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194章

作者:断刃天涯

  “那就是一块牌坊,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个人的喜好,对这块牌坊的存在与否没有任何影响。督工是陛下身边的人,你去了,只需简单的暗示两句,自然不会空手而回。”贾琏进一步蛊惑,听出点意思的夏守忠犹豫了。

  贾琏的声音如同魔鬼一般:“白来的银子你不要?”

第270章 万言书

  贾琏不知道孔家干了点啥,夏守忠一定知道,即便夏守忠不知道,齐总兵这个掉水里的老鼠一定知道。眼下落水老鼠面前有稻草了,那不得死死抓住啊。

  人一旦做了亏心事,那肯定要遮掩的,即便是衍圣公也不例外。

  贾琏是不能拿他家怎么样的,但是恶心一下你总可以的吧?

  要不是考虑到普通百姓是战乱受害者的主要群体,贾琏恨不得一直赖在济宁。

  说到底,还是白莲教不争气,这么长时间都没拿下曲阜。

  贪财的夏守忠没能抵挡诱惑,跟着穆峻一起走了,走之前还特意来跟贾琏告别。

  “小公爷真性情也!”穆峻这话说的,贾琏肯定是能听的懂背后含义。

  贾琏没辜负他的期待,真的听懂了他的话,不冷不热的回一句:“我勋贵也!”

  穆峻听了脸色微微一沉,被人当面打脸当然不好受了。

  但他奈何不得贾琏分毫,说的难听一点,如果不是贾琏来曲阜,日常他都没资格见贾琏,能跟贾琏平起平坐的是东平郡王世子,穆世仁,穆峻,不过是一个穆家族人。

  穆峻的意思,贾琏不给衍圣公面子,不怕被天下人唾骂么?你好歹是个文人的。

  贾琏的回答,我是勋贵,要继承爵位,与国同修的。衍圣公这一家,无论怎么改朝换代,只要身姿足够柔软,都会延续下去。大周要没了,贾琏也没了,所以,大家不是一路人。既然不是一路人,就不用巴结。倒是你穆峻,本职工作没做好啊。你可是代表东平郡王在曲阜看着孔家的,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人知道么?最打脸的还是一层蕴含的意思,你什么人,我什么人,你有啥资格跟我平等说话。

  如果穆峻是个普通人,这话倒也没啥杀伤力,但他是东平郡王族人中的优秀代表,不上不下的,贾琏一句来自J级的蔑视,直接给他血槽干空了。

  所谓打人必须打脸,骂人必须揭短,此刻恰到好处。

  贾琏的恶毒源自于穆峻求援时拉上了衍圣公,拿这张牌来施加压力。都是勋贵集团的,贾琏没当众抽他嘴巴,那都是为人厚道了。

  嗯,怎么对比这個事情呢?王公子打游戏狂喷L某。

  一个生下来就在罗马的人,蔑视一个还在努力去罗马的人。这比较不一定准确,大家意会即可。贾琏当然知道,穆峻为何要拉上衍圣公,还不是因为东平郡王府与贾琏有龃龉么?矛盾虽然不大,但每次贾琏的反应都非常的激烈。担心贾琏见死不救,所以才拉上衍圣公。

  但贾琏可不管那些,你拿衍圣公来压我,那就是在恶心我。伱敢恶心我,就别怪我打脸。

  穆峻黑着脸走了,心里一阵懊恼,就不该上赶着找骂。

  一旁夏守忠阴森森的挖苦他一句:“穆将军,小公爷不战而屈人之兵,心情不错,你走运了。”穆峻听的明显僵硬了一下,又想起了吓死在家里的聂巡抚。

  夏守忠的挖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的穆峻非常的低姿态非常的配合。

  类似:你那点道行也好意思在小公爷面前卖弄,之类的话没有继续拿出来刀人了。

  夏守忠其实才是最了解贾琏的人之一,因为从他的角度才是最佳的观察角度。在京师那个地方,贾琏这个黄口小儿,真是靠家世横冲直撞么?真这样不知道死多少次了。那可是京城,一板砖砸人堆里,五成的概率能砸死一个老狐狸。

  傻子在京城可活不长!更别说官运亨通,备受宠信。

  看看贾琏选择的发展路线,最终又回到了带兵打仗的老路上,看着是兜圈子了,实则这个圈子兜下来后,他个人的安全有保证了。不会因为带兵,受到皇帝的猜忌。

  步兵为主的贾琏主要是堵住往西的回窜的路线,所以他不着急,不紧不慢的追着,顺便练兵。扩编神机营的事情,贾琏密奏上报了,没有先斩后奏。贾琏扩编的理由很简单,当地军队不堪大用,需要重新整顿后才能投入战斗。

