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223章

作者:断刃天涯

  “都是反对考成法的,你看看。”承辉帝推了一下面前一堆奏折。

  贾琏嗯了一声便拿走,坐在一边开始看,裘世安悄然端来热茶,贾琏也没抬头。

  一边喝茶一边看,两杯茶后,贾琏才看了七八份奏折。承辉帝等不及了,开口打断;“看的如何?”

  “文采斐然,都是饱学之士啊。”贾琏开口夸奖了起来,承辉帝听着眉头紧皱,不悦道:“就看到这些?”

  贾琏理所当然道:“对啊,陛下,别忘了,臣也是反对现在实施考成法的。”

  承辉帝给气愣住了,裘世安站后面,拼命的摆手,示意贾琏不要气着皇帝。

  承辉帝表情稍稍好转,知道贾琏不是反对考成法,所以提醒了一句:“方翰林的奏折你看没?”

  贾琏点点头:“看了,没毛病啊。这是人性,反对一个观点,别管自己有理没理,总要先找个制高点才好居高临下。这位方翰林,尽管观点比较特殊,但不是吸引了陛下的注意力么?微臣估计,方翰林多半是个多年的老翰林了。”

  翰林相当于皇帝的笔杆子,要做官样文章的时候,往往都是翰林出马。这是真正的清贵官儿,正常的翰林,最多干六年就会外放。储备干部嘛!这位似乎被遗忘了,字里行间标新立异的,不就是想让皇帝注意到他么?尽管这不是啥好印象。

  承辉帝算是听出贾琏的画外音了,赶紧回归正题:“不要东拉西扯的,考成法必须执行,就说说你的意见。”

  贾琏早有准备,故作沉吟后,开口道:“文山会海,拖延扯皮,效率不高,京城为最。先在京城搞一年看看效果,与此同时,强化监察机构,淘汰一批无能之辈,选一批有锐气的年轻人补充进督察院,组成多个巡视组,全国巡视,先整顿一下官场风气。最后一点,朝廷不缺钱停了捐官吧。”

  整顿吏治,不能只看工作效率,还要把贪腐懒政怠政的风气打下去。不说惩治多少官员,只要让官员收敛点。

  只能说,针对当下的大周朝,做好这些差不多就是短期内的极限了。那种指望皇帝说句话,一切问题都能解决的想法,就是在搞笑。官场上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挖空心思往上爬才是主流。还有就是捐官,这种现象绝对是贾琏深恶痛绝的,一个花钱买来的官,上任后能不回本?笑呢!

  其他都还好,停捐官承辉帝有点舍不得,每年几十万两呢。

  “看出来了,你与张相事先并无沟通,今后加强联系,莫淡了师徒情分。”承辉帝不轻不重点一句,贾琏起身抱手;“臣告退!”

  无话可说的承辉帝懒洋洋的摆摆手,示意贾琏滚蛋。

  说起来承辉帝还是挺失落的,下决心开启考成法,这具体的法条没出来的,遭到强烈是预料之中,真正受打击的还是看到了不足。连贾琏都看出来操之过急了,张廷恩孙化贞能看不出来,既然看出来了,还联名上奏,说明什么,基层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承辉帝思来想去,还是要让三位放出去的阁臣发挥点作用,示意研磨,提笔手书三封,分别给孙化贞、张廷恩、李清。

  郡县制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县,本身有很多漏洞,后来的各朝不断的修补,到大周基本随明制度,只是把总督、巡抚常态化,意在效率。

  承辉帝把一些想法综合起来,写入信中,征求三位阁臣的意见,并提要求,三位总督提交一份关于基层各县官员工作的现状报告。

  皇权到县,县令的权力极大,体现在政绩上就是钱粮税收,刑狱教化。

  钱粮税收的表现比较直观,看数据就行了。刑狱教化的弹性就比较大了,尤其是刑狱,这是官绅勾结的重灾区。

  承辉帝的意思很明白,不能你们说官场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应该施行考成法,要把实际情况搞清楚报上来。

