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139章

作者:断刃天涯

  “最新消息,郧阳民变失控,十万乱民东进,襄阳知府弃城而逃,乱民占据襄阳后,贼首张南打出了大顺的旗号,进军南阳府,南阳告急。陛下召开内阁会议商议应对之策,梁道远于会议上建议,遣一上将南下,以二皇子为监军,调晋冀鲁豫四省巡抚标兵会剿。”

  贾琏听罢顿时急问:“陛下同意了么?”

  张廷恩边走边说道:“李清站出来反对,认为四省会剿,应有资历足够的大臣坐镇,建议忠顺王为监军。陛下对新来的两位舍人不是很满意,你的假期要结束了。”

  最后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贾琏顿时一脸苦相:“不带这样的,我还是个孩子。”

  “你也好意思自称孩子,一句话八百个心眼子。”

  张廷恩的吐槽很是锐利,贾琏悻悻的不敢反驳。

  “你监造的新式火铳,工部全力生产了五百多条,原本要送往两江,陛下直接发给神机营。现在的问题是,新火铳有了,新战术却没跟上,陛下的意思,你去神机营做监军。”

  贾琏人都麻了,怎么打仗还有我的事情呢?

  “监军不该是内侍么?”贾琏也就是随口一句,想逃掉此番劳累。

  不想张廷恩听了暴怒:“一派胡言,以内侍为监军,当陛下昏君耶?”

  哦,时代不同了,大周太祖有遗训,内侍不得干政。

  “口误了,不是还有龙禁尉么?”贾琏赶紧狡辩。

  “龙禁尉不过一群走狗,哪有资格做监军?”提到龙禁尉,张廷恩的语气叫一个不屑啊。

  仔细想想也是啊,龙禁尉归太监管的,自然是走狗咯。这个局面,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理应是文官和勋贵之间的默契,联手打压的结果。

  一个暴力机构,皇帝直接掌握,换成你是文臣和勋贵,你压制不压制?

  勋贵宁愿花五百两银子,也要把家里的废物子弟塞进去掺沙子。

  根本原因还是后来的皇帝没有太祖的威望,压不住下面的臣子,只能妥协。

  皇帝能保住龙禁尉这个编制就很不错了,特务机构太遭人狠了。

  离开张府的贾琏,心里有充分准备了,回到家中王熙凤还没睡呢,见他情绪不高,上前关心:“爷这是怎么了?”

  贾琏叹息一声,说起可能要提前结束休假的事情,最后感慨:“多事之秋啊。”

  这时候王熙凤表现的很大气:“外面的事情我不懂,家里的事情,必不使爷分心。”

  贾琏看看王熙凤的肚子,希望种子能发芽了。

  不料王熙凤表情微微凝滞,很明显是失望的情绪一闪而过。

  贾琏察觉到了,立刻问:“怎么了?”

  王熙凤推了推他:“今夜不便,爷自去寻地方过夜。”

  贾琏猜到了点什么,想说话却被王熙凤推着出门道:“女儿家的事情,少打听。”

  平儿目送贾琏去了桂香的院子,回头时多少有点幽怨,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王熙凤见平儿进来,也有点意外:“怎么了?”

  平儿道:“人家是老相好,哪轮的到我。”

  一家伙给王熙凤抖乐,那点郁闷很快便散了。

  桂香这边真是意外之喜了,门口贾琏进来时,她已经睡下了,丫鬟喜儿来叫,披着外套光着脚就下来迎接。

  贾琏一眼看见她光着脚,叹息一声给她抱起来,放在炕上坐下,要喜儿去取毛巾来,亲手擦干净后,这才在桂香满眼的柔情和喜悦中说话:“不是喜事,单纯的不方便,所以才来你这。”桂香却不以为意道:“也能来就是喜事。”

  话是这么说,事情结束后,桂香心疼的拿毛巾擦肚子时,很是惆怅。二爷是好心,生怕害了自己。这都是命啊。

  个人是无法与时代抗衡的,那群开挂的人,五千年才出一波,最后剩下的人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生死,无数战友的牺牲才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用【时代】是因为文明没断档。

  贾琏再牛逼也不敢跟整个时代抗争,真牛逼也不至于上辈子不温不火的。

  有的人能改变一个时代,有的人只能去适应这个时代。

  贾琏不打算改变时代,所以努力的去适应。

  最关键的,我一个既得利益者,没有改变时代的原动力。

  早起,内侍登门,贾琏放下筷子,叹息一声,更衣出门。

  王熙凤送到门口,还在鼓励他:“二爷,在外专心做事,别想着家里。”

  MD,这姑娘自小受的都是啥教育?