  岳齐的防线布置绵密,从兖州出逃的胡勇,在泰安遭到了京营主力的埋伏,一场大胜,斩首万余,只有胡勇为首的几十个人逃进山区。介中流所部在蒙阴遭到了京营主力的迎头痛击,想掉头又遭到了神机营的挤压,无奈之下,只能分散突围。

  可以说,京营南下剿灭白莲教的行动,十月上旬基本完成了大的战斗,剩下的就是慢慢的剿灭四散逃走的教逆。后续行动肯定快不了,贾琏这边也没有继续争功劳的意思,在蒙阴城外与岳齐汇合后,贾琏麾下分兵三股,一部守蒙阴,一部守兖州,一部押送战果返回济宁。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漕运总督张儒来信,希望贾琏能凑一批火铳给他,并说明原因。济南武库空了,淮安的漕运武库也空了。东西去了哪,没人说的清楚。下面的小吏,死的死,逃的逃,总之根本没法查。张儒要恢复漕标的战斗力,需要武器装备,别的还好说,火铳就麻烦了。这玩意唯一能合法制造的部门,只有工部和内务府。这两个衙门以产能不足,库存清空为由,拒绝了张儒的请求。

  无奈的张儒想起连克教逆的贾琏,他手里一定有大量缴获的火铳。虽然是二手的,价格肯定不高,私下交易应该更便宜。拿来武装漕标,实在合适不过了。

  这事情贾琏当然随便的答应,而是先联系上还在曲阜作威作福的夏守忠,说起这个事情后,表示缴获的武器全交给齐总兵保管,问他有没有兴趣接手这个事情。夏守忠当然不会拒绝送上门的好处,反正在曲阜也捞够了,立刻掉头回了济宁。

  见到齐总兵后,说明来意。齐总兵最近比较安分守己,立刻把缴获的三千多支鸟铳移交给了夏守忠。通过夏守忠,齐总兵把攒下的家底分成五份,一份给夏守忠,三份上交内库。至于贾琏那边呢,齐总兵也没忘记,他名下的良田地契,全都送到了贾琏这里。对这份好处,贾琏不受肯定是不行的。只是在密奏的时候,给皇帝说清楚了,主打一个诚实小郎君。

  为避嫌让人怀疑争功,贾琏留下杨副将驻扎蒙阴,自己则后撤兖州。等待朝廷后续的指令,反正只要岳齐当主帅,他一定不会去争功。

  但是很快一道军令下来,贾琏干脆的交出蒙阴和兖州的防务,直接退回了济宁。

  事情是这样的,东西北三位王爷加上六个国公,上了一道联名奏折,大概意思,多年享受国家的优待,今国家有难,为国效力乃勋贵本分。承辉帝对这份奏折进行了留中处置,但是随后这波人又送了一份奏折到太上皇那里,这一次联署的人多了一个忠义亲王。

  从夏守忠处获悉内情后,贾琏整个人都傻掉了,这帮人是路径依赖了对吧?上次清欠的时候,就玩过这么一手,逼着承辉帝收手,这一次又来。

  贾琏寻思当时承辉帝恨不得生吞活剥这帮人。庆幸的是这次贾家没掺和进去,估计也是因为贾琏的缘故,这帮人怕贾琏反水,没有拉上贾家。

  对此,贾琏只能拍着胸口自言自语,幸好,幸好,幸好。

  面对勋贵群体的施压,承辉帝选择了妥协,打着兵力不足的旗号,让东平郡王调五千铁骑增援山东。从军事上来讲,山海关的东平铁骑调往山东,确实缓解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从皇帝的角度看问题,这就是逼宫的行为。

  从岳齐的角度看,该打的仗京营都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一点围剿余孽的勾当,东平郡王带着五千人马赶到,不单是要分功劳那么简单了,连指挥权都要拿过去。

  岳齐对此无可奈何,只能交出指挥权,但是秉承一条宗旨,想指望麾下京营卖力剿灭余孽,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京营开始打酱油了,让东平铁骑去折腾。

