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42章

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还特意派人去城里调查,发现以前私下里开的烟馆,如今都关闭了,至少贾琏在天津没看见。

  作为自己人,贾琏还是特意交代了一句孙进忠:“别的钱可以挣,唯独贩大烟这种断子绝孙的钱,万万不能碰。如今水师衙门成立,你这统制的级别也跟着水涨船高了,北洋水师的统制,可以争取一下。”

  从地位上来讲,牛继宗的水师大臣是从一品,以前文贵武贱,从一品武将的地位,是不如工部、刑部尚书那种正二品的。如今不一样了,勋贵再次抬头了,岳齐出任兵部尚书,职务级别是二品,却丝毫不逊于其他二品尚书。

  说到六部,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吏部、户部、兵部,礼部都要排第四。可见皇帝的用心良苦。

  新的勋贵用岳齐,老勋贵用牛继宗,勋贵内部搞了平衡,朝廷内部也搞了平衡。

  平衡了,就稳定了。

  说句不好听的,个人可以不管不顾的,只要爽就行了,快意恩仇。一旦进了公家,就必须要追求稳定,个人的问题,官府的稳定,大局的稳定。

  没有稳定的秩序,手里的权力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即便贾琏再恼火,在登州也没有乱杀一气的原因,就在这里了。既然是公事,就不是个人义气能发挥的地方。

  追求个人爽快的意气之争,也就意味着失之公平。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定是矛盾的,但极致的追求个人,就一定会伤害其他人。

  所以,你凭什么?

  有感于某些乱象,展开喷又怕404,只能含蓄一点了。

  天津这边很轻松,贾琏很快就完事了,依旧是不紧不慢的离开,返回京城。

  尽管贾琏在天津啥都没做,甚至都没有收拾士绅,却依旧在走的这天,天津到处响起了鞭炮声。

  不年不节的放鞭炮,意思很明显了。

  贾琏就算听了一路,也假装没听到,因为不损他一根毫毛。

  回京交差的时候,承辉帝让人抬了一箩筐的弹劾奏折给他:“要不要看一下,全是弹劾你的。”

  贾琏没看,但还是很好奇的问:“都有哪些罪名?”

  承辉帝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没啥大罪名,衣冠不整,带着丫鬟公差,惊扰沿途百姓等等。”

  贾琏很失望道;“微臣还以为,有人会弹劾微臣虐待残害士绅。”

  承辉帝也笑了:“御史们又不傻,再说了,林总宪盯着呢。”

  贾琏露出一丝遗憾的表情:“微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了。大势如此,如之奈何。”

  承辉帝点点头:“能做到这步就不错了,天下的官员,如果都能像你,朕心安矣。不过,卿也不必遗憾,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贾琏笑道:“横渠先生说,为万世开太平。格局是有了,也仅仅如此。”

  说起这个,承辉帝有点不太自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皇帝在治国时,依旧用的法家那套。儒家,不过是一层皮。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没用就不会一直延续下来了。只不过这个副作用比较大。但怎么说呢,就目前而言,这是最佳的办法。

  站在贾琏的角度看问题,那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匹配度的问题。

  或者说,中国的情况,太过特殊了。即便是从西方学习来的制度,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走自身特设的道路。

  纵观历史,在需要变革的时代,总是会有英豪应时而出。不论其个人的成败,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多数力量的推动。

  王安石、张居正,甚至是洋务运动那一批人,有没有做出一个好结果是一回事,但总是做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因为他们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历史记录下了他们,后人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就个人而言,换成是我在那个时间节点,即便是穿越者,也未必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政治智慧,就算开了天眼通,知道历史的走向,置身其中时,依旧会四处碰壁。

  书看多了,真就是会产生这种无力感。只能说,开国群真牛逼!

