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只听他说道:
“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么本阁老先表个态吧,开海一事,本阁老全力支持!”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内阁大臣蒋德璟也毫不犹豫地出声道:
“既如此,那本阁老也愿意支持此事。”
紧接着,几位大佬纷纷出声,无一例外地表示愿意支持开海。
总的来说,事情的发展比薛国观和倪元璐事先预想的要顺利得多。
他们本以为多少会有一两位大臣因各种顾虑而选择辞官归乡,以示对开海的反对。
可没想到最终所有人都答应了下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让开海之事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持基础。
然而即便如此,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下一秒,薛国观微微抬手,对着身旁的侍从轻轻招了招手。
那侍从反应极为迅速,赶忙快步走了过来,手中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份奏疏一样的东西。
薛国观接过奏疏,轻轻放在桌上,然后目光扫视众人缓缓说道:
“诸位大人且看看吧,这是本阁老之前和倪尚书联名所写的一份奏疏,打算在明日早朝之时呈报给陛下的。”
“若是没有问题的话,请诸位也签上名字,我们联名向陛下上疏,共同推动开海之事。”
几位大佬听到这话,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纷纷起身,围到桌前,小心翼翼地将这份奏疏打开。
借着昏暗的烛光,几个醒目的大字瞬间跃入眼帘:
《请弛海禁并整饬水师疏》。
众人心中一紧,赶忙仔细查看起来。
“臣闻海为邦之藩篱、民之利薮,我朝海疆万里,幅员辽阔,然海禁久行,导致商路阻塞、渔樵失业、番米不至,民生日益艰难。
今请弛海禁、整水师,其利有四。
其一,通贸平粮价。
南洋暹罗、吕宋等地,稻麦岁稔,米价低廉,昔海禁未严之时,商舶岁运番米数十万石,京城及各地的米价恒稳,百姓得以温饱。
然今禁海之策,致使水旱之年米价腾跃,百姓苦不堪言,多有饥苦之状。
弛禁则番米至,仓廪实而粮价抑,万民得食,此乃利民之首策也。
其二,兴贸增就业。
海贸之事,涉及诸多环节,需造船、织帆、锻铁、搬运之工。
闽浙之地,流民众多,昔日无业,或为盗、或填沟壑,社会动荡不安。
今通贸之风盛行,一船造需工数十,一商运需役数百,渔户、织户各得恒业,盗寇自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此乃利民之又一举也。
其三,扩市舶实国库。
番邦有珠贝、香料等奇珍异宝,我朝有丝绸、瓷器等精美之物。
海禁之时,番货贵而难求,瓷窑倒闭,手工业者生活困苦,通贸则丝绸行销海外,织户扩产,香料平价入市。
市舶司征关税,岁入可抵数省赋税,国库丰盈,此乃利国之要策也。
其四,整水师固海疆。
海贸兴则商舶需护,然今水师废弛,倭寇、红毛夷等外敌窥伺,沿海地区时常受到侵扰。
扩水师、造坚船、铸利炮,可护商、拒夷、安边民,使我朝海疆固若金汤,此乃安邦之长策也。
古之明王以海为利,汉通西域、唐开广州皆致富强。望陛下弛海禁、设市舶、扩水师,使粮平、民安、库实、疆固,天下幸甚!”
看完这些内容之后,一些人的脸色当下就都绿了。
第432章 这大明,又要变天了?
他们原本以为支持开海不过是口头上答应一下,然后在明天的朝堂之上站站队、表表态就可以了。
可没想到,薛国观这个老家伙玩得这么绝,居然直接要求他们联名上奏。
这等于是要在明朝的朝堂之上彻底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分割的力量。
如此一来,他们心中那些还有的小九九瞬间就破灭了。
因为只要这份奏疏往皇上面前一递,那么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会知道这是他们的联名之奏,任何一个人都逃不了关系。
而且要知道这是内阁和六部尚书的联名之奏,等于说是代表了文武百官的决定,到时候谁也反对不了。
一时间,他们在心里把薛国观和倪元璐这两个老家伙骂了个遍,却又敢怒不敢言。
但这还没有算完。
下一秒,薛国观又对着随从轻轻点了点头。
那随从心领神会,赶忙取来了笔墨纸砚,整齐地摆放在众人面前。
薛国观看着众人,微微一笑说道:
“除此之外,今日还要劳烦各位辛苦一下,将明日的《大明日报》内容撰写出来,内容也很简单,大概就是开海带来的好处,等诸位写完之后,再综合一下内容,最终就是明天《大明日报》要发表的文章了。”
“另外,据本阁老所知,自从今日这海外的粮食进城之后,城内的粮价就开始下降了。”
“等到晚上之时,粮价下降了大约两成左右,现在一石上好的精粮只需要二两银子了。”
这话一出口,众人的脸色又是一变。
要知道经过这两年从海外运粮的事情之后,京城的粮价其实每年都在下降。
去年下降到了二两五钱银子一石,今年原本是二两三钱银子一石,没想到仅仅昨日一天就下降到了二两银子。
这下降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让众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开海带来的实际影响。
这下子,再也没有人敢说开海的不好了。
因为实打实的,百姓确实得到了好处。
这要是他们再反对开海,那岂不是公然反对让京城的百姓们吃上便宜的粮食?
