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然今禁海之策,致使水旱之年米价腾跃,百姓苦不堪言,多有饥苦之状。
弛禁则番米至,仓廪实而粮价抑,万民得食,此乃利民之首策也。
其二,兴贸增就业
伴随着王承恩越念越多,那些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海的大臣们脸色顿时就变了。
他们的脸上原本还带着一丝侥幸和倔强,此刻却完全被惊恐和绝望所取代。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份奏疏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从各方面阐述了开海的好处,甚至连他们所担心的什么与民争利、什么违背祖制、什么海盗倭寇之类的问题全部都考虑到了。
再加上今日的《大明日报》说的关于粮价下降的事情,这全部加起来,根本就没法让人反驳啊。
这要是再反对开海的话,那等于说是不让百姓们吃上更便宜的粮食!
搞不好哪天走在街上,他们就会被人从后面敲闷棍。
一时间,这些官员脸色惨白,一个个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他们真后悔刚才没听完这份奏疏的内容就站出来了,这回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不多时,王承恩终于念完了上面的内容。
崇祯目光冷冽的看向众人说道:
“诸位爱卿,这奏疏的内容你们也都听完了,你们觉得开海一事究竟如何?到底是有利于国家还是有害于国家?”
崇祯这话一出口,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有官员刚准备说话,可突然就在这时,勋贵之首的英国公率先站了出来。
他向前迈出一步,微微躬身,声音洪亮而地说道:
“启禀陛下,老臣觉得这开海一事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的,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还可以从海外运来大量的粮食,以解决国内的饥荒。”
“不瞒陛下说,老臣一大早就拿到了今日的《大明日报》,这《大明日报》说,自从昨天的粮食入城之后,今天的粮价便已经下降到了二两银子一石,对比于两年前的三两一石,足足便宜了三分之一。”
“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可是实打实的实惠,要是没有这海外粮食的话,今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吃不起饭。”
“因此,臣觉得这开海一事势在必行,任何敢反对此事的人都是奸臣,是佞臣。”
好家伙!
听到这话的时候,崇祯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因为说实话,这件事情他其实没有和英国公打过招呼,结果没想到英国公这家伙居然能站出来赞同。
英国公在勋贵集团中威望极高,他的这一开口,无疑给开海之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下一秒,其他几位勋贵也纷纷站了出来,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陛下,臣等也觉得开海一事势在必行,请陛下即刻下令开海。”
“没错,开海乃是利国利民,反对此事的都是居心不良者,还请陛下严惩。”
一瞬间,朝堂的气氛无比和谐,以薛国观为首的内阁以及六部重臣、和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们居然全部赞同开海一事,这顿时让刚才那些祈求不要开海的官员觉得手心都在冒汗了。
文官之首和勋贵之首都支持开海,他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呢?
就在这时,薛国观觉得还有些不够,于是他赶忙冲着人群中一些自己的门生故吏使了个眼色。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北方人,而且都不是东林党。
他们平日里与薛国观关系密切,深受薛国观的栽培和提拔,自然也是隶属于帝党了。
接收到薛国观的示意之后,他们赶忙纷纷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也觉得开海一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臣恳请陛下开海。”
紧接着,另一个官员也大声说道:
“臣也支持开海!”
随后越来越多的官员站了出来,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开海。
这下子,整个朝堂之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支持开海,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还站在那里。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和南方走私牵扯很深的官员,有的甚至也从事着走私的勾当。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犹豫和恐惧的神情,心中暗暗叫苦不迭。
说实话,要是朝堂之上只有一半人支持开海的话,他们还是可以继续反对的,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和势力。
可是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全部支持开海了,而且开海的理由根本就无法反驳,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更别提以内阁为首的文官、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全部都支持开海,他们的力量已经十分渺茫了,与其这样还不如顺水推舟算了。
想到这里,一些人私下里交流了一下眼神,很快便有人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开海乃是利国利民之事,臣愿意支持开海。”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说道:
“臣也愿意支持开海!”
这下子,倒是让之前那些跪在地上要求不要开海的官员有些像小丑一样了。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尴尬和沮丧的神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眼看着事情居然进行的这么顺利,崇祯心里也是有些诧异。
要知道之前他每次做什么决定的时候,文武百官总是会跳出来反对,搞得他焦头烂额,并且最终会不了了之。
结果没有想到现在开海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实在是让他感到震惊了。
不过嘛,仔细想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朱慈烺可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的。
因此有这样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回过神来之后,崇祯继续说道:
“既然诸位爱卿全部都支持开海一事,那么此事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关于具体的计划该怎么实施,依旧交由内阁和六部商议。”
说话间,崇祯突然又看向了之前那几个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海的大臣,他的目光变得严厉起来,然后说道:
“至于你们几个,到底为何要反对开海?且详细说说,若你们说的有道理,朕便既往不咎,若你们说的没道理,朕必要严惩。”
那些人听到这话,顿时吓得冷汗直流,身体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他们哪有什么道理可讲啊!