  回到济宁的贾琏,见到了在此等候的夏守忠。

  看着督工憔悴的脸,贾琏决定无论任何事情都爱莫能助了,游戏太高端了,我玩不了。

  不过夏守忠不是来找贾琏帮忙的,而是说起了最近的战局。什么情况呢,因为东面的教逆势大,岳齐把主力放在东面,西边的东海尊者带着几千人,穿过微山湖后,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一路往西狂奔,尽管沿途不断受到一些小规模的地主武装的骚扰,但是东海尊者为首的两千多人,还是一头钻进了商洛山中。

  这个事情导致孙化贞受到了海量的弹劾,认为他没能堵住西窜的教逆,辜负了朝廷的信任。现实情况是因为各地武备废弛,孙化贞手里的兵力很难守住漫长的防线。在弹劾的人群中,叫的最大声的就是河南官员,其次是湖北、陕西的官员。

  面对弹劾,孙化贞只能上奏说明情况,表示接受朝廷给与的任何处罚。这份奏折一上后,更多的弹劾奏折铺天盖地的压到皇帝的案头,其中籍贯两江的官员为主要力量,几乎同时发生了勋贵逼宫的事情。

  夏守忠倒是想回京去护着圣人,这不是皇帝不允许么,让他非但不要回去,还要从济宁出发,沿着运河南下,查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这五个运河重镇,都要狠狠的查。

  对此贾琏只好承诺,派五百人保护他南下。夏守忠则希望贾琏也上一份奏折,为孙化贞说说话。同时还告诉贾琏,已经派人往西安和武汉了,张廷恩与李清的奏折也会上的。

  这一招捏住了贾琏的七寸,就张廷恩的性格,肯定会上奏为孙化贞辩护的。

  李清无所谓,张廷恩则不一样了,贾琏必须跟他步调一致的。

  贾琏只好求证了一句:“此陛下之意,还是督工所为。”

  夏守忠很恳切的回答:“圣人不知,全是咱家的手笔。”

  贾琏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知道怎么做了。”夏守忠默默的拱手告辞,离开时面露羞愧之色。

  随后的三天,贾琏把自己关在屋里,写了一份万言书。这份奏折的题目如下:济宁战记。

  从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他率部南下作战的过程,所见所闻,具有分析了见闻的成因。

  这份奏折的特点是伴随着好几份地图,非常详细的讲解了整个行动的方方面面。

  该文当然也提到了孙化贞,但着墨不多,只是顺带分析局势的时候提了几句,当然也强调了一句,孙阁老面对的难题是兵力不足,尤其是高机动性的骑兵不足。更多的还是表达了对中原地区民心不稳的具体分析。

  这份奏折走的是正常的渠道,所以先到了兵部,随后转内阁。

  暂领兵部的李驰,拿到奏折后不敢怠慢,仔细的看完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他倒是不想把奏折往上送,但也更知道,这份奏折有无数的眼睛在盯着。

  但凡他敢压着奏折,下场会很惨。无奈的李驰只好转到梁道远那里,早知道这个事情的梁道远同样很认真的看完后,批了一个【阅】字,烫手山芋丢给了首辅孔照。

  看着奏折的孔照,头皮都麻了,别看奏折里贾琏没有明确的弹劾谁,但非要展开来讲,直隶、两江、河南、湖北、六个省都被弹劾了。

  总结一下,济宁治乱的成因是地方官员贪污腐败,勾结士绅鱼肉百姓,敲骨吸髓的剥削,这是滋生教逆的土壤。沿河富庶之地尚且如何,何况其他?这是成因。

  兵至济南,巡抚表现出军事上的无能,三司则醉心于推脱责任、权力斗争,并抓紧时间,整顿军队,准备作战。从军事角度看,军备废弛乃教匪得以快速扩张的原因,同时也后续教逆分兵后,包围网兵力不足,导致贼首西窜成功的原因。

  最后,贾琏将矛头对准了两江和漕运,前者的欠税,导致国库缺钱西域平叛。前者作为朝廷开海受益者之一,为私利枉顾国家利益,从欠税面积看,非常的普遍,两江士绅虽然不都这样,但绝大多数欠税了。如此丧心病狂之地,不应成为朝廷取士名额最多的地区,应酌情减少。说完两江说漕运,尽管漕运为解决西域平叛军费出了一定的力气,但漕运上下勾结沿河各府,多设钞关,将收取的费用中的大头进入私囊,此举无疑是导致沿河百姓生计难以为继的诱因,建议严查,杀一批,关一批,流一批,以此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第271章 引导舆论

