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198章

作者:断刃天涯

  结合此前掌握的信息,贾琏勾勒出一个脉络。

  承辉帝是禅位的产物,即位之初,群臣服不服的不好说,没得选是肯定的。当时的承辉帝,选择了比较稳妥的路线。几年下来,根基渐渐稳定的承辉帝,没等他大展拳脚呢,太上皇居然病全好了。这份报告就是建立在这样一個背景之上。

  二日凌空的格局出现后,承辉帝伸出的权利触角,被迫放缓。原本还算识趣的勋贵集团,跟着出现了各种试探和要价,局面变得渐渐的混沌。

  穿越后的贾琏,看见的各种现象,就是这么来的。承辉帝被迫妥协。

  四王八公内部出了个另类贾琏之后,原本就是个松散的利益联盟,现在变的更散了。还被看做一个利益群体,很大程度是因为惯性。即便如此,四王八公之中,任何一个被单独拎出来,都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报告中最关注的两个目标,自然是太上皇和小忠义亲王。类似于太子的老忠义亲王坏了事之后,小忠义亲王居然被太上皇带在身边养大,并且慢慢的溢出不可掩饰的野心。这股野心,在太上皇的默许之下,慢慢变得不可收拾。老忠义亲王余孽们与太上皇的亲信们勾结起来,蠢蠢欲动。太上皇寿诞之日,这种苗头达到了巅峰。

  这个苗头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京营的兵权,提到京营的兵权,首先绕不过去的是贾家和王家。其他人不是没有兵权,只不过没有京营的兵权。贾家王家能在京营有巨大的影响力,追根溯源的话,还是因为他们放弃了大量外地的利益妥协后的产物。

  此前绕不过的王子腾,西域战事之后回京,原本只要王子腾留在京中,一切都会是各方心目中的“恢复原状”。受到贾琏影响的王子腾,却选择了下决心跳出京城这个漩涡。

  这一下打乱了所有人的预期,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承辉帝。顺利的完成了腾笼换鸟的第一阶段,九城统制、丰台大营、神机营三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掌握在手。

  这样的局面下,承辉帝真的可以说一句【优势在我】!

  优势一方当然希望平稳过渡,劣势一方则完全相反,千方百计要挽回局面。

  只能说贾琏带来的变数太多了,原著里的走向完全被颠覆了。双方明里暗里的斗争,进度大大加快,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必然会有一方要放手一搏。

  “明白朕为何急调神机营回京,又留下岳齐在山东了么?”承辉帝显得很淡定的处理完一份奏折,看着放下报告的贾琏问一句。

  “明白了,又没有完全明白。”贾琏只能实话实说。

  承辉帝哦的一声,饶有兴致的看着贾琏问:“哪里不明白?”

  贾琏很直接的问:“为何不先下手为强?”

  听到这问题的承辉帝笑了,抬手点了点贾琏道:“幼稚!先下手的后果太严重了,搞不好就是天下大乱。知道朕为何将孙、张、李三位阁臣外放为督么?”

  贾琏沉默了一下,脑海里浮现出地图,西安、武汉、金陵,这三个位置可是太讲究了。陕甘有地形之险,武汉为九省通衢,两江为税赋重地。一旦有事,无论任何一个地方,三个总督只要快速反应,都能稳住局面。现在两广还有个王子腾,嘶……。

  当初王子腾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真正做到了进退自如。

  所以,王子腾这个人呢,你说他借着四大家的力量走到了武将的巅峰。话是没错,但其个人的能力和眼光,才是决定因素吧?换个人呢,有这些资源也未必能做到王子腾的程度。不信你看贾赦和贾政,还有史家两个。

  只能说,只有王子腾,才能将四大家族的力量整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再看地图,岳齐在山东,说远也不远,稍稍动作就可以牵制四王之中的东平郡王的主力不敢全力以赴。北静王因为年幼的缘故,能不能坐稳位子,现在还要打个问号呢?南安君王老的快是死了,没有确定后继有人之前,同样可以忽略。至于西宁王,李清在西安盯着,还有王子腾留下的一部精锐,即便出了事情,也是可以拖延一下时间的。

  所以说,就外援而言,太上皇和小忠义亲王那边,唯一靠谱的就是东平郡王了。京师周边三大营,最要紧的就是丰台大营,但其主力已经被岳齐带走了。

  剩下的西山大营、通州大营,距离京师要远一些。其中西山大营可以说一直掌握在太上皇手里,太上皇本人也长期住在西山皇庄,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通州大营和西山大营加起来一万两千战兵,一旦九门统制落入他人之手,紫禁城危险。陛下,九门统制麾下万人,虽无多大的战斗力,却关系重大,绝对不可妥协。”贾琏想明白之后,心头一阵发颤。承辉帝是真敢逼着对方先动手。

  “朕不妥协,他们可不敢轻举妄动。”承辉帝极为淡定的回了一句,贾琏整个人都麻了。

  玩这么大的么?