  婚假被剥夺的贾琏,心里还是有点气的。

  进入乾清宫的瞬间,贾琏调整好了心态,入内见礼,承辉帝指着角落里的桌子:“赶紧的。最近事情太多了。也就是辛苦几天的事情,忙完伱可以回去。”

  贾琏赶紧进入工作状态,再拿捏就是不识趣了。

  这是领导的信任,懂?

  昏天黑地的忙碌持续了一个上午,前后差不多四个小时,眼看面前的奏折处理的差不多了,贾琏才松一口气,放下手里的笔,活动了一下手腕。

  毛笔写字还是慢了点,得弄个合用的硬笔出来才行啊。

  承辉帝这边也正好停下了,很直接的问一句:“一个上午看那么些折子下来,作何感想?”

  贾琏没直接回答这个,而是反问一句:“陛下,两位舍人去哪了?”

  提到这两位,承辉帝露出不悦之色:“别提了,这两位做杂事还行,让他们提建议,好几次差点给朕误导了。说是寒门子弟,却不能从百姓的立场说话。”

  贾琏想了想还真是,四十岁前后的人,混个三五年的官场下来算短的,当初就是奔着做人上人来读书的,哪里会共情底层百姓。甚至无法与陛下的利益为先。

  “陛下大可从基层官员入手,政绩卓越者,可选拔试用一段时间,天下那么多才俊之士,总能找到合用的。关键还是要有一套机制,用于选拔官员和储备人才。翰林院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啊。”

  承辉帝有点被戳肺管子的感觉,翰林院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储备人才。

  两个舍人也都是从翰林院调来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承辉帝实在是没耐心了。

  “朝廷大事有邸报,翰林院也不缺史书借鉴,朕觉得,还是史书没读好。也不知道他们在翰林院都干点啥。就没几次的建议做到体会圣心。”

  贾琏觉得皇帝要求太高了,如果建议不合适,那就不接受咯,慢慢来嘛。

  不过这话不能说,只能笑道:“陛下,人才那么多,换就是了。”

  承辉帝点点头:“也是,贾卿天赋异禀,五十年出一个,不好比较。”

  这个赞扬的含金量就很高了,贾琏赶紧自谦:“陛下过誉,臣不过是凡事尽量不以私心为先,人皆有私心,只是有的人藏的深而不自觉。遂以私为先犹不自知。臣为勋贵子弟,与国同休,想必陛下信任微臣,有赖于此。”

  承辉帝一开始听的还连连点头,后来直接瞪过来:“屁话,勋贵私心还少了?”

  贾琏赶紧道:“微臣还有几份奏折没看,这就继续。”

  承辉帝抬手道:“别继续了,先吃点东西,下午去趟神机营,盯着那批新式火铳的装备与使用。物件你是搞出来的,一定有相关的战术配合。”

  差事就这么被压下来了,贾琏只能无奈的接受。

  事情不算大,可见承辉帝还是比较实际的,没有一上来就给他压一份重担。

  神机营这边的装备已经运到,贾琏人到之后,火器旅统领齐国远率部出迎,见礼之后才知道,齐国远出身绥远边军,并非神机营的老底子。

  贾琏非常谦虚的表示:“在下于军事一道,只有纸上谈兵的经验,并无任何实际操作的经历。陛下对于新式火铳的运用高度重视,齐将军不可令陛下失望才好。”

  齐国远明显是懂军事的,请贾琏入帐后,立刻介绍他关于新式火铳战术的思考。

  “旧式火铳,七十步三段射,能射两轮即为精兵,死伤一成不乱者,可为精锐。新式火铳在精锐手里,一百五十步齐射,可射五轮。战时,骑兵庇护两翼,中军佐以刀盾,短暂拖延后,新式火铳兵可做长枪兵用于近战,大大增加了灵活性。以本将的经验,五百新式火铳兵,配合五百刀盾兵,再加五百轻骑,可以敌三倍同等之敌。对阵乌合之众,怕是对手连火铳兵的脸都没机会看的到,硬抗五轮齐射不溃散者,世间没有这样的军队。”

第197章 好处坏处

  军队在作战的时候是需要知道为何而战的,世界上就武器而言最强大的那支军队,完全搞不明白,为何一群农夫组成的军队,面对足矣毁灭一切的火力面前,却依旧可以坚持战斗,至死方休。

  这个时代的军队战斗意志如何,贾琏更愿意相信齐国远这种老行伍的话。

  “士卒需要时间熟悉新式火铳,今日不能让贾大人看操练了。”

  说了一圈,最后才是齐国远的真意。

  “从准备到出发,大概需要几天?”身上带着皇帝意志的贾琏,自然不客气的问清楚。

  “仅以我部而言,五日足矣。大军集结,准备粮草车马,召集民夫,至少十日。此事,贾大人该去问此番出征的主将才是。”