  要说拉仇恨,贾琏肯定是个中高手。要说喜欢拉仇恨,贾琏没那么傻。

  现实情况是皇帝需要一个人出来拉仇恨,成为聚焦点。

  已经上了贼船的贾琏没有退路,硬着头皮也要上,站出来为皇帝分担火力。

  当然贾琏也不是简单的让自己去吸引火力,那可太蠢了。他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一个是两江科举的名额,一个是漕运沿河各府各省的官员。关键是贾琏的逻辑还是自洽的,没人能从他的叙事逻辑里挑出骨头。

  只要是有心人,很快就能从贾琏的奏折里发现可以做文章的要点——科举名额+沿河官员。你看,有人顶在前面的时候,只要能看见足够的利益,一定会有人主动加入输出的。

  贾琏表示:我TM了,你们看着办。

  看完皱着的孔照浑身的毛发都竖起来了,这份奏折现在想遮掩都遮掩不住了,想压也压不住。都不用内阁泄露,奏折出了兵部后,立刻在京城各個衙门传开了。

  科举大省闽浙表示,小公爷针对两江,与我何干?谁让你两江当了出头鸟?

  两广、江西三省同为科举大省,我不说话,我就看看。

  剩下的其他省份一看这场面,哟呵,我得帮帮场子。

  以上就是个拟人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有人站出来挑头针对两江省的科举名额,上一次因为科举名额干起来还是朱元璋的南北榜。大周是不搞所谓的南北榜,但是在举人这阶段是有明确法条的,根据各省的纳税额度,分配举人的名额。

  也就是说,当初太祖定下的优待政策,现在反过来成为了贾琏攻击两江的武器。

  朝廷因为两江税赋占比多,所以优待两江。但两江士绅却不思回报朝廷,而是各种抵抗朝廷的税收政策,既然如此,那就别优待了,你们也不配啊。

  因为这事情实在太大了,导致同时提出的沿河官员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热度。

  几乎所有的声音,都集中在两江举人的名额数量上。

  乡试三年一届,其中名额最多的为江南省的八十人,其次是直隶的六十,江北、闽、浙、赣、粤、鲁,皆为四十人。其后的各省分别二十到十人。其中最惨的就是贵州,干脆就算到了云南一起,二十个举人的名额,两个省的人来争。实际操作每一届贵州举人都在五个以下。

  每三年一届乡试产生的举人数,严格控制在八百人以下。即便如此,加上捐官的,如今吏部排队的官员有上千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不是官员多了,而是成本问题。

  贾琏要砍两江的举人名额,真就是对着根部下手。大周至今,两江进士人数遥遥领先,没人提的时候不算事,有人大做文章的时候,就显出招人恨了。

  现在是这样的,即便不能分到两江的好处,看着两江吃瘪,那也是一件快意的事情。

  所以啊,贾琏把炸弹丢出去后就不管了,任凭万言书在全国范围内发酵。现在谁还有心情去盯着孙化贞的事情呢?都在讨论贾琏的万言书。

  承辉帝看见贾琏的奏折时,心情很复杂,选择了留中不发。

  这一家伙有两个意思,现在不表态,但朕保留表态的权利,等于,这事情没过去。

  过去的事情在需要的时候都能翻出来算旧账,何况这种没过去的事情呢?

  但凡是个两江籍贯的官员,都得硬着头皮上奏折了,这事情要不站出来说话,将来都进不了祖坟。从全国官员的角度看,一个祖籍两江的官员,挥着锄头做两江科举的掘墓人。其他的籍贯两江的官员也都得出来说话。

  大概就是,贾琏把论点丢出来就不管了,其他的两江籍贯的官员的表现形就很多了。比如,有人破口大骂,有人耐心分析历史成因和保留的必要。一些人直接去金陵贾家的祖宅门口丢粑粑的。一部分人在分析贾琏如此操作的动机,客观上点出了两江士绅欠税抗税才是引发轩然大波的根源。极少数人则在仔细的阅读了贾琏的万言书之后,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

  贾琏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江经济繁荣的成因,两江从历史角度看,经济发展起来的时间比较晚,真正开始将全国甩在身后,要从明朝中期开始。