  其他省份承辉帝不清楚,直隶这边承辉帝可以让龙禁尉下去调查的,对比一下四个省各县令的表现,全国大概的情况就有数了。

  内阁几位大佬这一天都不好过,关上门躲在办公室里不出门,免得被下面那些官员缠住了。

  为了所谓的声望,下面的官员真的能豁出去,得罪上司在所不惜者不是少数。

  五位阁臣正在为前程暗淡担忧的时候,承辉帝的条子到了孔照跟前。

  首辅大人看完后,立刻把其他阁老都召集在一起,指着桌子上的纸条:“上谕来了,看看吧。”

  众人依次看罢,脸上表情都很精彩。承辉帝的条子上写了三件事,下旨斥责王子腾,令其管束好下属。预算制度尤其重要;下半年必须完成准备工作;考成法不可照搬前朝,应酌情改善,尽快完成,明年于京城一地试点,外地暂缓。

  极为强硬的皇帝也做出了局部妥协,众阁臣顿时松了一口气,京官们肯定接着骂,骂呗!反正极为阁臣的位置稳了。

  承辉帝还做了一件事,召见林如海,单独谈了一个小时,谈了啥,外人不知,只能等林如海的手段出来。

  次日,关于内阁增补人员的事情的热度有点死灰复燃了,其中林如海呼声较高。

第315章 薛姨妈的心思

  对于承辉帝的政治手腕,贾琏还是很佩服的,但也仅仅如此,这一切的基础是实力。

  皇帝有掀桌子的实力,所以他的政治手腕才能发挥作用。

  实力是一切的基础,这个道理走到哪都一样。

  这就好比兔子和灯塔之间的关系,航母下水了,饺子一锅接一锅的下了,打航母的原木,隐形飞机都有了,兔子想藏都藏不住了,那就不藏了。

  内阁与皇帝之间的较量,永远处于下风,除非皇帝被忽悠瘸了,那也不是较量,是摆布。

  承辉帝的尺度把握的很好,一直在规则内,让内阁背锅的同时,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这么说吧,皇帝通过内阁来实现统制,而内阁则通过皇帝的授权来获得权力,相辅相成。只不过,文人的传统如此,打孔孟那会就有给君王当老师的习惯。讲克己复礼,讲仁义道德,讲民贵君轻。

  不过怎么说呢,儒家发展到后来,一点本事全在嘴上。这也许是皇帝愿意用儒家的原因之一吧。

  内阁诸公开始配合皇帝的节奏之后,政策推进的速度陡然加快,一直盯着的贾琏再次发现,真不能小看古人。所谓的预算制度,拿出一个草案后,具体完上的工作,全都是内阁在主导,各部配合完上。推进的速度很快,确保明年伊始各部各省都要上预算给内阁审批。

  看出来没有,因为没有国会这么个组织,预算制度给内阁带来的好处更大,权力更大了。至于考成法,则在有条不紊的修改,情况如何贾琏没去关心。他真正关心的还是促进和鼓励工商强化外贸这条线。现在看来,皇帝还没拿到内阁去商议,这让贾琏有点遗憾。

  这事情吧,贾琏也不说好坏,毕竟放出来的东西鬼知道会成长到哪个地步,毕竟这里是华夏,古往今来商贾社会地位都不高。可是话怎么说呢,这东西再可怕,也比当下的大周,一成不变的继续下去要好很多。

  宏观的看,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这个国家也一直在变化,不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

  从皇帝的角度,其实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那就是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善待底层庶民。只不过皇帝距离底层百姓太远了,想善待都未必知道怎么去做。即便知道该怎么做,也未必能落实。

  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讲,你是底层的农民,皇帝下旨免除一年的钱粮,是好事吧?嗯,是好事。但你不知道。因为当官隐瞒了此事,勾结当地士绅,继续征收税赋,这钱不用交给国库,而是士绅县令知府甚至巡抚这一条线上的官员私分了。

