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东一枝花
摆了摆手,李承乾随意道。
“这”
一众千牛卫纷纷看向上首的李世民。
“嗯。”
微微颌首,李世民给了他们一个眼神。
“是。”
千牛卫们已经领会到了陛下的旨意,径直上前擒住那名监察御史,像拖一条死狗一样拖了出去。
‘魏王殿下!’
那名监察御史的眼神充满了哀求,始终没离开过魏王李泰。
然而,魏王李泰对其厌恶至极,不能,更不愿意搭理,坐视千牛卫把他拖走。
这一幕看在众臣眼中,一个个心中悲戚,好歹是魏王党羽,为了魏王出头,沦落到这种地步,魏王竟然连一句话都不说,身为属下,谁又能不心凉。
对于魏王李泰今天的表现,李世民有些失望,所谓的算计从一开始就被李承乾知晓,不费吹灰之力的粉碎了魏王党羽的阴谋,反倒是借助这个机会给予了魏王一记重锤。
魏王图穷匕见,到头来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臂助,太原王氏,增强了晋王李治的实力。
“父皇。”
“儿臣有奏。”
公鸭嗓般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气氛,晋王李治突然站了出来。
“稚奴。”
就连李世民都没想到自己这个一手带大的亲子会在这个时候出面,毕竟,现在可是太子与魏王交锋的关键时刻,他势单力薄,如何敢插手其中?
‘啊这?’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官员都有些懵。
“陛下封禅泰山,太子乃储君,必当坐镇朝纲,监国理政,不可轻动。”
“儿臣是并州大都督,北疆不宁,理当前往。”
晋王李治紧绷着小脸,眼神坚定的开口道。
‘唰!!!’
一时间,全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这个13岁的亲王身上。
‘有点意思!’
闻言,李承乾脸上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陛下。”
“臣以为晋王尚年幼,并州苦寒,兵戈征伐凶戾。”
“宜择年长皇子前往巡边,而薛延陀南下,寻常亲王必不能慑。”
“东突厥对薛延陀来说是一柄尖刀,时时刻刻威胁着薛延陀腹地,我大唐要想断绝真珠夷男的幻想必须动兵,将其打疼,方能钳制这头来自漠北的狼。”
作为朝堂重臣之一的吏部尚书杨师道开口道。
“臣附议!”
不少官员表示赞同。
中书令房玄龄补充道:“太子殿下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臣附议!”
魏徵、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这才出声。
开什么玩笑,让从未出过长安的晋王李治巡边,那还不如让李泰上呢,最起码那个吨位砸都能砸死不少薛延陀骑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高明。”
“众卿之意,想必你已清楚。”
“你意下如何?”
龙目微侧,李世民面无表情的问道。
“可以。”
李承乾双手一摊,态度很是随和:“既然大家都这么想让孤巡边,那孤又怎么好意思拒绝呢。”
“不过,孤要节制沿边兵马之权。”
轰隆!
全场为之一震,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瞳孔放大。
沿边兵马之权,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大唐采用府兵制,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除了中央十六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之外,驻守边疆各州的折冲府兵装备最为精良,常年厮杀,战力甚至还要超过十六卫。
‘他怎么敢?!’
魏王李泰瞪大了眼睛,丝毫不敢相信李承乾居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晋王李治小脸上的血色一闪而逝,眼中露出了莫名的昏暗之色,虽然他只是遥领并州大都督,可并州确实是他的基本盘,太子巡边必得以河套地、并州府兵为主,这可都是他的潜在人马。
方才他之所以提出巡边请求,目的就是为了在朝堂之外,掌控军事力量,这比所谓的朝堂之争来的更重要。
想到这里,李治的目光不由得望向李承乾,心中情绪变幻,久久无法平静。
第69章 连敲带打,魏王:我屮艸芔茻!
日上正午,两仪殿内。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等朝堂重臣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百官更是讳莫如深,因为当初的秦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一干党羽之后向大唐皇帝李渊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节制天下兵马。
‘陛下,你敢吗?’
就这样注视着李世民,李承乾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弧度。
“呼!!!”