  很明显这位齐统领留足了余地,却没有敷衍贾琏的意思,最后还踢了个皮球。

  无论如何,今天是啥都看不到了,贾琏只好回去复命。

  至乾清宫时,这里居然在吵架,还是为了主将和监军的人选在吵架。

  吵架的双方还是梁道远和李清,此刻不是内阁会议,就是个临时商议的小会。

  贾琏被裘世安直接领进去,可以旁听阁臣们的大论。

  “京营精锐,尽在西域。郧阳民变久拖不决,正是因为地方上武备松弛,无可用之兵。陛下调边军进京充实京营,此番正好拉出去看看成色。既然以边军为主力,那就该用三边节度岳将军。”李清慷慨陈词,梁道远针锋相对。

  “陛下潜邸之时,也曾出阵辽东、漠北,我朝有皇子出征的传统,此太祖之遗风也。三皇子可为监军下江南,二皇子如何不可?”

  贾琏听到两人这段对话,是真的服气了。这俩老头是会抬杠的,真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的话我不接,硬生生的把话题带进我的轨道。

  承辉帝看一眼贾琏,开口暂时打断这俩老头的口舌之争。

  “贾卿回来了,如此之快?”言下之意,你在摸鱼呢?

  贾琏先行礼,后开口:“臣至神机营,只见到了火器旅统领齐将军。新式火铳已经送到,正在下发。士卒需时间熟悉操作,故而暂时无事,回来听候调遣。”

  承辉帝听了扭头问裘世安:“去打听一下,这当口神机营统领柳彪在干啥?”

  柳彪,理国公柳芳之孙。

  贾琏隐隐觉得不妙,赶紧低头肃立,一言不发。

  承辉帝很是天马行空的又一转话题:“主将就是岳齐了,调神机炮、步各一旅,计两千人,西山健锐营步骑各一旅记一千五百人,以充实京营的三边一万人为主力,各部合集一万三千人,区区乌合之众,足矣应对了。”

  这是乾纲独断,问题是最后一句话,提到乌合之众,也就是说,湖广地方军队,打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可见承辉帝之失望。

  “陛下,应责成都察院,派干员前往,调查真相,以待将来奖罚。”孔照一直不说话,说出来的话就是能有用。

  承辉帝欣然点头:“可,内阁行文吧。”

  决定了两件事情后,承辉帝才看看李清和梁道远:“梁卿,李卿,继续啊。”

  对嘛,接着吵啊!

  李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很干脆的低头:“事关军机,臣以为,陛下可乾纲独断。”承辉帝看看梁道远,他却无法放弃,只能继续挣扎。

  “陛下,既为祖制,理应遵循。”

  承辉帝直接否决了他的话:“郧阳民变,越演越烈,大有蔓延糜烂中原之势,不是锻炼皇子的时候。贾琏,忠顺王为监军,如何?”

  贾琏惊的浑身发抖,抬头时眼珠子瞪如铜铃,陛下,不带这样的,怎么还有我的事。

  承辉帝对于偷袭臣子的事情,做起来真是毫无良心压力。此刻甚至有点得意!

  “据臣所知,忠顺王并无带兵履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臣之见,不合适。”

  贾琏不是任性,而是想要表达一个态度,我与忠顺王关系不好,我还不遮掩,要说出来。

  怎么讲呢,这才是個年轻人该有的态度。什么老成谋国,你满十八岁了么?

  一直装哑巴的张廷恩不能继续缄默了,站出来指着贾琏骂:“竖子,劣徒,陛下问你就如实回答,哪来那么多怪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显得你读书多是吧?”

  贾琏低头听训,张廷恩转头对承辉帝行礼后道:“陛下,臣也觉得,忠顺王不合适。”

  承辉帝饶有兴致的看着这对师徒的表演,笑眯眯的问:“哦,爱卿说说理由?”

  张廷恩道:“民间有句老话,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监军不善治军,必不能管好军纪。百姓经历民变,已经很惨了,为百姓计,还是派个作风严格的监军为佳。”

  承辉帝听了点点头:“如此说来,爱卿是在主动请缨咯?”

  张廷恩听了一愣,随即道:“臣愿往。”

  君臣之间的对话,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纪律在这个时代非常的严重。

  军纪差,在这个时代,甚至都习以为常了。你看看王子腾就知道了,西域之战,动不动就三日不封刀。放任军队杀戮抢劫,以此提振士气。

  这种风气一直在蔓延,即便到了北洋时期,也有张勋辫子军入南京时的三日不封刀。

  战乱时期的军队,随时都会化身为野兽。

  这才是常态,即便是当下的世界,战乱地区这类事情也很常见。

  人民子弟兵,全世界就一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伱见到的军队是这样的,就认为别的军队也该理所当然的这样。

  你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别人而言,就是奢望。

  “如此,岳齐为主帅,张卿为监军,嗯,贾琏为监军帐下从事,负责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