  只能说,在民族命运的节点,开国群出现了,民族之幸也。

  儒家的目标是远大的,这点没得说。天下大同,何其超前。

  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一点一点的移动,哪怕在移动的过程中,看不到任何变化,如同愚公移山,又如月球在一点一点的离开地球。

  明白这个道理,再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那就一点都不觉得突兀了,反而觉得,正当其时。

  作为穿越者的贾琏,一直在努力的推动睁眼看世界,不是说西方有多好。而是孟子的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和国家,走不远的。

  因为真的打过十七国联军,所以,某国的军事力量设计的时候,就是奔着单挑十七国甚至更多国家去的。

  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外部环境过于恶劣,只能往最坏的情况去想。事实证明,想对了。

  “天朝上国,不是嘴里说说的,得让别的国家认才行。周边小国认了还不算,还要让更远的西洋各国认才行。微臣所思所想,不外如是。”贾琏非常坦诚的向皇帝道明内心的真实想法,承辉帝听了深以为然:“卿之所想,朕知,朕信。”

  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大家都是能看到的,皇帝也看到了。如果一个人只图私利,做不到贾琏这个程度。

  没有公心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别人看不到,皇帝还能看不到?

  “国有陛下,国之幸也,微臣能得陛下知遇之恩,微臣之幸也。”贾琏这次不是拍马屁,而是真心觉得,承辉帝比其他皇帝要强很多。能在承辉帝统治国家的时期出现,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好了,你我君臣之间,不必如此。”承辉帝听了他的肺腑之言,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贾琏如此的年轻,却能体会圣心,相比之下,满朝文武,知朕者无数又如何,做出来的事情,却不能体谅朕心。

  “家国天下,家在前并无错,只是,过犹不及,中庸知易行难!”

  贾琏颇为感慨,其实儒家有些东西是真的不赞,就是吧,绝大多数人都是只说,不做。

  王阳明跳出来振臂一呼【知行合一】,然并卵!

  可是真的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又真的会有无数人舍生忘死,捍卫国家和民族。

  那么回到贾琏的视角,儒家是成功了呢?还是失败了呢?

  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成败】二字能说的清楚的,很多思想深入骨髓了。

  所以,贾琏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国人看到工业的力量。而不是去碰体制。

  当工业的威力发挥出来后,很自然的诞生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到时候,他们会去推动社会的变革。

  贾琏相信一点,有五千年存续的文明垫底,工业化的华夏,一定不会像昂撒人那样。

  “卿回去好好想一想乡试的题目,卿,朕是要大用的!”承辉帝再次给出了承诺。

  贾琏不假思索道:“不用多想了,乡试考题之首为家国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言绝对没有错,有错也是个人在面临选择时的错。”

  告退出宫,贾琏先去了内阁,见了张庭恩,得到只是简单的点头和一句话:“回来了就安心准备做乡试主考!”

  贾琏笑道:“主考能有啥准备的,恩师还是多考虑一下,乡试的考试范围吧。”

  张庭恩停下手里的笔,目光锐利:“怎么,你的贾氏实学还想纳入考试范围?”

  贾琏笑嘻嘻:“如果可以,自然是最好的!”

  张庭恩冷笑道:“你要作死,别拉上为师!滚吧!”

  贾琏笑了笑,走了。

  有个事情贾琏倒是一直在关注,那就是贾氏实学的教材,这玩意卖的如何。

  想知道卖的如何,自然是要去找贾蓉。

  贾氏书店在京城从草创至今,已经成为了行业魁首。虽然那些盗版的家伙该死,但贾氏实学的内容,却依旧通过盗版让更多的人看到。

  “二叔不回家,怎么到这来了?”贾蓉很是意外,他把书店作为大本营,自然是为了面子上好看一点。

  卖书,总是有点道德上的优势。

  “我来看看,贾氏实学的教材卖的如何?”贾琏说明来意,贾蓉却有点尴尬道:“卖的一般,最初印的五千套,现在还剩几十套。”

  贾琏却一点都不失望,惊呼:“都卖的差不多了?真是好消息!”