  这就是贾琏主张先整顿督察院的意思!这个部门要是不行,如何监督百官?权力的掌握者一旦失去了监督,后果太可怕了。

  内阁增补的热度重新燃起,掩盖了之前关于考成法的热度。对此,内阁显得很安静,毕竟这个事情热一点不要紧,没有考成法来的危险。

  甚至内阁几个人判断,皇帝应该放弃内阁增补计划了,最多搞个候补名单,等内阁出现空缺,依次补上。毕竟呼声最高的林如海还年轻,尤其是林如海并没有表现出对内阁增补的热衷,相比之下,机会不大的王尚书,反倒是最热情的那个。

  紧接着林如海以总宪之名,对督察院为首的监察系统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整顿,导致十几个御史离开,新增补了一批年轻官员。

  这么一来,内阁增补计划的热度更高了,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嘛,等着看好戏的人很多。

  天气越发的热了,贾琏上班的热情一点都不高,也不是很能明白,紫禁城里的皇帝为何能安坐不动,没有去避暑山庄。

  夏天对于贾琏而言,实在是悲喜交加。

  这不,院子门落栓后,王熙凤上身就一条肚兜,绕着在躺椅上的贾琏转一圈,俯身在耳边口吐热气:“爷,身子歇好了么?”

  闭着眼睛享受冰鉴里逸散出来的凉气,贾琏单单听声音就有了反应。却依旧倔强:“热,不想动!”

  王熙凤咬着嘴唇,扫了一眼,平儿识趣的招呼几个丫鬟跟着出去了,别在屋里碍事。

  被动的贾琏睁开眼睛,看着人菜瘾大的王熙凤双手捂着脸动,可谓掩耳盗铃的生活版。

  可惜,没多久,不想出汗的贾琏还是回到了主动的位子,出了好一身汗,完成了一笔大买卖。

  一手拿着大毛巾在擦汗时,帘子撩起,平儿进来飞快地扫一眼累赘,端着铜盆进来,毛巾浸湿在温热的水里,拧干后给躺椅上瘫痪一般的王熙凤擦拭,这份工作平儿已经很有经验了。

  京城的夏天经常没有一丝自然风,擦拭身子后,不像出去喂蚊子的贾琏。选择在竹床上躺着,下面放个冰盆,舒服!

  没一会王熙凤也过来了,一点都不在乎热气,非要挤在一起睡。孩子有奶娘带着,她倒是轻松。

  平儿不知何时出去的,公婆俩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主要是王熙凤在吐槽。一会贾母如何,一会王夫人如何,一会邢夫人如何,总之能明显的感受到,王熙凤现在是真的飘。哎,飘就飘了,在外面卖力的扑腾,不就是为了这个家么?

  早晨天刚亮就起来了,锻炼身体这个事情,贾琏是不会懈怠的,我都穿越了,还不得多活几年,有个好身体可以多浪几年么?

  尽管不姓季,但某个方面两人的理念是一致的。

  出一身汗,回来拿温水冲个澡回来,王熙凤已经起来并且穿戴争气,别看她飘,晚上没少吐槽,还是要早点去贾母跟前伺候着。

  这就是封建礼教的威力!生活在这时代,就得按照规矩来。当然有跳出规矩的,但王熙凤肯定不在其中。

  任何一个人,跳出了这个时代的规矩都很难说是好事。

  贾琏按住王熙凤在饭桌前:“吃了早饭再去,那边问起来就说我的意思。”

  王熙凤顿时眼睛里起雾,双目盈盈,贾琏抬手拍在肉多的地方,啪的一声:“不想等会没法出门,就不要这样看着我。”

  王熙凤扭了扭腰,满意的低头窃笑,生了女儿后,王熙凤危机感增加,作风也变的稍稍奔放。

  贾琏一整天都赖在五城兵马司,别问原因,问就是衙门有钱,福利待遇高。不信你看看,办事房里摆着的两个冰盆,躺椅上的贾大人,官服也没穿,上身就一条褡裢,面前一本书摊开,看一页,喝一口冰镇酸梅汤。

  对面的简人达在汇报工作:“根据您的指示,下面的兄弟们都要轮班,早晚两班每天不超过四个时辰,午班两个时辰。兄弟们都说跟着贾大人做事有福气了。说起来,九门统制那边就辛苦了,您不去看看?”

