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剑从天降
一旦战事拖延日久,那么恐怕就会徒增变数了。
傅干说:“关将军不必担心,大将军知道这边情况,故而本次对幽州咱们是多管齐下。”
“多管齐下?”关羽眉头一挑。
傅干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佩服的笑容说:“不错,大将军早已洞察幽州局势,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本次行动绝非关将军一人的战斗。”
“哦?难道现在还有人能来助我吗?”关羽诧异问。
苏曜如今启程返京,算时间应该已到京城。
附近其他能动用的人马大概就是张飞在雁门关内整编训练的那些马腾降兵,怎么看也凑不出其他部队可以支援来着。
傅干说:“关将军可还记得公孙瓒?”
关羽听了一顿道:“公孙瓒?他不是去追袁术了吗?”
随即,傅干解释道。
且说,在苏曜南阳之战结束,斩首孙坚,驱逐袁术后,公孙瓒便与太史慈和袁绍等人一路追击袁术。
双方在中原战场上几经交手,最终袁术不敌,退出中原,败走淮南。
而后,公孙瓒等人便与袁绍分手,回返青州。
一路上,他们还与当地作乱的黄巾贼有过一段交战,稳定青州局势的同时整军备战。
“如今,青州卫所军已有近两万编制,大将军便命公孙瓒将军领兵一万,北上渤海(郡),震慑韩馥的同时从南方呼应关将军的行动。”
关羽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道:“公孙瓒能力是有的,但他麾下卫所怕多是新人,善战者不过其三千白马义从本部。”
“这些人用于牵制尚可,但对于解决刘虞的主力部队,怕是作用有限。”
傅干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接着说道:“关将军有所不知,大将军自然不会只有这一路援兵。”
紧接着,他便将手一指辽东:“辽东郡守刘玄德,以及中郎将成廉很快也都将受到调令。”
“他们将在辽东起兵,自东向西,过河西走廊,兵临卢龙塞下!”
关羽微微一怔,眼神中露出些许意外之色,喃喃道:“大哥他……也要参与此次战事么?”
傅干点点头,说道:“关将军,大将军考虑到幽州局势复杂,刘虞势力庞大,故而决定多面出击,让刘虞首尾难顾。”
“令兄刘玄德虽然如今不掌兵权,但其在辽东经营日久,且又是幽州本地出身,深知当地局势,故而大将军便命他与成廉将军协同,两人从东面出兵,与您和公孙瓒将军形成合围之势,定能给刘虞造成巨大的压力。”
关羽微微皱眉,心中虽为大哥刘备参与战事而担忧,但也深知这是大局所需。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哥在幽州虽有人望,可辽东边郡到底兵力有限,此番出征又要直面卢龙塞坚城,恐多凶险。”
虽然不在辽东,但关羽在与刘备的通信中还是知道的。
如今的刘虞,既然偷偷打起了辽东的主意,那他在卢龙塞下必然驻扎了极多的主力,摆的就是一副攻势的架势。
而刘备和成廉幽州的塞外五郡,别看郡数与刘虞治下六郡分庭抗礼,但也就比并州的塞外四郡强上些许,并没有太多人口,兵力自然也有限。
他们靠着辽西走廊复杂的地形,以及与辽西那边诸多旧识结下的密切关系,提前发现并且阻挡刘虞进攻还算可以,但要说反击出去,那也是极为困难的。
卢龙塞本就是幽州强关,刘备和成廉两人不出动大量兵马,能起到的牵制作用恐怕也很有限。
“关将军说得没错,所以这一次,辽东出动的就不只是其本部人马,还有乌桓与高句丽与扶余等人的联军!”
关羽瞳孔一震:“原来如此。”
乌桓本就世居辽东,之前苏曜平定叛乱,杀得人头滚滚,这些人早就全部归顺。
至于高句丽和扶余等东北异族,在见识了苏曜对高句丽干脆利落的灭国之战后更是心惊胆战,一个个的上表臣服,如今面对苏曜征召他们岂敢不从?
于是乎,辽东五郡便以不过万余的兵马,一举撬动了十万联军,浩浩荡荡的出发。
“大将军威武!”