  但是这种现象伴随的是大量来自欧洲和日本的贵重金属的流入。明朝中晚期,贵重金属流入的数量减少,原因是英国海盗的抢劫以及日本幕府的闭关锁国。外来贵重金属的减少,一直导致湖州出现了饥荒,饿死了很多人。这种情况最近几十年才有所好转,原因是英国人成为了新了的海上霸主后,开始主动维护海上运输的安全。本质还是大周的商品在欧洲的旺盛的市场需求,在英国人完成了海上霸业后,贸易航线在巨大利益驱动下的恢复。伴随着明朝中晚期海上贸易减少,南洋华人遭到了殖民者的屠杀和洗劫。

  各种解读都有,反应在朝廷斗争之上,最激烈的还是首先掀起了一股针对贾琏的弹劾。

  这一类弹劾,揪着两江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这一点,强调两江科举名额的合法正当性。并强调了太祖制定的规则,作为后来者的贾琏正在破坏祖制,并且动摇朝廷根基。此举,比白莲教都要可恨。

  这一波弹劾来势汹汹,但并没有引发一波针对贾琏的集火攻击,反倒引出了一批籍贯内陆的官员力挺贾琏,认为贾琏的观点没错,两江欠税多年,才是贾琏建议不必再优待两江的原因。两江士绅又要科举人数优待,又不肯多交税,实在双标。

  两帮人就这么吵起来了,贾琏这个当事人反倒被人无视了。

  矛盾的聚焦变成了要不要减少两江科举名额。

  双方吵的很凶,各种互相丢黑料,原本看戏的其他沿海各省陆续被落下了水。

  一场全国性的大乱斗开启了!都在争论科举名额制度的合理性。

  孙化贞,贾琏,沿河官员的问题,全都没了动静,没人去关心这些事情了,好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承辉帝坐在皇位上,看着下面人各种乱斗,情绪稳定!

  远在济宁的贾琏,读着家信,心里暗暗鄙夷。不就是用新的热点掩盖上一个热点么?这一招在信息传播慢的时代,其实效果还是差了点啊。一个事情的热度,没有一个月都过不去。

  所有人都是站着话说不腰疼,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都是理中客。

  舆论是可以引导的!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偏偏是个人呢,都还喜欢发表个人见解。觉得自己就是个无所不通的六边形战士。殊不知,当你着急的发表言论,以为看清楚一切的时候,其实已经被人牵着鼻子走。

  神机营驻扎济宁,对于当地人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拉动了消费,其次才是治安。

  大批原本困在徐州的漕粮,到济宁就让贾琏给拦住了,因为需要粮食赈济敌方,贾琏完全不讲道理的全拦下了。与此同时,另外一批粮食走海运抵达了天津,并没有遭遇风浪,京城粮价没有太大的波动,顺利的度过了漕运截断的时期。

  海运的成本优势再次展现了出来,当有官员上书,建议今后保持海运作为漕运的补充时,漕运总督张儒坐不住了,跳出来来上奏反驳。只不过这件事情比起最近沸沸扬扬的科举名额而言,没掀起太大的波澜。当然动静也不小就是了,毕竟内阁几位阁臣,没少因此争执。

  清缴教逆的事情还在缓慢进行,岳齐却从泰安来到了济宁。

  与贾琏见面后,岳齐拿出一份奏折递给贾琏道:“帮忙看看!没问题我就上奏了。”

  京城最近的热点,岳齐当然是知道的,所以他对贾琏很佩服。一场针对孙化贞的风波,还没起多大浪呢,就被贾琏带偏了。就是吵归吵,各省官员就一个目的,举人的名额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谁要让我减少,别怪我拼命。

  看着在济宁府衙里喝茶发呆的贾琏,岳齐真是不知道该说点啥才好,小小年纪,摆弄人心,放了一把火之后,假装没有这个人了,真是惹不起的狠人。

  接过战报的贾琏仔细看了起来,其实也没啥可看的,大的战斗已经打完了,最近岳齐在泰安闲的发霉了。所以,他建议尽快恢复山东本地武装,配合东平铁骑清缴窜入山中的教逆,京营可以回京了,没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贾琏也知道,借着本次济宁教逆之乱,岳齐接手了大量的京营,顺势完成了整顿,基本上将京营精锐的六成掌握在手里,非要说没有掌握的部分,大概就是贾琏掌握的神机营了。没法子,这帮混蛋现在只听贾琏的。早先的齐国远,已经去了西安做总兵了。

  关键一点,在承辉帝的允许下,神机营扩军了。之所以会这样,原因还是新式火铳的才能限制,导致无法大范围的快速换装。还有就是成本问题,导致承辉帝没有全面换装的主观意愿。客观的造成了现在只有两个地方在追求全面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