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276章

作者:捞德一

“损耗大概在百分之十五,百斤麦子,可以产出八十五斤面粉。”

“嘶!”

听到这话,众人齐齐倒吸一口凉气。

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损耗,这也太低了吧。

他们家的老旧机器,损耗率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洋人工厂,损耗率也在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十五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同样一百斤麦子,用这台机器产出的面粉,足足比他们家,产出多出三十五斤。

这太夸张了!

三十五斤白面,可以让一家普通老百姓,多吃一~个月。

这一百多位民~族企业家,互相看了看,眼中皆是震惊。

久久难以平复心情。

“将军,敢问这机器设备,您是从何而来?难不成是洋人最新研制出-来的新产品?”

所有人转头看向苏远,眼中露出好奇之色。

苏远呵呵一笑。

“先不聊这些。

如果我说,给你们每家工厂,都配备一台这样的设备机器,各位可否振兴龙-国面粉产业,击垮洋人工厂?”

“什么?”

众人大惊失色,心脏突突狂跳。

每家一台设备,这……这怎么可能?

他们做梦都不-敢想。

要知道,一台普通的进口面粉机,少则万把大洋,多则数十万。

像眼前这台机器设备,那不得百万大洋起步。

“将军,您就别跟我们开玩笑了,您就算想卖给我们,我们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苏远没打算卖给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免费送。

目前他只有这一台机器设备。

是占领陕省后,系统奖励的。

但相关的技术,机器图纸,他都已经有了。

想要造出一模一样的机器设备,并不难。

“我不需要你们给钱,不过,我要你们工厂一半的股份。

另外,我还可以派遣技术人员,免费给你们做维护。”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惊呆了。

更加不-敢相信。

还有这种好事?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一半的股份算什么,他们的面粉厂原本就半死不活,值不了几个钱。

有了这些机器设备,赚钱还不是轻而易举。

“`~将军,您可真是为国为民的青天大老爷啊,小老儿给您磕头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当场就要给苏远跪了。

其他人也都纷纷跪地,感动的稀里哗啦。

苏远给他们这些机器,可不止救活了他们家的面粉厂,还养活了周边数十万百姓。

不说面粉品质。

光是百分之十五的超低损耗率,就能多产出不知多少粮食。

他赶紧上前,将那位老大爷扶了起来。

“各位请起,我帮大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将洋人工厂竞争下去。

那些洋人在我们这-里开设工厂,看似做了好事。

实则他们用着我们的工人,搜刮我们的粮食,还赚着我们的钱。

长此以往,咱们的老百姓只会越来越穷。

所以,我们要将他们赶出去,并且,还要把我们的面粉厂,开到他们洋人的老家,赚他们的钱粮。”

听到这番话,众人激动的老泪纵横。

多少年了,他们备受洋人欺辱打压。

洋务运动时期,晋陕甘地区的面粉厂多达上千家。

可如今,在外资的竞争下,苟延残喘存活的,就剩下他们这一百多家了。

这还是西北内地。

沿海地区,面粉产业早就被洋人全部垄断了。

那些西方列强入侵龙~国,可不只是坚船利炮。

还有这些渗透进民生百业的经济殖民手段。

“将军大义!我等肝脑涂地,无以为报,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一百多位民~族企业家,纷纷向着苏远弯腰一拜。

谈好这件事后,苏远便将面粉厂的事情,交给手下人处理。

有专人和他们签协议,保证技术不会外泄。

同时,苏远在长安,投钱建了一座工厂。

专门用来生产面粉厂机器设备。

面粉产业与纺织产业一样,都是民生经济支柱,(王得赵)必须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

三天后,赵国忠急匆匆来到苏远住处,汇报道。

“将军,您从远东调遣的大军,已经抵达嘉峪关了。”

苏远脸色一喜。

“很好,让他们兵分东西两路大军,西路作为奇兵,从和北左旗绕道青海湖,东路主力军从河西走廊,先去蓝州。”

赵国忠眼中露出担忧。

“将军,贸然进入清海是不是太冒险了?我怕士兵们无法承受高原反应。”

“你猜我为何等这么久,特意从远东调兵过来?”

苏远嘴角微微上扬。

赵国忠能想到的,他如何想不到。

同样,这也是赵国忠最好奇的问题。

明明嘉峪关就有一万大军,蓝州和陕省也有十多万军队,为何不直接用这些兵力,反而舍近求远,从远东调兵。

“将军,您就别卖关子了。”

“因为我从远东调来的兵,都是以前的外草原骑兵。

外草原地处高原,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上。

虽不如清海海拔高。

但外草原骑兵却比中原地区的士兵,适应力强多的。

如果我直接派陕省的大军过去。

估计有三成的人,要倒在高原反应下。

到时候光是照顾这些人,就要耗费不知多少力气,哪还有精力打仗。”

苏远一番解释,令赵国忠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没想到将军早就已经想好了应对高原反应的策略。”

“你赶紧传令给他们,我马上启程,前往蓝州。”

“是,将军时!”

安排好长安的事情,苏远便马不停蹄,回到甘省。

吴佩孚、杨宇霆等人,想要派兵去帮忙。

都被苏远拒绝了。

他们手底下的兵,要么来自东北,要么来自冀州。

到了清海,必会产生高原反应。

到时候,估计还会拖他后腿。

………………………………………….

第172章,两天折损十万大军,马家父子气晕了

雪山高原,苍茫天地。

一头雄鹰翱翔在蓝天白云下,在辽阔的山谷中呼啸而过。

雄鹰落在悬崖峭壁上,锐利的鹰眼低头看去.

怪石嶙峋的山谷内。

一支两千多人的骑兵,缓~缓走来。

他们从嘉峪关出发,一路南下,从祁连山脉的山谷中,穿山而过,翻越千山万岭,抵达了清海境内。

过了祁连山脉,海拔来到了三千多米。

一般人都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的症状。

但这支骑兵,却是状态良好,恍若无事。

由于山路崎岖,汽车根本无法通行。

想要走过这条山道,要么徒步,要么骑马。

好在苏远保留了骑兵团的编制。

外草原至今还养着上万匹战马,有些地方,骑兵更方便行军。

“天快黑了,传令下去,先在这-里扎营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再赶路。”

最前方的一位中年壮汉,抬手喝道。

后方的队伍,纷纷下马停歇,在附近的一条溪流边,为战马修理马蹄,涮洗马鼻。

见他们如此专业的手法,几名随行商客,惊诧道。

“你们是蒙古铁骑?”

这些商客,都是甘省本地人,世世代代以贸易为生。

他们也见惯了各地的骑兵。

但只有蒙古铁骑,才会有这种保养战马的方式。

对于那些草原人来说,战马就是他们的亲人。

有些时候,甚至比媳妇还重要。

那位中年壮汉笑呵呵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