关羽抚须赞道:
“有这十万联军,卢龙塞必风声鹤唳,难以分出兵马。”
“只是不知刘虞那边是否察觉到了我们的计划,提前有所防备?”
在关羽看来,如此大规模的动兵,自是不可能做到充分保密。
不过,苏曜也没打算搞什么突然袭击:
“就是要叫他们知道才好!”
洛阳城外,苏曜看着巍峨的城墙,笑着对来迎接的王凌、贾诩和荀彧等人说道:
“此次讨伐幽州,未必需要战场决胜。”
“大将军这是何意?”王凌一愣说。
“看来大将军是想要逼降刘虞了。”贾诩笑呵呵道。
“哈哈,知我者文和也!”
苏曜笑说:
“幽州十万雄兵,若能全盘拿下,韩馥便不值一提,届时冀州可定也。”
“而幽冀平定,则天下可安矣!”
“届时我坐拥两京司隶,再控并、幽、青、冀四地,试问天下还有谁人可挡?”
第818章 苏曜回京,定策幽州,小别胜新婚(合章)
且说听到苏曜想要逼降刘虞,全收幽州大军的想法时,不少人都是为之咋舌。
“这,刘幽州拥兵十万,蓟城又是虎踞龙盘之地,加之他自命宗室分子,还有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对如今朝廷成见极深,想要逼降谈何容易?”
荀攸都听傻了。
虽然跟苏曜回程的这一路上,他是亲眼看着苏曜运筹帷幄,连发命令,调动各地兵马欲对幽州形成四面包围之势。
但是,他也就以为苏曜是想要给刘虞来个下马威,震慑一下,再慢慢图之。
没想到苏曜竟然有如此雄心壮志,竟然想要一举逼降刘虞,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这实在是难度太大了。
面对荀攸的疑问,苏曜还没说话,贾诩便笑着回道:
“公达所言确实不错,但你忽略一点,那就刘幽州乃君子是也。”
“这,这又有何干系?”
荀攸一脸疑惑,目光在贾诩和苏曜之间来回流转,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找到答案,而贾诩则一摇手中的羽扇,狡黠说::
“公达你想啊,刘虞既然以君子自居,行事便会有所顾忌。”
“他重视名声,在乎百姓的生死,也不愿轻易背上叛逆的骂名。如今我们大兵压境,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他若执意抵抗,幽州百姓必将生灵涂炭,这与他平日里的仁义形象背道而驰。”
“贾军师所言极是。”
紧接着,郭嘉接过话茬说:
“刘虞自恃为汉室宗亲,对汉室的忠诚不容置疑。但他却看不清如今的局势,错把大将军拥立女帝之举视为大逆不道之举。”
“只要我等能让他明白,如今的朝廷虽有变革,但本质仍是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以他的性格,未必不会动摇。”
“而且,我们在军事上的包围之势,也能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荀彧也在一旁补充道:
“他若负隅顽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全军覆没,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麾下将士和幽州百姓。以刘虞的为人,他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决定。”
荀攸听了众人的分析,沉思片刻后说道:
“话虽如此,但刘虞在幽州经营多年,根深蒂固,麾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想要让他轻易投降,恐怕还需要一些更为具体的策略。”
“这个自然。”
苏曜微微一笑,拿出几份文件:
“我已命蔡祭酒准备了一份讨贼檄文和劝降书多封,稍后就会分别送往刘虞的军中以及幽州的各个郡县。”
众人接过那文件一看,顿时是点头连连,不由佩服蔡邕的文笔。
那檄文里,历数了刘虞这些年拥兵自重、无视朝廷诏令的过失,着重强调他身为汉室宗亲,却在天下大乱之际,不协助朝廷平定四方,反倒与心怀不轨之人暗通款曲,妄图割据一方,不顾大汉江山社稷,将天下百姓的安危弃之不顾。
这份檄文,可谓是字字珠玑,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刘虞的要害,将他的所作所为批判得淋漓尽致。
而那劝降书则是文风一转,言辞恳切又极具诚意,其以天下苍生为念,剖析如今局势的严峻,阐述朝廷变革的初心与愿景,着重强调大汉中兴需要刘虞这样的贤能之士携手共进,共同为百姓谋福祉,字里行间,尽显包容与诚意。
只要刘虞能够老实归降,朝廷便会既往不咎,不仅保留他的爵位,还会让他来朝廷中担任要职,且承诺对其麾下将士论功行赏,妥善安置。
荀攸率先拍手称赞:“蔡祭酒这文笔,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这檄文能在道义上狠狠打压刘虞,劝降书又为他铺好了台阶,妙,实在是妙!”
