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第870章

作者:吴未的书

  我等回去之后,定当将您的意思,一字不差地转达给昂山总司令。”

  杜聿明微微颔首:“如此甚好。二位远来辛苦,我已命人备下便饭与休憩之所。

  待收到重庆与山西方面之回电,我们再行商议。”

  一场在中缅印战区最高指挥层几乎同时缺席的情况下,由第一路军代总司令杜聿明主持的,与缅甸独立军之间的初步秘密谈判,就这样以一种谨慎而务实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然而!

  就在杜聿明与昂山使节在卑谬的临时指挥部内进行着高度机密的初步接触之时。

  一双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早已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负责守卫指挥部外围的某部一名普通士兵,平日里沉默寡言,毫不起眼。

  谁也未曾料到。

  他竟是日本特高课早已布下的一枚“死棋”,一名长期潜伏、代号“壁虎”的日军间谍。

  此人原本的任务。

  是长期监视远征军高层动向,并在关键时刻配合日军行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执行“玉碎”指令,刺杀如楚云飞、杜聿明等中国军官。

  当他观察到两名形迹可疑的“山民”被秘密带入杜聿明的核心指挥部,并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后,他那受过严格训练的间谍直觉,立刻告诉他,此事非同小可。

  “壁虎”利用职务之便,以及对指挥部周边环境的熟悉,冒着极大的风险,悄然抵近,虽未能窃听到具体谈话内容,但通过观察进出人员的表情、停留时间以及后续指挥部内电台活动的异常增加。

  他敏锐地判断出了中国远征军高层,正在与缅甸某地方势力进行秘密接触,且极有可能涉及“策反”或“媾和”!

  而这个地方势力,想来想去也只有昂山这么一支独立军而已。

  至于暹罗政府军,断然不可能有能力派遣密使接触远征军。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的话。

  “壁虎”颇为清楚。

  一旦缅甸独立军这样的地头蛇反水,与中国远征军联手。

  那对日军在整个东南亚的战略战场都将是灾难性的!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当晚便利用早已准备好的秘密联络方式,将这一重大情资,火速传递了出去。

  数道电波,如同黑夜中的幽灵,穿透重重封锁,最终汇聚到了暹罗的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部。

  当这份标有“特急绝密”字样的情报,摆在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的案头时。

  “八格牙路!”

  寺内寿一将情报重重拍在桌上,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因愤怒而扭曲:“昂山这条养不熟的白眼狼!

  帝国给予他‘独立’之名,支持他组建军队,他竟然在这个时候,暗通支那,妄图背叛!”

  情报中虽然没有提及昂山使节与杜聿明会谈的具体内容。

  但“秘密接触”、“意图不明”、“可能涉及倒戈”等字眼,已足以让寺内寿一做出最坏的判断。

  他猛地站起身,在办公室内来回踱步,眼神凶狠如狼。

  “昂山若反,我缅甸方面军之侧翼将完全暴露!其所部熟悉地形,若与支那军配合,对我后勤补给线、各处据点之威胁,将呈几何倍数增加!这个人,我们绝不可以留下他!”

  寺内寿一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除掉昂山的念头。

  他知道,对付这种反复无常的墙头草,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让其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传我命令!”寺内寿一猛地停下脚步,对身旁的作战参谋和情报主管,下达了不容置疑的指令:“立刻启动针对昂山及其核心指挥层之‘清除计划’!

  命令潜伏在缅甸独立军内部的‘菊机关’人员,以及方面军直属的行动队,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昂山及其主要亲信,尽数除去!”