  贾琏抬头看一眼简人达,表情看不出端倪:“少关心那边,我就是挂个名,能白拿一份俸禄而已。对了,下面的孝敬没出篓子吧?”

  所谓的下面,自然指的是管辖范围的灰色组织,夏天要给冰敬,冬天要碳敬,你可以不给,但后果自负。

  贾琏知道这都是陈规陋习,但跟我有啥关系呢?五城兵马司是督察院的下属单位,经费方面分到的就少,不创收饭都吃不饱。

  “哎,现在京城的纨绔们,都不在外面乱来了,遵纪守法的,日子不好过了。”简人达对于今后的经费没着落而忧心。

  其实五城兵马司来钱的路子很多了,本来就不是什么强力部门,只是直属领导够强势,简人达这是贪心不足。

  贾琏也没管他的抱怨,就是觉得他有点闲,给他找点事情做:“让人去把倪二叫来!”

  倪二最近一直在城东,这里打下来的地盘需要进一步巩固。仗着贾琏的势,这厮发展的还算不错,没人敢主动挑衅他。

  得知贾琏召唤,倪二顶着烈日,快马赶到。贾琏让人给他找来水和毛巾,梳洗一番凉快点再说话。

  倪二自然感激不尽,抓紧擦洗后,穿戴整齐进来:“二爷,召小的有何吩咐?”

  “那个假尼姑,最近都在干啥?还有,大热天的城南那边的家属们,有没有安排?”这两个问题很有讲究的,倪二听了不敢多想,直接回答。

  “假尼姑住进了东城一个宅院里,平日不出门,也没有跟人接触,只有一个老妈子,一个老仆人每日出门。现在每天都有兄弟盯着,您放心,不会出问题的。城南那边,小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您示下。”倪二没有任何自作主张,就当一个工具人。

  “天气热,假尼姑那边先这样,凉快了再说。城南那边,每天换着花样,煮一点解暑的东西,免费让神机营的家属打回去喝。嗯,多放点糖!”

  甜味能增加幸福感,贾琏现在不好明着去笼络神机营的兄弟,暗地里还是要做的。要知道,那可是贾琏身边最近的武装力量!工作做在前面!

  “小的明白,这就去安排。”倪二一个躬身要退下,贾琏抬手叫住:“开销的银子有么?”

  倪二恭敬的回答:“城东那边每个月能收一千两,每月给两个姨娘交一半,还有五百两足够用的。”

  贾琏觉得自己还是别插手福利这些事情,毕竟该给多少,倪二更清楚。不过还是补一句:“逢年过节的,发点米面油。得让大家知道,跟着贾某人混,能过好日子。”这种灰色产业,也只能让倪二出面去搞了。

  倪二告辞出去,贾琏回到瘫痪状态,天气太热了,做啥都提不起精神啊。

  刚安静一会,又有人进来了,门一开一股热气涌入,贾琏睁眼瞟一下,来的是贾蓉,后面跟着个薛蟠。

  有日子没见这俩一起出现了。

  “哟,薛大爷进京了,有日子不见了。”贾琏阴阳怪气的说话,薛蟠一头的汗水,上前弓着腰陪着笑说话;“琏哥这话说的,我这金陵京城两头跑的苦命人,可不兴拿我打趣。”

  贾琏坐了起来,语气也好多了:“这么热的天你跑这么远的路,等秋天凉了再来不行么?”

