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95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他们的行为就像一颗颗毒瘤,侵蚀着沿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再加上沿海地区距离京城又远,就算圣旨发过去他们肯定会阳奉阴违,不肯遵从。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郑芝龙去监督他们,确保他们不会做出什么乱子。

  毕竟郑芝龙的名号在沿海区域还是很好用的。

  他在海上闯荡多年,威名远扬,那些水师将领对他多少都有几分敬畏,由他出面,这件事情才能顺利解决。

  不过当然,郑芝龙也不是傻子,因此只要那些水师将领愿意乖乖听话,对于他们以前做的那些破事,郑芝龙也会假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人无完人嘛,他自己也是海盗出身,怎么能要求别人当圣人呢?

  只要他们现在能够改过自新,为朝廷效力,也就足够了。

  除了这些之外,朝廷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便是调动大量的锦衣卫去往沿海一带。

  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避免有些海商或者勋贵情急之下焚烧船只和货物、毁灭证据。

  因为一旦证据被毁灭,那么朝廷的封锁行动和后续的治理工作都将陷入困境。

  所以,锦衣卫的行动至关重要。

  其次,第二点就是重新制定新的收税规则,以及重新划分官方和民营的范围。

  国家计划全面放开海洋贸易,其核心目标在于将可获取的利益推向极致,同时确保普通商人亦能从中获利,共享繁荣。

  不然光是朝廷自己赚钱,其他海商不赚钱,这些人不闹腾才怪呢!

  为实现这一目标,策划一套组合策略势在必行。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朝廷需扮演好制定规则的角色,切不可亲自下场成为大玩家,更不能沦为“掠夺者”。

  大臣们普遍认为,衡量国家利益不能仅凭国库的充盈程度,政治的稳定、技术的进步、军事的强盛以及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均应纳入考量范畴。

  这如同构建一座稳固的房屋,国库的充实仅是其中一根支柱,其他方面的稳固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房屋方能屹立不倒。

  基于这一共识,在朱慈烺的提议下,大臣们精心拟定了以下规则。

  第一:构建高效税收与关税体系。

  由于过往按船只大小征税的方式过于粗放,所以计划设立海关,转而依据进出口货物的价值按比例征收关税。

  例如设定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之间,如此一来,国家税收将随贸易量的增长而水涨船高。

  对于奢侈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珠宝等,无论出口还是进口,均将提高税率。

  即便贸易量有限,亦能为国库带来可观收入。

  同时简化税制,明确税额,杜绝官员对商人的过度盘剥。

  尽管此举可能减少基层官员的灰色收入,但从长远看,将激发更多人的纳税意愿,国家税收总额亦将随之增加。

  第二:垄断关键稀缺资源与战略通道。

  国家无需掌控所有贸易,但对于景德镇官窑瓷器、特定地区优质茶叶等核心、高利润商品的生产与出口必须加以管控。

  通过官方渠道,以高价售予外国商人。

  此外,投资建设与管理主要贸易港口,如广州、泉州、宁波等地,完善仓库、码头设施,并建造导航灯塔,然后向所有在此交易的商人收取合理费用,从而确保稳定的非税收入来源。

  第三:依托贸易促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通过贸易,大量进口国内稀缺资源,如粮食、铜、锡、马匹,以及造船所需的优质木材、火药原料硫磺等。

  这些资源的进口将直接提升国家的军事与工业能力。

  同时,鼓励商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农作物以及科学知识与地图,国家设立翻译馆与研究院,推动本土科技与农业的发展。

  第四:保护普通商人利益。

  普通商人如同贸易生态中的毛细血管,他们的活力是整个贸易体系繁荣的基石。

  唯有他们获利,市场方能繁荣,国家税基方能稳固。

  并且提供法治与安全保障,最好是制定一部详尽的海洋贸易法,明确产权、以及各种纠纷解决机制。

  然后设立专门的海事衙门,确保商业纠纷得到迅速、公正的处理。

  第五:组建更加强大的水师部队,定期对海域内的海盗进行围剿,保障主要贸易航线的安全。

  鼓励商船队结伴而行,由水师提供护航服务,商人仅需支付少量护航费用。

  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设立类似“商馆”或“领事”的机构,保护本国商人的合法权益,协助处理与当地政府的矛盾。

  第六:打破官商勾结、垄断经营的局面,严格限制皇室、贵族及高级官僚利用特权开设商业公司,垄断特定航线或商品贸易。

  贸易许可应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商人,通过公平抽签或竞价方式分配。

  扶持行会发展,鼓励商人组建行业商会或海商行会,实现自我管理、价格协调及内部纠纷处理,从而减轻国家管理负担。

  其次,大力发展大明皇家银行,或者重新成立一个以海洋贸易为主的银行,为中小商人提供贷款渠道,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这些规定可先在一个港口进行试点,待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至其他地区。

  由此可见,当一个国家真心致力于某项事业时,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至于最后一件事情,那就是想办法安抚南方的各种势力。

  毕竟这件事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而南方又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要是不进行安抚的话,难保南方会出什么乱子。

  不过这些事情就不要朱慈烺操心了,他只需站在宏观的角度制定出一个大致的方略,而具体的航行操作则交由朝堂之上那些经验丰富、智慧超群的大臣们来完成。

  毕竟,这帮大臣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历经多年官场沉浮,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处世经验,在某些方面,其智慧甚至远超朱慈烺这个穿越者。