真要这么干了,估计他们走在路上都得被百姓扔烂菜叶,遭到众人的唾弃。
再者说了,他们都是文臣,文臣最重要的就是风骨和脸面。
这要是真的为百姓做这么一件好事儿,那他们也能得到更大的名利,在史书上留下美名。
想到这里,众人也都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在那份奏疏上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随后,便各自开始撰写文章。
不得不说,这《大明日报》确实是控制舆论的好东西。
以往他们这些朝堂大臣还能利用舆论来影响皇帝的言行举止,通过民间的声音来左右朝堂的决策。
但是现在,这些手段都没用了。
因为只要皇帝控制了《大明日报》,就等于控制了全城的舆论。
皇帝可以通过这份报纸,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传达给每一个百姓,让百姓了解朝廷的政策和举措。
而百姓的声音,也可以通过这份报纸反馈给朝廷,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然而对于这些习惯了掌控舆论的大臣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哎”
突然,有人微微叹了口气,那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如今这天下真的是大变样了,咱们以前的那套根本就行不通了。”
众人听到这话,笔尖微微一顿,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毕竟他们都是位极人臣的大臣,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岂能不知道这话中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对舆论控制变化的感慨,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无奈。
然而片刻之后,他们便假装什么也没听到,又继续埋头撰写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只能顺应潮流,否则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碎。
因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才思敏捷,不消片刻,便各自写好了一篇文章。
随后这些文章被聚拢到了薛国观的手里。
薛国观大致浏览了一下,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不住地摇头。
因为这些人写的文章虽然都在说明开海一事,但用词实在是太过华丽了。
满篇皆是之乎者也,引经据典,文辞优美却晦涩难懂。
薛国观不禁在心中暗自吐槽:
这些文章,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啊!
开海之事,本就是为了百姓谋福祉,若百姓都不明白其中利弊,那这文章写出来又有何用呢?
不过这自然也难不倒他,紧接着,薛国观从中挑选了一些合适的、自己没想到的内容。
那些精妙的观点、有力的论据,都被他一一挑了出来,然后他重新组合这些内容,又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开始奋笔疾书,写了一篇白话一些的文章。
写完后,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语病,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后薛国观将文章递给身旁的大臣,让其传阅。
大臣们接过文章认真地阅读起来,看完之后,都没有提出什么异议,纷纷表示认可。
最后,众人又乖乖地在文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他们不只在奏疏上签了名字,还在明天将要发表的《大明日报》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一个个名字,如同一个个坚定的承诺,承载着他们对开海之事的支持和决心。
做完这一切之后,薛国观这才缓缓站起身来冲着几位大臣微微拱手说道:
“诸位大人,事已至此,还望诸位全力以赴。”
“明日之后,恐怕你我就会成为朝中大臣们攻击的对象,但还请诸位放心,因为陛下和太子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众人听到这话,也只能对着薛国观拱了拱手道:
“薛阁老放心,我等知晓了。”
紧接着,薛国观当下吩咐一旁的侍从道:
“速将此送往东宫,让太子殿下预览,另外告知太子殿下,若是没什么问题的话,这便是明日《大明日报》的头条文章了。”
侍从听到这话,连忙躬身领命,双手接过文章,随后便匆匆离开了。
其他大臣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惊讶,只是当做什么也没看见。
紧接着,众人也都各自离去了。
只是在离开之时,他们的心情却还是有些沉重,因为不用想也知道,到了明日之时,他们要面临的绝对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
惟一值得庆幸的是,皇帝和太子是跟他们站在一起的,不然他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承受这场风暴。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东宫这边。
此时已经深夜了,但朱慈烺依旧没有睡,因为他一直在留意着薛国观那边的动静。
另外有一件事薛国观说对了,那就是朱慈烺确实一直在派人密切监视着薛国观那边的一举一动。
每隔一刻钟左右,就会有人向他汇报最新的消息。
当得知所有的大臣全部都同意支持开海之后,朱慈烺终于彻底松了口气。
毕竟万一真有人想不开非要辞官的话,他也是会很麻烦的。
但好在事情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些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
不过想想也是,寒窗苦读十几年,又当了十几年的官,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谁又会想要辞官归乡呢?
又过了一会儿,就在朱慈烺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他抬头一看,只见马宝马宝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
“太子爷,首辅薛国观薛阁老派人送来了一篇文章,说要请您过目一下,还说要是没什么问题的话,明日《大明日报》的头条便是它了。”
朱慈烺赶忙说道:
上一篇:大唐:从练武到修仙
下一篇: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