总不能直接告诉皇帝,他们的家族也参与了走私一事吧?
这不是找死吗?
第434章 名副其实的‘海贼王’:郑芝龙!
最终其中一人硬着头皮说道:
“陛下恕罪,臣只是一时鬼迷心窍。”
鬼迷心窍?
崇祯听到这话冷笑一声,那笑声在朝堂上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随后他继续说道:
“鬼迷心窍?朕看你们就是来找朕的麻烦的!有什么事情就知道反对反对反对,也不看这件事情是不是于国有利、于民有利。”
“你们这样的家伙真是废物,朝廷不养你们这样的废物!革除官职,削去官籍,贬为庶民!”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话,脸色都是一变。
他们本以为崇祯最多会训斥这些官员两句,或者直接把他们拉去打板子,却没有想到崇祯居然要一下子革除这么多人的官职。
要知道这些人中级别最高的可是侍郎,侍郎这个官职虽然不算太高,但也算是中上级别的水平。
崇祯此举,看来是真的对于开海一事势在必行了。
一瞬间,之前没有站出来反对开海一事的官员心里暗自庆幸,因为他们知道,要是他们也站出来反对开海的话,估摸着现在也是一样的下场了。
与此同时,那些刚才跳出来反对开海的官员听到这话差点没晕死过去。
因为在他们想来,就算他们反对开海,崇祯也不会对他们做出太严重的惩罚。
最多就是骂上几句或者打一顿板子,官职还是能保住的,结果没想到崇祯一上来就要把他们革除官职,这让他们觉得天都塌了。
毕竟好不容易爬上这个位置,一下子回到解放前,谁愿意啊!
一瞬间,哭喊声四起。
“陛下!陛下,臣错了,臣再也不敢了,陛下饶了臣吧!”
“求陛下恕罪啊!”
哭喊声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但崇祯根本懒得说话,只是挥了挥手。
下一秒,殿外的锦衣卫直接冲了进来,他们迅速地来到那些官员面前,随后便将那些官员一个个架了出去。
那些官员在锦衣卫的拉扯下脚步踉蹡,脸上满是绝望和悔恨却又无可奈何。
片刻之后,殿内又恢复了平静。
崇祯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继续看向众人说道:
“诸位爱卿,多余的话朕也不想说了,开海的好处你们也都知道了,因此朕宣布,将开海一事定为国策。”
“至于该怎么制定这项国策,你们好生商议一番吧!”
“若有什么事情可以找太子,太子的意思就代表朕的意思,你们都听懂了吗?”
众人听到这话,赶忙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臣等听明白了。”
崇祯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只是对着一旁的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王承恩赶忙向前迈出一步,大声说道:
“退朝!”
就这样,这场早朝就匆匆结束了。
而自始至终,朱慈烺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毕竟这种场合确实也不需要他这个太子说什么话了,因为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而且进行的十分完美和顺利。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一场围绕开海事宜的激烈讨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大臣们各执一词,为了各种相关事务吵得不可开交。
平日里庄重肃穆的朝堂,此刻俨然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辩论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然而尽管争论声嘈杂纷乱,但所有人的话题都紧紧围绕着开海这一核心事宜展开。
毕竟,开海一事关乎着大明的国运、民生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容不得丝毫马虎。
经过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大臣们终于大致梳理出了几个关键要点。
这第一件事儿,便是要尽快对沿海的海域实施全面封锁。
所有回来或者准备出去的商船都将被扣押,等待着朝廷制定好规则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朱慈烺而言,这件事儿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因为早在之前,他就派了自己的老丈人郑芝龙去处理此事。
不过沿海区域实在是太过辽阔了,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疆土,哪怕郑芝龙的水师再精锐也难以做到全面覆盖。
为了确保封锁行动能够顺利进行,朱慈烺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那就是给予郑芝龙前所未有的权利,允许他暂时调动沿海的所有水师!
对,你没有听错!
现在的郑芝龙可以临时调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所有水师。
乍一看,似乎是给郑芝龙的权力太大了。
一旦郑芝龙拥有了这样的权力,他完全可以在沿海地区称王称霸,成为名副其实的“海贼王”。
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沿海一带的水师以及水师将领长期以来都和走私牵扯太深了。
那些水师将领表面上是大明的水师,实际上却在暗地里与勋贵商人勾结,从中谋取私利。
上一篇:大唐:从练武到修仙
下一篇: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