  “卿陛下指示,臣该如何做?”贾琏也想明白了,就承辉帝现在的状态,他也不想继续拉扯下去了,就是在逼着对方先动手。不搞定一直以来给他使绊子的各方,根本无法进行承辉帝想要发动的变法。

  如果承辉帝先发制人,也不是不行。问题是这么做了,承辉帝实在担心后果。先动手,意味着名不正言不顺。他可是禅位得来的皇位。一个【孝】字,天下能喷死他。

  以李世民为例子,后人无论怎么夸他的丰功伟绩,最后都要点一下,得位不正,导致了后续唐朝皇室内部,一直血腥不断,都是李世民开的头。

  站在贾琏的角度看,承辉帝要的是一次代价最小的内部换血。只有让那些藏在暗处的人主动跳出来,站在皇位上的承辉帝才能看的清楚,名正言顺的收拾他们,天下人无话可说。

  看清楚承辉帝的想法后,贾琏放弃了劝谏,紧跟承辉帝的思路。

  “朕希望一点有事,神机营快速反应,控制京城。五城兵马司没有多少战斗力,但可以盯着京城里的一举一动。朕必须承认,你能快速控制五城兵马司出乎了朕的预料,后续能彻底的掌握神机营,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你有这个能力!”

  承辉帝把计划彻底的摊开了,贾琏回头看看,乾清宫内只有君臣二人,即便是裘世安,此刻也躲的远远的。太阳出来了,照在雪地上,显得格外的亮,甚至有点刺眼。

  回头的贾琏努力的维持平静和严肃,压制心跳的速率。

  “臣只能说,身家性命全在陛下一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表态,必须明确的表态。贾琏根本就没有任何退路。

  说到ZZ斗争,贾琏算是看明白了,在这个时代,皇帝才是能做到彻底掌握斗争节奏的那个人。贾琏这种出身,即便再能干,因为身份的缘故,只能作为一个X因素出现。

  当然,这个X因素,也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小看的。说的难听一点,贾琏和王子腾的选择,没准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如此,朕可安心矣。想好今后该怎么做了么?”承辉帝再问一句。

  贾琏这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花了至少五分钟的时间来思考。承辉帝也不着急,耐心的等待。终于贾琏抬头道:“臣想明白了,五城兵马司为耳目,神机营外松内紧。陛下在九城统制的位置上妥协,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

  看着一脸自信的贾琏,承辉帝心里也稍稍放松了一些,他知道神机营很能打,但到底有多能打,还要看贾琏怎么判断。贾琏才是真正了解神机营的人!

  贾琏有信心在对手发动之后,以神机营的力量击败来自东西两面的夹攻,这是承辉帝最终做决定露出一个巨大破绽的信心来源。这个巨大的破绽,就是九城统制。

  “好!拿着这个!”承辉帝说完递给贾琏一块金牌,接到手里沉甸甸的,这是纯金的。

  仔细一看,金牌正面有【如朕亲临】四个字,北面有【正大光明】是个字,承辉帝道:“此牌仅此一块!乃太上皇所传!持此牌,能不能调动其他兵马朕不好说,神机营没问题。”

  看着这块金牌,捏在手里的贾琏咽了几下口水,最终还是缓和呼吸,贴身收好。

  “无论如何,臣还是要最后劝陛下一句,先手让于人,非明智之举。”

  贾琏最后努力一下,什么名正言顺,什么身后名,做皇帝的要这个干啥哦。

  “卿之心意,朕明白。”承辉帝笑了笑,他也很难啊。谁家当皇帝,还有个太上皇啊。李世民又如何呢?后人不是照样盯着他的短处不放么?只要是先动手的一方,无论如何去掩饰,都做不到一点马脚都不漏。

  唉,清闲的日子不知道要等到何时呢。

  最后告辞前,贾琏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陛下,臣想去看看元春姐姐。”

  承辉帝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去吧。皇后那边,是怕元妃出事,所以才让老孙去盯着。”

  贾琏愣了一下,很快就反应过来,元春一旦有事,皇后哪里能洗的干净?