  这一天清晨,冬日的寒意如影随形,肆意地侵袭着整个京城。

  朱慈烺刚刚在暖阁中用过早膳,暖阁里炉火正旺,散发着阵阵温暖,驱散了些许室外的严寒。

  此时他正坐在案前,翻阅着一些奏章,试图从中了解各地的最新动态。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马宝匆匆走进暖阁,恭敬地禀报道:

  “太子爷,薛国观薛阁老求见。”

  朱慈烺听到这话赶忙放下手中的奏章,抬眼说道:

  “快,请薛阁老进来。”

  马宝领命而去,没过多久,便带着薛国观匆匆而来。

  此时已是十二月,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过,室外温度大概已降至零下十度左右。

  薛国观为了抵御严寒,穿得十分厚实,一件厚重的棉袍裹在身上,外面还套着一件毛茸茸的大氅,头上戴着一顶暖和的帽子,手上也戴着厚厚的手套。

  然而即便如此,当他走进暖阁时,脸色依然被冻得通红,鼻尖也泛着红。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怜悯,赶忙对马宝吩咐道:

  “快去熬些姜茶过来,给薛阁老驱驱寒。”

  马宝领命,迅速转身离去。

  薛国观听到这话,心中一暖,赶忙拱手恭敬地感谢道:

  “老臣多谢太子殿下了。”

  朱慈烺微笑道:

  “薛阁老说的哪里话?你劳苦功高,为朝廷尽心尽力,本宫可是从心底里感谢你的。”

  这番话,朱慈烺说得完全是真心实意,他确实挺感谢薛国观这个皇帝的‘狗腿子’的!

第435章 太子终究是太子,做不了皇帝能做的事情

  此时此刻,暖阁里温暖如春,与室外的冰天雪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薛国观只呆了一会儿,脸上的神情便稍微缓和了一些。

  朱慈烺也没有急着询问他前来所为何事,只是让他坐下,然后就静静地坐在一旁,耐心地等待着开场。

  很快,薛国观便稳了稳心神,恭敬地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老臣此次前来,是为了安抚南方势力一事。”

  他的声音虽然有些低沉,但却透着一种坚定和沉稳。

  朱慈烺听到这话,微微点了点头,随后目光紧紧地盯着薛国观继续问道:

  “你们想出了什么法子?”

  薛国观没有犹豫,直接说道:

  “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请陛下南巡,以安抚南方势力。”

  “南巡?”

  朱慈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消失不见了。

  说实话,薛国观提出的这个办法,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因为这种事情在史册上并不少见,每逢地方不靖,或有强藩巨室心怀异志之时,常有天子銮驾出巡,名为抚慰地方,视察民情,实则是展示皇权威仪,震慑不臣。

  这既是告诉那些惶惶不安的百姓,天子并未弃他们于不顾,更是警告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帝王之眼时刻注视,莫要轻举妄动。

  比如秦灭六国后,原齐国、楚国等地的贵族势力仍在暗中活动。

  秦始皇通过频繁巡游,尤其是前往原六国核心区域展示秦军的威严,震慑潜在的反叛力量。

  再比如当年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在历经“夺门之变”重登大宝之后,为了安抚南方官绅和勋贵势力,也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南巡。

  经此一行,原本有些浮动的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南方局势得以彻底稳固,此后数十年间,再也未曾掀起过大的波澜。

  这一招,可谓是成本极高、但效果也极其显著的帝王心术之一。

  就在这时,炭盆里的火苗又窜高了一下,将朱慈烺半边脸庞映得有些明暗不定。

  他沉吟着,仿佛在仔细权衡此计的利弊。

  暖阁里静得能听到雪花扑打在窗棂纸上的簌簌声,以及薛国观因为紧张而略微加重的呼吸声。

  片刻之后,朱慈烺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什么情绪波动。

  “薛阁老此议,倒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薛国观低垂的眼睑。

  “请父皇御驾亲临南方,凭借父皇之天威,确实足以安抚一波人心,让那些心怀观望者知所趋避,不敢再有什么异心。”

  然而他的话锋随即一转,嘴角边竟勾起了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带着几分探究意味说道:

  “不过,阁老为何只提父皇?难道由本宫代父皇南巡,就不行吗?”

  薛国观听到这话,先是一愣,花白的眉毛几不可察地抖动了一下。

  他显然没料到太子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这个问题。

  但他毕竟是久经宦海的老臣,深知在储君面前,有些实话说出来或许不中听,但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反而可能招致更大的猜疑。

  随后他深吸了一口气,最终硬着头皮言辞恳切却又无比直白地回道:

  “启禀太子殿下,老臣斗胆直言,还请殿下恕罪,若是殿下以南巡,恐.恐怕根本无法震慑住南方的那些势力。”

  他略微停顿,观察了一下朱慈烺的神色,见朱慈烺并无恼怒之意,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继续说了下去,语气更加沉缓。

  “究其原由,只因殿下您终究是东宫储君,而非九五之尊,名分未正,威权便有不及。”

  “南方那些督抚、勋贵、乃至盘根错节的士绅豪强,或许会敬畏陛下,因为陛下是天下共主,手握生杀予夺之最终权柄。”

  “但对于殿下您.”

  薛国观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

  不得不说,薛国观这番话在这个极度讲究君臣纲常的时代,确实有些近乎“大逆不道”的味道。

  因为他直指太子并非皇帝,无法行使皇帝独有的权利。

  然而朱慈烺听在耳中,心中却并无半分怒气,反而掠过一丝淡淡的欣赏。

  因为他知道,薛国观说的是实话。

  尽管他凭借一系列手段早已牢牢掌控了京城以及京城附近的兵马,在事实上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但这一切,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南方各方势力未必清楚底细。

  他们或许还认为大明能有今日,完全是因为崇祯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