  贾蓉道:“二叔,书店卖别的书,那都是一年上万的算,区区五千册,都一年多还有剩下,就这还算上了技工学校的课本。”

  贾琏依旧不在意的摆摆手:“不打紧,京城卖五千套,全国范围内,盗版肯定卖的更多,只要有更多的人看到,就是好消息。”

  贾蓉一听这说法,倒是没有争执道:“如此说来,总销量还能翻几倍。”

  这个时代的书是很值钱的,买回去,真的会看。说的惨一点,获得知识的渠道,太少了。

第473章 主考乡试

  “定价太高了,再低一点。”贾琏瞅一眼,给出个决定。

  “五百文一本已经很低了,再低就要亏本了。”贾蓉解释道。

  贾琏摇摇头:“没指望这些书能赚钱,重要的是传播知识。”

  对此决定,贾蓉自然无话可说。

  回家,好好泡个澡,浑身舒坦了,开始躺尸。

  这年月出门很辛苦的,即便是坐船,坐轿子,也辛苦的很。

  想想上辈子年轻时候外出求学,一个人坐绿皮火车,三十六个小时啊,那真是一条命差点送里头。

  贾琏是乡试主考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令贾蓉猝不及防的是,《贾氏实学》系列的书籍,瞬间卖爆了。

  用秀才们的话说,抢不到,根本抢不到。

  谁能想到贾琏做了主考呢?考生自然是要了解主考的学问以及喜好。

  万一一篇文章写完,主考看了一眼,啊,居然一点贾氏实学的内容都无,差评。

  运气好点的,前三名没了,运气差的,直接落地了。

  讲真话,这事情贾琏也没想到,好在这书是雕版印刷的,随时找出雕版来,印就是了。

  热卖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紧急加印的五千套,全都卖完了。

  贾琏这套丛书有一点好,那就是重应用,实验内容多,只要认真读了,总能学到点东西。

  乡试前三天,贾琏就被龙禁尉带走了,关进贡院内,一同被关的还有二十几个人。

  作为主考,贾琏住的单间,副主考孙灏以前不认识,交流之后知道,他是礼部右侍郎。以前确实没啥交集,户部兵部督察院,贾琏都挺熟悉的。

  考题呢,贾琏出策论的第一题,也就是家国天下,孙灏出了一题,剩下的都是其他考官临时出的。

  有没有预先想好,这不存在的,贾琏之外,谁能做考官,都是当天通知,当天带走。

  科举的内卷程度,远高于高考。

  整个直隶和顺天府,一共五千考生,其中顺天府占了一半,直隶占了一半。毕竟京城的人口多,顺天府之下十几个县呢。

  时间到,开龙门,贾琏坐在门口,看着考生接受检查入内的过程,不禁感慨,当年的自己。

  科举搜身很严格,当然也要看时候,看地方,看考官。

  明朝出现过一次乡试,具体那个省忘记了,变态的主考要求考生脱光了检查。

  真就是让秀才们颜面扫地。怎么说呢,逻辑是这样的,只有在他们考中之前狠狠的羞辱,他们考中了才会珍惜。

  贾琏要求没那么高,就正常的检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终于听到一声喊:“时间到,关龙门!”

  沉重的大门,临时上的油,却依旧艰涩,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贾琏不紧不慢的回自己的单间,先睡一觉再说,早晨起来的太早了,换了地方睡觉,就是很难适应。

  这些天,不单单的折磨考生,考官也被折腾的够呛。

  尤其是这些考官,好多都是老登。像孙灏,六十岁了,这辈子怕是没机会再进一步了,选他做副主考的意思很明显,给贾琏做背景板。

  其他的考官也都差不多,平日里都是一些不得志,年龄较大,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官员。

  贾琏在这群人中间,就非常的醒目。也没谁敢跟他倚老卖老。由此可见,布置这一切的人,是何等的煞费苦心。

  第一场考完了,学生们退场,考官依旧关里头,改卷子之前,贾琏强调了一句:“家国天下为题,内含治国理念。各位谨记,凭他写的如何换团锦簇,都不能离了这条宗旨。”

  很多书上的内容,完全就是个人理解,儒家的学问,无论如何发展,如何容纳佛道思想,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入世治国展开。

  准确的说,是治民。

  儒家大体上是主张愚民政策的,这个政策的目的,就在于垄断知识,进而垄断话语权。

  都是人,都是一张嘴巴,说话有人听与没人听,完全是两回事。社会一旦进入了阶级高度固化的阶段,玩法都是差不多的。

  现代社会教育普及了,于是玩出了快乐教育。

  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过程注定是不快乐的,搞快乐教育的目的何在,不是一眼见的东西么?

  可怕的是,当初简中互联网上,快乐教育的呼声,甚嚣尘上。

  很多事情的看上去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辈子接触的最牛逼的人物,可能就是你的大学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