第512章 楚云飞的解决方案;反伏击,一次优秀的行动

  山城,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官邸内,常瑞元看着各方汇总上来的报告,以及侍从室主任张治中呈上的、关于各战区司令对美械分配方案的联名“意见书”,眉头紧锁。

  此前张治中所忧虑的薛岳的不满,不仅仅存在于第九战区。

  第三战区的顾祝同、第八战区的胡宗南。

  乃至其他尚在浴血奋战的战区司令长官们,在得知美械分配依旧大幅度向远征军倾斜后,纷纷致电山城。

  言辞间充满了对分配方案的质疑与对自身部队困境的陈述。

  一时间。

  山城统帅部再次被各战区雪片般飞来的“请愿电”与“诉苦电”所淹没。

  刚刚因日械分配而略微缓和的内部气氛。

  再次因“分蛋糕”不均而变得紧张起来。

  没办法,滇缅公路这条线上的物资,实在是太多了。

  多到只需要挤出三分之一,便足以让一个战区化被动为主动。

  常瑞元喃喃自语,语气复杂:“看来云飞提出来的折中方案并不能够让他们满意啊。”

  张治中在一旁轻声道:“委座,薛伯陵(薛岳字)、顾墨三(顾祝同字)诸公之忧虑,亦非无的放矢。

  国内各战场,确也急需新式武器以补充战损,提升战力。

  若厚此薄彼太过,恐伤前方将士之心,于团结抗战不利。”

  何应钦与陈诚亦在座。

  对此事各持己见,一时间争论不下。

  就在此时,一封由楚云飞从缅北前线联合指挥部发出,经由史迪威将军副署担保,以最高密级发给委员长的电文,送抵了案头。

  常瑞元展开电文,仔细阅读。

  随着目光的移动,他紧锁的眉头,竟缓缓舒展开来,眼中亦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与释然。

  楚云飞的电文中,并未直接回应各战区的抱怨,亦未替远征军争功诿过,而是从国家抗战全局与长远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系统的美械装备接收、整训与分配原则——“梯次配置,重点试验,逐步推广,兼顾全局”。

  其核心内容如下:

  一、远征军为“美械试验田”与“战术孵化器”:承认远征军在境外作战的特殊性与优先地位。

  将最新、最成系统的美械装备,优先配发给远征军主力部队(如第五军、新编第一军、新编第十一军、新编第十二军等)。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提升其当面之战力,更在于将远征军打造成一个“美械装备试验田”与“现代化战术孵化器”。

  在此,远征军将负责全面测试各类美械在实战环境中的效能、探索最适合中国士兵的训练与作战条令、总结后勤保障与维修经验,并培养大批能够熟练操作和指挥美械部队的骨干人才。

  二、“梯次配置,逐步推广”至国内战区:在远征军取得成熟经验,某型美械装备被证明确实有效且适合中国战场后,再由统帅部统一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地向国内各关键战区之骨干部队进行“梯次配置”与推广。

  推广的优先顺序,将依据各战区当面敌情之强弱、承担战略任务之轻重、以及自身部队之素质与吸纳能力而定。

  确保每一件宝贵的美械,都能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协调苏联援助,侧重敌后战场:鉴于美援主要为正规作战部队之重型装备,楚云飞同时建议,统帅部应积极与苏联方面协调(可利用此前冲锋枪技术引进建立的良好关系)。

  争取将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侧重于更适合敌后游击作战的轻武器、通讯器材、医疗药品与爆破器材等。

  这些物资,可专项用于支持深入敌后之中央军、地方游击部队,乃至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统一战线”原则,适度支援敌后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以期最大限度地消耗日寇,破坏其后方,策应正面战场。

  四、建立统一的美械整训与分配监督机制:为确保美械分配之公正与高效,避免浪费与舞弊,建议在军事委员会下,成立由中美双方代表(可包括史迪威将军代表)共同组成的“美械装备整训与分配监督委员会”,负责具体方案之审核、执行过程之监督与后续效果之评估。

  楚云飞的这份“梯次配置”建议,可谓深思熟虑,面面俱到。

  它既肯定了远征军的核心地位与优先权,满足了史迪威及美方对援助效果的期待;

  又以“逐步推广”为各国内战区画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饼”,给足了希望,有效缓解了其即刻分配之压力;

  更将苏联援助巧妙地纳入整体战略考量,提出了“差异化配置”的思路。

  其建立联合监督机制的提议,亦展现了某种程度的“公正”姿态。

  常瑞元看完电文,久久不语。

  他将电文递给张治中、何应钦、陈诚等人传阅。

  张治中首先赞道:“委座,云飞此策,高屋建瓴,确乃老成谋国之言。‘梯次配置’,既保重点,又顾全局;