  说起来,周皇后才是最担心元春出事的人啊。

  在承辉帝面前可以比较随意的贾琏,见元春时却要依着礼数。

  眼看就要生产的元春,见了贾琏也很开心,她很清楚这个节骨眼上,贾琏来到的目的。

  要说两人的感情有多深,那是骗鬼都不信的。

  贾琏与元春之间关系的定位,只能说是利益上的互相成就者。

  在外的贾琏,因为宫里的元春,身上多了一道皇亲的光环。在内的元春,则因为贾琏的强势崛起,多了一道护身符。总之,相辅相成吧。说的难听一点,没有元春,贾家有贾琏就够了,但是没有贾琏,元春在原著里的结果都知道。

  贾琏进宫不是啥秘密,来看元春不过是顺带的,但是外人看了肯定是反过来的。贾琏进宫的目的,就是来看元春的,给一些有想法的人看看,收起你们的爪子,后果不是能承受的。

  元春这里没法多呆,半个小时后,贾琏起身告辞了。

  出宫的路上,前方走来的人主动站在路边垂首而立,给贾琏让道。

  贾琏当然认出他是孙太监,人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贾琏没废话,只是站住抱手,顿了顿之后,继续往宫外走。

  孙太监松了一口气,双方一句话没说,却什么都说了。

  出宫之后,马背上的贾琏扭头回望,看着宫墙深远,心潮难平。

  这就是奋斗的必然么?躺平了最多受老子和老婆的气,奋斗则要玩命。

  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么?

  感受到胸口沉甸甸的重在,贾琏掉头,义无反顾的离开。

  经此一事,贾琏彻底的进入了以承辉帝为首的集团核心。

第277章 不怀好意,有人抢戏

  五城兵马司,各位御史都在忙碌,昨天雪后给大家累够呛,全都上街去善后了。

  今天倒是没继续下雪了,大家依旧按时上班,不敢有任何懈怠。

  如此卖力的原因很简单,贾琏回京了。这么说吧,贾琏是否在京城,五城兵马司很在乎。

  幸好现在是冬天,各种喜欢搞事情的权贵也不喜欢出门,多半在家猫冬。个别年轻的二代,精力旺盛,搞出的事情也都在室内。大街上对打的事情,已经很久没发生了。

  “听说了么?贾大人被召进宫了!”

  “这可一点都不新鲜,明天的大朝会,宁远侯能不能过关才是新闻。”

  “我管他宁远侯的死活,要过年了,京城千万别出事,回头没法向贾大人交代。”

  早起的碰头会,五个御史围着火盆开个短会,确定了最近工作的重点。腊月初一,意味着快过年了,忙了一年成绩不错,不要在最后时刻出幺儿子。

  被翻旧账的宁远侯,连续上了三道自辩折子,在家闭门思过半个月了。

  初一的大朝会,贾琏自然可以不参加,但这怎么说呢,承辉帝要欲擒故纵,只能配合。

  凌晨三点,贾琏就起来了,闭着眼睛张开双臂,平儿与桂香忙着伺候穿戴,香菱托着衣裳,站在一边打哈欠。贾琏很想睁眼,奈何眼皮在练千斤坠。

  几乎是被扶着走到盥洗架子跟前,温暖的毛巾贴脸上时,才算是找回了自我。

  看着无精打采的贾琏,平儿与桂香在一旁偷笑,气的贾琏一人一巴掌扇翘臀上。

  昨晚上轮番上阵,你们是累傻小子呢。这也不能怪爷吧,自己肚子不争气。

  出门站在回廊上,一阵寒风往颈部里钻,贾琏彻底清醒了。

  王熙凤现在是半点都不带动气的,肚子里的孩子最大,发火生气动了胎气可不得了。

  等孩子生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两個浪蹄子。

  唏哩呼噜的一碗热面汤下肚子,接过热毛巾擦了擦脸,披上大氅,贾琏招呼一声:“走了!”王熙凤带着两个妾站在台阶上相送:“爷慢走!(路滑,爷当心点!)”