  薛蟠脱了外面的衣衫,坐下后端起柱子奉上的冰镇酸梅汤吗,一口气干掉一碗后,擦了擦嘴:“两件事,受李逆案影响,朝廷里一波接一波的事情,薛家身子骨单薄,我没敢乱动,导致去年金陵分厂的收益分红一直没办。眼下基本没事了,母亲一直催我北上。”

  贾琏听了前半段,见他停下,忍不住问;“还有呢?”

  薛蟠压低声音;“皇商的事情虽然拿下了,但母亲觉得还不够稳妥,寻思宝钗年龄也不小了,想带她进京住一阵,回头有机会候选。”

  贾琏看出来了,薛蟠的变化不小,知道为妹妹的未来担忧了。别看薛家是皇商,但商人就是商人。能与王家联姻,那是因为王家需要薛家的财力。自身社会地位不高,有时候给了钱还办不成事情。薛姨妈动了宝钗进宫的念头,也可以理解。

  毕竟这年月,一个商人太有钱了,没有够硬的靠山,真是太危险了。

  贾蓉见薛蟠欲言又止,立刻道:“柱子,带我去洗一洗。”

  柱子赶紧答应,领着贾蓉去了别的房间,好好熟悉一番。

  看着日渐沉稳,有大将之风的贾蓉出去,贾琏心里颇为感概。

  薛蟠再次低头,更低的嗓音道:“我猜测,母亲带着妹妹来京城另有想法,怕是想与宝玉结亲。她以前提过,被我拦着了,这是不死心啊。”

  嗯,薛蟠从利益上来讲,与贾琏的关系更近一些,受到贾琏的影响,他也看不上宝玉,这不是薛姨妈有想法么?

  听懂的贾琏无语的看看薛蟠道:“这事别拦着,等姨妈进京,亲眼看了再说。你说多了,她反而不喜。京城里不缺好人家,你妹妹的婚事,可以慢慢的找,总能找到比姨妈想的要强的。”

第316章 失败的告状

  贾琏话是这么说的,薛蟠却不觉得能说服母亲,不过也没有更好的法子,本意是拦着,现在看着是拦不住了。

  薛家吃亏就在这个商人的身份上了,即便薛蟠能顶门立户了,也很难改变薛家发展已经触及天花板的处境。

  商人加有钱,就是原罪!所以民间商人挣钱后,一个是买地,一个是藏钱。

  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又非常有钱的薛家,买卖越成功,心里越发慌。拿到皇商的身份暂时摆脱了危机,但紫薇舍人没传下来,没这个身份,危机就一直存在。商人想要改命的渠道不多,薛家的选择也很少,一个是拿回紫薇舍人的封号,一个是成为外戚。

  这二者不能得其一,挣钱再多,也是给别人存着。

  考虑到薛家和王家是姻亲,贾琏又给出了个主意:“不妨给王太尉去信一封,问一问他的意思再做决断。”

  这个主意薛蟠有点抵触,毕竟皇商的事情,薛家收钱也没办事啊。

  贾琏见他犹豫,又补一句:“王太尉不比王家的其他人,你只管去信就是。”

  薛蟠尽管不是很明白贾琏的意思,还是点头道;“那便照琏哥的意思去办。”

  说完这事,心里有事的薛蟠匆匆告辞,贾蓉倒是没着急走,送他出去后回来道;“二叔,为何不将薛蟠引荐给三殿下。”

  贾琏轻轻的瞪一眼:“想什么呢,你出面与三殿下合作就很过分了,真当龙禁尉是瞎子么?还是觉得神不知鬼不觉?储君之争,绝对不能站队。你一个人与三殿下小范围合作倒是小事,拉上薛蟠就等于站队了。陛下春秋鼎盛,站队能有啥好果子吃?”

  “我怎么就不算站队了?”贾蓉不是反驳,就是单纯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