上首的李世民同样没想到他的嫡长子会又一次‘逼宫’,这一次比上次更加尖锐,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
不得不说,李承乾选了一个好时机,选了一个好地点,让这位天可汗出现了短暂的失神。
“传诏。”
“命太子出巡北疆,节制丰、胜、朔、代、云兵马。”
“召兵部尚书回朝。”
“是。”
殿中内侍恭顺应声。
文武百官这才松了一口气,只是边疆五州兵马,算不上什么。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支持晋王的官员眼中反而露出了一抹惊喜之色,因为在月前,徐世绩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可是大唐军中仅次于李靖的人物,要是能把他拉拢到李治一方,那可就安枕无忧了。
‘就这?’
撇了撇嘴,李承乾不屑一顾,继续道:“陛下封禅,魏王、晋王可随行。”
“吴王英武果敢,宜召入京,一为成婚,二可坐镇长安。”
“陛下以为如何?”
‘吴王?’
听到这里,李世民想起了那个类他的儿子,心神一动。
“臣等支持太子殿下,请陛下召吴王回朝。”
朝堂之上,唯一一群不曾开口的官员全都站了出来,乌压压一大片,至少占五分之一。
‘江南士族。’
此时此刻,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韦挺,全都面色严峻。
几乎所有人都认出来了为首的官员出自江南士族,确切来说,这些官员都来自南方。
隋唐两朝皆为关陇门阀把持朝纲,山东士族无时无刻不想从关陇门阀手中接过权力,谁也没有注意到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南方士族竟然不声不响的拉拢了如此之多的官员。
兰陵萧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传续千年的士族都把在朝堂上的实力暴露的一览无遗。
为了让吴王李恪回朝,这些南方士族等待了这么多天,总算是等来了一个机会。
“不可。”
魏王李泰急声出言。
就连他都没有完全得到山东士族的支持,李恪却已经得到了整个南方士族的支持。
论年龄,论资历,论才能,李恪哪一项不比他强,一旦出现在朝堂上,那还得了?
“青雀。”
“三弟就藩多年,杨贵妃饱受骨肉离别之苦。”
“陛下早在贞观十三年就废除了世袭制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和出藩情况待考。”
“既如此,吴王返回关中,有何不可?”
“莫不是你对三弟心有怨恨,还是你不愿成全杨贵妃母子团聚之愿。”
看着李泰,李承乾一脸戏谑的说道。
“我”
魏王李泰直接被噎着了,哑口无言。
满朝文武百官的眼睛都在看着他,于公,吴王归朝符合大唐律法,于私,李恪乃是他的庶兄,杨贵妃是他的庶母,不愿让人家母子团聚,有悖伦理。
“父皇。”
“三哥才能有目共睹。”
“有他坐镇长安,必能确保长安稳定。”
“儿臣支持大兄所言。”
晋王李治适时的站出来。
‘唰!’
这一举动再度引起了众多官员的注意,这位年仅十三岁的晋王在今天的朝会上给了他们不知道多少惊喜。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并未多疑,只是以为李治确实和李恪关系好,坐镇关中跟随驾封禅,孰优孰劣,一眼明辨,只要晋王能随侍帝驾,那么,吴王归朝,有何不可?
‘高明。’
“你究竟想做什么?”
李世民对李承乾接二连三的动作充满了疑惑,却还是不得不下诏:“拟诏,吴王大婚在即,解安州都督职,原安州都督府长史崔虞改任吴王长史,令其主持吴王府事宜。”
“是。”
吏部尚书杨师道不假思索的应声。
“陛下英明。”
在场的南方士族出身的官员脸上都升起了一抹笑容,齐声道。
就这样,魏王党羽苦心筹谋的八月望日朝会以他们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未时,东宫,明德殿。
太子詹事岑文本、少詹事张玄素、左庶子马周、右庶子李百药、家令赵弘智、更令杜正伦、仆令来济、左长史许敬宗、右长史王玄策、录事参军裴行俭、兵曹参军刘仁轨等官员站在左侧。
东宫左卫率薛仁贵、东宫右卫率张思政、千牛、备身贺兰楚石、罗通、程处弼、秦怀道、周青、姜兴本、姜兴霸、薛先图、王心溪、王新鹤、李庆红、李庆先;太子宾客秦怀玉、赵节站在右侧。
上首主位左侧是一个雌雄难辨的身影,东厂督主、东宫总领太监称心面向众人站立。
“诸位。”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