郭嘉也是轻摇羽扇,眼中也满满的笑意:“如此一来,刘虞便被架在火上烤了。”
“没错,他若再负隅顽抗,那在天下人眼中,便是不顾大义、不顾百姓死活的罪人。”
众人纷纷点头,顿时是一通彩虹屁狂拍。
就这时,反倒是王凌干咳两声,站了出来,说:
“这一切都是理想情况。”
“只是据我锦衣卫情报所知,那刘虞广受世家拥戴,受他们影响颇深。”
“而如今,朝廷推行的新政,极大地触动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
“那些世家,平日里就贪图特权,兼并土地,使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眼下朝廷推行的均田令、科举制以及限制商业垄断等举措,在地方上被妖魔化严重,他们对朝廷又怕又恨。刘虞身为幽州之主,又受当地世家拥戴,他即便有心归降,那些世家也未必会答应。”
众人听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在座之人又岂能不知这些?
统治者能调动多少力量,根本原因取决于对基层的组织和控制力。
而如今时代,通过庄园制和土地兼并,掌握大量土地的世家豪强毫无疑问才是现今的统治根基。
除了像大将军这般以犯规一样的武力强行打破局面,震慑各方势力的,其他人想要坐稳统治的宝座,那就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当下,代表民心的绝非那些食不果腹、面朝黄土、毫无话语权的普通百姓,而是这些世家大族。
他们掌控着地方的经济、人口,甚至是舆论。
“所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回到这科举之上。”
在一片沉默中,苏曜站了出来:
“经济利益与政治地位孰轻孰重,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心中有数。”
“幽州之地,地处边郡,虽偶有如卢太傅这般闻名天下的大儒,但长久以来,文教受限、人才匮乏,以及立国之基的缘故,他们完全无法与关东世家相提并论。”
“昔年世祖光武帝,册封云台二十八将,竟有二十三人出自关东豪族。”
“一以贯之,以至于当今朝廷官员,尤其是高官显贵,出身关东者已占十之七八,而其他九州各地,就如同被遗忘的角落,其士人虽有才学,却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拔。”
苏曜的话一出,贾诩当即沉默的闭上了眼睛。
出身武威世家的他太清楚苏曜这句话的意义了。
凉州,在如今的大汉就像一片神弃之地,人才晋升之路几乎被关东世家的庞大势力所阻断,不要说百姓过得的像二等人,就是世家官员们在朝堂上也是广受排挤,因此凉州人才多愤愤不平,当地每次动乱都有大量士子们的参与。
而幽州,作为与凉州类似的边郡之地,其待遇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故而,当地世家,才多钻研生财之道。
“倘若我等的改革,能够向天下各地的学子们打开一扇大门,让他们看到凭借自身才学便能入朝为官、施展抱负的希望,那他们必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苏曜自信满满道:
“科举制的推行,不仅仅是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更是一场重塑天下格局的变革,我的目的是让天下英才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让寒门士子、边郡子弟皆有机会崭露头角。”
“是在一隅之地捣鼓自己那点蝇头小利,还是放眼天下,投身于这改天换地的盛世大业之中,相信幽州的世家大族和有识之士,心中自有一杆秤。”
身为后世之人,苏曜的眼光自然不是当今这些能比。
科举制的普及,除了招揽人才外,最关键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意义。
在古代交通和通信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各地文化、经济差异显著,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而科举制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将九州大地紧密相连。
通过科举,来自不同地域的学子汇聚京城,他们在同一场考试中竞争,接受相同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塑造,无形之中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可以说是大大的打击了地方分离势力。
上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