  天冷唯一的好处就是提神,贾琏挺后悔骑马出门的。但是又不得不坚持下去。彻底完成他从文臣过度到文臣带兵的转变。

  宫门外乌央乌央的好几百人先到了,正东一群西一团的扎堆。灯笼很多,再来点大声的吆喝,夜市就成型了。可惜,这不是夜市,没人敢大声说话,都在窃窃私语。

  贾琏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但没人主动上前招呼。

  翻身下马的贾琏,也没有主动凑近哪一堆人的意思,冲着几个人堆摇摇拱手,礼数上到了之后,自己找没人还不避风的角落站着。没法子,好地方都被别人占了。

  随身的家将们熟练的站成人墙,护着贾琏不受寒风侵袭。小马扎上的贾琏摸出烟来,点上一支提神,千万别睡着了,耽误了点卯。

  今天贾琏的角色,主打一个颓废,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不料有人不肯放过,次辅梁道远出现,与一帮上前迎接的官员互相作揖,客气寒暄后,一眼就就看见了角落里的贾琏,立刻走过来。

  “见过梁阁老!”贾琏就很无奈,总不能失礼吧?人家是上官+长辈的组合。

  “怎么无精打采的?年轻人要节制!”梁道远不轻不重的敲打一句,他可不是仗着眼下这个场合来警告贾琏的,而是想试探一下。

  贾琏没啥好气的回一句:“我倒是想节制!在外面小半年才回家,亏欠太多还账呢。再说了,我年轻,恢复的快,不劳梁阁老挂念。”

  被怼的梁道远反倒是有底了,人还是那个人,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今天的早朝估计有好戏可看了。梁道远也没有仗着资格指点贾琏两句的后续,笑了笑转身就走。

  郭衍随后也到了,看见贾琏藏角落里,笑着过来打招呼:“小公爷怎么一个人在这?”

  昔日对头到如今发展到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贾琏自然不能摆脸色,笑着抱手:“阁老早!我这不是怕讨人嫌么,就不往人堆里扎了。”

  郭衍没走的意思,反倒拿一把马甲,挨着贾琏坐下,一起抽烟说话。

  “山东那边反响很大,陛下给压下去了。东平王坐镇山东后,情况少有好转,没曾想按下葫芦浮起瓢,老孙被人翻西华门的旧账。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

  “在下就一个五品官,哪管的了那些。要不是初一大朝会,我都想不来的。”说着话,贾琏打了个哈欠,郭衍有点意外,但也不算意外,毕竟贾琏慢慢的朝军方发展了,不愿意节外生枝,倒也可以理解。

  郭衍的心里很明白,皇帝肯定是不可以换掉九城统制的,那样对皇帝而言,威望必将受到沉重打击。毕竟事情过去小半年了,突然来这么一下,皇帝还没抗住,文武百官怎么想?没事翻旧账就能达到目的,就这?

  贾琏听老郭说的这些就知道,他还没资格参与核心策划,于是打个哈哈。

  就在郭衍还想继续说点啥的时候,候补阁老潘季驯也到了,与他同行的还有林如海。这俩怎么凑一块了?郭衍明显看出了贾琏的诧异,低声提醒:“这俩同年!”这里的同年不是岁数一样,而是同一科中的进士。

  林如海出场了,贾琏就不能装死了,赶紧上前见礼:“见过宪台!”

  林如海却没有当上司的自觉:“回来几天,也没到我家里来坐坐?你再不来,你姑姑要亲自去抓你过来了。”

  贾琏赶紧解释:“折腾了小半年了,回到家里没缓过劲来,本打算今天就去,不料又赶上大朝会。明日,明日一定去给姑母磕头谢罪。”

  一旁的潘季驯笑道:“林兄,可不要仗着长辈的身份欺负下属,说起来贾大人也是工部一员呢。都察院想独霸贾大人,得先问问工部。”

  贾琏赶紧见过潘季驯,这个会修水利的工部尚书,属于实干派,值得尊重。

  “见过潘阁老!”贾琏调子起的挺高的,潘季驯听着挺开心,反应却是极为谦逊道:“只是暂时内阁帮办,并未确定,不敢当阁老之名。”

  郭衍在一旁看着,心道:要不是你那一脸强行掩饰的笑容,我还真信了。

  不远处的官员们,看着这一堆人的时候,感觉特别奇怪。明明贾琏是个最小的,却隐隐的站了C位。仿佛他才是这些人的中心。

  说起来,这个临时小群体令人无法小看,贾琏倒是不要紧,但他现在手里有兵权了。明明说好的走文官路线,却非常意外的带兵打仗去了。身上还兼着工部、户部、都察院、内务府、内阁的差事,有俸禄的那种。偏偏还没人表示要开了他此前的职务。

  最厉害的还是内阁的差事,可以直接越过兵部带兵打仗,还不用对兵部负责,就离谱!

  林如海,必定如何,潘季驯,已经是半个阁臣了,郭衍,现任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