  ‘试验推广’,则务实求效,避免盲目。

  此法若能推行,则美械分配之纷争,或可平息大半。”

  何应钦与陈诚虽各有派系考量,但面对这份逻辑清晰、利弊分明且顾及各方颜面的方案,亦难以提出更有力的反对意见。

  史迪威将军在被告知楚云飞此建议后、,更是对此大加赞赏。这不仅与他希望将远征军打造成“样板”的想法不谋而合,更提供了一个向华盛顿展示援助有效性、并争取更多后续支持的绝佳平台。

  由远征军先行试验、总结经验,再向国内推广,无疑是最科学、最高效的方式。

  于是,在委员长的首肯与史迪威的暗中支持下。

  楚云飞的这份“梯次配置”原则,很快便成为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美械装备分配与使用的指导性方针。

  消息传至各战区,薛岳、顾祝同等司令长官虽对未能立刻获得大批美械仍有微词,但楚云飞方案中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对国内战场的关照、以及“逐步推广”的明确承诺,亦让他们暂时压下了心中的不满。

  他们明白,远征军在缅甸打得越好,总结的经验越丰富,他们未来获得美械装备的种类就越精良,时间也就越快。

  这无形中,竟也让他们对远征军的战绩,多了一份隐秘的期待与认同。

  山西,第二战区,临时会议室。

  楚云飞放下了手中的电报,长舒了一口气。

  算得上是一己之力对抗除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的施压。

  虽然楚云飞和李宗仁,卫立煌乃至薛岳的私下关系都还算不错。

  但在这种情况之下,私交是私交,没人会不争。

  争或许会有,不争一定没有。

  下面一堆将领和官兵们嗷嗷待哺,谁敢不争呢?

  此刻的楚云飞,虽身在华北,运筹着即将到来的对日第二期反击大战,但他的战略视野,却从未离开过缅甸那片湿热的土地。

  当杜聿明将军自缅甸发来的、关于昂山使节秘密接触的加密电报送抵他案头时,楚云飞的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意外。

  昂山的转向,本就在他的预判之中。

  然而,他首先关心的,却并非是与昂山的谈判条件,而是此事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安全风险。

  他将电报仔细看了两遍,随即对身旁的副官赵鹏程说道:“光亭兄此番应对,沉稳老练,不失大将之风。

  只是,他似乎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

  “钧座,您是指?”赵鹏程有些不解。

  “情报安全。”楚云飞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此事体大,杜光亭的司令部内人多眼杂,往来人员繁复,焉知没有日寇潜伏的眼线?

  昂山此举,无异于将自己的头颅别在裤腰带上。

  一旦消息走漏,日军为杀鸡儆猴,必会不惜一切代价除掉昂山。

  届时,我军不仅失去了一个分化瓦解敌军阵营的绝佳机会,更会因此陷入战略被动!”

  楚云飞深知,与敌人斗,不仅要斗勇,更要斗智,斗细!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疏漏,便可能导致整个战局的崩盘。

  他负手在室内踱步,脑中飞速运转。

  如何才能在日军可能已经察觉的情况下,确保昂山的安全,并揪出那条隐藏在内部的毒蛇?

  常规的内部甄别排查,耗时耗力,且容易打草惊蛇。

  必须另辟蹊径,以雷霆手段,一击必中!

  “鹏程,立刻备好纸笔,以我的名义,连发两封最高密级电报至缅甸!”

  第一封,发给第一路军代总司令杜聿明:“光亭兄,昂山之事,风险极大,日寇必有察觉。

  为防不测,我意将计就计,行一招‘引蛇出洞’。

  请兄务必配合侦察大队周卫国之行动,假意泄露一些关于‘双方高层正式会晤’的假情报,地点、时间可由周卫国酌情拟定。

  此事关乎全局,万望谨慎。”

  第二封,则直接发给了侦察大队大队长周卫国。

  这封电报的内容,则要详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