道引来了哪个科学家,贾琏希望是拉瓦锡,这时期就他最牛逼。
接待使团的事情,还是交给了李亨,这厮又提要求,请贾琏帮忙。
承辉帝把事情交代给张庭恩,贾琏被叫过来说话。
公事简单的一两句说清楚了,张庭恩更多的是关注贾琏后续的发展。
“如果是外放,学生希望去沿海。”贾琏是一点都不客气,主动提要求。
张庭恩听了微微皱眉;“这话当着为师的面说就好了,出去不要提。都是为朝廷效命,岂能挑三拣四。”
贾琏笑道:“先生误会了,微臣是怕自己到了某个内陆省份,没有事情可做。到时候,不是整顿吏治,就是折腾士绅。”
这是真心话,贾琏如果去了某个内陆省,能做的只有这两样了。
“按说最合适的就是江南省,奈何你祖籍江南省。原则上是要回避的。”张庭恩想了想,给了这个解释。
贾琏也没再说啥,反正话说在前面了。如今承辉帝整顿吏治,不是崇祯反贪去的,而是冲着懒政怠政去的。力度真不够!
可是话怎么说的,千里做官只为财,不让捞钱了,官做的还有意思么?
没钱,如何维持体面的生活?不是谁都能像贾琏这样,自己能挣钱。
见贾琏没提研发厅的事情,张庭恩欲言又止,没有拦着他告辞离开。
私下里,承辉帝倒是提起过这个事情,说的是贾琏检查,所以即便他外放了,也要维持原样。只是,也需要一个强力一点的人物坐镇。
承辉帝就此征求张庭恩的意见,是让李元去坐镇,还是让李亨去坐镇。
张庭恩刚才就想问这个来着,最终还是没问,毕竟真的问了,贾琏的政治倾向可能就此暴露,张庭恩不愿意看见这个。
现在的贾琏看着很简单,乃是当今的宠臣,不可节外生枝,还是自己伤脑筋吧,不必麻烦贾琏了。
打发了贾琏后,张庭恩去见皇帝,君臣二人落座后,张庭恩开门见山:“研发厅由谁坐镇的事情,微臣也没个主张。陛下有意两位皇子,不妨与他们好好聊一聊,问问他们的想法,再做决断。微臣与两位皇子接触不多,不好替他们做主。”
承辉帝想了想:“好吧,也只能这样了。”
张庭恩走后,承辉帝让人把两位皇子叫来。
没有一起见他们,而是单独来到御书房内,承辉帝先见的李元,问他:“贾卿要外放,最迟年底就能定下来。研发厅情况比较特殊,朕观朝中诸公,皆不如你与李亨合适。你对研发厅了解多少,如果到任,会如何进入状态。”
李元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思了片刻才道:“前几日,见到了银行的人,一起吃酒闲话。他们提到了研发厅,说账目上趴着三百万巨款,实在是可惜了。今年的夏税,儿臣特意去了解了一下,研发厅缴的税款,多达三十万两。儿臣还听说,研发厅重奖有贡献的工匠,个别工匠的收入,甚至高于二品大员的年俸。似乎有乱了纲常的嫌疑。这些都是听说的,还是要亲自去了解一下,才能做出判断。”
李元进步了,而且很大,不再是那个亲近的人说点啥,多半会相信的二皇子。
承辉帝听他说完后,想了想没明确表态:“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从李元的语气看,他对于工匠待遇太高,心里是有看法的。认为工匠不该拿那么多钱。
李亨随后入内,站在对面表情努力的严肃一点。
承辉帝问了同样的问题,李亨不假思索的回答:“从研发司到研发厅,这是贾琏一手做起来的产业。如今这份产业在朝廷的名下,而且正常纳税。儿臣就很好奇,凭什么?都是官营的营生,江宁织造,江西的官窑,除了一些贡品之外,可曾给朝廷缴过一分钱的税。儿臣看过记录,江宁织造在太祖年间,每年上缴至少百万两至内帑,试问父皇,如今江宁织造年上缴几何?”
提到江宁织造,一直是甄家掌握,太上皇年间,甄家就停了每年的利润上缴,甄家倒台后,换了个江宁织造,却延续了此前甄家的做法。
嗯。新的江宁织造,也是承辉帝的潜邸旧臣,只是地位不高,承辉帝也很喜欢在类似的位置上,用一些王府旧臣。说到潜邸旧臣,承辉帝不禁想起了韩宗,他是帝师,本是最有希望成为内阁大臣,甚至首辅的。奈何……。
后来很多事情挖出来,韩宗在两江总督期间,与甄家过从甚密,这些内幕一度让承辉帝很愤怒。
甄家被扳倒后,承辉帝倒是没再记恨韩宗,反而偶尔念起他的好。
“行了,让你说研发厅,扯那么远作甚?”承辉帝似乎被触动了内心的伤口,显得有点不高兴。
李亨不知道皇帝的心思飞的老远的,感触颇深。
问题没有答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皇帝,李亨便道:“研发厅现在好好的,儿臣去坐镇,自然是萧规曹随。研发厅说起来是个衙门,实际上是个朝廷的大工坊,是一门营生。若论经营之道,贾琏能甩儿臣七八条街去,儿臣自问,没本事比他做的更好,既然如此,为何要自作聪明,改弦更张?维持旧貌不是很好么?”
说实话,承辉帝认为这个答案才是满分的答案。
别人下面的臣子每天都说“陛下圣明”,实际上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是有短板的,圣人都做不到全知全能。
所以,研发厅既然做的好好的,为何要改变呢?论经营之道,别说李亨了,朝廷里有一个算一个,比贾琏要差很远很远。
李亨见皇帝表情欣慰,又补充了一句:“儿臣若是去了研发厅,与其说是做主,不如说是替贾琏看好这一亩三分地,别让别人祸祸咯。”
听到此处,承辉帝基本有了定数,但还是决定最后给李元一次机会。
皇帝给李元又叫了进来,当着两个儿子的面道:“你们两个,都去研发厅呆上两个月,了解一下实际情况,两个月后,交一份心得给朕。”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李元和李亨都想到一块去了,都觉得【以前以为父皇是因为贾琏而重视研发厅,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
“如此,儿臣怕是没空接待法兰西的公使。”李亨赶紧先说在前面,别回头公使被怠慢了告状,他要吃板子。
“你不是让贾琏帮忙么?事情丢给他吧,鸿胪寺那边的人,也不都是摆设。再说了,此前贾琏把程序都理顺了,哪有多少事情要做。”
李亨吃了一顿教训,倒也没懊悔,先说出来总比将来被告状挨骂要强。
李亨看的很清楚,说到对外的活动,承辉帝对于西洋使者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周边的藩属国。
说起来,当年太祖也非常重视水师的发展,太祖之后荒废了很多。现在看来,太上皇在位初期,北方威胁更大,忽略水师发展,如今缺的课要补上了。要发展水师,研发厅造的大炮,就是最要紧的事情。没有大炮的战船,那就是靶船。
其实工部也有铸造大炮,但是主要以仿制弗朗机速射炮为主,也有造一些大将军炮和红衣大炮。
但是下面的人反应,比起英国人送的战舰上的大炮,工部造的大炮就跟摆设差不多。
打发了两位皇子后,忠顺王来了。承辉帝叫他来,就是做了决定,以宗人府的名义,成立一个所谓的公司。专事海上贸易,宗室成员,三代之内,无论男女,都有资格从中分钱。让忠顺王与宗室们说这个事情,就是想看看大家的态度如何。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承辉帝都不会改变。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